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共情水平与幼儿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2021-02-26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共情总分亲子

(河北师范大学家政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一、问题的提出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很多父母为减轻大孩将来赡养老人的压力,从而积极响应这一政策。二孩的到来打破了家庭结构的平衡,相当一部分头胎子女的外在生活环境和内在感受都迅速地发生强烈变化。二孩渐渐长大后,内心感受也较为“丰富”。很多二孩家庭中的幼儿心理健康状态下降,无论是大孩还是二孩,这些幼儿内心有时会处于焦虑状态,缺乏安全感。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一种感觉,给人从焦虑和恐惧里逃脱出来的自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受,让人的需要得到满足[1]765。大量研究表明,安全感对幼儿一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会为幼儿成长提供支持力量[2-3]。幼儿的安全感水平高容易进行积极自我接纳与认同,缺乏安全感的幼儿在面对外界环境刺激时则容易采取消极的态度[4]。由于幼儿年龄低,成人对其生理需求格外关注,对幼儿的安全需求,尤其是内心感受的安全需求关注度低。幼儿的安全感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对其提高关注度。

共情是指人们能够从他人的视角,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共情可以称之为一种能力[5]。父母与幼儿进行共情,要求父母能感受和理解幼儿的想法,并对幼儿的感受和想法进行反馈。然而很多父母注意不到共情的存在及作用,这就需要他人帮助幼儿父母提升共情水平[6]。有研究表明,共情水平低的父母难以正确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降低亲子互动质量,他们的孩子更易出现焦虑和不安情绪;而共情水平高的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对孩子的情绪、行为会进行情感上的关注,帮助孩子构建安全的心理结构[7]。父母的高共情水平会帮助他们及时地理解幼儿的需要,给予幼儿高质量的照顾,幼儿会对父母产生信任,发展自身的安全感[4]。学者多关注幼儿父母的外在的活动情况或需求表现,例如,亲职教育参与情况、家园合作情况、家庭喂养情况、教育观念情况等[8-10],很少有学者研究父母的内在特性,例如共情。笔者以3-6 岁幼儿和幼儿父母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父母共情水平和幼儿安全感发展的现状,探究父母共情和幼儿安全感的关系。这会帮助幼儿父母更好地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安全感,为他们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能量。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笔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选取河北省三所公办幼儿园共400名3-6岁幼儿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对幼儿父母实施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71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75%。其中,男幼儿109 名(29.4%),女幼儿262 名(70.6%);托班幼儿26 名(7%),小班幼儿173 名(46.6%),中班幼儿116 名(31.3%),大班幼儿56名(15.1%);独生幼儿241 名(65%),非独生幼儿130 名(35%);幼儿父亲81 人(21.8%),幼儿母亲290 人(78.2%);幼儿抚养人为父辈321 名(86.5%),幼儿抚养人为祖辈50名(13.5%)。

(二)调查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为自编问卷,包括幼儿性别、年级、是否独生、主要抚养人、父母性别等。

2.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

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由台湾地区学者吴静吉等人引进并且修改而成,共有22 个条目,包含四个维度:观点采择、想象、同情关心和个人痛苦[11]。经检验,量表AlPha 系数为0.742,各维度AlPha 系数在0.622-0.711 之间。采用Likert 5点计分,1-5 依次为完全不符合、有些不符合、不确定、有些符合、完全符合。其中施测时有五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回收数据重新编码后,总分得分越高,表明共情水平越高。

3.三至六岁幼儿安全感量表

该量表由洪艳丽编制,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测量幼儿安全感的量表,共28个条目[12-13]。通过能力感、独立感、亲子安全感、师友安全感、公共安全感和怯生感六个维度测量幼儿的安全感。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所以该问卷主要由幼儿父母填写,其中师友安全感部分由教师填写。经检验,量表中AlPha系数为0.947,各维度AlPha系数在0.809-0.886 之间。采用Likert 5 点计分,原量表为得分越高,幼儿安全感水平越低。研究施测时1-5 依次改为总是、经常、有时、很少、从不,因此得分越高,幼儿安全感水平越高。

本研究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了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父母共情总体情况分析

由表1可知,通过单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共情总分的均分为80.80分,大于理论中值66,幼儿父母共情的总体水平在中等偏上。观点采择、想象、同情关心和个人痛苦这四个维度的均分都在中值以上。调查的幼儿父母共情总分、观点采择、想象、同情关心和个人痛苦与各自分别对应的理论中值差异极其显著。t(370)分别为35.43,28.90,23.91,21.68和16.56,p值均小于0.001。

表1 幼儿父母共情的总体状况及差异检验(N=371)

