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智能制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探究

2021-02-26黄丽王婷

中国新通信 2021年21期
关键词:背景互联网+互联网

黄丽 王婷

【摘要】    “互联网+”背景下,智能制造业应用前景广阔。高校作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应加强对智能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借助“互联网+”背景,大力改革教育模式,使教育资源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动智能制造专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模式的改革内涵及途径。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智能制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背景    智能制造专业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多个领域模式实现了创新发展。互联网作为应用技术的载体,更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现阶段,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工业时代4.0,制造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所以,加强制造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势在必行。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产业也将趋于智能化、先进化、高效化发展。以互利网作为应用技术对制造业进行创新。如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等,都能够使现代智能制造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所以,高校应立足“互联网+”背景,加强智能制造专业校企合作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高质量、高水平、高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一、概念的界定

1.1“互联网+”理念

“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主要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势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当中,提升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国家针对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提出的新发展形势。重点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各领域行业的融合创新,壮大新兴业态,大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必然产物。力求借助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交互性、共享性、多元性和实时性的特点,推动教育理念和方法快速适应课程改革发展要求,尽快实现高效增值的教育发展体系。

1.2智能制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念

智能制造专业是面向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前的智能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人才发展需求。智能制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立足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一种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内学习和实训,然后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强化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高科技人才。

二、“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的特殊性

2.1前瞻性

科技兴国战略的推进下,智能化、信息化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互联网+”背景下,加强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势在必行。校企合作作为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其应用前景广阔。所以,“互联网+”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具备前瞻性,能够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需求。在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紧缺的实际情况下,制定“互联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符合专业人才教育需求,因而具备前瞻性。

2.2融合性

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高校在培养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时,更离不开互联网环境。将“互联网+”理念融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既能够使高校及时捕捉社会人才紧缺方向,又能够拓展教育资源和创新教学手段。可见,“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具有融合性特点。

三、“互联网+”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应用意义

3.1“互联网+”理念转变教育模式

在美国,“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仅在2014年美国既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参与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教育体系中。而这种“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已经在美国发展了十年以上的时间。在美国,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必备品。而在我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人才的教育要求被拓宽,素质教育提倡日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脚步的推动下创客、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也成为了“互联网+”教育在中国的主要发展形式。借助互联网能够为教育提供多元化的、丰富化的、实效性的课程资源。所以,互联网也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方式。为了让教育行业稳步发展,提升我国人才综合素质,有众多学者参与到对教育生态系统、“互联网+”教育特征、教师专业发展、互联网应用下学习方式和资源重建等方面的研究中。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方面的研究相比较少。互联网除了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所以,本文就针对“互联网+”的应用理念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进行解析,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究借助“互联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3.2“互联网+”理念拓展教育资源

互联网平台具备还量化的信息资源。那么,在教育中如果能够有效运用海量的信息资源,既能够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拓展,也能够丰富学生的思维认知。在学生通过互联网发现、搜集和应用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借助互联网了解实时性的社会发展要点。这样的方式使校园内的学生与外界生活接轨,实现了思想的融通。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也能够借此得到拓展,思维品质和个人素养也能得到相应发展。

3.3“互联网+”理念创新交互学习

互联网+教育能够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对时间和空间的需求。互联网的交互式特点,就能够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实现对话。所以,“互联网+”教育更加尊重学生学习规律,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教学要求。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面对面的表现形式,以互联网作为平台交互式的反馈、评价和交流价值更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也能够进一步推动学生形成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包括自主发展和学习能力,以及不断適应社会和自我发展需求的反思能力。

3.4“互联网+”理念满足个性发展

自我管理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必备能力。能够正确认识并评价自我。每个学生在能力表现和学习需求上都存在一定差异,有的习惯在晚上安静的学习,有的则喜欢通过合作讨论完成学习。“互联网+”教育就能够给学生创造实时学习和沟通的平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也能够给学生创建自我管理是是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机会。例如;学生可以按照个人习惯选择他们认为最佳的学习时间在网上进行测试、完成任务、讨论、评论或者解决问题。这正是一种自我管理的体现。

3.5“互联网+”理念挖掘实践能力

实践创新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下,我国涌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创客、慕课、翻转课堂等。这些教育模式都突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了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这更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多元化的空间。学生可以突破学科学习理念的禁锢,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究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因而实现万众创新的教育引导目的。

四、现阶段智能制造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开设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仍处于滞后状态,不能满足逐年增长的人才需求。在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学校中,智能制造方向的人才培养较少。而本科类院校有关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多从事原理研究,而缺乏实践应用。所以,应用型人才短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紧缺。但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相应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中。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教育体系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其中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初见成效。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的专业历练提供了良好平台,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专业的提升。同时,在智能制造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方面,仍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创新等问题。

