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肥胖宣战!(报告文学)

2021-02-25长江

北京文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医生

多少年了,“减肥”一直是国人持续不断热度不减的话题,尤其是那些爱美的女性,只要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几乎都离不开聊减肥。的确,医学专家认为肥胖是“万病之源”,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人称中国人已从过去的“东亚病夫”逐步变成“东亚胖夫”,减肥自然成为胖人的当务之急。然而,肥胖有标准吗,体重超出多少需要减肥?少吃或不吃或吃得差是减肥的应有选择吗,什么才是最科学的减肥方式?所有这些问题,或许你都能从这篇报告文学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要用《向肥胖宣战!》来做电视专题的题目,我耳边就响起了“开枪,为他送行”,悲壮得不行不行的。

有那么严重吗?

不就是胖点?肥嘟嘟、颤巍巍、扭哒扭哒、笑眯眯……

这世界有男就有女,有胖就有瘦。美国随处可见丰乳肥臀,中国唐代也讲究过环肥燕瘦,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此言差矣。

2019年春节前,我因为太胖,险些闹出一场生命的“意外”,这才头一次认认真真地打量起“胖”,看到了肥胖的厉害,以及它如何能够憨憨地就成了“生命的杀手”。

那天下午,为了采访中国心脑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制作我的《别被“过度支架”》,我整整一下午,就在北京东三环一家嘈杂的大酒店的咖啡厅里,又问、又听,录音、笔记,身心俱疲。晚上8点回家坐上地铁,已经感到头胀、身沉,整个人都有点站不住,还有点想吐的意思。

我在包里乱翻,第一时间本能地找出了一个塑料袋,攥在手里,如果要吐(肯定是“狂喷”啊),没有装备,地铁的车厢,我身边的乘客,可就惨了……

终于熬过最后的四站,我仓皇出逃,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的血压已经高到了高压210、低压120(毫米汞柱),更不知道这样持续性的“高血压”已经开始向我索命。

幸亏当晚,我先生的妹妹正好送公婆来我家照例一年一度地“来过春节”,小姑妹看到我很难受,上来就问:“姐,怎么了?你的脸可是涨得通红通红的,来来,先量一下血压。”

先生拿出血压计,我一量,全家人立刻慌了神儿。

先是我小姑妹给她的大姑姐(一位医生)打电话,跟着听到医生在电话的那头说:

“快,千万让她别动,这样的血压很危险!”

“先给她来1/4的硝苯地平!”

“再给她弄半片卡托普利!”

跟着:“使劲刮她的大拇指外侧,这是中医降压的好办法——两只手轮换着刮,不要停!”

……

整个晚上,我们家成了急诊室,先生急得满头冒汗,我的大拇指也很快往外渗血。

还好,一个小时后,我的高压已经降到了190,医生又打来电话说:“那也别动,能平躺着就让她那么一直平躺着。”

眼泪不由自主地往外流,知道这一回我是把家里人给吓坏也把我自己给吓坏了……

后来到了医院,长达半年的时间,我接受了一系列的检查,心内、神内,有些地方我是一辈子都没来过。医生说:“您这辈子没有来过?很多人,哼,头一次来,就折在了这里。”

啊?

好心的医生,还愿意跟患者“多说上几句”。他看完我手里的一大堆检查报告,说:“您看您这血压、胆固醇、高血脂、冠状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样样坏东西都有了,这些都是随时可能出现危险的慢性病,这些病都跟肥胖有关。因此不管您做了多少的检查,也不管我能给您开出多少的药,说句不该说的话哈,您不减肥,那早晚得出事。”

早晚得出事?能出什么事呢?这么邪乎?

肥胖与慢性病,肥胖与死亡——这之间,都有关系?

当然有!

您以为?

您以为!

第一章   中国,东亚“胖”夫?

啥叫胖?有标准吗?

2019年秋,我终于下决心要做一期《向肥胖宣战!》的《新闻调查》了。这是我几十年做记者,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因为“个人的原因”进行的选题策划。

“没有健康的胖子!”

“只要胖,就是病!”

这两句话,做节目前,我闻所未闻。

同样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实际上已经给全球因病致死的四个头号大敌作出了认定: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

这“四样病”和人的“高体脂肪率”都有关,也都跟人的肥胖有关。

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过多的脂肪,便很容易引起血压、血脂、血糖、尿酸的失常,这“四高”会直接威胁到心脑血管。

“白色结构”有人听说过吗?就是在我们的体内,板油、脂肪,浸润到红色的肌肉里了,它慢慢地会让我们的脊柱失去支撑、牵拉,致使“脊柱散架”。

因此,“肥胖”是導致人罹患多种致命疾病的“元凶”,这个结论如今已成为医界的一个通识,只不过中国的很多“胖友”还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果不是这次“血压冒顶”,说老实话,我一直都是个胖子,而且不想单纯地为了身材苗条而舍弃美食,倒觉得那样做显得俗气。另外——瘦人太精明了;胖子嘛,在世俗的眼里,总好像显得比较憨厚。

曾经有一位女友PP,也是在电视台工作,我就很欣赏她的个性。

PP长得胖乎乎的,人见人爱,平日里还总会把自己往“胖”里头去打扮:要么一身“民族风”,要么“西洋范”,大花帽、大眼镜,身上总是红红绿绿,调皮并浪漫着。每次到我家,人家才不管别人怎么议论呢,坐到饭桌前,哪个座位离红烧肉近,她就坐在哪里。饭局的前半场你根本听不到她会开什么腔,“没工夫跟你们说话”!等到一碗饭、一盘子红烧肉下肚了,PP这才心满意足,才能腾出嘴来夸一夸大师傅的手艺。嗨,你还别说,这PP的周身,就透着一种“胖”的魅力。

人要是能一直就这么吃,还不长肉,不影响身体健康就好了。

可世间,哪有这等好事?

