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霉菌毒素中毒的诊断与防治
2021-02-26张永平
张永平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1)1-0038-03
近几年来,肉鸡霉菌毒素中毒常常导致非典型新城疫等病毒性疾病和球虫病、壞死性肠炎等反复发作,而且难以治愈,同时伴随鸡群采食量降低,生长缓慢,死亡率增加,给肉鸡饲养造成很大的损失,饲料生产厂家和养殖户非常重视霉菌毒素对肉鸡的危害性,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霉菌毒素对肉鸡的危害,由于霉菌毒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为不能及时发现,霉菌毒素中毒的病例时有发生。
1 临床症状
2020年8月,莒南十字路街道吴某地面饲养20000只肉鸡,发现27日龄时鸡群采食量增长缓慢,30日龄后采食量几乎维持在一个水平上,鸡群勾料现象严重,喜食细小颗粒饲料,体重增长缓慢,部分鸡只出现消瘦,粪便有的呈黑糊状,大部分呈硫磺样,内有大量没有消化的饲料,大部分粪便呈黄色;粪便中夹杂有大量脱落的肠粘膜;部分粪便呈条状带有粘性,有柔韧感。投球虫药和肠炎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病鸡后期手感体温低于正常鸡体温,最后衰竭死亡。
2 剖检变化
肌胃没有明显的溃疡灶,角质层易剥落,腺胃肌胃交界出现轻度溃疡,腺胃壁增厚,腺胃乳头肿胀明显,腺胃肿大呈椭圆型或梭形,肝脏肿大呈黑红色,部分呈脂肪变性有红白相间条纹现象,肠粘膜坏死脱落,肠壁变薄,肠道内充满粘稠样内容物,个别病鸡肠道内有黑色液体,肾脏肿大,颜色发红,有尿酸盐沉积。
3 诊断治疗
根据鸡群临床表现、剖检变化及鸡实验室诊断,确诊鸡群为霉菌毒素中毒。
3.1 霉菌毒素中毒原因分析 由于养殖户担心饲料涨价,贮存了较多的饲料,在装卸及运输过程中包装内袋出现破裂,又正值夏季高温、阴雨连绵,有部分饲料发生霉变,因饲料的外观没有明显变化,没有及时发现饲料霉变,鸡采食后造成霉菌毒素累积性中毒。
3.2 治疗 停喂发生霉变的饲料,在饲料中加入制霉菌素+保肝护肾的中药+复方多维素拌料,0.05%硫酸铜饮水,连用5 d,对于挑出来的病鸡配合青霉素饮水消炎,1 g兑水1 kg,连用3 d。5 d后,鸡群状况开始好转,采食量逐渐增加,死亡率降低。
4 霉菌毒素中毒的危害性
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基质(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毒素在谷物的生长过程、饲料制造、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皆可产生。鸡摄入这类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一般生产中遇到的霉菌毒素中毒是蓄积性中毒,所以它发病较慢,临床症状没有明显表现,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而且对各种组织器官的损伤是渐进性进行。霉菌毒素能够侵害不同的内脏器官,而且受侵害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4.1 引起疫苗应激反应 霉菌毒素中毒初期,鸡群初始没有明显症状,在遇到疫苗免疫,特别是饮水免疫后,鸡群有的出现呼吸道症状,有的出现腹泻,有的精神萎靡不振,甚至产生气囊炎、死亡率增加等。这是因为鸡群内脏器官已经受到霉菌毒素损害,破坏了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此时,机体处于弱平衡状态,当鸡群进行免疫后,鸡群受到应激,这种弱平衡很容易被打破,不但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反而使鸡群因此爆发潜在疾病。
4.2 引起药物中毒 霉菌毒素可对肝肾造成损伤,导致肝脏肿大、变硬和颜色变深,肾脏稍肿、颜色变深和尿酸盐沉积程度表现不一等,进而影响肝肾功能,使肝脏新陈代谢能力和解毒能力降低。如果这时使用化学药品,肝脏功能下降,导致有些药品在肝脏降解不完全,引发机体中毒;另外,使用一些对肾脏有危害的药物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等,受损的肾脏因此变得更加脆弱,从而引发部分鸡肾衰竭而死亡,造成鸡群损失严重。
4.3 引起继发感染 霉菌毒素被鸡群摄入体内后,对免疫器官法氏囊、胸腺以及脾脏等具有亲嗜性,从而使免疫器官受损导致萎缩,机体免疫力下降;另外,霉菌毒素对消化道的破坏最为明显,可引起食道炎、腺肌胃炎、顽固性肠炎、肠道粘膜脱落等,由于肠道的完整性被破坏,导致有害微生物菌群在肠道内异常增殖,容易诱发感染盲肠球虫、流感、新城疫、大肠杆菌病等,不仅增加了药费支出,而且反复感染,难以治愈。
