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线、CT 及MRI 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对比
2021-02-26余毅欣彭伟清杨宇凌陈志明刘树学
余毅欣,彭伟清,杨宇凌,陈志明,刘树学
(中山市中医院医学影像科 广东 中山 528400)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髋关节相关疾病的治疗方式也得到进一步更新,当前临床最为有效、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为髋关节置换术[1]。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能够使得患者髋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极易出现感染、无菌性松动以及骨溶解等并发症,为患者带来疼痛的同时,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2]。临床诊断并发症的主要措施为影像学检查,X 线、CT 及MRI 是较为常用的几种诊断方式,三种检查均具有其自身的优势[3]。本文将围绕X 线、CT 及MRI 三种诊断方式展开,分析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 年5 月—2019 年5 月期间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100 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手术治疗后患者均存在疼痛与术后并发症。共有56 例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26~65岁,均值为(44.38±14.96)岁。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目的,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且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X 线检查:应用的检查仪器为飞利浦DR 仪器,扫描患者的骨盆前后部位、患侧肢体的髋关节部位。
CT 检查:应用的检查仪器为美国产的全身螺旋CT扫描机,扫描患者的髋关节部位,注意扫描的全面性,并重建髋关节矢状面、冠状面。
MRI 检查:应用的检查仪器为美国产的GE 1.5T HDXT 扫描仪,将仪器扫描层厚设置为5 mm,层距设置为1 mm,将矩阵设置为286×286。
所有检查结果均需要由具有丰富放射科经验的两位医师进行分析,要求两位医师分别应用PACS 系统展开图像分析,并对图像显示的并发症表现展开记录,若两位医师的诊断意见不同,则针对存在不同诊断意见的病例展开进一步讨论分析,由放射科全体医师共同参与并确定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入组患者均接受X 线、CT 及MRI 三种诊断方式,此外患者均接受手术病理检查,将手术病例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三种诊断方式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表现
A 为X 线检查结果,可见股骨柄假体-骨界面出现了均匀透亮的线影,且长度大于2 mm;B 为CT 检查结果,与X 线表现一致。C、D 为MRI 检查结果,可见股骨柄假体周围存在线样稍高信号。如图1。
图1 假体无菌性松动
就假体骨溶解来说,X 线、CT 图像显示为膨胀样骨质透亮区,部分形成了硬化边,MRI 图像显示为软组织信号取代了正常骨质信号;假体周围感染,X 线图像显示为软组织肿胀,CT 图像显示为软组织密度异常,且周围脂肪间隙模糊,MRI 图像能够将假体周围感染情况显现出来;假瘤,X 线、CT 图像显示髋臼内衬出现磨损与滑脱情况,MRI 图像中囊实性软组织肿块显现为边缘低信号。假体周围骨折,假体周围骨皮质表现为不连,并且骨折断端有轻微移位情况。
2.2 对术后并发症的病理及影像学诊断结果展开分析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出现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无菌性松动、假体骨溶解、假瘤与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例数分别为32 例、30 例、20 例、18 例。X 线、CT 及MRI 的诊断结果见表1。
表1 对术后并发症的病理及影像学诊断结果展开分析[n(%)]
2.3 三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统计学对比
就假体无菌性松动的诊断结果可知,X 线与CT 的准确性对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X 线与MRI、CT与MRI 的准确性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就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结果可知,X 线与CT、X 线与MRI、CT与MRI 的准确性存在明显差异(P<0.05);就假体骨溶解的诊断结果可知,X 线与CT、X 线与MRI、CT 与MRI 的准确性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就假瘤以及假体周围骨折的诊断结果可知,X 线与CT、CT 与MRI、CT 与MRI 的准确性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三种诊断方式的的准确率统计学对比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手术方式,多应用在骨性关节炎患者、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疾病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中,临床治疗效果理想[4]。但是在患者体质、耐受性等因素的影响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现各项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其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并发症为假体周围感染。有临床研究指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现假体周围感染的主要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菌和链球菌等[5]。无菌性松动是由于植入的假体固定不妥导致的,假体周围骨质出现吸收情况,最终导致假体发生松动。骨溶解是由于植入的假体有磨损情况,磨损颗粒会对周围的巨噬细胞介质产生作用,引起免疫应答反应,从而使骨质发生溶解,骨溶解会对植入假体的使用寿命具有严重影响[6]。假瘤是由于金属碎屑而导致的不良组织反应中的一种,这种不良反应发生部位具有局限性,主要临床表现为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出现聚集情况。与假体周围感染进行比较可知,出现假瘤及假体骨折的临床病例数量更少。
由本研究可知,就假体无菌性松动患者来说,X 线、CT 图像显示为骨-假体界面出现了规则透亮线,MRI 图像显示为均匀线样、环状异常信号;就骨溶解患者来说,X线、CT 图像显示为膨胀样骨质透明区,但是CT 图像画面更为精细,MRI 图像显示为软组织信号取代了正常骨质信号;就假体感染患者来说,X 线图像显示为软组织肿胀,CT 图像显示为软组织密度异常,且周围脂肪间隙模糊,MRI 图像能够将假体周围感染情况显现出来;就假瘤患者来说,X 线、CT 图像显示髋臼内衬出现磨损与滑脱情况,MRI 图像中囊实性软组织肿块显现为边缘低信号。X 线检查具有成像视野大的优势,并且分辨率更高,术后并发症的检出率较高,但是这种检查方式在软组织病变的诊断过程中敏感性不高。CT、MRI 检查能够将患者骨、骨周围软组织相关信息显示出来,对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具有重要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诊断过程中,X线、CT 及MRI 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中MRI 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