物极必反,能量过多地存储于人体,“红白之战”,健康就会走向反面。

因此我被医生吓唬了以后便开始研究胖,也开始研究“肥胖”如何能给人的生活带来种种的“健康隐患”。

2019年7月24日,北京海淀医院举办了一场为时一天的“科学减重”的学术报告会,因为面向社会,所以不是医护人员,我也能报名前往去听讲座。

在这个会上,我领略了很多关于“肥胖摧毁健康”的尖锐之说。同时,也看到了很多专家、学者如何为“全民减重”(医生不叫减肥,叫减重)而奔走呼号——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还增长了很多再不明白就晚了的知识。

怎么讲?

第一, 我不知道什么是准确的“超重”与“肥胖”。

第二, 我不知道中国人现在的“胖子”竟然有那么多。

第三, “胖子”不是个人的口味好恶,它会残酷地威胁我们的性命!

啊?

先验证一下你自己是不是已经“超重”或“肥胖”了吧。

三种办法:

A.BMI(body mass index)指数:就是人体的“体重指标”。用体重去除以身高的平方(也就是除2次的身高),得出的数字如果超过了女24(男28),那你就属于不正常、就超重了。

B.腰围(WC):女性的腰围不能大于85cm(男性不能大于90cm),超了,就是肥胖。

C.体脂肪率:人除了重量,内部的“脂肪”含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女性>30%(男性>25%),也显示出你已经达到了或许表面上还看不太出来的“中心性肥胖”!

世卫组织界定的BMI指数比中国高(女25、男30),如果简单地来衡量:你的体重超过了“标准体重”的10%,就可以被视为“超重”;超过 20%,就会被视为“肥胖”;而肥胖又可根据超过“标准体重”的程度再分为轻度肥胖(超重20%)、中度肥胖(超重30%)、重度肥胖(超重50%)……

说老实话,此三种方法,除了第三种“体脂肪率”(这个东西是要站到专门的测量秤上去查才能够知道),“BMI”和“WC”,每个人,其实分分钟都可以自己掐算、丈量,只不过这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儿,很多人都并不知。比如我,作为一个标准的胖子,已经有“胖龄”三四十年,但我就一直都不知“肥胖”究竟应该怎样定义。

40年前,我还在当兵,文艺兵,人很瘦,小腰一尺七,军装怎么穿都嫌肥。

40年后,我再做当年“掐腰”的动作——我的妈呀,腰还怎么“掐”?两只手像扶着水缸——那腰围,我也不是没有偷偷地量过,已经给你涨到了二尺七,比过去整整粗出来了10寸!

肥胖的“水缸”能淹死人!

专家们说这绝非危言耸听!

好了,知道了肥胖是“健康的大敌”,会“杀人于无形”,因此,领导很快就批准了我做《向肥胖宣战!》这一期节目,整个2019年秋冬,我一门心思地就扛着这一项重任,从节目的前期调研,到后面的一天天采访,北京的好几家医院,我成了常客。尤其在中日友好医院,这里有一个“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人称“减重中心”,我反反复复地出没,为的就是能在这里结识相关的医生和迫切要求减肥的一众“胖友”。

“胖友们”在医院里走来走去,每个人都穿着病号服,远远望去,不瞒你说——我眼前就有一座座的“肉山”在移动。

这样形容,对“胖友们”肯定是大不敬,但“胖友们”都很好,大家都“并不回避”自己的肥,见了我,很多人还愿意走到我们的摄像机前,急不可待地告诉我他(她)是怎么“胖起来的”,“胖”有多么难受、多么无奈。

因为中日友好医院汇集了全国的胖患,“胖”能把自己“胖成了一座山”(马路上已经很少见,我才能在这里看见),他们的身体已经分不出正面、侧面,胸前也分不清男人、女人,都挺着一对大大的副乳,一走一抖、一走一颤。

很多人才二三十岁,就说自己胖得连糖尿病、心脏病、痛风病等等就都“一胖全来了”。

一位32岁的小伙,叫XP,我见到他时他的体重已经是320斤,所以32——320,一下子就记住了。不过XP说他的体重最高时曾经达到过390斤,也就是说已经是一个接近400斤的“大胖子”。

“过去咱哪知道什么是糖尿病啊?偶尔听老人说起,还以为那是一辈子吃糖给吃出来的,但这病,咱跟年轻人也沾边儿?”

后来在医院体检,一测血糖,天哪,把医生都吓傻了——“你、你,餐前血糖都已经达到了19点几,正常人都不会超过7。而胰岛素也出现了不耐受,什么是‘不耐受?就是你现在吃什么药,都不管用了!”

是吗?“肥胖”直接把XP刚入中年就“肥”成了老年。

我仔细打听了一下情况才弄懂,原來像XP这样由肥胖导致糖尿病,糖尿病又“糖”到了无药可治的,目前在我们身边还真不是他一个。近年来我国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快速膨胀,2010年全国流行病调查(每十年才统计一次),正式罹患糖尿病的病人就已经达到了1.139亿,糖耐量异常的“准病人”达4.9亿,因此“血糖不正常的人”十年前就已经接近了6个亿,而糖尿病的“年轻化”“低龄化”你都想象不到会“轻”“低”到多小的岁数?3岁!

啊?

中国的“小胖墩”比几十年前多出了好几倍,人送外号“小糖人”。

这支“糖家军”可谓后继有人,队伍不断壮大……

记得XP同意接受采访时我问他:“那你快跟我说说,人除了糖尿病,因为胖,你还有什么问题?”

