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觉醒》

2021-02-26李鑫卓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萧邦觉醒凯特

摘  要: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萧邦在其代表作《觉醒》中,以美国南方路易斯安那克里奥尔人的生活为背景,结合鸟与大海等多种自然意象,用丰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因婚姻不幸福试图通过婚外情来实现自我解放、寻求个人独立最终由于在社会找不到一席之地投海自杀的中产阶级女性形象,对女主人公从女性意识初萌动到困顿再到清醒直至最后完全觉醒这一贯穿全文的心理成长进行了丰富细腻的刻画,抛出了男权社会氛围浓厚的时代下已婚女性如何在社会、在家庭、在精神等各方面实现自我、追求幸福的命题探讨。

关键词:《觉醒》;凯特·萧邦;女性主义;心理成长

作者简介:李鑫卓(1996.1-),女,汉,河南省偃师县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2--02

一、《觉醒》简介

凯特·萧邦于1899年发表的《觉醒》是最早开始聚焦和关注女性问题的作品之一。小说用丰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因婚姻不幸福试图通过婚外情来实现自我解放、寻求个人独立最终由于在社会找不到一席之地投海自杀的中产阶级女性形象。以美国南方路易斯安那克里奥尔人的生活为背景,结合鸟与大海等多种自然意象,对女主人公从女性意识初萌动到困顿再到清醒直至最后完全觉醒这一贯穿全文的心理成长进行了丰富细腻的刻画,抛出了男权社会氛围浓厚的时代下已婚女性如何在社会、在家庭、在精神等各方面实现自我、追求幸福的命题探讨。作品一经出版便遭到猛烈抨击,其对婚姻与性的思考及父权制社会的批判在美国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伴随着女权解放运动的再次兴起,《觉醒》开始受到批评家们的广泛关注,该书的文学地位重新得到确认。

二、艾德拉心理成长分析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觉醒》中,富商太太艾德娜衣食无忧,单调乏味的婚姻生活下她循规蹈矩地扮演着好太太、好母亲的形象,而她的内心却是不安的、反叛的、不顺从的,不幸福的婚姻生活将她真正的自我暂时封闭了起来,艾德娜的自我意识觉醒起初经历了在自我牺牲与自我实现摇摆不定的阶段。在格兰德岛度假时,艾德娜不时回忆起儿时自由自在的生活,对自由的向往一直深埋在她心里等待着唤醒。在海边尽兴玩耍后被丈夫责怪晒伤了皮肤,“他看着妻子,就像看着一件遭到了损坏的珍贵的私人财物”。受到丈夫抱怨对孩子照顾不周的指责后艾德娜走到海边哭泣,这时候的艾德娜也许还未完全意识到自己在丈夫眼里只不过是私人财产而并非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她只是时常感到痛苦、抑郁且无人可倾诉,拥有着富足的物质生活但精神世界却是孤独的,这种焦虑感和隐隐阵痛说明了艾德娜潜意识里对男权社会制度下丧失自我意识的不满和抗拒,同时也为其后真正的觉醒埋下了伏笔。

在格兰德岛的大海里学习游泳是艾德娜自我意识觉醒的真正开始。凯特·萧邦用了大量笔墨来描绘大海,并细致地刻画了艾德娜面对大海时内心从恐惧到接受的矛盾过程。学习游泳是艾德拉平凡生活里的新鲜尝试,也是突破自我的一个关键点。漫步翻涌着白色浪潮的沙滩上,艾德娜的生活状态仿佛回到了无拘无束的童年时期,“大海的浪声是极具诱惑力的:有时私语,有时喧哗,有时低吟,永无休止,引诱人的心灵徘徊于寂寞的深渊中,消失在内心冥想的迷惘中”她学着游泳并尝试着向更远的地方游去,“大海的浪声撞击着人的心弦,大海的抚摸令人陶醉,它把人的身体拥入了它那温柔亲切的怀抱”。这项新的技能也让她开始思考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反省自我并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从格兰德岛回到新奥尔良后,艾德娜的精神面貌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经过了大自然的一番短暂洗礼后,艾德娜认识到过去生活中的陈规戒律并开始有意识的对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束缚,比如拒绝丈夫的各种命令、主动取消每周二接待客人的乏味日程、重拾绘画的爱好为搬到“鸽子屋”做准备等等。摆脱来自丈夫的经济控制是艾德娜觉醒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在逐步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的道路上,她不再全权接管家务、照顾孩子,而将生活重心向绘画事业逐渐偏移,用绘画这一渠道书写自己、表达自己,这样的“反常”变化同样也冲击着丈夫保守陈旧的思想,他甚至认为妻子得了严重的病症“她脑子里有一种什么念头,有关女性的永恒权利”,艾德娜用自己的才干否定着“家庭是女性实现价值的唯一场所”这一思想,她通过自己的事业解构着父权秩序对女性的固有设定,用卖画摆脱经济上的从属地位后她将自己的“鸽子屋”安置在远离丈夫豪宅的一间阁楼上,伴随着经济的独立,她不再是需要向丈夫伸手接济的家庭主妇,这样的改变使她得以以一个独立的自由人去体验生活。凯特·萧邦用艾德娜经济的独立表达了她对女性个体存在价值的肯定和女性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鼓励,女性在寻求自我认同的矛盾冲突中,首先认识到自己是不依附于任何人存在的独立个体,发现自我与外界的独特联系,其次才有可能去打破传统社会强加给女性的各种角色束缚,进而独立、自我、个性等的解放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二)情欲意识的觉醒

