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刍议

2021-02-26李慧慧华锦木

西部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新疆

李慧慧 华锦木

摘要:在新疆“双翻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事关民族团结、安边固疆的大问题。可如今新疆的“双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课程设置缺乏培养特色,翻译人才队伍补充缓慢,公检法司双语人才干部紧缺,基层双语人才干部不足等问题。对新疆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建议:(一)探索“复合型”双语人才培养模式;(二)拓宽“双翻计划”推免研究生招生范围;(三)招收一定比例的“定向委培生”;(四)建设多样化实习实训基地。

关键词:新疆;民汉翻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2-0011-03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据2018年《新疆统计年鉴》显示,新疆共计人口2286.72万,少数民族1496.54万人,占人口比例65.44%;汉族790.18万,占人口比例34.56%。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人口1165.50万,占人口比例50.97%;哈萨克族人口158.36,占人口比例6.93%。在新疆,维吾尔语属区域性强势语言,哈萨克语属局部性强势语言,新疆13个世居民族中,大部分少数民族已转用、兼用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新时期新疆“一带一路”工作要长效推进,推普脱贫工作要深入开展,社会经济要平稳提速,都需要双语人才做桥梁、做保障。但自治区熟悉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能够熟练驾驭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高级人才十分稀缺,难以适应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2007年自治区党委决定在新疆各高校启动“民语言高层次人才特培计划”。2011年“民语言高层次人才特培计划”调整为“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双翻计划”),以期培养出高质量双翻人才来解决这一困境。

一、新疆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概况

2011年起至今,自治区开始执行“双翻计划”的高校已达13所,包括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汉语言三个专业(以下统称为“双翻专业”),涵盖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个办学层次,免学费。其中优秀专科毕业生可通过自治区“优秀专科生直升本科”考试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本科毕业生可通过推荐免试进入“高层次双语人才特培计划”研究生阶段学习。通过对13所高校2014年—2019年“双翻专业”毕业生数据统计,近五年自治区培养“双翻专业”人才共计6785人,其中维吾尔语专业(含专、本科)3900人,汉语言(含专、本科)2586人,哈萨克语专业(含专、本科)299人①。

自2000年起,新疆“三股势力”②猖獗,反恐形势严峻,加之全国维稳形势所需,“双翻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都进入到全国各地安全部门和公安系统等单位(含疆内)以及高校、中高职院校和中小学等教育系统(含疆内);还有一部分主要在自治区各市县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就业,另有少部分学生处于待业状态。

二、新疆民汉双翻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的问题

“双翻计划”实施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新疆的高层次双语人才紧缺、自治区翻译人才队伍严重萎缩的问题。但就学生培养来看,“双翻专业”培养方案大致相同,缺乏一定的差异性;就学生就业情况来看,2011年—2017年是“双翻专业”毕业生在内地需求量的高峰时期,从2018年起内地公安司法系统以及教育系统招聘趋势明显下滑,需求锐减。“双翻专业”学生就业从向外输出转入疆内吸收,且就业扎堆现象明显,有的岗位竞争激烈,而有的岗位无人问津。

(一)“双翻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培养特色

笔者对新疆7所“双翻计划”本科高校课程设置进行了统计,维吾尔语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任选课③。该7所本科高校中维吾尔语专业课程,基于课程内容主要分为5类:语言基础类、实用语言技能类、翻译语言对比类、文化修养类、语言实践类等。根据各类课程的学分比重绘制出7所高校课程分布折线图如下(见图1):

图1 各类课程在7所高校的分布折线图

由图1可见,各类课程在高校的分布折线图具有良好的吻合性,这初步说明7所高校维吾尔语专业课程体系在整体内容设置上具有较大相似性,但缺乏各高校的办学特色。从已有高校开设的特色课程来看,课程内容没有贴合目前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缺乏一定的市场导向;其次,各高校普遍注重语言基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语言翻译和文化素养类课程重视不够,没有突出“双翻专业”特点;另外,各高校语言实践模式比较单一,主要包括教育实习和实习支教,也有部分高校采取了在驻村工作队实习以及社区基层单位实习。但大部分的学生依然是进入学校,实习模式主要是:教学实习+口语实习,即以实习学校为依托进行的口语实习,支教学校为学生提供语言环境,学生在强势语言环境下不断提升语言能力。这样的实习模式优勢在于解决了部分南北疆师资紧缺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教学水平。弊端在于这些单位对学生操练目的语有一定限制,对“双翻专业”学生提升语言交际以及翻译技能辅助不大。

(二)翻译人才队伍补充缓慢

在新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更是关键。近几年自治区大力审查和整顿中发现有部分中小学教材充斥着“双泛”思想④和分裂思想,且部分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也受到了“双泛”思想和分裂思想的侵蚀。这些现状表明,自治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亟待加强。经过8年的“双翻专业”人才培养,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治区高层次双语人才缺乏的问题,但“双翻专业”毕业生从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人仍然有限,在新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或在新疆科技、文学、法律等领域担任翻译的更是寥寥无几,在各级各类党政机关从事翻译宣传工作的人也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一是意识形态部门招收“双翻专业”人才的意愿不强;二是各高校培养的双语人才知识面单一、方向狭窄,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对双语人才的特殊需求。