XP说:“其他的病痛我倒还没有更多地出现,媳妇和我从小长大,也没有因为我的‘胖就要离开我的意思。但最近很多回,我有一个很奇怪的动作,就是半夜睡着睡着,发现,咦,我怎么就‘坐在了床上?”

“坐在床上?”这啥意思?我一时没懂。

因为身为北京人,PX的讲话风格很像“老炮儿”:“因为胖,喘不上气儿来啊,我睡着睡着就把自己给睡成‘坐姿了,这也太逗、太好玩了!”

还太逗、太好玩了呢?会不会“有危险”?我质疑。

后来采访中日友好医院减重中心的孟化主任,他告诉我“当然有危险”。这种病学术上叫OSA,也就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简单一点说就是睡眠呼吸暂停,是“以睡眠时反复发作的咽部塌陷为特征,从而导致低氧血症和睡眠结构改变的临床病症”——肥胖是导致OSA发生的重要原因。

“我靠!”PX一半惊慌一半调侃地跟我说:“胖子还能直接把自己给睡死?这我可真没想到。而且有一天,如果我真的英年早逝,那到了阎王爷那儿,人家阎王爷问,‘你们哥几个哈,有大有小的,都是怎么死的啊?A说我是寿终正寝,B说我属于见义勇为,可轮到我,我说,‘我是让自己给胖死的……那多寒碜、多丢人啊!”

哈哈哈,一通大笑,采访暂时被终止,因为大家都忍俊不禁。

“没有健康的胖子!”

“只要胖,就是病!”

这两句话就是在那一次,孟化主任在回答我的采访时说的,后来节目播出,我俩还因为这“一问一答”意外地双双成了“网红”。

中国的“胖子”有多少?

中国的“胖子”,大家都像约好了一样,今天人数越聚越多,如果用“大数据”,那我的耳畔就经常会听到医生这样地反复唠叨:

“两个数字——中国目前每3个人当中就有1个超重,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胖子。”

1982年,我国刚刚改革开放,经济刚从崩溃的边缘走出,整体人口的“超重”比例还只有7%;到了2006年,升高到15%;2016年,20%。此时尽管跟美国相比(美国成人的“肥胖率”为39%)还显得比较低,但我们的人口基数大,14亿人,如果“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胖子”,那除出来的数字就是2.8亿,这个“绝对值”当仁不让地已经使中国超过了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成了“世界第一”。

有人要是看过我们央视后来(2019年11月23日晚)播出的《新闻调查——向肥胖宣战!》,就一定会记得片子里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位叫圆圆的胖姑娘。

这“胖姑娘”是湖北荆州人,也是因为实在胖得连自己都“没法了”才来到北京做减重手术。她的问题是“太能吃”——术前妈妈给她做了最后一顿可口的饭菜,圆圆可爱倒并不害羞,坐在病床上,就在我们摄像师的拍摄下“大快朵颐”。随后,我们依然是“纪实拍摄”,我也换上了一身手术服,经过院方的特别批准跟着她走进了手术楼。过一会儿,手术主刀孟化主任出现了,此时的孟,跟在门诊看病时的大夫已经不太一样——人突然变得很高很大,口罩上方一双浓眉大眼更透出专业的自信与老练,特别是一顶碎花的蓝色手术帽,让他远远地从走廊的一头进来,就驱散了圆圆和我心头莫名的紧张。

“不用害怕,我们这样的手术已经做了N年,无一例有问题。所以你术后一定会重新苗条起来,穿你最喜欢的衣服,还你漂亮姑娘的好身材。”——走近圆圆的担架床,孟主任轻松宽慰。

少顷,手术室里的一切都准备停当了,圆圆被推了进去,我和摄像师也都跟了进去。

站在手术室的一角,圆圆还没有被麻醉,我看到了一幕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都想象不出来的细节——圆圆太胖了(身高1米68,体重230斤),医生要给她输血,好几次都无法把针头准确地扎进她的血管,皮薄肉厚啊,摸不着!我在一旁直着急,圆圆先被扎了胖胖的胳膊,然后又扎了胖胖的脚腕,实在不行,医生只能搬来一架特殊的机器……

唉!

其实圆圆在初诊时,接诊的也是孟化。

当时我们摄制组在拍摄,我站在一旁,听孟主任这样问:“你除了自己太胖,这些年身体其他的毛病……?”

圆圆说:“有,就是那个,大姨妈,月经不调,到现在,我已经7个月……都没有来了。”

啊?7个月?

孟主任一派波澜不惊的样子,应该是见惯了:“曾经用过什么药?”

圆圆不好意思但又不得不实话实说:“吃过一些调经的药,但医生说都没用,我的‘根本问题是得了‘多囊卵巢综合征,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先减肥。”

“多囊卵巢综合征”?

胖女人很多都喜欢得的一种時代病,我还略微知道。

可22岁的年轻姑娘,对着大叔一样的医生说自己“那个……已经……”多难为情啊!

只是作为胖子,后来我接触得多了,知道跟医生说出自己的病况还不算是最尴尬的,由于“胖”,他们或深或浅受过的“屈辱”还有的是——

由于术前患者要做很多的检查、准备,所以找了一个下午,我坐下来跟圆圆先做了一次采访。

圆圆圆圆的脸,眼睛水灵水灵的,如果不是因为胖,应该是一个挺漂亮的姑娘。

“你愿意跟阿姨倒倒心中的苦水吗?”像对自己的女儿一样,我说。

圆圆点点头,这时还没有哭。

但是当我问到:“因为胖,你遇到过什么伤害你的人或听到过什么伤害你的话了吗?”

