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笔墨意韵在当代水彩画中的审美复兴*
2021-02-26邹建敏占晓晴
邹建敏 占晓晴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画笔墨中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化中绚烂的瑰宝。一个国家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身份,是艺术发展的精神基础。中国文化是中国画笔墨诞生发展的土壤,蕴含着中华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画笔墨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其鲜明的本土特色使其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独一无二。
发源于西方的水彩画传入中国后,在短短百年间已由无意识的中国化向有意识的中国化转变。笔墨是中国画重要的绘画语言,中国水彩画家不断地寻找中国画笔墨及其精神内涵与水彩画相结合的可能性,这对丰富中国水彩的绘画语言和在中国水彩画中传承中华文化的审美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画的笔墨
(一)中国画笔法之美
清代画家恽格在《瓯香馆画跋》中提到:“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1]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绘画语言,同时也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中国画笔墨之精妙是很多画种所无法比拟。中国画“笔墨是一笔有七种感觉”(黄宾虹),而油画是“三笔一个感觉”(靳尚谊)。“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意”是中国画笔墨追求的境界。中国画笔墨是画家精神的传达,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笔墨间透露着画家的审美品格。纵观中外艺术,西方绘画艺术立足于自然科学,而中国画则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根基,通过“写意传神”追求意韵深远的画外之境,形成中国独有的“形而上”的审美观。
笔法是中国传统绘画重要的绘画技法之一,无论中西绘画,用笔是画家传递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方式。谢赫在六法中提出“骨法用笔”,将“笔法”与个性风度之美联合在一起。近现代画家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中将中国画笔墨归纳为“五笔七墨”,其中笔法分五种:平、留、圆、重、变。“平”指运笔力度均匀,行笔平缓,每一笔起讫分明、且画到位、气韵贯通。“留”指用笔含蓄、缓而不滞、不漂浮、不急躁,如“屋漏痕”积点成线、起止无痕。“圆”指线条圆浑饱满沉着且有弹性,如“折钗股”。行笔转折要圆且有力,如金钗般婉转流畅。“重”指用笔要有力透纸背的厚重感。“变”指用笔要有变化,在学习古法的同时要创新求变,以超越古法,形成带有个人风格情感的笔法。中国画独特的笔性,让人们在观赏一张国画作品时,对笔墨美感的感知远远超过了对形象、题材甚至意境的欣赏,这正是中国画独步世界绘画艺术之林的理由。
(二)中国画水墨之韵
中国画中墨法是表达意境的重要绘画语言,水墨画中有“墨分五色”的说法,“五色”指“浓、淡、干、湿、焦”,也有“焦、重、浓、淡、清”等不同说法,实际上是通过调节墨色中含水量可营造出丰富的墨色变化。黄宾虹所提出的“五笔七墨”中的“七墨”指“浓、淡、破、泼、焦、宿、积”七种墨法。
水多墨淡,空蒙飘逸,淡而多变;水少墨浓,墨重笔沉,黑而有光;枯墨苍劲有力,质感浑朴。好的绘画作品需有不同墨色变化组成,“泼墨”“破墨”“积墨”等墨法也由此而生。“笔墨不仅仅是抽象的点、线、面,或是隶属于物象的‘造型手段’,笔墨是画家心灵的迹化、性格的外现、气质的流露、审美的显示。”(万青力)[2]在中国画中,笔墨不仅是画面的组成,更是传达画家情感、审美观,体现画家个人修养、性格的载体。
(三)中国画笔墨的美学溯源
