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的CT 和MRI 表现
2021-02-26刘思璐
刘思璐
(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四川 绵阳 621000)
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对于其发病机制临床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但多数研究认为物理因素、电离辐射、化学因素和遗传因素所引发的脑胚胎组织发育异常是导致患者病发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的主要病因[1]。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主要由胶质细胞与神经节细胞组成,具有发病率低、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临床影像与症状无特异性表现的特征,因此术前的诊断难度较大,常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2]。基于此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3 年1 月—2020 年1 月52 例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对其分别进行了CT 诊断与MRI 影像诊断,并进行了病理检测,以探讨其影像学特征表现及病理特征,现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患者52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均予以CT 检查与MRI 检查,分析总结患者的影响检查结果。患者男女28:24,平均(22.11±5.13)岁,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CT 平扫参数:120 kV,210 ~250 mAs,层厚8 mm,层间距5 mm,螺距1.5 s。经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行增强扫描。
MRI 检测:SET1WI、FSET2WI、T2STIR、DWI(b=l000 s/mm2),层厚5 mm,间距0.5 mm,经肘静脉推注Gd-DTPA(0.1 mmol/kg)行动态增强扫描。
病理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光镜检测患者的病理组织。
有两名以上的专业影像医师对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见分析总结。
1.3 观察指标
根据病理金标准,总结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并分析总结患者的CT、MRI 影像检查特征,对患者CT 与MRI 检查图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诊断的准确性与特异性。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52 例患者均为单发型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其中42例患者病灶位置为幕上,占比80.76%。14 例患者病灶位置为颞叶,占比26.92%,12 例患者病灶为额叶,占比23.07%,10 例患者病灶为顶叶,占比19.23%,4 例患者病灶为枕叶,占比为7.69%,4 例患者病灶为基底,占比7.69%,4 例患者病灶为小脑半球,占比为7.69%,2 例患者病灶为小脑蚓部,占比为3.84%,2 例患者病灶为视束,占比为3.84%。52 例患者中46 例患者肿瘤边界清晰,占比88.46%,肿块最大直径范围在1.5 ~8.5cm。其中14 例患者确诊为脑水肿,占比26.92%,10 例患者确诊为中线移位,占比为19.23%,22 例患者确诊为瘤周水肿,占比为42.30%,16 例患者确诊为瘤内出血,占比为30.76%,详见表1。
表1 检查结果[n(%)]
2.2 CT 表现
52 例患者中,48 例的CT 表现均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占比92.30%,14 例患者表现为肿瘤内钙化,占比26.92%,其中10 例为小斑点状、结节状钙化,占比19.23%,4 例为整个瘤体钙化,占比7.69%。14 例患者存在囊性坏死实性肿块,占比26.92%,10 例为存在壁结节的囊性肿块,占比19.23%,对患者进行CT 增强扫描后,实性与壁结节呈持续强化的特征,8 例呈囊性不强化的特征,占比15.38%。
2.3 MRI 表现
52 例患者中,26 例含有囊性实性坏死,占比50.00%,22 例存在壁结节的囊性肿块,占比42.30%,4例存在单纯囊性肿块,占比7.69%。其中低信号表现在T1WI 中与T2WI 中,MRI 对于小钙化无法进行分辨。实性成分低信号表现在T1WI,高信号表现现在T2WI 中,对患者进行MRI 增强扫描后,均可见显著强化。囊性成分长信号表现在T1、T2 中,等、低信号则表现在FLAIR 序列中,且增强扫描后无强化表现。
2.4 病理学分析
本文所选取的52 例患者均采取了手术切除肿瘤的方式进行了治疗,该52 例患者在病理检测方面存在多出相似性,其中12 例患者在进行手术前予以了CT 定位活检,占比23.07%,48 例患者病理检查后被确诊为Ⅰ~Ⅱ级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占比92.30%,4 例患者被确诊为Ⅲ-Ⅳ间变型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占比7.69%。经镜检结果显示,患者均存在神经胶质细胞与星形细胞不同比例混合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免疫组织化检测后,患者为GFAP 阳性,NES 阳性,突触素阳性,且呈现钙化、瘤内出血、囊变、瘤周炎性。
2.5 随访
52 例患者治疗后,36 例患者接受了术后进一步的随访,占比69.23%,另外16 例中有12 例患者因失联而未被随访,4 例因术后死亡而未能随访。36 例患者术后26例患者接受了放疗治疗,其中6 例患者病情发展为间变型神经节神经胶质瘤,该6 例患者仍在继续随访当中。
3 讨论
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属于颅脑最少见的一种原发性肿瘤,在所有颅脑内肿瘤中有1.3%的占比,主要呈现浸润性、侵袭性生长,与周围的脑组织没有明显的分界,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手术治疗的方式为主,但是手术一次性彻底切除的几率比较小,并且手术对患者的脑部损伤比较大,如果手术采用的是扩大性切除病灶,就会损伤正常的脑组织,会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其临床复发率比较高,目前临床对于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的发病因素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但大部分研究认为其与物理因素、电离辐射、化学因素和遗传等因素有关。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患者,其发病后无典型的临床表现,且发病部位及病程的变化进展程度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3]。新型细胞与神经节细胞共同组成了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对肿块标本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后可以发现神经节神经胶质瘤主要体现为G F A P阳性,NES 阳性,其主要的表现为含有丰富的胞浆与巨大的细胞核、核仁。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患者的C T 与MRI 影像学表现虽然存在复杂多样的特征,但大部分患者的影像表现都为低度恶性且边界清晰。常凌潇等在报道中指出,对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患者进行MRI 检测,其主要的表现为囊性与实性肿块,且其MRI 主要特征为囊性囊实性和实性部分,但本文研究中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的MRI 表现主要为囊性、含有小囊的实性肿块及壁结节的囊性肿块,且患者的肿瘤病灶越大,其占位效应就越明显,会进一步引发患者出现脑积水、中线结构移位等特征[4]。且本文研究中的4 例囊性肿瘤患者C T 与MRI 增强扫描均呈现明显的不均匀强化,与闫龙等报道的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增强后呈“薄雾状”脑回状、结节状强化存在着一致性。近年来病理研究也已证实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肿瘤实体具有丰富的血供,且间质胶质瘤与其他低级别肿瘤相比具备影像学复杂多样的特征,使得临床检测与颅内其他恶性肿瘤存在着鉴别困难的问题,最终需要病理检测进行进一步的证实[5]。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CT 检测中的主要一个共同特征为钙化,而MRI 对斑点钙化不敏感,只能反映较大范围的钙化。
综上所述,虽然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的影像特征存在复杂多样性,均在影像学上存在一些共同点,对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能够帮助临床医师了解到患者的病灶部位,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了解到患者的解剖位置及累及范围等,但仍需要进一步的采用病理检测提高临床确诊率。由于脑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具有复发与浸润性、侵袭性生长的特性,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后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以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复发的可能性,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