圆圆就忍不住眼泪,说:“是啊,遇到过,很多、很刺痛我。特别是出去买衣服,我都不敢进门店,因为进去了,就怕试衣服,人家总不给试,会说‘唉,这件衣服你穿不了,别试了。其实,有些衣服我还是可以穿的,但她们就是坚持‘你穿不了,别费事了!那种眼神儿、语气……”

这还只是买衣服。

我继续有点残酷:“那,你有没有,曾经,比如说男朋友……?”

圆圆说:“之前是有的,一开始我还问过他,你会不会介意我的胖?他说他不会,但后来,男友有一天突然就跟我讲‘他配不上我。哼,其实这是借口,我知道,因为从他的话语,更包括他对我不想再亲昵了的种种举动我能判断得出,他开始嫌弃我……”

圆圆的初恋,因为“挺受伤的”,分手以后就再也没有谈过恋爱。不敢。我猜。

圆圆说:“是的,我不再敢相信,恋爱这种事……还能发生在我身上。”

除了圆圆,丁R,另一个我在中日友好医院遇到的“胖姐”。

见到她时,丁R已经做完了手术,从一座“肉山”(最重时280斤)已经变回了正常的女儿身(120斤)。这次住进“减重中心”是来复查的,而且因为手术成功,术后也保持得非常好,她是真甩下了一身的肥肉,满世界看谁都开心,更愿意“上电视”——鼓励“胖友们”试试科学减肥。

那一天丁R看到我还有点空儿(采访的间歇),就拉上我进了会议室,说:“老师您看,这照片,我曾经是那么的胖!”说着就从会议室的宣传黑板后面拽出来了一张她过去的“尊容”,我一看,哇!真是肥头大脸、身体鼓鼓的,像舞台上演魔术的“小丑”穿了件大肥褂儿——当然再看眼下:她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

“体重长到200斤以后,我整天就是饿。”

丁R性格很好,说到自己的胖,尤其是“馋嘴”,一点也不遮掩。

那我就问了:“既然你自己说老是饿,那能告诉我吗?最饿的时候,你是个啥样?”

丁R想了想:“啥样?除了睡觉就是吃。”

我说:“能‘吃成啥样?可不可以给我举个例子。”

丁R说:“就比如说自助餐吧,我能从上午一开门一直吃到午后两点,而且不是吃一会儿跟朋友聊上一会儿,我是那种可以一直一大盘子、一大盘子地站起来、坐下,站起来又坐下,一趟趟地去拿食物,然后拼命地往嘴里塞!”

“为什么要一路‘吃到午后两点?”我一时没反应过来。

丁R:“因为两点自助餐厅就要关门了,收拾收拾,人家好下午4点再开张。”

“哦哦,合着要是人家自助餐厅中午不休息,您就可以一直地吃下去?”

“是啊,是啊!我真会那样!就一直可以吃,还不上厕所——那时饿得疯狂,好像有很多很多只小动物在我的肚子里,一直把一堆嘴给你张着……”

2017年丁R突发急性哮喘被送进急诊室,那个时候她的胖就已经引起了高血压、糖尿病、重度脂肪肝、睡眠呼吸障碍和月经紊乱等等一大堆的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没有一样是急性发作。特别是26岁她出国学习,尽管那时她的体重已经超过了200斤,但国外(澳洲)的大码衣服非常多,又便宜、又漂亮,“胖子”可不是没市场,因此哪怕自己的胖已经引发过腰部的筋膜炎症(肌肉筋膜附着在骨骼部位发生无菌性炎症),一度在上海干脆就无法站立了,她也没有害怕——只是这一次急性的哮喘,把丁R给憋的——“敢情肥胖加重了哮喘——这玩意儿分分钟可以让人死掉的!”

丁R说她自己的胖“可是‘胖到头了”。

2018年5月28日,她接受了袖状胃手术,人生一道“分水岭”从此被手术刀划开。

术后的头一个月,她便成功减重了20斤;半年,减掉120斤;到了2020年,她又减去了20斤,这样,一个体重将近300斤的“大胖子”,就靠医生的帮助和自己的毅力,重新获得了新生:

哮喘治好了,高血压、糖尿病、重度脂肪肝、睡眠呼吸障碍、月经紊乱等等一大堆问题,都统统地离她而去,而且“饿死鬼”的情况也没有再出现过。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她连自助餐这件事也都给忘了,整个人——脱胎换骨。

孩子,你咋没了胎心? 

像圆圆“7个月不来月事”,不少母亲都为女儿患上了“多囊卵巢综合征”而发愁。开始,妈妈带着孩子去妇产科检查还不好意思,还小声地跟医生讲……但没一会儿的工夫,大家发现很多女孩儿来医院……“都为了这件事”。

好端端的女孩子怎么就“多囊”了呢?

医生解释:正常的育龄妇女每人每月都会排一颗卵子,用来接纳精子,成为胚胎,好比一棵成熟的“向日葵”,是单个的、足够大;但“多囊”就是每次排卵都没有一棵大的“向日葵”,相反会生出一堆小的,不中用、不成熟。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医生们通常认为:“太胖了”,胖胖女一般很容易得這个病。

2019年9月14日,为了采访一位已经临盆了的产妇,我们《新闻调查》摄制组一行五人一大早就坐上高铁来到了河北省邯郸市,下车直奔产妇正在接受产检的医院。

此行要采访的是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教授介绍的Y慧,作为准妈妈,她先怀孕、后死胎;再怀孕,这两年一直就跟着陈大夫在减重、康复。

约好了在医院门口,Y慧一出现,手里举着手机就向我们跑来。说她跑,那是因为怀孕36周,一般这时候的孕妇都没有这么灵活,果然一问,Y慧婚前是一位搞拳击的运动员,身高1米74,体重只有118斤,那时她的身材当然是“很好的”。

“后来怎么就发胖了?”寒暄后我慢慢问。

Y慧:“后来我胖,是因为一场车祸,骨头倒是没撞出什么问题,就是脚丫子擦伤得厉害,一只脚光缝针就缝了100多针,所以有半年的时间,我躺着不能动,体重就一下子涨到90公斤,也就是180多斤了。”

哦。

后来怀孕了,不过这孕怀得可谓一波三折、险象环生,不然陈伟主任也不会推荐我来给你们做节目。”Y慧说。

怎么了?

