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黑前的夏天》中莫琳基本焦虑研究

2021-02-26刘虹颖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期

摘  要:《天黑前的夏天》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著作。本文基于卡伦·霍妮神经症理论,分析莫琳的基本焦虑成因及她采取的防御策略,指出儿童时期父母的影响导致莫琳抗拒婚姻逃避他人,最终莫琳在凯特的影响下勇敢面对内心冲突,走出困境。多丽丝·莱辛让女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体现出作者对女性自身命运的关注。

关键词:《天黑前的夏天》;莫琳;基本焦虑

作者简介:刘虹颖(1995.12-),女,黑龙江人,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现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2--02

引言: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在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生致力于创作,创作主题多包涵社会问题,尤其关注女性问题,始终把探索妇女的命运作为自己的写作主题,并试图为女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著名文学评论家洛娜·塞奇评价多丽丝·莱辛是二十世纪最令人印象深刻、最多产和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多丽丝·莱辛》1983)《天黑前的夏天》是多丽丝·莱辛的重要作品,小说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和人们的广泛关注,《纽约时报》评价《天黑前的夏天》不仅是多丽丝·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小说围绕一位叫凯特的家庭主妇在夏日里的一段旅行經历展开,通过旅行找寻自我,实现自我回归,莫琳是小说中另一位女性人物,她和凯特在一起居住并生活了一段时间,在与凯特相处和交流过程中,他们互相帮助,彼此影响,使得彼此最后都能真正面对内心冲突,走出困境。

大多学者均研究小说主人公凯特的自我回归历程,鲜有对莫琳进行研究,虽然莫琳在小说中篇幅不多,但是在小说最后莫琳对凯特的自我回归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莫琳更加激起凯特对自我找寻的欲望,与莫琳在一起共同生活也让凯特找到与孩子和睦相处的正确方式,在小说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通过理论和文本结合分析莫琳抗拒婚姻的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法。

1.基本焦虑

卡伦·霍妮是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虽然吸纳了弗洛伊德的部分观点,但是提出了很多不同观点,对现代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卡伦·霍妮认为人格在一生中不断变化。她关注于成长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的确,一些在孩童时期被虐待或忽视的人在成年后会患上神经症。霍妮认为父母的冷漠、童年缺乏温暖和关爱,会导致孩子的基本焦虑,成长之后社会文化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基本焦虑是精神分析理论家卡伦·霍妮使用的一个术语,她发展了最著名的神经症理论。基本焦虑是因为被虐待或被忽视而感到无助、渺小和孤独所造成的。霍妮对基本焦虑的定义解释了基本敌意可能导致基本焦虑,反之亦然。在儿童时期父母的行为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即使善意的父母也很容易对孩子漠不关心,表现出对一个孩子比对另一个孩子的偏爱,忽视履行承诺等等。根据霍妮的说法,基本焦虑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不稳定的行为、缺乏对儿童个人需求的尊重、缺乏真正的指导、过多的赞美或缺乏赞美、缺乏可靠的温暖、不得不处于父母意见分歧之中、敌对的气氛等等。卡伦·霍妮认为,在童年早期,一种基本的焦虑就会产生,这种焦虑来自于对自己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的无助的意识。因此,一个孩子对这种焦虑形成了基本的防御,最终形成了持久的个性趋势。

2.莫琳的基本焦虑表现及成因

莫琳,一个爱吃儿童食品,拒绝长大的女孩,一个上流社会的前社会工作者,正在争论是否和谁结婚。但是她花了很多时间买旧衣服,从而通过过去的衣服为自己创造了一种“女性历史”的感觉,她把过去的衣服作为服装、面具、伪装和改变自我来穿。她的这些表现是由于儿时父母的疏忽和冷漠造成了她的基本敌意,对婚姻和社会的敌意。卡伦·霍妮认为基本敌意可能导致基本焦虑;而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莫琳是个率真的女孩,开心时大笑伤心时痛哭,她一直不想长大是因为当时社会要求女性到达一定年龄就要结婚生子,否则被看作不正常。莫琳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不想因为到结婚的年龄了就要结婚,没有自己的思想,也害怕因此在婚姻中没有了自由与自我。20世纪60、70年代女性运动兴起,女性权力运动在谋求女性独立与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赋予了女性身体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作者通过表达莫琳这一女性形象也间接地鼓励女性要有独立的人格和完整的自我。