其次,校企合作仍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途径。但部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形式主义,自主合作积极性不强。合作企业对学生缺乏专业化的评价,这也直接影響了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

最后,关于企业管理制度方面。校企合作中,学生由于缺乏专业培养,因而对实习内容缺乏适应性。突出表现为:对自己选择的专业不熟悉,对应用发展不感兴趣,对自身工作能力不自信。等等问题都会间接导致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流失。总之,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专业发展等进行针对性的完善。

五、智能制造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首先,智能制造专业具有前瞻性和融合性。 智能制造要求教师应进入车间,与车间人员一起学习并完成任务。在此情形下,教师能够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其次,要求学校与专家联合起来,教师向专家学习,积极阅读与企业相关的技术资料,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从而帮助教师队伍获得智能制造发展的新需求,正确构建课程教育体系。同时,智能制造环境下需要更加优秀的人才从事开发和实践领域。对此,高校教师可带领学生到车间进行实践操作,充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学习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如一人多岗轮换制度可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实践能力。

六、“互联网+”背景下智能制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改革措施

6.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首先,为适应社会人才发展需求,高校应针对智能制造专业设置目标体系,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在课程体系的设定方面,注重与现阶段新型科学理念的融合。以培养敢于创新和善于创造的人才为总目标,在课程体系中强化专业引领。其次,满足人才应用需求,课程体系应更加全面,将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面进行有效融合,强化校企合作培养力度,培养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

学校应结合“互联网+”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强化校企合作力度,培养创新型的互联网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力量,保障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依旧换发活力。所以,应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发课程资源,如线上学习、线上模拟、线下实操、线下实习、线上+线下综合评测等模式,既体现了“互联网+”校企合作的新理念,也强化了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6.2提升师资教学力量,均衡校企双方管理

现阶段,我国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初始阶段。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大部分教师缺乏智能制造专业的综合素养,如培养力度和方法不灵活,缺乏工作经验等。所以,针对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应针对智能专业教师队伍组织定期的实践培训,以校企合作形式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历练,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再如将线上和线下进行融合,有效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教师在线上进行教学,线下进行指导,全面提升教师智能制造专业知识水平。其次,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形式,转变为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方式,师生共同参与实训教学,共同研究智能制造专业问题。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历练。所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是提升教学力量的有效途径。

6.3加强实训实习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强实训是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针对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有必要创新实训环节。如在实习阶段,加强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有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权利。但评价体系应该进行创新,转变为学生和企业的双向评价。学生参与实训完成后,企业针对学生实习阶段的具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而学生针对自己对企业的实践了解做出主观评价。通过双向评价模式,既能够强化校企合作的力度,也能够激励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发挥其主动性。

最后,学校和企业建立长久合作关系,针对在校表现好的学生直接与企业签订人才聘用合同。立足互联网背景下,为学生提供更加公平、民主、自由的成长环境,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表现,分段对学生展开实践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专业能力。

6.4注重合理考核评价,实现双标准的考核

高校专业人才考核评价一部分源于校方的客观评价,一部分也依赖于学生在实习阶段的综合评价。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能够有效提升人才质量。在实践中只有加强校企双方的双重考核监管力度。严格把控人才质量这一关。校企双重标准的实施既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制度和文化,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便日后在择业和就业时更加科学合理的学选择就业岗位。所以,校企合作应立足互联网平台开展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激励人才自主发展。如校企合作开展互联网大赛,借助互联网平台组织有关智能制造专业知识的竞赛,培育人才创新创业精神。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制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更有效拓展了智能制造专业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更提升校企合作培养力度。所以,“互联网+”背景下,智能制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科技发展,培养更高素质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校应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加强校企交流融合,从而满足社会发展中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求。

参  考  文  献

[1]胡振彪.智能制造环境下“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储运,2021(09):182-183.

[2]李妍缘,赵东辉,孙小芳.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高职高专智能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研究[J].高教学刊,2021,7(23):84-88.

[3]叶晓明,樊明睿,赵万博,王刚,高淋. 智能制造人才链的校企“双元”育人体系构建研究[A].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6.

[4]封志明,郑亮,费凌,蔡长韬,马飞达.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07):23-29+35.

[5]吳言政.数控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路径[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07):35-37.

[6]郑敏.基于智能制造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教导刊,2021(19):90-92.

[7]闫哲.构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究[J].科技风,2021(18):167-168.

校级教研课题:基于MOOCs视阈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OTO教学模式研究:2019JYZ06;

黄丽(1984.08-),女,湖北松滋,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制造;

王婷(1988.10-),女,汉族,湖北应城,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

猜你喜欢

背景互联网+互联网
选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跟踪导练(一)5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