APP下载

神话原型批评视阈下的《木兰诗》“女扮男装”行为

2021-02-26丁小珊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木兰诗

摘  要:“嫦娥奔月”神话作为中国古代流传最早、流变最复杂的神话故事之一,对后代作品的影响深远。《木兰诗》中木兰女扮男装的行为源自于“嫦娥奔的月”神话中嫦娥“窃药”行为,体现了神话作为文化原型的可传承性。通过探讨《木兰诗》能够解读“嫦娥奔月”神话原型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嫦娥奔月”神话的流变、“嫦娥奔月”神话中“窃”行为的象征意义、《木兰诗》“女扮男装”行为三个方面对神话原型批评视阈下的《木兰诗》“女扮男装”行为,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嫦娥奔月;原型批评;木兰诗

作者简介:丁小珊(1998-),女,汉族,江苏扬州人,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3-0-02

诺斯洛普·弗莱在《文学的原型》中将神话原型理论化表述为:“神话是主要的激励力量,它赋予仪式以原型意义,又赋予神谕以叙事的原型。因而神话就是原型,不过为方便起见,当涉及叙事时我们叫它神话,而在谈及含义时便改称为原型。”[1]文学其实就是“移位的神话”。通过神话分析,能够探究民族心理情感或者集体无意识。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最著名、流传最早、影响最大、流变最复杂的神話故事之一,中国许多叙事作品都涉及对“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增添改编。学术界对嫦娥的奔月缘由、嫦娥与翌、蟾蜍与玉兔、西王母与不死药等诸多内容做过一些探讨,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窃药”行为对后世作品“女扮男装”主题的影响。

本文将对“嫦娥奔月”这一神话原型进行分析,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木兰诗》为例,说明《木兰诗》对“嫦娥奔月”神话原型的置换:“窃”的行动原型表现为木兰女扮男装。

一、“嫦娥奔月”神话的流变

“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由来已久。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最早在成书于战国初年的《归藏》中记载。六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曰:“《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奔月。”[2]其后,唐代李善在《文选·王僧达·祭颜光禄文》注:“《周易·归藏》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3]这两则有关嫦娥奔月的神话,记叙简略,但我们可以得知嫦娥是奔月的唯一主角,在她奔月后化身月精。

目前,最早可考的关于“嫦娥奔月”神话的叙述见于汉初《淮南子·览冥训》,其文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4]在《淮南子》版本的故事中,“嫦娥奔月”的主角变为羿、姮娥。作者在撰写时添入羿事。

自汉代开始,嫦娥奔月神话逐渐增加新的内容,附会出月中有玉兔的内容。西汉张衡在《灵宪》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5]在这段记载中,除了沿袭《淮南子》对于嫦娥是羿之妻的身份外,还增加了嫦娥奔月之前占卜以及奔月之后化身蟾蜍的说法。傅玄在《拟天问》云:“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6]傅玄继续发展了嫦娥奔月神话,为其增加了玉兔捣药的内容。嫦娥奔月后化身蟾蜍的内容在魏晋南北朝后开始发生改变,嫦娥形象逐渐与蟾蜍分离。嫦娥变为温柔美丽却又寂寞清冷的仙女形象,蟾蜍则变为陪伴嫦娥的灵物。

二、“嫦娥奔月”神话中“窃”行为的象征意义

显然,“嫦娥奔月”神话的雏形在战国初年已存在,在秦汉时代基本情节就已经确立,主要涉及窃不死药、奔月、月中悔过三个事件。其故事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型:一种是女弃男的悲剧故事模式;另一种是女子反抗的故事模式。“窃”与“奔”两个动作作为第二种女性反抗的途径。嫦娥作为凡间女子,为了长生不老,只能背弃丈夫,成为文学史上女性以‘偷和‘奔的方式追求人生理想的约定性的文学象征。嫦娥奔月是中华民族远古记忆中最美丽、幽怨的神话,可谓家喻户晓,它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加工、补充、并融入新的社会意义。

这种原型的诞生在一定意义上暗示了女性的命运走向。由于女性的生理素质及其社会角色的长期定型化,女性在与男性、与社会的关系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然而,每个人在深层意识中都具有反抗精神,面对来自男权社会的高压,每个时代都有女性勇敢追逐,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但是,女性身上的自我意识和反抗意识一旦展现,便会受到封建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批判,于是她们只能选择“偷”或“奔”的方式来实现其人生追求。

如果仅对“嫦娥奔月”神话和其他作品进行情节上的比对,分析“嫦娥奔月”神话对后者在情节安排上的影响太过表面,远不能触及到“嫦娥奔月”神话的内核:女性通过“偷”或者“奔”的方式进行追求人生价值以及对男权的反抗。

