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皮影戏艺术下的实验动画《采桑女》数字化创作研究
2021-02-26田佳宝陈淑姣
田佳宝 陈淑姣
我们深知,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并且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皮影戏更是数千年民族文明成果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华夏儿女一代又一代的美好心愿,积淀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但如今,随着5G 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巨大冲击,皮影戏的传播方式已逐渐偏离人们的生活轨道,3D 电影、VR 全景电影以及各类电脑游戏等占满了我们的业余时间。久而久之,便逃不开被遗忘的命运。可我们深知,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泱泱大国经历五千年岁月沉淀而来的精神命脉。所以,让历史文明的瑰宝重新在时代中兴盛起来变得刻不容缓。本篇着重研究皮影戏的数字化创作,将皮影戏艺术与实验动画相结合,并进行艺术性改变,最终融为皮影戏实验动画。本研究中的两方结合是创造性的转化与发展,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与时代相匹配、与社会相协调、与新技术革命相碰撞,最终擦出绚烂的艺术火花。
一、实验动画《采桑女》中的皮影戏艺术数字化设计处理
(一)实验动画《采桑女》的数字化制作流程
实验动画通常指以艺术或技术上的创新为特色的探索性质的动画短片,简言之:用动画做实验(如早期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皮影动画《张飞审瓜》等)。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作品,一定是使用了不同于商业动画的特殊表意方式,与已固定下来的镜头语言、风格样式、表现手法、技术手段以及材质等都有一定区别。本文中的实验动画《采桑女》为一部无纸化数字动画。故事主线简单,改编自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的《采桑女》片段,讲述了男子与女子大婚之日,男子奔赴战场,从此杳无音讯,多年后,男子归来,路遇采桑的妻子却认不出的故事。笔者在设计时,结合了传统皮影戏艺术的表意方式,使用现代化数字3D 手段为媒介进行实验。制作流程为:脚本设计、分镜头设计、角色及场景美术设计、动作及特效制作、配音及剪辑。本篇着重分析角色、镜头设计和动作及特效制作部分。
(二)皮影戏角色数字化
众所周知,皮影戏艺术根据地域的不同,分为多个流派,而各流派的雕刻风格与色彩设计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我们需要总结各派系的特色,并取最适内容保留下来。
1.各流派影人特点
西部流派人物造型特点:有较多特定造型,如:战马与将军连缀雕刻,也称“马靠”,造型严谨、朴素含蓄、雕工细腻、角色前额突出、形象鲜明;北方流派人物造型特点:造型讲究且多样,服装配饰自有体系,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皆有区分,臣带王帽、官带乌沙、帅带头盔……角色夸张、面部概括、鼻梁通天;中南部流派特点:装饰意味浓郁,充满地方民间特色,重彩绘、少镂空,除少量武打人物有双腿双脚外,其余影人均为一只胳膊,双腿不能分开(引自《民间皮影》作者:魏立群)。
2.《采桑女》中的影人数字化构思
本作品综合了各地的影人特色进行角色设计,并以在数字化呈现过程中展示效果最好为基准进行思考。以强调皮影戏中的传统雕刻技艺、着色效果及影视动画中的镜头语言使用为主,淡化皮影戏中背景亮白,影人暗黑的视觉差感受,让角色形象清晰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增添角色本身的镜头感。经过多方考虑,作者将角色设计特点定位为:装饰性强、多特定造型、重彩绘、少镂空,且形象鲜明上。
3.《采桑女》中的影人数字化设计