《觉醒》将女性复杂丰富的精神世界展现更为深刻的是女性对情欲意识的探求,其中对平等的性意识和两性关系的展现也是作品遭到抨击的重要原因。这种觉醒意味着女性不再拘泥于精神和思想上的独立,而是更进一步的对自己身体掌控权的完全支配。萧邦笔下的艾德娜是一个感情炽热情感细腻,充满浪漫幻想且拒绝被物化的女性,她不希望自己是男人欲望投射的对象,而是会自发去打破这种“客体”地位变为一个有自身欲望的主体,以此来挑战传统模式下两性关系的平衡。

对艾德娜的社会交往有重要影响的男性人物是罗伯特,与其难以自控的恋情也是艾德娜情欲觉醒的重要因素之一。英俊多情的罗伯特的出现让艾德娜的内心感受到了久违的悸动,在小岛度假时,共同的生活和思想交流让他们互相有了一定了解,他深谙与女性的相处之道,让艾德娜处处感受到照顾与关注,新鲜的情愫不断滋养着艾德娜郁闷痛苦的内心,相处中艾德娜也體会到了从未有过的理解和尊重,对浪漫纯真爱情的渴望一点点将艾德娜封闭已久的内心世界唤醒。与罗伯特的恋情也是艾德娜发现自我和追求自我的过程。起初在罗伯特的帮助和鼓励下艾德娜突破了恐惧学会了游泳,崭新而奇妙的体验让她找到了自己潜在的无限力量,鲜活的爱情一路点燃着她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美好的向往,而就在他们形影不离将要产生无法割舍的依恋时,知道这段婚外情注定不会有结果的罗伯特立刻抽身毅然选择了前往墨西哥,如果两人从前的相处是艾德娜被动地接受罗伯特的爱意与关照,那么在他不辞而别后,对其离开的愤怒、恐慌、悲痛和当面对罗伯特的质问与真挚爱意的宣泄才是艾德娜真正意义上对自己封闭情感的首次表达,罗伯特的离开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艾德娜不再被动的压抑自己的情感,让她开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和选择生活的伴侣,也给她接下来努力培养绘画爱好,花时间打磨和投资自己直至经济独立搬离丈夫的豪宅做了不必可少的铺垫。

艾德娜在性意识方面的觉醒同样也是实现自我的重要环节,生理本能被唤醒意味着艾德娜真正作为一个独立“人”的存在,意味着艾德娜在身体和精神上的彻底觉醒。在花花公子阿罗宾的引诱和挑逗下,艾德娜得到了慰藉和情欲的满足,这些在原本婚姻关系中无法得到或者一直被忽略被压抑的欲望被唤醒。“第一次真正触动到她的本性、挑起回应的吻,似一把燃烧的火炬,点燃了她的欲望”艾德娜主动去迎接他的吻时并不对此感到羞耻或耻辱,通过这种方式她认为自己从阿罗宾身上得到了情感和欲望的宣泄,同时她也意识到作为人所需要的欲望,女性与男性同样具有性欲望的表达,而这种欲望并不一定只能被束缚在毫无激情的婚姻关系中。

三、觉醒后的困惑与反思

《覺醒》成书于19世纪末期,正处于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一个浪潮期,传统的道德风范和清规戒律与日益敏感尖锐的女性问题和“个人主义”思想相碰撞,一些受过教育的新女性首先意识到其作为人的独立存在,其次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构并重塑传统的女性形象,书中女主人公受到过良好教育,富足安稳的物质生活为她精神独立提供了现实基础,从而使她有机会对现实婚姻状况和女性社会地位思考并产生质疑。从人物性格看,女主人公童年时期逃避做祷告、热爱赛马,喜好户外运动、亲近自然喜欢漫步大草原,再到成年时期毅然嫁给天主教徒以反抗父亲对其婚姻的控制等事实可以看出艾德拉性格中天然的独立刚毅和少有的男性气概。活泼开朗又敏感细腻的人物性格潜移默化影响着艾德拉待人接物的方式,也为其后期自我意识觉醒和情欲意识觉醒做好了一定现实基础。《觉醒》以艾德娜的投海自杀结束,这样一位“叛逆者”对自我的追寻和自我意识的探求过程不仅是对女性本质的重新思考,同时也是对文化建构下的女性社会角色的反思,因此女性的自我觉醒必定是一个充满困惑和斗争的矛盾过程。凯特·肖邦将艾德娜的悲剧作为收尾,从而留下了艾德娜对自我、对婚姻、对生死的困惑,展现出个体与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也对母子关系、婚姻关系、社会角色、责任与义务等方面做出了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陈晓华.女性解放概说,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

[2]杜芳琴.社会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3]段丽娜.生于觉醒、死于困惑:对凯特·肖邦《觉醒》的主题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

[4]金莉.文学女性与女性文学19世纪美国女性小说家及作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金莉,秦亚青.压抑,觉醒,反叛:凯特·肖邦笔下的女性形象,外国文学,1995.

[6]凯特·肖邦.觉醒.焦丽娟,译,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4.

[7]林树明.多维视中的女性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刘红卫.伦理环境与小说《觉醒》的拒绝与接受,外国文学研究,2008.

[9]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10]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1]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萧邦觉醒凯特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的小店
有一天 人们是否会再想起你
Happy Moment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