Y慧头一次怀孕,是自然孕,情况很不好。婴儿在娘的肚子里有一天忽然就“不动了”。到医院一查,孩子既没了胎心,也没了胎芽。

怎么会呢?我听着心都跳。

“是啊,我跟老公也都不信,都难过极了。”

就这样,第一个孩子没有要成。

“那再次怀孕,你有没有问过医生怎么回事、如何避免?”

Y慧说她问了,而且除了本地的医院,她还专门跑到北京,就是北京著名的协和医院,“请教高人”。头几年从邯郸到北京还没有高铁,普通的火车要头一天晚上上车,坐一宿,第二天5点15分才能到。下了车,Y慧得赶快坐地铁,赶到东单(北京协和医院地处长安街东段的东单),那时候也没有App,更没有网上预约挂号,于是舟车劳顿,一趟趟地跑,有时能看上医生,有时还挂不上号。

“医生给你怎么解释?为什么第一个孩子就没了胎心和胎芽?”

Y慧说:“第一次见医生,我很难过、很委屈,最多一分钟,也就一分钟,医生就很坦白地跟我说:‘根本的原因就是你太胖!如果不减重,第一,你是很难再怀上;第二,即便怀上,也还是会有风险——活不成!”

五雷轰顶!

Y慧:“我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好不容易跑到了北京,医生就这样把我给‘打发了,末了还有一句:‘你看你的腿肥的,比我的腰还要粗!”

她跑出来,一个人在医院对面的小广场上,坐下来大哭。

“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备孕就得减肥?胖孩子就可能没有了胎心、胎芽?”我再次追问。

Y慧提起往事,眼泪汪汪。

“胖一般都有糖尿病,这种身体条件难怀孕,怀上了也确实难保。”

哦,又是糖尿病!

“糖尿病”和“肥胖”真好比一对难兄难弟。

Y慧因为有家族遗传史,加上自己车祸后变胖,加速了糖尿病的早早出现。

后来我看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生殖中心的主治医师周枫有篇科普文章,说到肥胖与女人不育不孕的关系:不仅女人,男人如果太胖,“造人”也很困难——

周枫说:肥胖会给女性带来内分泌失调,代谢障碍、月经紊乱,其中一部分人就会发生不孕。这里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 排卵障碍,太胖了必然会出现多囊卵巢综合征(简称PCOS)。

第二, 肥胖影响卵子质量,从而影响胚胎的着床,甚至最终导致流产。

第三, 多项研究表明孕前肥胖会增加不明原因的胎儿死亡,甚至在无内科或产科并发症的女性当中也是如此。

第四, 在肥胖的女性中,胎儿先天异常的风险较高,比如脊柱裂、神经管缺陷、心血管异常。

第五, 过胖,母体也会比较容易发生妊娠期间的糖尿病、重度子痫前期、产后大出血等等不良的结局……

这些都是针对女人的,但男人呢?为什么男性的“胖子”也会存在生育障碍?

周枫继续解释:一般男人过胖,便往往会变得阴茎短小、不排精,从而造成不孕,这方面比女人更难说出口。其科学的道理就在于:

第一,男性肥胖与勃起功能障碍(ED)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至少,肥胖是男性ED的“帮凶”。

第二,肥胖还会导致男性精子质量下降,据调查BMI正常的男人拥有较高水平的正常精子,而超重和肥胖者不仅精液量(精子数量)较少,而且正常精子数量也不多。 因为在脂肪组织中含有一种名为芳香化酶的物质,它可以使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肥胖者体内的芳香化酶较多,产生的雌激素也就随之增加,从而导致性腺机能减退,影响精子的数量和质量。

此外还有第三呢: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而精子生成的最佳温度要比正常温度低2℃。肥胖男子脂肪较多,睾丸附近的脂肪组织过厚会导致阴囊温度上升,这样直接影响睾丸的生精能力,精子活动率也会下降——精子都被你的胖給“热”死了。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昌明,但人类的物种本能却因为“胖”……?

过去,哪怕就在我年轻的时候,未婚的女青年一旦谈恋爱,最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可别一不小心就怀了孕,那可太丢人、太麻烦。

已婚的,如果没有拿到生育指标——准生证,怀了孕也不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使每个家庭只能生一个宝宝。育龄夫妇须想尽一切办法避孕,要么结扎、要么上环。那时我在农村采访,经常会看到公路边或村子里的矮墙上有类似这样的标语:“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超生户你哪里跑?跑得了初一,跑不了十五”……

独生子女的爸爸妈妈,如果是不小心“再次怀孕”,轻者会被罚款、被拽去强制人流,重者还会因“要二胎”而受处分,领导干部还会被降职……

可见“生孩子”在过去,不仅要受限制,而且“很容易”“很难防”。

现代人不得不感叹:时间才过去多久啊?也就几十年。中国人现在生活好了、条件优裕了,国家从人口战略的角度也开始全面放开了“二胎”,但一个难题,很多夫妻结婚多年“就是想要一个孩子”,可就是求之不得,谁谁谁的太太“怀孕啦”,这样很私密的消息有时会让人高兴得“昭告天下”,在朋友们中间会传来传去。

女人因为长时间没有月事,不仅不会怀孕,子宫还会因为总是“干着”而使内膜加厚,这样罹患子宫内膜癌的机会也就会相应地提高几率——所以“肥胖”有可能毁了下一代,更有可能毁了当下的你!