嫦娥的变形在于其“窃药”这一举动违反了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强化嫦娥奔月的悲惨结局,实质是强化了女子背弃男子的恶劣后果,是对“夫固不可违”的动态解释,是对女性背弃自己丈夫这种行为树立的反面典型,是用以封建教化的工具。这是封建社会取得社会主导地位的男性对神话有目的地改造,真实地反映了进入封建社会后妇女地位日益下降的社会现实,嫦娥奔月的悲剧性结局昭示了未来女性生存的状态。

三、《木兰诗》“女扮男装”行为

“嫦娥奔月”神话开启了女性通过“窃”或“奔”的形式追求个人理想的先河,并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被置换成了不同的文学形象。《木兰诗》中木兰是个积极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女性。她代父从征虽是出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无奈,但她在艰苦的戎马生涯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年疆场、战果累累的表现已经大大超出了“代父从征”的使命范围。与其说木兰从征出于尽孝,不如说她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

借用结构主义家格雷玛斯的矩阵图分析“嫦娥奔月”神话和《木兰诗》:

S(女性追求者):木兰   反S(追求者):个人价值

非S(助手):木兰之父  非反S(阻力):男权观念

通过矩阵图,我们可以发现自神话时期起,男女性的地位就不平等。但在這样的社会中,总有一些女性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者个人追求,与社会相抵触。她们的举动为当时社会所不齿。虽然在途中会有助手的出现,但他们往往不是出于同情或支持,而是出于无奈。在《木兰诗》中木兰能够实现自己在沙场上的人生价值,是获得来自父亲的帮助。但木兰的父亲并非主动支持她女扮男装行为,仅是因为“木兰无长兄”才不得已同意替父从军。助手的缺席一方面因为社会阻力强大所造成的人们的普遍退缩,一方面在于人们惯于麻木、被动的心态。传统的男权观念施加的阻力越大,女性的追求也越发艰苦卓绝。木兰追求人生价值的前提是女扮男装。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并不允许女子上战场,于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木兰与嫦娥一样采取了“窃”的方式。嫦娥是通过偷的行为获取不死药以实现自己长生不老的愿望。而木兰是偷用男性身份,女扮男装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面对征兵文书,木兰毅然选择女扮男装,这一情节乍看之下没有问题,但用原型批评却能发现:女扮男装的举动显然是受到“嫦娥奔月”神话“窃”行为的影响。女性通过“窃”的方式,改变原有身份或形象以实现个人追求。

结语:

“对于一篇小说、一部戏剧中某一情节的原型分析将按照下列方式展开:把这一情节当作某种普遍的、重复发生的或显示出与仪式相类型的传统行为。”[7]受到“嫦娥奔月”神话影响,在《木兰诗》中延伸出的“女扮男装”原型又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母题。不论后世对“女扮男装”原型的演变,至少在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这点上,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和嫦娥窃取不死药奔月故事是相通的。《木兰诗》中木兰的行为可看成是从正面对“嫦娥奔月”这一神话“窃不死药”原型的置换。

《木兰诗》中木兰女扮男装的行为源自于“嫦娥奔的月”神话中嫦娥“窃药”行为,体现了神话作为文化原型的可传承性。通过探讨《木兰诗》能够解读“嫦娥奔月”神话原型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嫦娥奔月”神话和《木兰诗》木兰故事在后代文学中被不断改编流传,充分说明了它们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这种魅力在于两个叙事文本题旨上具有一致性:女性为了求得真正的平等与解放而反抗男权统治。《木兰诗》中作者对“嫦娥奔月”神话原型的巧妙运用赋予了木兰深层涵义,通过解读《木兰诗》,可以发掘“嫦娥奔月”神话中隐藏的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诺思洛普·弗莱.文学的原型[A].吴持哲,译.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9.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167.

[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390.

[4]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27.

[5]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后全汉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533.

[6]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1737.

[7]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1987:38-39.

[8]刘术人. 论嫦娥奔月神话的文本流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8.

[9]袁珂.嫦娥奔月神话初探[J].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4):1-9.

[10]张雪. 木兰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3.

[11]王永宽.嫦娥奔月传说故事的文化解读[J].中州学刊,2008(03):182-186.

猜你喜欢

木兰诗
由《木兰诗》教学引发的思考
借助乡土资源,课内外结合学好《木兰诗》
尊重学生自我体验的课程设计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浅谈《木兰诗》的语言运用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
中美《木兰诗》教学设计个案比较
谈《木兰诗》的修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