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辅助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2021-02-26岑嵘
岑嵘
(南宁市社会福利院 中医康复科,广西 南宁)
0 引言
通常出生前一直到出生后将近一个月内的时间段,患儿受到一系列相关的致病因素影响从而引起自身大脑的发育,呈现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以及姿势异常等一系列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被临床称之为小儿脑瘫,对患儿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1-2]。现今针对小儿脑瘫暂无特效药,通常临床采用康复训练来治疗小儿脑瘫,该训练方式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运动能力以及自理能力[3-4]。有相关研究人员指出,中医针灸对于小儿脑瘫出现的运动功能障碍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随机挑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院治疗的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共42例进行研究,探究实施康复训练同时加入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挑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院治疗的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共42例进行研究,根据实施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1例常规组与21例联合组,其中21例常规组患儿实施功能康复训练以及常规治疗,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6岁,平均(3.25±0.96)岁,病程时长最短1个月,最长15个月,平均(8.27±1.46)个月。21例联合组患儿则在常规组之上加入针灸治疗,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7岁,平均(3.69±0.56)岁,病程时长最短1个月,最长16个月,平均(8.17±1.66)个月。比对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针对该组患儿主要采用的药物治疗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每个疗程为28 d,2 mL/d,肌肉注射,连续治疗3~6个疗程,随后给予患儿康复训练。爬行训练主要包括:下肢交互运动平衡反应以及盆骨分离;行走训练主要包括:动态与静态的平衡训练、交叉步态抑制以及步幅训练;竖头训练主要包括:抱球法、bobath球训练法和三角垫法;坐立训练主要包括:体位转换以及坐位平衡;站立训练主要包括:盆骨控制以及姿势转换;翻身训练主要包括:全身伸展、手足协调、躯干回旋以及单臂支撑等。每一次训练的时间控制为半小时,2次/d,5 d/周,持续治疗3个月。
表1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情况(, 分)
表1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情况(, 分)
GMFM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21 108.76±5.92 121.19±9.72 27.96±1.17 56.22±1.53联合组 21 108.96±5.93 156.19±10.72 27.38±1.73 76.23±1.60 t 0.109 11.084 1.273 41.421 P 0.913 0.000 0.211 0.000组别 n
表2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n(%)]
联合组:头针:选取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头部运动区,四神聪以及百会等穴。采用捻转法,90~180次/min,捻转一次时间为 5 min,留针 30 min,1次 /d,每 10次为 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月。体针:上肢瘫取曲池、手三里、肩髃以及合谷等穴;下肢瘫取三阴交、环跳、足三里、悬钟以及解溪等穴;针对手足徐动型,取太冲、三阴交、百会、曲池、阳陵泉、风池、外关以及合谷等穴;针对迟缓型取足三里、手三里、命门、血海以及肩三针等穴;针对痉挛型取环跳、太冲、天宗、承山、阳陵泉、外关、风市等穴。分别采用华佗牌针灸针0.3 mm×25 mm。采用提插捻转的手法施针,得气以后与电针仪进行连接,随后根据患儿承受情况来调节强度。利用疏密波,逐渐将强度增大,患儿能耐受以及肌肉轻度收缩为度。通电治疗持续30 min,1次/d,1个疗程为10次,持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分别比对两组患儿经治疗前后GMF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利用中国康复医学中心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对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总分值为100分,分数越低则表示患儿的日常生活障碍越严重。
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则主要包括行走、翻身、跪、坐位、跑跳和站立。一共88个评分项目。每一项目的评分为0~3分,其中全部能完成为3分,部分能完成,完成度在10%~100%为2分,完成度在<10%为1分,全部做不到则为0分。
1.4 疗效判定
治疗后患儿的运动发育程度、原始肌力以及关节活动度均恢复至正常状态视为显效;治疗后患儿的运动发育程度、原始肌力以及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改善视为有效;治疗后患儿的运动发育程度、原始肌力以及关节活动度均未得到改善甚至恶化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情况
如表1所示,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GMF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
2.2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
如表2所示,治疗后联合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3 讨论
引起患儿出现脑瘫的相关发病因素较多但主要为多胎妊娠、早产、出生质量以及孕期感染等,受到不同损伤,最终引起脑组织的发育出现不完全[5-6]。现今国内外针对脑瘫患儿主要采用的治疗方式为综合康复疗法,包括运动疗法、药物治疗、针灸、肌肉注射法、物理治疗、推拿以及气功疗法等等。临床最常采用的康复运动治疗方式为bobath法,主要对患儿运动障碍性质、类型、部位以及特点等进行评定,随后实施合理的运动模式指导以及异常姿势反射抑制[7]。将患儿平衡反射以及自发性姿势反射等一系列特点充分利用,以此来促进患儿运动感觉以及正常姿势的形成,使其异常运动控制能力显著提升,达到正确动作形成的目的。
中医领域的不断开拓与发展,促使脑瘫康复过程中采用针灸治疗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大部分研究结果指出,康复治疗联合中西共同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儿的生存质量,以中医角度而言,脑瘫运动障碍是五迟和五软的范畴。由于患儿后天失养亦或是先天禀赋不足,从而引起肝肾脾虚或者是瘀血内阻,因此主要采用的是通过活血通络以及补益肝肾脾的治则,达到治疗的目的。其中针灸治疗主要为体针和头针,头针通过判定患儿受损程度进行施针,经改善局部的区域神经元血供情况,以此来促进神经元网络的重建以及脑细胞功能代谢,促使患儿运动功能得到恢复。体针则是通过结合患儿肢体功能的实际情况,通过挑选针对的穴位,来调整其经络气血、脏腑功能,同时调节阴阳等。再加上电针强化刺激,以此来促使患儿全身的气血能够融会贯通[8]。
本研究结果指出,疗前两组患儿GMF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GMF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总之,针对临床收治的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在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同时还需加入有效的针灸治疗。以此来提升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提升整体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