千百年来,传统的哲学思想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土壤。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画独特东方的审美理念和审美内涵。“见素抱朴”的传统美学思想在用色上推崇素雅、朴拙之美的意思。在此影响下,中国画中“墨”的地位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色彩美学——抑“彩”扬“墨”,体现淡泊宁静、朴素自然的审美追求。
“中和”是传统美学的精髓,蕴含着适度、平和的大智慧。“中和”也影响着中国画笔墨的审美追求,中国画笔墨强调情与理、形与神和谐统一,用笔轻重、缓急的协调,用墨枯润、浓淡的平衡,张弛有度,变化有序,遵循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学原则。传统美学崇尚“自然”“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北宋,范宽),柳叶描、橄榄描、枣核描、披麻皴、荷叶皴、雨点皴等笔法都取之于自然。自然之状,通过画家的感悟与笔墨相融,以流动变化的笔法、浓淡相宜的墨色,被构建成一个丰富生动的绘画世界。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禅宗哲学思想的中心,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绘画形式——禅画。禅画意境空阔,简单几笔能表现出丰富的内涵,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画面体现空而不虚、寂而不灭、简而能远、淡而有味、高古脱尘的审美情趣。“笔墨纵逸,不专规矩”(郭若虚),脱离形体的束缚,成为真正体现物象本真的载体。总体上,中国画追求“心中有禅,笔触有骨,画中有儒”,在笔墨意韵中自然呈现画者的精神灵性。
二、当代水彩画中的中国画笔墨传承
近代以来,外来文化大规模进入而导致的中国本土文化的危机。强势文化具有较强的侵略性,西方强势文化不仅抢占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更重要的是将西方价值观、文化体系等渗透于其他国家国民的意识观念中,弱化国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中国画笔墨意韵正是当代水彩画中再现民族灵魂的载体。水彩在中国历经百年,画家们逐渐有意识地将中国笔墨技法、精神与水彩画相融合,在作品中体现民族身份,抒发东方文人情怀,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水彩。
水彩画家王维新认为:“水彩画,属于西方绘画和东方绘画的中间地带,即可用色块层次来表现,又可以用笔触,墨色来表现”[4]。水彩画中用笔、用色和用水是画面的重要组成,笔触表现物象结构和画家情感,水色表现画面气氛。同为以水为媒介的画种,水彩的水色运用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笔墨有着类似之处,但却远没有中国画那样讲究。中国画笔墨技法繁多且灵活多变,一笔一墨都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国画笔墨运用在水彩中不仅能丰富水彩画的绘画语言,更重要的是在水彩画中再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思想。
对于中国笔墨与水彩画的结合王肇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把中国的传统笔墨与西洋的光色结合起来,也就是要用中国的笔墨方法,画出西洋的光色效果,如果这个统一工作做得好,在反映现实上,能做到天衣无缝,消灭了学古学洋的痕迹,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就是成功,否则就是失败”[5]。
(一)水彩画中的笔墨气韵
相对于结构透视准确、颜色的科学性,中国画更注重画内在的精神气韵和意境的表现。中国画论中,“气韵生动”被谢赫列为六法之首,“气韵生动”的本质反映的是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明清后出现笔墨等于“气韵”的说法,恽格在《南田画跋》中提到:“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6]笔墨使用得当,方可气韵生动。中国画笔墨中,“气”主要表现在“笔法”,荆浩在《笔法记》中评价吴道子的用笔“笔胜于像,骨气自高”,用笔的虚实、干湿彰显着动静之气、刚柔强弱之气。“韵”主要在“墨法”中体现,干墨凸显苍劲挺拔之韵,湿墨蕴含润泽生机之韵,浓墨饱含厚重力量之韵,淡墨书写高逸清雅之韵。
