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观察
2021-02-26黎霞
黎霞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四川 甘孜)
0 引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ICU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ICU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因此静脉血流缓滞,加上需静脉注射各类药物,造成静脉壁损伤,易发DVT[1]。DVT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肺栓塞(PE),当下肢静脉中的血栓脱落后,随着血流进入肺部,一旦阻塞血管,将影响血液与氧气的交换,若脱落血栓的体积较大,可引起患者猝死,由此可见DVT形成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极大威胁。预防DVT主要有机械预防、药物预防及二者联合预防三种预防方式[2-4]。ICU患者病情危重,其中部分患者伴肾功能不全,需要对药物浓度进行控制,因此药物预防在ICU患者DVT的预防中有一定受限性。本研究拟采取间歇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治疗对预防ICU患者发生DVT的作用及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ICU病房接受相关治疗的患者200例参与本次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预防组,各100例。观察组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30~70岁,平均(53.66±5.77)岁,其中内科42例,外科58例。预防组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 32~69岁,平均(54.02±7.23)岁,其中内科 43例,外科57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经临床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提示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内容上报伦理委员会经其审批同意后实施。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或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该研究。②患者所有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生命垂危,预期存活时间<14 d。②进入ICU时已有DVT存在。③下肢病变者,无法接受IPC治疗。④已采用抗凝药物治疗者。⑤家属拒绝采用IPC治疗者。
表1 DVT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带机时间、ICU死亡率[n(%),]
表1 DVT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带机时间、ICU死亡率[n(%),]
组别 例数 DVT发生 ICU住院时间(d) 带机时间(d) ICU死亡预防组 100 6(6.00) 21.03±4.21 14.63±3.25 3(3.00)对照组 100 15(15.00) 24.05±2.11 18.63±2.14 5(5.00)χ2/t 4.310 6.413 10.279 0.521 P 0.038 0.000 0.000 0.470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指标 时间 预防组 对照组 t P INR 治疗前 0.83±0.32 0.79±0.25 0.078 0.938治疗后 1.58±0.28 0.97±0.51 8.594 0.000 DD(mg/L) 治疗前 0.73±0.52 0.74±0.65 0.120 0.905治疗后 0.40±0.12 0.61±0.13 11.870 0.000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在此不做赘述。预防组患者接受N-6500A型号的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进行IPC预防下肢DVT治疗:患者平卧,下肢用压力套进行包裹,完成充气后将腿套压力设定至45 mmHg。充气顺序为:脚踝、小腿大腿依次充气。完成所有部位的充气后,将所有部位的气囊同时放空,待片刻后,按照上述顺序再次充气、放气,周而复始,循环操作。30 min/次,2次/d。在进行PIC治疗的同时对患者下肢循环及感觉进行密切观察,以免损伤神经或导致下肢缺血,压力、保压时间等参数应当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以患者无不适感及生命体征相对平稳为度[5-7]。
1.3 观察标准
在进入 ICU 当日、7 d、14 d、21 d、28 d对患者下肢 DVT发生情况进行连续监测、采用彩色超声多勒普进行DVT检查。统计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带机时间、ICU住院时间及ICU死亡率。
治疗期间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D-二聚体(DD)进行监测,以分析患者凝血功能。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患者的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应用t、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及各项临床指标
对照组患者DVT发生率为15.00%,其中出现肌间血栓11例,可疑肺栓塞4例,预防组患者DVT发生率为6.00%,其中肌间血栓4例,可疑肺栓塞2例。对照组ICU住院时间和带机时间较预防组更长,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死亡率方面,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2.2 凝血功能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INR、DD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患者DD显著下降,INR增高,达到正常范围,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 2。
3 讨论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导致院内死亡的重要因素,VTE包括DVT及PE,因此对VTE采取早期预防措施对降低院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其中DVT形成通常情况下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偶有下肢水肿或疼痛出现,临床上常出现漏诊或误诊,当DVT部分栓子随血流进入肺部后形成PE,有潜在致命性[8]。血流缓滞、静脉壁受损及血栓形成倾向(高凝状态)是导致VTE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ICU患者通常存在其中一个或多个因素,发生VTE的风险较普通病房患者高出数倍。近年来,临床对DVT的关注度持续升高,对其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凝血功能指标监测是临床常用的血栓形成监测手段,INR是用凝血活酶所得测的参比血浆与正常血浆PT比值及所用试剂标出的ISI值计算出来的,因此即使是不同的凝血活酶试剂测出的结果都具有可比性,INR值越高,血液凝固需要时间越长,因此也能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但过高的INR值会导致出血风险,通常健康的成年人INR值在0.8~1.3,而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单体活化因子交联后产物,如该指标水平增高,意味着机体凝血酶增加,是机体高凝状态以及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的主要标志,对这两项指标进行监测,能够有效掌握患者血凝状态,从而评估血栓的形成风险。
IPC治疗通过间歇均匀的充气及放气过程,对下肢组织产生压迫,从而促进组织液的回流,减轻软组织张力,可有效改善下肢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本次研究对患者采取IPC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提示,预防组患者在DVT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带机时间等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两组患者治疗前INR、DD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患者DD显著下降,INR增高,达到正常范围,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充分证实了IPC对DVT有卓著的预防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血流动力,预防DVT的发生,对缩短ICU住院时间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