(二)幼儿父母共情人口学特征差异比较

表2 幼儿父母共情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检验

由表2 可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幼儿父母性别在共情总分及其观点采择、想象、同情关心和个人痛苦这四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幼儿母亲的共情总分及其四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幼儿父亲;幼儿性别仅在共情的想象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在想象维度,家有女幼儿的父母得分显著高于家有男幼儿的父母得分;在抚养人方面,抚养人为幼儿父母和抚养人为祖辈在共情总分、想象维度、同情关心维度和观点采择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抚养人为父母的得分在共情总分、想象维度、同情关心维度和观点采择维度上显著高于抚养人为祖辈的得分。

通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家中幼儿在园年龄班不同的幼儿父母在共情总分及其观点采择、想象和同情关心这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家中幼儿上托班或者大班的幼儿父母在共情总分及其想象和同情关心这两个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家中幼儿上小班或者中班的幼儿父母得分,家中幼儿上托班的幼儿父母还在观点采择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家中幼儿上小班或者中班的幼儿父母得分。幼儿父母的共情总分及其四个维度在幼儿是否为家中的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幼儿若有弟弟/妹妹,其父母在共情总分和同情关心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幼儿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得分。幼儿若有哥哥/姐姐,其父母在观点采择维度和个人痛苦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幼儿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得分或者幼儿有弟弟/妹妹的父母得分,在想象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幼儿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得分。

(三)幼儿安全感总体情况分析

表3 幼儿安全感的总体状况及差异检验(N=371)

由表3可知,通过单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安全感总分的均分为99.57分,大于理论中值84,幼儿安全感的总体水平在中等偏上。安全感的六个维度均分都在中值以上。调查的幼儿安全感及其六个维度与各自分别对应的理论中值差异极其显著(P<0.001)。

(四)幼儿安全感人口学特征差异比较

表4 幼儿安全感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检验

续表4

由表4 可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除了怯生感维度外,不同性别的幼儿在安全感总分及其他五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女幼儿的安全感总分、亲子安全感维度、师友安全感维度、公共安全感维度、能力感维度、独立感维度得分均高于男幼儿;在“父母性别”变量上,在怯生感维度和公共安全感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在幼儿妈妈心中幼儿的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幼儿爸爸心中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由于抚养人的不同,幼儿在安全感总分、亲子安全感维度、怯生感维度和能力感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显示为,抚养人主要是父母的幼儿在安全感总分、亲子安全感维度、怯生感维度和能力感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抚养人为祖辈的幼儿得分。

通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安全感总分和公共安全感维度外,在园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在亲子安全感维度、师友安全感维度、怯生感维度、能力感维度、独立感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亲子安全感维度上,大班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中班幼儿的得分;在师友安全感维度上,小班幼儿得分显著高于托班和中班幼儿;在怯生感维度上,托班幼儿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得分。在幼儿是否为独生子女变量上,安全感总分、亲子安全感维度、师友安全感维度和能力感维度得分差异显著。事后分析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家中有弟弟/妹妹的幼儿在安全感总分、亲子安全感维度、师友安全感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有哥哥/姐姐或者是独生子女的幼儿得分;家中有哥哥/姐姐的幼儿在亲子安全感维度和能力感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幼儿的得分。此外,在能力感维度,家中有哥哥/姐姐的幼儿得分也显著高于有弟弟/妹妹的幼儿得分。

(五)父母共情水平与幼儿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1.父母共情水平与幼儿安全感的相关分析

表5 父母共情水平与幼儿安全感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表5显示,除公共安全感和独立感外,幼儿父母共情总分与幼儿安全感总分及其另外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幼儿父母共情的观点采择维度与幼儿安全感总分、亲子安全感维度、能力感维度和独立感维度上的得分均成显著正相关。幼儿父母共情的想象维度与幼儿亲子安全感维度、师友安全感维度、能力感维度上的得分均成显著正相关,与独立感维度上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幼儿父母共情的同情关心维度与幼儿安全感总分、师友安全感维度、怯生感维度和能力感维度上的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幼儿父母共情的个人痛苦维度与幼儿独立感维度上的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公共安全感维度上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2.父母共情水平与幼儿安全感的线性回归分析

表6 共情各维度对安全感的回归分析

以共情各维度为自变量,安全感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共情的观点采择维度和同情关心维度与安全感存在显著线性关系,自变量解释度为3.3%。从表6 可见,观点采择和同情关心对应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947和0.693,均为正值,t检验结果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两者对安全感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可建立回归方程为Y=66.371+0.947X1+0.693X2,X1为观点采择,X2为同情关心。

四、讨论

(一)幼儿父母共情与幼儿安全感的现状分析

1.幼儿父母共情现状分析

幼儿父母共情总体水平在中等偏上,说明幼儿父母能够较好的理解体验幼儿的想法和情感。研究发现,父母和幼儿的性别、幼儿是否为独生子女、幼儿所在年龄班、幼儿主要抚养者这些人口学变量对幼儿父母共情的一个或者多个维度有显著的影响。