中国艺术追求的“气韵”可以说跟西方追求的形似是相对立的,但是中国水彩艺术家却将“气韵”巧妙地与水彩这种西方艺术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中国水彩艺术语言。“气韵生动”与中国水彩画的契合点是强调整个画面一气呵成的气势,画面用笔灵动,用色则强调酣畅淋漓水色交融的感觉。气韵生动是无数艺术家穷尽一生的去研究,试图达到的境界,“气韵生动”的探索在当代的水彩画中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水彩画多用湿笔,很多人都追求水色淋漓的美感,而中国画中有很多干笔的运用,“枯笔”“渴笔”“焦笔”等干笔笔法,枯而凝练、苍劲有力。正好弥补了湿笔的骨力不足。“干湿并用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王肇民)[7]“干”和“湿”是笔墨的两种状态,干湿并济、浓淡相参、虚实相生才能展现中国笔墨的精妙。将飞白、皴、擦等苍笔运用在水彩中,不仅增补了绘画作品的厚重感和力量感,苍润兼济更使其产生无穷魅力。王肇民的水彩作品《桃》(图1),以湿画法铺色,再辅以干笔深入刻画。干笔的苍劲,让薄薄的水彩展现出入油画般厚重,干湿并用,使画面生动地展示出桃子包含水分的新鲜感和毛茸质感,完美地展现出王肇民对中国笔墨与水彩高度融合的用笔追求。
图1 王肇民《桃》
写意水墨的兴起,弱化了彩在中国画中的作用,墨色取缔的赋彩。“高墨犹绿,下墨犹赪”[8]中国水墨画“以无色表现天地无限绚烂之色”。在水彩画中,王肇民称黑和紫是危险色,黑色的运用是一个难点,而中国画中墨色的运用却是常态,吴冠中在“油画民族化杂谈”中提到“当在油画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将它移植到水墨中去,有时倒相对地解决了……”[9]同样的水彩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尝试用水墨的绘画方式来解决。画家许江的水彩作品,以黑色描绘主体的绘画方式别具一格,其《静之葵》系列作品,用携带者褐色的黑,生动地勾勒描绘出向日葵生命凝结时的姿态,黑而不死、凝重且有张力,赋予已凋零的向日葵一种壮烈狂野之美。水彩画家丁寺钟也汲取了中国画中的笔墨精粹,擅长在水彩中用墨。其作品《徽州明月》 《逝水》结合了中国水墨画的“泼墨”“破墨”和“留白”的画法,大面积的黑色掺杂着黄橙蓝等色彩,且浓淡变化灵动,让画图色彩少却不单调,在水彩画中展现出独特的中国水墨韵味。
(二)当代水彩画中的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笔墨的融合,使水彩这一西方画种,体现着东方之美。
1.水彩画中的朴拙之美
在“返璞归真”的中国画用笔观念影响下,不少当代水彩作品也在追求画面效果的稚拙古朴,以物象最本真的状态来展现返璞归真后的“朴拙”之美。“真实则美,有力则美”,绘画题材不必刻意追求奢华新奇,也不必使用过分哗众取宠的笔墨技巧也没有绚烂夺目的设色,以“朴拙”的笔墨绘画最平常质朴之物也能成为佳作。水彩画家周刚深入矿井现场创作出来的《矿工》(图2)系列作品狂放朴拙,浑重而略带稚拙的线条,勾勒出一个个黝黑结实的矿工,用笔随性,大气豪迈。
图2 周刚《矿工》
2.水彩画水色墨韵中体现的淡泊宁静之美
随着中国画笔墨融入水彩,禅宗追求的深远、空灵、虚静逐渐渗透到水彩画作中,丰富了中国水彩的文化底蕴。水彩画家王涌擅用水韵淋漓的淡彩进行创作,清雅的绘画风格使其作品带有清净自然的禅意。王涌的青花系列的作品花卉和花瓶的形态都经过提炼简化,花的形态几乎都是由水色自由冲刷晕染出来的,有点像墨色在生宣中扩散的效果,使之有一种空灵的自然美感。柳毅的水彩作品笔下的水彩清雅秀美,其作品《清涵》(图3)给观者呈现的是宁静淡雅的水乡之景,作品大胆地用水虚化非主体部分,素雅澄净的用色、透明轻快的用笔,水随天去气韵相连,展现着禅宗空灵虚静的美学韵味。
图3 《清涵》
三、总结
中国画笔墨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艺术发明,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复兴中国画笔墨不仅是因为中国画笔墨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因为民族情感和作为中国人的社会责任。学习西方艺术有利于中国绘画的发展,而水彩在中国发展也需要中国画笔墨技法、精神的融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水彩画在百年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区别于西方水彩的独特艺术风格,对中国画笔墨的传承和融合,是中国水彩画走向民族审美复兴的又一次艺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