身后的悬崖,肥胖而不孕的女人们,大家对此可有警惕?

第二章    肥胖,“万病之源”!

肥胖——死亡的直通车

中国近代以来,和世界一样,一直都在与各种传染病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比如早期的天花、鼠疫、霍乱、血吸虫,后来的肝炎、痢疾、肺结核,前不久的非典、埃博拉病毒、Mers以及2020年的新冠病毒。不过从总体上看,人类今天所要面对的疾病,已经开始从“传染病”向“慢性病”转变,比如连续30年中国因病死亡的患者中88%就都是由慢性病所引发。各种各样的慢性病,主要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状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肺栓塞、深静脉血栓,以及13类癌症(结肠、食道、肾、子宫、乳腺、胃、肝、胆囊、卵巢、胰腺、脑膜瘤、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这些疾病有一个特征——都和肥胖有关,其中心脑血管疾病与肥胖还有着单一的、最直接的关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医院,近年来有心内科的统计:他们收治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患者,体重超重或肥胖的占90%。每年,全国因为心脑血管问题发生“猝死”的人数大约在550万,而且,35岁到50岁的成年人,一旦得了急性心梗,能被医院抢救过来的只有15%,35岁以下的这个比例就更低得可怕——还不到5%。

为了取得最权威的数据和说法,2019年我们《向肥胖宣战!》摄制组在北京不仅走进了多家医院,采访了多位医生、学者和科研人员,而且我还从他们每个人的嘴里都听到了一种共识,那就是——“肥胖是万病之源”。

海淀医院的院长张福春,就任前曾为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心内科主任,特别重视心脏的疾患和保健。认识他让我首先知道了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大敌,同时,一个陈旧的概念被颠覆——那就是已经犯了一次心梗的人,病情并非不可逆转,有人安装了心脏支架,如果通过科学的身体康复训练,患者的心脏、血管还可以向着自己原来正常的状态回归。

是吗?

这说法可太鼓舞人心了!

我家的大表哥,就是因为心脏做过搭桥,每一年的春节全家吃团圆饭,他从来都不说下一年的事,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会……

为了帮助患者摆脱一旦得了心梗就只有回家小心对付着“等死”,北京海淀医院专门成立了一个中心——心脏康复中心。这个中心就像很多医院里的普通门诊一样,病人(或潜在的病人)只要挂号就能看病,接受心脏康复,根据医生的“一人一策”到康复中心来“练心”“练血管”。

2019年夏,《向肥胖宣战!》摄制组专门采访了这个中心,我也认识了康复中心的主任楚新梅。

楚主任同意我随机挑选一些病人来接受采访,先后,她提供了很多位康复者,男男女女、年龄参差不齐,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曾经被肥胖困扰,更因为肥胖导致了心脏负担过重,不知道会在什么情况下就可能出事。

一位叫张N的先生,人到中年,44岁,生命就开始触礁——心梗。

张N说:“原因我大致也可以捋得清楚,第一,发病前我连续出差,回家当晚已经是半夜,第二天一早又一身西服领带地出现在了公司;第二,晚饭也没吃,就跟同事一起去踢了一场足球……”

“那你发病是因为累的?”我问。

张N说:有这个因素,因为医学上解释,连续紧张的劳累、激动,甚至愤怒,人的心肌需氧量都会突然增加,如患者的冠状动脉已经硬化、狭窄,不能充分地扩张,此时心肌就会出现缺血、缺氧,而缺血缺氧又可以引起动脉痉挛,反过来再加重心肌的缺氧,严重者就会导致急性心肌梗塞——心梗就是这个原理。

“那跟你的肥胖无关?”我再问。

张N立刻答道:“怎么无关?我发病跟我的肥胖有着更大的关系,因为我太胖——要不怎么会刚过四十就冠状动脉硬化了?血管狭窄了?”

哦,动脉硬化,血管狭窄,是心脏最怕的东西。

突发“心梗”前,身高1米80的张N虽然并不是体重三四百斤重的“大胖子”,但他“体脂率”很高,也就是身体里的脂肪太多,“尤其是我的肚子,特别大,胡吃海塞,肥肉一堆一堆的。”

张N所说的“肥肉”就是我们身体里的“白色结构”,他的胖,学术上又叫“隐性肥胖”。这样的人体重不一定都特别“压秤”,但“体脂率高”同样会让人出现代谢综合征、高尿酸血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当然还会有脂肪肝、动脉硬化,甚至心脑血管的意外。所以“大肚子”的男人一定都有健康的隱患,而且一般的“大肚子”也都是“吃货”,尤其喜欢大块吃肉。

“你呢?平时也是见着了肉没命?”我采访直截了当。

张N说:“是啊,小时候只有过年、过节,我们才有比较富余的肉吃,所以一直是‘胃亏肉。长大了以后,工作了,尤其是手里有了俩钱儿了,就开始逮着肉就吃、逮着肉就吃!”

“能‘吃到什么份上?”我追问。

张N想了想,高度凝练地给了我4个字——“肉炒肉吧!”

啊!“肉炒肉”?

采访到这儿,(幸亏不是直播),又进行不下去了,所有在场的编导、摄像师、录音师都被张N的“肉炒肉”给笑得一个个压不住声——这样的吃肉,还是一般意义上的“爱吃”吗?简直登峰造极!