幼儿母亲共情总分及其四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幼儿父亲,表明幼儿母亲的共情水平要比幼儿父亲的高。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母亲的依恋程度高于父亲。在“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的文化熏陶下,日常在家中,母亲与孩子在言语和行为上的互动更频繁,母亲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特点也更为了解,故能比父亲更好地与幼儿共情。值得注意的是,女幼儿的父母在想象维度比男幼儿的父母显著得分较高,现实中由于生理状况的悬殊和负面事件的发生,女孩子比男孩子更让父母担心。电影、小说、戏剧等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刻画描写多于男性,女幼儿父母体会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能力更强。

家中有两个孩子的父母的总体共情水平高于独生子女的父母。生育二孩后,父母对于孩子的性格特点及差异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在与每名孩子“打交道”时需要对之一一关注,这对父母共情水平的提高是一种锻炼。幼儿本身年龄较小,身心发展不成熟,在父母生育弟弟/妹妹后,多数幼儿负面行为增多,父母为安抚幼儿而焦虑,会尝试理解其行为出现背后的原因[14-15]。所以,幼儿若为家中的大孩,其父母共情的观点采择维度和个人痛苦维度显著高于幼儿为家中二孩的父母。

家中幼儿上托班或大班的幼儿父母在共情总分及其想象和同情关心这两个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小班或中班的幼儿,这可能与样本差异有关,托班和大班幼儿父母的样本少于小班和中班幼儿父母的样本。从总体上看,托班和大班幼儿父母的共情水平较低。幼儿父母可能会由于工作忙无人看孩子等原因,将三岁甚至年龄更小的孩子送去幼儿园上托班。幼儿与父母过早分开,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这种焦虑并不被父母理解和担心。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焦虑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6]。幼儿进入大班后已经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幼儿父母不用像幼儿在小班时那样,担心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情况,这可能是大班父母共情水平也低的重要原因。

亲自抚养幼儿的幼儿父母共情水平及其多个维度显著高于由祖辈代为抚养的幼儿父母。隔代抚养中,长期分离会使父母与幼儿交流减少,隔阂加深[17],不利于幼儿父母对幼儿产生较高的共情水平。亲自抚养幼儿帮助父母感受到幼儿的全面发展状态,理解幼儿观点,提高对幼儿共情的能力与质量。

2.幼儿安全感现状分析

幼儿安全感总体水平在中等偏上,表明幼儿总体安全感发展良好。研究发现,父母和幼儿的性别、幼儿是否为独生子女、幼儿所在年龄班、幼儿主要抚养者这些人口学变量对幼儿安全感的一个或者多个维度有显著的影响。

女幼儿总体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男幼儿,这与洪艳丽学者的研究结果不符合[12],且人们共同经验认为,女生比男生更敏感胆小,安全感水平应该低于男生。可能正是由于人们的这种经验感受,人们反而对女幼儿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让女幼儿安全感水平上升。

在幼儿母亲心中幼儿安全感的怯生感维度和公共安全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幼儿父亲,可能因为幼儿的衣食住行多为母亲照料,幼儿与母亲出门的频率大于父亲。在与母亲出门去公共场所乃至跟陌生人接触时,有母亲在身边陪伴,幼儿表现得更轻松大胆,且幼儿母亲多有耐心和意愿带领与鼓励幼儿接触外界环境,与外界交往,她们会带着孩子去游乐场玩、逛商场、看电影,每天给幼儿足够时间与同小区的孩子们玩耍。这些行为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也增强了幼儿的安全感。

作为家中大孩的幼儿总体安全感及亲子安全感维度、师友安全感维度得分显著低于作为独生子女或有哥哥/姐姐的幼儿,说明二孩的出生,幼儿由于在家中所处环境地位有所改变,安全感降低,幼儿这种感受还蔓延到幼儿园的环境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家中有哥哥/姐姐的幼儿在能力感得分上显著高于作为独生子女和有弟弟/妹妹的幼儿,可能由于在哥哥/姐姐的带领和影响下,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尝试学习多种新鲜事物,参与可能超出自身能力的挑战性质的活动,从而使父母对幼儿能力有较高的评价[18]。

幼儿年龄班不同也会影响幼儿安全感及其各个维度的形成发展。托班幼儿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幼儿相比,他们更难接受陌生人。在师友安全感上,小班幼儿显著高于托班幼儿和中班幼儿,这可能与调研的这三个年龄班样本数量差异过大有关。有的幼儿在升入中班时,园方突然给班里换了教师,幼儿要重新适应班级环境,也有这种情况的原因使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安全感降低。

父母亲自抚养的幼儿总体安全感及亲子安全感维度、怯生感维度和能力感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隔代抚养的幼儿。父辈抚养有利于培养幼儿与父母的亲密感和信任感,幼儿不会担心父母不要自己、不喜欢自己。与祖辈相比,幼儿父母有更高的可能性引导幼儿接触新事物、新环境,幼儿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强于隔代抚养的幼儿[19]。

