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色彩语言的视觉表现张力分析
——以《红高粱》影片为例
2021-02-26纪淑铭
纪淑铭
在电影《红高粱》拍摄过程中,其特定主题确定了影片的色彩基调,张艺谋根据故事背景的差异选择了不同的色彩及故事情节,使之契合更为完美。影片以独特的视觉语言体现出涌动的生命活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纯简极致的主题呈现、极具表现张力的色彩冲击、凛然的民族气节、自由奔放的民俗音乐与色彩相得益彰。
一、色彩浓郁而夸张
张艺谋是公认的色彩运用独特的艺术家,而这恰恰是因为色彩在作品中与主题紧密贴合,将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高度风格化,成为其独树一帜的导演风格。强烈对比的红色已然成为他作品的艺术“标签”,这种色彩似乎也成为张艺谋电影的一种代码。
该片是以赞美生命为主题的,电影中人性的美好与顽强的生命力正是通过强烈的夸张色彩基调展现出来。影片开始采用半分钟的黑场,紧接着呈现出大面积红色画面,以特写镜头“九儿”为表现中心,九儿一身的红色,并配有红花轿、红太阳以及阳光照射下的大片红色高粱地……导演精心营造的一系列的红色将观众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然而这鲜艳的红色基调,反衬出了“九儿”麻木、近乎绝望的表情与悲伤却又不甘的眼神[1]。观众被喜庆的红色所包围,却对“九儿”凝重的表情产生困惑,张艺谋通过红色的渲染,反衬出角色的内心情感,为影片设置悬念,让观众产生了视觉化情绪。通过色彩表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感,使影片更加贴近观众的内心情感,以此埋下伏笔。红色的运用是源于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的特指,加上导演的主观处理,张艺谋对红色的运用,强调了色彩象征意义的主观性[2]。张艺谋非常青睐红色的运用,在他拍摄过程中将红色强加给红高粱,但观众却没有在红色背景中感受到一丝与现实相悖的失真,让观众接受了画面中高粱的鲜艳红色。另外,红色还蕴含着自由奔放、狂野天性等情绪内涵,故事主题的叙述基本上都离不开红色的渲染。采用夸张又张扬的红色处理手法,正是对“我奶奶(九儿)”生命力的表达。
导演的独到之处,不仅仅是把红色作为画面的背景颜色,还可成为具有独立表现价值的无形道具。通过对色彩的夸张应用,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带进红色的意境,从开始对剧情本身的关注到视觉冲击所带来的反思,引入了自然色彩对生命表达的渴望。
二、极为普通的美术色彩反而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寓意
电影美术色彩不仅可以还原自然界的色彩,还可以作为特殊情感载体,展现色彩别具一格的寓意。既可以凸显电影主题,又可以赋予人物以鲜活的个性,同时升华情感抒发,成为最直接、真实、形象的手法,形成电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色彩的情感作用。
《红高粱》电影中“大道至简”主题的呈现,揭示了纯、简、极致的艺术魅力。在影片中,虽然只采用了较普通的美术色彩,但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直观的物化效果,对各种寓意进行直观的展示,进而从人视觉感官和心理层面之上抓住大众审美。色彩的巧设与应用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张艺谋在影片中借助鲜明的色彩展示了人物内心活动,同时人物情感波动也能在色彩转换中窥得一二。导演灵活大胆地通过一片肃穆而庄严的血红色来渲染整部影片,将影像美学的表达发挥到了极点。随着高粱酒坛噼噼啪啪地碎裂,九儿的生命也如此一般绽放出绚丽的光彩,随之又与流淌的酒一起归于大地。“我爹”说自打“我奶奶”牺牲后,他的色彩世界里只剩下红色。人物的情感伤痛都蕴含在通天的“红”中,那是“我爹”的心在滴血。虽然红色是该部影片的主色调,但影片仍有一些其他颜色加以渲染与烘托。在某些场景中,张艺谋将冷色调中的蓝色应用到影片中,深刻地表达了孤独凄凉的感觉,观众也能因此通过冷色调与环境的相互映衬感受到九儿内心的感受。
电影中无论是红色、黄色、蓝色、黑色还是其他颜色,除了剧情的需要,更多的是深层内部的体现,还有导演自身情感的释放。
三、包含了民族化的内涵
在影片中,美学色彩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通用性文化,每个导演会因其文化背景的差异,带有自身浓厚的民族特色属性,体现出民族归属感的个体。在这部影片的创作中亦是如此,采用了浓厚的民族元素,体现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对电影主题进行了展示。