就是胖,那天在球场上正踢着球,张N就忽然“感觉到不好”,腿上没劲儿,大喘粗气,人也跑不动了。第一时间他先回到自己的车上。歇了一会儿还不见好转,猛然间想起一篇读过的文章,说的就是如果你已经明确地感觉到了身体不好,千万别怕花钱或闹乌龙,立刻就叫120。张N就有这个意识,他立刻叫了救护车,然后才给老婆打电话,让她也马上赶到离球场最近的北京海淀医院。

到了“海淀”,由于救护车上就已经提前作了联系,抢救他的心内科耿学锋副主任已经带着护士等候在胸痛中心的大门前,张N的心梗被早早发现,立刻抢救,装了两根支架,告别了鬼门关,这就是为什么张N总说是医生给他捡回来了一条命。而等我再见到他的时候,他的体重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不再“肉炒肉”了,烟也戒了,当然大肚子也给坚持着减瘪了。

后来耿学锋主任在接受我采访的时候也回忆说:“当时张N的情况已经非常非常的危险。我们人的心脏,有三根血管是主动脉,张N当时已经闭掉了两根,也就是两根大血管都已经百分之百地给堵上了……”

“这种情况在中年人身上是不是出现得不多?”我的意思是“血管要堵也得等到老年?”

耿主任很明确地告诉我:“不仅仅是老年,心脑血管的疾患发病现在越来越年轻——这就是‘肥胖惹的祸,跟内脏脂肪过多有直接的关系。”

肥胖先引起“三高”,“三高”又促使冠状动脉堵塞,“这就好比自来水的管道,水垢在管子里逐渐形成,厚到一定程度,就会堵掉。因此很多心梗的病人家属都认为病人发病时很突然,实际上——雷早就在血管里头埋着呢!”

我说:“那就可以理解,如果我们不加以预防,无论你是老年、中年,甚至是青年,肥胖都跟死亡有个直通车的关系?”

耿主任点点头:“对,就是——肥胖意味着你离死亡更近了一步。”

心梗有肥胖的诱因(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那脑梗呢?

也不甘示弱。

近些年,我们常听到身边有人说谁谁谁全梗了、半梗了,悲剧的消息不绝于耳,仿佛脑梗的出现频次比过去要高得多?

很不幸,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脑梗的学名叫脑卒中,就是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经常讲的“脑中风”。

这种病发生的原因和心梗也差不多,都是因为血稠,因为我们大脑内的动脉血管狭窄,血路不畅,要么出现闭塞、要么出现破裂。因此临床上就把“脑中风”分为了两类:一、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塞”;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溢血”。

人之大脑,从分量上看,虽然只占身体总重量的2%,但每天消耗的人体“耗氧量”却高达20%。

2018年(当时13亿人)我们国家已有如下的统计:

每12秒钟就有一人因“中风”而倒下;

每21秒就有一人因“中风”而发生死亡。

“脑梗”的疯狂已经成为中国排名第一的现代死亡原因。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还是我们班原来的班长。她的妈妈就是一位胖胖的好心阿姨。人到中年,特别乐于助人。有一天说好了下午要去给邻居理发,她有血压高,那一天血压已经高到了高压180,人也感到了像我血压冒顶时一样的头胀、恶心,但已经跟邻居说好了,自己可不能爽约,于是拎了理发工具还是出了门。

孰料这一出,一脚踏进了“鬼门关”。

到了邻居家,大爷的头还没给理完呢,阿姨就倒在人家的沙发上。

紧急送院,命有幸被保住,但从此瘫痪。

班长开始还跟我说她的妈妈浑身哪儿都不能动,后来,慢慢地,手脚有了些感觉,再后来,可以站起来在屋子里扶着柜子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挪了。这可喜的“成果”,医生说多亏了家人的悉心照料,但30多年来,班长的爸爸,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个人爱好,更从来也没有出过远门……

“糖尿病”拿走了哥哥的命

说起“肥胖”,当然,原因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都是“吃出来的”。

中国文字也很有意思,“肥胖”二字,“胖”是外表,别人看得出来;“肥”是藏在皮囊下、内脏里,不可能一眼就被人看得出来。但看不见的“内脏之肥”是真正的陷阱,你不知道它在哪里,它却知道什么时候能要了你的命。

杨月欣,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漂亮知性的一位中年女士。采访她时,她拉着我先站到了一张展示食品模型的桌子前,桌面上摆着各种各样的食材,有馒头、米饭、瘦肉、鸡腿、水果、蔬菜,等等。杨理事长一样一样地告诉我,每件食物、多大的剂量,含有多少千克的卡路里,比如一个鸡腿,能量大约是300千卡,如果快走(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人要走完40分钟才能够消耗。当时记得我很惊讶:食物历来都是对人提供口福和能量的,我们即使是知道进食过多会带来“香喷喷的伤害”,但也没想到伤害会这样的“直接”。

刚开始减肥的时候,医生曾嘱咐我一定要买一杆秤——厨房秤,我不明白,心里还冒出了“这可有点太形式主义了吧?”

但医生接下来告诉我:“很多东西你不称真不知,一称一换算,才能管得住嘴。”

除了鸡腿,还有很多很多的好吃的,胖人如果想减肥——就干脆别碰!

比如干果,特别是坚果与果仁,有人提倡要把它们当零食来吃,这样的说法当然有好的一面,那就是干果没有胆固醇,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但也有坏的一面,那就是它们都热量极高、脂肪极高。

过去我不知,几乎每天都不离嘴,有时一天写作,一边敲着键盘,一边会嗑出一塑料盒子的瓜子皮,然后哗啦一声倒进垃圾桶,再来一盒……但是后来,学会了计量,懂得了“对比的方法”,我已经知道:坚果与果仁是一把双刃剑——20粒花生米就=40粒瓜子,也等于1勺油(10克)。我们每天,每个人允许摄入的“油”的限量是多少?25-30克,您每天吃五把瓜籽,还用医生说什么吗?“轻松之间——你在喝油”!