(二)幼儿父母共情与幼儿安全感的相关研究

除公共安全感和独立感外,幼儿父母共情总分与幼儿安全感总分及其另外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幼儿父母共情的观点采择维度与幼儿安全感总分、亲子安全感维度、能力感维度和独立感维度上的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幼儿父母共情的想象维度与幼儿亲子安全感维度、师友安全感维度、能力感维度上的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独立感维度上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幼儿父母共情的同情关心维度与幼儿安全感总分、师友安全感维度、怯生感维度和能力感维度上的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幼儿父母共情的个人痛苦维度与幼儿独立感维度上的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公共安全感维度上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也就是说,幼儿父母共情水平高,观点采择、想象、同情关心的能力强,幼儿更容易从亲子关系中、幼儿园场所里发展高安全感,有自信去尝试、去挑战一些事情,父母对幼儿安全感评价也越高。幼儿父母共情的想象维度与独立感维度上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幼儿父母共情的个人痛苦维度与公共安全感维度上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幼儿父母不放心让幼儿一个人独自在陌生环境甚至家中玩耍,父母不愿意让幼儿受到挫折,当幼儿身处困境时会紧张焦虑。这些做法不利于发展幼儿的独立感和公共安全感。基于此,应该促使幼儿父母意识到共情的存在和重要性,帮助幼儿父母自发地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加大对幼儿关心、同情的程度,提高对幼儿的照顾质量,增强幼儿对父母的信任,提高幼儿内心的安全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和谐的发展。

五、建议

针对关于父母和幼儿的性别、幼儿是否为独生子女、幼儿所在年龄班、幼儿主要抚养者这些人口学变量的分析以及幼儿父母共情与幼儿安全感间的关系,笔者提出四点建议。

(一)鼓励幼儿父母亲自抚养幼儿

父辈教养有助于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形成,提高父母对幼儿的共情水平,助力幼儿安全感的发展。父辈教养比祖辈教养在塑造幼儿的积极品格方面起到更有利的影响,更能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和亲社会行为的形成。祖辈教养虽然有其优势,但同时问题也频出。多数父母认为,自己的育儿方式与老年人有不少差异,由于幼儿教养问题与祖辈有过“不愉快”的谈话经历。李少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关心子女,照顾幼儿,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使老年人容易处于焦虑状态,睡眠质量下降,隔代抚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20]。所以,鼓励有条件的父辈亲自抚养幼儿,这其中幼儿父亲应主动多多参与到教养过程中,父亲参与越积极,幼儿社交退缩、抑郁程度越低,注意力越高[21]。

(二)二孩到来前给予大孩心理铺垫

当新的生命到来时,很多头生子会本能地表现出一些嫉妒。培育好大孩与二孩间的和谐友爱关系需要父母做出努力。在二孩到来前,就应该给予大孩心理准备的时间,让他接受甚至期待新的家庭成员的到来。家庭成员对大孩谈论二孩的方式很重要,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很重要[22]166-167,[23]498。这就需要父母尝试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去理解幼儿的观点和情绪,感受并缓解幼儿的焦虑,能让幼儿接受二孩的同时,促进幼儿安全感平稳发展。

(三)家庭结构转变接纳幼儿变化

幼儿的家庭结构也不是一直稳定的,许多事情可能改变幼儿的家庭结构。当幼儿的父母离异、再婚或者有其他的情况时,可能有时不会直接告诉幼儿,但是幼儿会察觉周围环境和人们言语的变化。有的幼儿目前处于单亲或者重组家庭,当家庭结构变动时,许多幼儿哭闹和耍拧的行为增多,他们试图引起大人的注意,以自己的方式抵触新的家庭结构。幼儿要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化需要相当的时间,需要抚养者以及教师和同伴的支持。虽然家庭结构的变化有时不能避免,但是父母忽视幼儿的抵触情绪,甚至说教幼儿,这都是拒绝与幼儿共情的表现,进而幼儿无法获得安全感,长此以往,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增加亲子室内外互动时长

亲子室内外互动除了能培养幼儿的亲子安全感外,对于幼儿能力感、公共安全感和怯生感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父母和幼儿各自捧着电子产品进行观看已成为不少家庭的生活常态,幼儿对电子产品感到腻烦时,才会要求与父母出去游玩。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要从愉快亲密的对话开始,父母会在与幼儿互动中探索幼儿的每个方面,增进对幼儿内心想法的了解,尝试与幼儿共情。通过亲子互动时长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助力幼儿幸福感和自信心的增加,幼儿的语言思维与交际能力也得到锻炼,为其步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做好准备,帮助幼儿增强在幼儿园环境中的安全感。

猜你喜欢

共情总分亲子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