4.4 引起生长速度降低、料肉比增高 由于霉菌毒素破坏了饲料的营养成分,造成蛋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供应量不足,维生素含量下降;其次,霉菌毒素影响饲料的适口性,使鸡群采食量下降;三是破坏了消化道完整性,影响消化酶的分泌和活性,对饲料消化吸收利用能力下降,饲料还没经过消化,就被排出体外,加上肝脏合成蛋白能力下降、营养的代谢转化能力下降,从而引起肉鸡群生长速度的下降和料肉比的增高。
5 霉菌毒素中毒原因
5.1 玉米霉变广泛 实际上,霉菌毒素容易在收割、晾晒过程中产生。例如,玉米在成熟期倒伏、遭遇阴雨连绵等气候因素时,在收获前就发生霉变;如果收获后没能及时晾晒或者烘干除去玉米中的水分,造成玉米含水量超标,也会使玉米发生霉变。外观正常但被污染的饲料原料多由田间霉菌引起,如果饲料厂将这种外观毫无发霉迹象实际已霉变的玉米加工成饲料,鸡群大量摄入后就会导致霉菌毒素中毒。事实上,外观正常的饲料霉菌污染率也高得惊人。
5.2 养殖户饲料保存不当,导致饲料霉变 霉菌毒素也容易在养殖户装卸、存放饲料过程中产生。暴力搬运饲料,很容易造成饲料内包装破裂,如果长时间存放在潮湿、通风不良的场所,或一次购买的饲料过多、存放时间太长,都会使饲料受潮发生霉变,如果不经检查或检查不严直接饲喂给鸡群,就会引起鸡群霉菌毒素中毒。
5.3 养殖过程中饲料发生变质 养殖场因饮水器漏水,导致料槽内经常湿料,或者一次性添加饲料过多,剩料没有及时处理,反而新料又倒在剩料上面,加上夏季鸡舍内环境温度较高,很易发生变质,长期采食这种饲料,鸡群就会发生霉菌毒素中毒。
5.4 预防霉菌病意识淡薄 霉菌毒素种类繁多,且不同种类的霉菌和毒素对机体的损害存在差异,对各个系统、组织、器官的致病状况也不尽相同,导致临床发病后表现形式不一,剖检后病理变化差异很大,往往当作细菌病、病毒病投药治疗,致使延误病情,导致鸡群遭受重大损失。还有些鸡场认为,添加霉菌毒素處理剂增加饲料成本,所以常常是时加时不加,忽略霉饲料中毒的微量性,殊不知有时鸡消化不良、胃溃疡等就是霉菌毒素造成的。
5.5 霉菌毒素的垂直传播 种鸡采食霉变饲料后,霉菌毒素在卵黄中蓄积,孵化后期及出壳后霉菌毒素随着卵黄的吸收被转移到雏鸡体内,使雏鸡在2~3日龄就出现了病理变化,影响免疫器官的发育,产生免疫抑制现象。
6 霉菌毒素的防控
6.1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排除霉变因素 严把原料关,选择优质的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不使用霉变饲料;妥善运输与保存饲料及其原料,保障储存场地的干燥与清洁,实行先进先出的原则;注重饲喂环节的细节处理工作,注意料槽、料线、水槽等地的清洁工作,避免不及时处理造成霉变;防止垫料霉变,并及时清理。经常使用具有吸附霉菌毒素、调理肠道的中药拌料预防,长期添加品质可靠的霉菌毒素处理剂可降低鸡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还有吸附肠道毒素、控制和减少腹泻,提高饲料报酬,是养殖增效的好途径。
6.2 治疗原则及方案 发生霉菌素中毒的鸡群,要及时更换饲料,消除霉菌来源,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制霉菌素和霉菌毒素吸附剂,治疗可用保肝护肾的药物,同时添加含VE、VA、VC等维生素,提高鸡群免疫力、抗病力,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并发球虫的鸡群,禁用对肾脏有害的磺胺类药物。
7 总结
由于夏季气候高温高湿,饲料原料、成品料、鸡舍垫料很容易发生霉变,特别要关注田间霉菌引起的玉米霉变,即外观正常实际已被污染;有的养殖户认为饲料稍微有点霉变应该没什么关系,不会引起中毒,从而放松了警惕,要了解无法控制的是霉菌毒素而不是霉菌,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中毒。实际上霉菌毒素的危害有着极强的隐蔽性,常常被忽视,导致一些疾病总是难以治愈,最后患病鸡群状况不断恶化,发生肉鸡腺胃肌胃炎、肠道综合征、非典型新城疫、采食量减少、肝肾肿大等,鸡群死亡率增加。正因为霉菌毒素存在于饲料中的普遍性和对组织器官损害的广泛性,成为许多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始动环节。霉菌毒素的危害性超出了人们的认知,特别是霉菌毒素造成的免疫抑制使养鸡业疫病变得更加复杂,成为比许多传染性疾病危害更严重的慢性疾病。可以说霉菌毒素是养殖业的隐形杀手,要正确采取措施把霉菌毒素的危害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