色彩色调民族化的处理是对现实的一种尊重,更能吸引观众注意引起共鸣。影片开场出现了具有民俗特色的颠轿场景,唢呐声的响起,喇叭、腰鼓、铙钹交织出欢庆的迎亲乐,古铜色的皮肤、大红轿与黄沙衬托出环境的萧瑟,“九儿”的委屈无助与花轿外喜庆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情感对比,凸显出黄土高原人们的豪情豁达,赋予独特的民族个性与艺术性[3]。祭酒是一个颇有仪式感的场景,酒神画像、酿制高粱酒、用力摔酒碗这一系列传统民俗文化的呈现,使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人的质朴敦厚、欢快,更多了油然而生的敬佩,展现出十八里坡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透漏出深刻的文化底蕴。通过故事剧情改编的本土化,影片虽看似简单,但浓烈的画面却给人一种无法抗拒的情感冲击力,传达出一种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服装颜色搭配的民族回归,拍摄技巧的民族审美习惯,民族元素的风格化,体现出张艺谋对民族性的尊重。
电影艺术是源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通过艺术化手段记录再现现实生活,而这一过程中还蕴含着民族化的发展历程,虽然这并不是有意识地展现,可是却有着刻意表达的痕迹,使这种民族化特色更能够抓住西方观众的眼球。正如我们在欣赏西方影片时,会因陌生的文化而产生新奇感,新奇感则会让观众产生认同感。故而,西方观众也产生类似的体悟,从而有了强烈探究的意愿,在探究过程中认可中国电影,通过民族化的展现获得国际的认同。
四、《红高粱》中影视道具色彩的应用与环境色彩应用相得益彰
电影中的十八里坡是一个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而在这种满天黄土的环境下有一显眼的大红花轿,热情洋溢的红与十八里坡的荒凉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红与黄的对比具有一种原始的张力与野性,突出视觉主体花轿的同时,交代周围环境,从而整个空间在血红偏黄的荒凉环境中给人以压抑感,而服饰颜色的差异也与沙漠环境相互衬映产生了不同的含义[4]。随后青杀口遭遇劫匪抢劫一幕中,屏幕的一半是红色花轿,而另一边是绿色高粱,两种颜色间的视觉对比鲜明。红色意味着凶险,而绿色意味着安宁,红与绿,土匪与轿夫,危险与和平,巧妙的色彩碰撞。红色的布匹、染坊的和谐、回忆中的色彩斑斓与现实中的暗淡无光……整体的大色调中细节处处存在着对比,影视道具色彩与环境色彩时时刻刻相互映衬,体现出对整部影片色彩把握的整体构想,也形成了具有整体性的意象特征。
“小色彩”与“大环境”相呼应,相补充,即影视道具色彩与环境色彩相得益彰。
五、色彩特点与民俗音乐的搭配在影片中的“准对白”表现
在影片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各人物间的对白极少,张艺谋在电影视觉语言中更多融入了色彩与音乐元素的表现力。影片几乎每处大场景都伴有振奋人心的民族乐,叙事结构虽不恢宏,但是场景的选取却十分的经典,保有含义。
开场的红花轿与红衣新娘配上颠轿歌,伴随着嘈杂但却错落有致的喇叭和唢呐声,以及充满生命力的腰鼓声,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具有冲击力而又有视听效果的画面。用一种全景式的方式拉开了整个迎亲的画面,充满着各种颜色元素,在欢喜中似乎又带有一丝萧瑟,却又对比突出旺盛的生命力。此时花轿内“九儿”低落的情绪与轿外喜庆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场景碰撞。黄红轿、古铜色的皮肤等元素与唢呐、喇叭等乐器的结合,既呈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热情奔放,又展现了他们坚韧、不屈的精神[5]。影片中非常具有仪式感的画面——祭酒。在这个场景中,男人们袒胸露乳,漏出古铜色肌肤,眼神里似乎带有一丝狂热,一首高亢有力的《酒神曲》将人们带到他们喜悦的场景,沉浸其中。血红血红的高粱酒配上罗汉的《九月九的酒》都充满了豁达奔放的民族风,充斥着人性最深处的力量。
色彩与歌谣中的民族风味,是整部电影的另一个特色,其戏剧张力远胜于枯燥的对白,它为电影增加了另一种生命的色彩,魔幻与现实互相融入,并在其中将民族情感和民族大义不断升华。
六、结语
张艺谋通过对画面的极尽渲染,将故事内核含蓄地表达,使观众得到了艺术的享受,导演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色彩的张力形成了电影语言的多维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