(三)公检法司双语人才干部紧缺

新疆受经济发展、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许多农牧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汉语水平不高,在遇到一些案件纠纷时,由于不了解法律常识,看不懂汉语文书,个人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因此,语言沟通障碍是导致法制思想在少数民族群众中无法传播的重要因素,同时影响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法治原则的贯彻落实。对于公检法司工作人员而言,通晓民族语言、熟练运用双语,才能更好地掌握当地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有效架起与民族地区群众沟通的桥梁,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保障少数民族公民诉讼权利、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也非常重视公检法司等领域的双语人才培养力度,强调双语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需求,双语法治人才培养要作为长期战略贯彻下去。如何切合新疆社会实际,定位好新疆双语政法干部培养培训工作,是需要政法委系统、新疆高校共同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基层双语人才干部不足

自治区的人口比例和人口分布现状表明,少数民族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的提升上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南疆四地州及其他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乡镇,汉族人口较少,居住环境相对封闭,许多人日常的活动交流用本民族语就可以满足基本需要,相应的,他们对国家通用语言掌握得并不好。目前,在新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有障碍的农民数量还相当庞大,脱贫工作要开展、要推进,国家及自治区一系列惠民政策要推行、要落实,都需要大量的双语基层干部和当地居民交流沟通。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补充一定数量的双语人才和双语干部是应然之举。

从学生就业情况来看,选择到南疆四地州和阿勒泰、塔城等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县乡、村镇就业的“双翻专业”毕业生,尤其是汉族毕业生非常少。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宁可在乌鲁木齐市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当临时代课教师,也不愿选择到基层单位就业。这说明自治区高校的就业导向和政府部门的就业政策还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三、对新疆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聚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着眼“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家发展战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好、使用好双语人才。针对自治区民汉双语人才培养和就业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探索“复合型”双语人才培养模式

新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家发展战略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新疆人口比例和人口分布现状,新疆各族人民国家通用语言掌握运用情况,决定了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长期工作。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以民心融通为基调,着力培养一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水平复合型、技能型双语人才。

鉴于自治区“双翻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单一、语言水平同质、就业竞争力不强等现状,各高校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要牢固树立双语人才资源意识,不仅要优化平台、凝练队伍,更要加大课程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积极探索符合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建议同步开展以下两种模式:模式一,“双学位”人才培養模式。即在本科阶段允许学生选修第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第二学位选修专业必须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短缺的专业,如法律、新闻、文秘、编辑等专业。模式二,“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双翻专业”可根据学生的语言功底、兴趣爱好、就业意愿等因素,在一年的语言基础和通识课程学习后,根据高校自身办学特色设立语文教学、文学翻译、法律等专业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二)拓宽“双翻计划”推免研究生招生范围

自治区每年免试攻读“高层次双语人才特培计划”的研究生均来自于“双翻专业”本科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可适当拓宽招生范围,一是面向分散在不同本科专业学习的双语人(指母语为汉语但有第二语言基础的学生)招生;二是面向有特定需求的行业和单位中(如公检法司、新闻媒体、出版社等)具有一定语言基础和本科学历的在职人员招生。这些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双语基础,又有其他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招收该类本科学生,一方面可提升他们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素质过硬的高水平复合型、技能型双语人才,既满足了不同岗位对双语人才的特殊需求,又筑牢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防线。

(三)招收一定比例的“定向委培生”

新疆基层尤其是南疆地区,由于单一民族聚集、经济发展滞后、观念意识落后等原因,在招收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困难重重。而要完成并巩固脱贫攻坚历史任务,扎实推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不断输入和壮大高水平高质量的双语人才队伍是关键。因此,建议针对南疆县乡镇基层单位,可采取订单式委托培养方式,招收一定比例的“定向委培生”。此举可以使培养出的双语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久,逐步缓解基层单位双语人才紧缺问题,对于新疆脱贫工作的持续巩固和新疆总目标的稳步实现均具有现实意义。

(四)建设多样化实习实训基地

特殊人才培养就得采取特殊模式和特殊政策。从调研访谈情况来看,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场所、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充足的实习实践时间等一直是困扰“双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各高校应根据社会就业需求积极探索构建多样化的实习实践基地和指导运行模式,加大和拓宽在翻译公司、媒体单位、出版行业、司法机构、基层乡镇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的数量。多样化的实习实训基地,既是专业教学工作的保障,也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

国家、自治区每年在新疆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储备一批熟悉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熟练驾驭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复合型、技能型高层次双语人才。这既是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需要,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需要,也是新疆脱贫攻坚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需要。新时期新疆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根据岗位现实需求,着眼未来,及时调整民汉人才培养模式、招生范围,建立多样化的实习实训基地,方能使双语翻译人才在新疆社会稳定发展中切实发挥作用。

注 释:

①因该专业研究生均是从本科层次推免而来,鉴于人数出现了重复,故研究生阶段的“双翻专业”毕业生人数不在统计范围。

②“三股势力”: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

③为说明问题,文章只对维吾尔语专业课程进行数据资料收集和处理,并进行阐述,不包括维吾尔语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育、计算机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④“双泛”思想:又称双泛主义,是“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合称。

参考文献:

[1]李慧慧,古力加娜提·艾乃吐拉.新疆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J].语言与翻译,2018(2).

[2]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外语界,2011(3).

[3]陈毓贵.培用结合是解决翻译人才不足的捷径[J].语言与翻译,1990(3).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作者简介:李慧慧(1985—),女,汉族,湖北郧县人,新疆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汉维语对比与双语教育。

华锦木(1963—),男,汉族,江苏海安人,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维吾尔文化和汉维语翻译。

(责任编辑:易衡)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新疆
走进新疆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