因为不想像妈妈一样成为婚姻的牺牲品而害怕结婚的莫琳尝试着婚前一段又一段的恋情,却又没有同意任何一个人的求婚,害怕婚姻中一切未知的东西。莫琳回忆小时候遇到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父母之间出现矛盾分歧,小孩子可能会被父母一方抛弃,这时一种基本焦虑就会产生,会影响人未来的成长与生活。当菲利普向莫琳求婚想要尽快得到答案时,莫琳神色紧张,因为她不知道到底要不要结婚,她内心对于结婚这件事根本没有考虑清楚。所以她决定向有经验的凯特寻求帮助,但和凯特交谈过程中了解到凯特很早结婚,结婚后毫无自由自在的感觉之后,她“惊恐地深深倒吸了一口凉气,点了一支烟”她真的感到害怕。她内心抗拒婚姻,因为她不想像自己的母亲那样,牺牲自己的一生。

3.莫琳减轻焦虑的途径

当凯特进入莫琳的公寓,他们两个人就开始互帮互助、互相支持,莫琳焦虑的解药之一就是凯特,而莫琳也帮助了凯特。凯特刚来时莫琳也是一副高冷的姿态,不易接近的感觉,在对话过程中,莫琳“挤”了一个笑脸出来。原本莫琳总是独自待在房间或者厨房,吃着儿童食品,吃完随手把汤匙扔进水池转身就走;她也是善良率直的女孩,因为凯特的出现,她逐渐地在改变生活习惯和对婚姻的看法。

莫琳在与凯特的相处过程中,不自觉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减少了吃儿童食品的次数,而且她会主动去煮饭,吃完东西后把厨房清理干净。莫琳在成长,不是以前那个拒绝长大的女孩了。然而,即使莫琳在成长,但是她始终还是无法在经历的一段段感情中做出选择,无法真正的和他人走得更近。她内心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内心深爱着威廉但是又拒绝了他的求婚,因为莫琳不想按照社会文化驱使的那样进行,所以她深感焦虑远离他人。尽管莫琳处于焦虑之中但是她一直保持着自我本真状态,凯特在莫琳的身上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凯特对莫琳说做你想做的人,此时的凯特充当了一个合格的“成年礼中的长者”的身份,纠正莫琳对婚姻看法的同时也纠正了自己对婚姻的认识。“我想,你可能想错了,你好像认为,只要决定不做这种人。那么选择成为另一种人就一定超过前者。”凯特像帮助女儿一样开导着莫琳,最终帮助莫琳真正面对自我内心的情感。

在莫林的公寓里,凯特和莫琳靠搜寻凯特记忆中的快乐来打发白天的时光。莫琳总是让凯特给她讲故事,关于凯特婚姻的故事,凯特讲的大部分都是美好而快乐的回忆,这也让凯特自己很吃惊,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婚姻时光中美好的一面。莫琳听着凯特的婚姻故事,可能也意识到其实婚姻并不是那么可怕的,而且此时的莫琳也已然成长了,敢于接受未知的挑战,可以真正面对自我内心的情感。当莫琳和凯特一起在街上遇到和莫琳年纪相仿的女子带着两个孩子的状态,莫琳意识到现实问题也是个婚姻应该考虑的事宜,她自己内心也清楚要是她和威廉结婚,就用不着担这份心,如果是以前的莫琳看到这一幕更加不能接受婚姻,但是现在的她会主动考虑一些问题,“也许我会下决心嫁给他的,我需要一点时间定下心来”。莫琳此时可以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内心的冲突消失焦虑随之也消散。

其实无论对于莫琳还是凯特,他们互相的帮助和鼓励才能使得对方获得自我真正的解放。凯特对莫琳的感情近似姐妹、朋友,也包括母爱。年轻充满活力的莫琳让凯特看到曾经的自我,她的单纯善良使凯特与其坦诚相见,她不幸的家庭遭遇和年轻人不经意流露出的脆弱让凯特对其产生了母亲的怜爱。凯特甚至将自己关于海豹的梦告诉了莫琳,而出乎意料的,莫琳并不像丈夫和孩子那样对自己进行嘲讽,而是鼓励她将梦做完。于是她们那段时间就这样相依为命,白天莫琳像女儿一样倾听凯特曾经的故事,而晚上凯特则认真地搜寻关于海豹的梦。莫林虽然害怕,但真正解放了。因为她已经知道,在22岁的时候,她不必选择一个男人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她也可以勇敢的做出对自己负责的选择。

结论:

在當今社会,有很多人也面临着焦虑的问题,尤其是女性,有的年轻女性恐婚,有的女性无法平衡好事业与家庭,因为既要忙于工作也要照顾好孩子,所以越来越多的女性会感到焦虑,那远离焦虑就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部小说虽然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特别是女性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人始终不要迷失自我,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中,如果当人们内心产生冲突时,无论是解决基本焦虑还是改变不平衡状态,坚持自我,培养独立人格,勇于面对冲突都是坚持不渝的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Rowe, M. Margaret. Doris Lessing. Macmillan. 1994.

[2]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M].邱益鸿译.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9.

[3]贾雨萱,黄秀国.《天黑前的夏天》中的身体政治与女性主体建构[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20,(01):72-76.

[4]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M].王作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