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古楼观:老子先生,请留步
2021-02-25郑晶心
郑晶心
道不尽的传说
关于国学经典《道德经》的由来,一直有个故事。据说老子晚年的时候,周王室式微,内乱不断,老子作为当时周王朝守藏室的史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档案馆+图书馆馆长),深感狂澜难挽,就辞去工作,骑着一头青牛,一路西去,准备隐居。在经过函谷关的时候,他被关令尹喜拦下,好生招待。
尹喜之所以能够如愿拦下老子,是因为他在前几日观测天象时,发现空中有从未见过的绚丽景象——紫气东来。尹喜知道这异象意味会有不凡的圣人从东方而来。因此,他就日夜守在关楼之上,直到守来老子。
尹喜观测天象的地方,就是他结草为楼、观星望气、修身养性之地,当时名为草楼观。老子盛情难却,在草楼观住下后,日夜与尹喜谈经说道,并在尹喜的一再恳求下,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从此,中国就有了一部伟大的思想典籍。
这个故事我原本是作为传说听听的,有一年春节我跟随西安的亲友去县城赶集,途经终南山古楼观景区,看见景区大门口巨大的老子骑牛铜像,顿生兴趣:难道世上还真有老子写《道德经》的地方?当时购买年货的地方就叫“众妙街”,《道德经》第一段就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趣!2020年年尾,我再次赴陕走访亲友时,重游了这传说中的《道德经》诞生之地。
九九道成古楼观
据《陕西志》,古人称“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百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楼观,指的就是距离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古楼观。这里最初叫草楼观,后来老子不仅在此写了《道德经》,还在此筑台说经,从而合称为“楼观”,成为道文化的发祥地,号称“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进入景区,就见一巨石,上书“天下第一福地”几个红色大字,气魄非凡。
楼观景区分为历史文化景区和自然生态区两部分,我们游览的便是核心部分历史文化景区,自然生态区是一座森林公园。
历史文化景区以说经台为核心,以道家思想“经一至九,九九道成”为主线,建筑布局整体形成“一条轴线、九进院落、十大殿堂”的格局,轴线的起点便是“天下第一福地”的书法巨石,其后便是老子骑牛的铜像。
整座铜像呈紫褐色,牛体高大,双角环拱,牛首回望老子,显得健硕而温驯。牛蹄稳稳扣地,牛腿之间,祥云缭绕,延绵不绝,象征着“紫气东来”。端坐于牛背之上的老子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胸,怀抱如意,神态从容、飘逸豁达。
老子骑牛塑像后面,便是“仙都”牌楼。正是早晨八九点钟,东升的红日落在牌楼的一角飞檐上。越过牌楼,视线的远方,是终南山连绵的山脉,薄雾弥漫,此情此景,恰如仙境。
穿过牌楼,便是1000多米长的中央景观大道。中央景观大道的两侧有两组建筑群,有不同的道文化主题馆,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原因,有些场馆没有对外开放。
沿着景观大道的中轴线慢慢向前走,便是以道教概念“一元初始、太极两仪、三才相和、四象环绕、五行相生、六合寰宇、七日來复、八卦演义、九宫合中、一元复始”而设计的雕塑景观等。
一进一进又一进,
高山仰止读不尽
第一进院落便是“无极浑沌”广场,广场上有一个特别的雕塑作品——蝉蜕。一个巨大的、用银色钢丝编织成的椭圆形蛹中,有一只用金色钢丝网编织成的蝉蜕,蛹外还立着两双翅膀,一双黑色,一双白色,暗合太极两色。
我特别喜欢这组雕塑,东汉《关韶老子铭》称:“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始终……道成化身,蝉蜕度世。”平常我们称一个人的思想历经重大升华、变化,也会说“蝶变”。我从这组雕塑中看到极大的生命能量。
第二进院落“太极两仪”,院落里有一太极池。太极池为圆形,内有旋涡状台阶,一人择黑色,一人择白色,分别从两头沿着台阶朝前走,便会由高及低,渐渐走至池中心的黑白双鱼太极图上会合,很有意思。
穿过太清门,便是第三进“三才相和”院落,所谓“三才”就是“天、地、人”。
第四进是四象广场,广场上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雕塑,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第五进院落“五行相生”。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这是我们熟知的概念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常用五行理论来论证世界万物的本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走过“五行相生”广场,穿过上清门牌坊,便来到了第六进院落“六合寰宇”。六合指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地或宇宙。在道教文化中,十二地支两两相合,亦谓之“六合”。
第七进院落“七日来复”,道文化中,以七天为一个周期,是天道运行的规律。
第八进院落“八卦演义”,一组八卦长短线雕塑,“—”代表阳,“- -”代表阴,用三组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作八卦。古人用八卦象征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还能推演、预测世事的祸福凶吉,令人感到神秘且神奇。
穿过景区最后一个牌坊玉清门牌坊,便来到景区的最后一个院落“九宫合中”。这里有楼观书院。
楼观书院顶高十几米,宏阔高大,整整一面墙竖排书写《道德经》的文字内容。右边是《道经》,左边是《德经》,中间是老子的画像,白眉白须白衣,脱俗出尘,手握简书,静默诵读,令人顿生无限崇敬之心。
老子的说经台,位于院落后森林公园里的山岗之上。翠竹环抱、古木参天、秀峦葱郁,赏心悦目,令人生出无限遐想:当年老子坐在这里,向尹喜传经授道,是怎样一个智慧光芒闪耀的情形呢?
历代都有很多帝王文人学士到楼观台游览。传说秦穆公曾游至此,并建楼观宫;秦始皇亲往求神,建庙于楼南;汉武帝亲临此地,立宫于楼北;晋惠帝植树十万,移民三百户以护楼观;隋文帝、唐高祖、唐玄宗等皇帝,有的大修楼观台建筑,有的尊奉老子为祖先,有的封敕老子为皇帝,把老子像接到皇宫。
我们还在景区见到王弼塑像。王弼是魏晋玄学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的经学家、哲学家, 1973年我国考古学家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的原文之前,王弼所注解的《道德经》是唯一的留传。
从第十进院落返回的途中,我在绿色的草坪上见到了一块巨石,上面用黑墨写着:“《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署名:尼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楚国苦县人,生卒年为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作曲家、思想家,生卒年为1844年—1900年。
他们一位在亚洲的中国,一位在欧洲的德国,相差2400多岁,但尼采对老子的认同却超越了历史长空和地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