在进行第一版设计时,角色的头身比设定趋近于真人,头部占比较小而四肢修长,导致角色在视频中的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的情绪与协调感削弱;另外,为还原皮影戏的染色与雕刻技艺,作者将周身花纹设计的较为复杂,抢走视觉中心点,喧宾夺主,显得画面整体花哨。于是在最终版设计时,作者去粗取精,着重强调化繁为简,找到皮影戏与数字动画之间的平衡点着力,让角色既不繁重复杂,又能保留住其传统艺术特征。不仅如此,为增强作品的丰富性,《采桑女》打破了皮影戏中纯侧面展示手法,设计了角色正面、半侧面形象,并通过After Effect(以下简称AE)的特效调试,制作出更有层次感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使之更适用于动画。
(三)分镜头设计及皮影场景数字化
本实验动画着重探索皮影戏艺术与数字动画之间的结合手法,并主张保留影戏特色的同时突破原有模式,以“动画+电影”的制作标准来进行设计。在《采桑女》的分镜头语言中,笔者使用了多角度机位推拉、焦距变化、广角镜头、拟手持感主观镜头等方式,借鉴多部优秀作品的运镜风格,设计了各类非常规构图和光源,营造出视觉冲击力及空气感,使之基于皮影戏平面化风格的基础上,成为一部立体的动画电影。
(四)动作及特效制作
(1)表情调试。在表情调试部分,笔者首先设计了角色多种情绪原画稿,包含喜、怒、哀、乐及震惊等,再使用AE 中的CC Split、CCSplit2 命令,根据需求,将眼角、嘴角定点分裂成不同程度的张合,并定关键帧录制张合过程,配合“木偶钉”工具整体操控,按照原画稿制作出3-5 种五官变化,使之赋予情绪,之后,将其导出至相应源文件。在动画制作流程的最后一步,使用Premiere(以下简称Pr)导入角色配音,将源文件中不同的情绪与声音进行剪辑拼接,使人物与声音相匹配。进行CC split、CC split2 命令操作时,会出现一个问题——分裂的眼嘴中直接显示透明层。这是因为图层分裂后,露出底部内容,却没有相应底层接应所导致,这就需要我们再在其下方建立眼睛内部色和口腔内部色填充作为接应,使嘴部张开时能够露出“口腔”,以达到修补“漏洞”的目的。
(2)动作调试。为保留皮影戏中影人动态的传承性,笔者采用分层手动定帧的方式进行动作调试。在人物颈、肩、肘、腕、腰、脚处设定关键帧,并将肢体从外到内建立多个一级层,层叠关系分别是:外手臂、身体、内手臂、头部、阴影,在每一部分又细分多个二级层,并在二级层上钉“木偶钉”进行扭曲拉伸以细化动态(图1);另一方面,为突出皮影戏传统特点,在设计角色转身时,保留了其薄片翻转质感,增添趣味性。
图1 层叠示意图
(3)场景特效调试。笔者在《采桑女》中,探索了多种场景展示手法,以图2 为例,首先使用Photoshop 工具进行全景场景绘制,再将其导入Cinema4D 中,建立人物模型,进行动画调试,建立摄像机调整运动轨迹由地下向上移动,渲染导出动画。最后,我们使用AE 为视频添加CC Snowfall 下雪模拟器效果,调整参数使其匹配镜头运动下的“暴风雪”场景。
图2 场景示意图
我们还尝试在其他镜头中使用3D 软件呈现更多元化效果,以便让皮影戏动画在数字化进程中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结语
(一)关于《采桑女》
本篇所阐述皮影戏实验动画,大胆简化了影人形象与色彩设计,结合多种分镜头语言和数字、全景、3D 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其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更加贴近当下的审美与需求。本文使用的制作技术手段简单且容易实现,可以进行独立创作,方便思路落实。
(二)关于皮影戏动画的未来
如今,虚拟现实技术(VR)与动画的融合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以Google Spotlight Story 工作室为例,其做出的多部全景动画作品已成为里程碑式的存在。在未来,皮影戏艺术与全景动画相结合,通过视域、视角的变化提升沉浸感,让观众以参与者的角度欣赏角色之间的故事,既能更近距离的观赏艺术作品,又能加深代入感,必然会成为发展的主流。皮影戏艺术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地位极高,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虽然,它也曾经受到过挫折和伤害,受到过新时代技术革命的冲击,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其艺术价值并没有被时光磨灭,反而熠熠生辉。目前,继承与发展是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研究,持之以恒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历史与科技相匹配,让不同时代的技术、审美、表现方式互相碰撞,方能擦除出崭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