“喝油”?

我把坚果立即戒了。

不过坚果可以戒,毕竟它不是生活里饭桌上的必需。

但“人是铁饭是钢”,我们一日三餐——有人下了班,回家生锅冷灶,懒得做饭,就叫一个外卖,来一顿“洋快餐”,这很普遍,也很方便。但如此的“时尚习惯”却暗藏杀机——

一个“巨无霸”,热量:540千卡;

一包薯条:220千卡;

一杯标准的可乐:150千卡——得,这一顿“好吃又省事”的快餐,900多千卡的“卡路里”就已经让您进肚。正常成年女性每人每天可以摄入的“卡路里”才有多少啊?1200千卡(男人是1600千卡),您这一餐……如果还经常吃,那结果……也要劳烦您自己去算算吧!

还是在北京海淀医院的心脏康复中心,我采访过一位“没有装支架”的“轻型”的心脏康复病人,她没有心梗、脑梗,也没有进过ICU、CCU,但是她看到了自己的哥哥,肥胖——糖尿病——并发症——死亡,吓得胆战心惊,不得不命令自己赶快减重。

这位大姐姓黄,退休前是北京一家工厂的行政管理人员,有能力、很达观。

她的情况是过去一直就比较胖,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慢性病便如期而至,已经给她带来走不了路,上个二楼三楼的就呼哧带喘,然后是头疼、头胀,还有几次在退休返聘的时候,正好好工作着,突然就暈倒,让周围的人都慌了手脚。

自己的身体在一天天变差,这已经是生命在跟自己发出了明确的“报警”,但是更可怕的,黄姐跟我说:“从5年前开始,我哥哥就因为胖、糖尿病,人才60岁,就已经不能行走,生活困难,身边如果没有人,他自己什么都干不了,而且还会因血糖的突然过高或过低——随时都会出现危险。”

黄姐兄妹俩的上头还有年迈的父亲、母亲。

哥哥已经自顾不暇,黄姐就一个人得照顾仨!

后来哥哥不行了,先是眼睛看不见,后来两条腿都不能站立,“糖尿病的并发症一样都没少地陆续找上了门来,尤其是最后要做手术,医生不得不用电锯锯掉他已经发黑了的大脚趾。麻醉师还在一边琢磨着怎么给他打麻药、用什么剂量呢,我哥哥说:‘不用了,你们其实怎么锯我的脚,我都已经不知道疼了……”

想想多可怜。

黄姐一边说,一边泪眼涟涟,同时还使劲地摇头:“所以我要进行心脏康复,就是害怕有一天我的血糖也发作,家族遗传啊,是早晚的事。那可怎么办?”

哥哥后来还是不幸去世,而黄姐的老爸老妈还在,他们已然白发人送掉了一位黑发人,“难不成,我这唯一的女儿,也要……”

如果不是因为做减肥的节目,我身为媒体人也不知道每年的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World obesity day),2005年已被世卫组织所确定。

医生之所以形容肥胖和糖尿病是一对“难兄难弟”,临床表现就是肥胖经常会牵手糖尿病,而糖尿病一旦严重到胰岛素不耐受,便会使人的身体越来越虚,而且不打针不行,越打针还越胖,最后到了难以控制,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不知道为什么,10年前,中国13亿人口就已经出现了6亿人的血糖不正常,但接下来的10年,我奇怪至今我们的社会仿佛对肥胖引发各种各样的“慢性病”而夺人性命也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人还在“为嘴伤身”,还在不计成本地吃吃吃!

当然现在你说戒烟、限酒,饮食上要尽量地少油、少盐,大家都已经明白并愿意接受了,但有一样东西,我们天天吃,天天不离嘴,却没有一天在警惕,这东西是什么?就是“糖”。

公平地讲,糖是我们身体里不可或缺的能量物质,不是不好,只是现代人如果过量地食用,也会要命,也在为肥胖打通着一条康庄大道。

世卫组织曾经就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作出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糖的危害,甚于吸烟。

“糖的危害,甚于吸烟?”

对。

美国权威专家在《自然》杂志上曾经公开提出:“糖如烟草、酒精,是一种具有潜在危害且容易让人上瘾的物质,摄入多了便如同慢性自杀。”

“慢性自杀”——话说到这份上,我们应该知道糖的厉害了吧?

此外,人喝了可乐等含糖量很高的饮品,等于间接地“喂食”癌细胞,对于这一点,医生说这绝对不是空口无凭。

根据世卫组织提供给全球人的“控糖”标准:BMI正常的人,每人每天只能从食物里摄取的糖量为25g(也就是约6茶匙)。这“6茶匙”你粗略地用脑子一想还以为“那可不算少了”吧?但请注意,这个“量”可不是你直接从糖罐子里往外舀糖吃,而是说我们生活里的很多“入口物”都含有糖,比如主食:馒头、米饭、面条、面包;副食:豆浆、豆腐、炒菜、鱼肉;同时还有零食:蛋糕、饼干、蛋卷、巧克力;水果;酸奶、咖啡;各种调料的汁、调料的酱……

2012年,法国开始对含糖的碳酸饮料实行全面的征税并开始减少含糖饮料的销售!

2019年,新加坡卫生部宣布:将强制规定较不健康的含糖饮料,必须在包装的正面印上颜色不同的分级营养标签,并禁止最低健康级别的高糖饮料在所有大众传媒上做广告!

小小的新加坡,俨然已经成为全球首个推行类似“减糖措施”的国家,而我们呢?

中国人还幸福地“甜”在糖里?

有人说:“老了老了,喜欢多吃一点甜的东西也不碍事……”

有人讲:“小孩小孩,爱吃点糖是天性,胖墩墩的,不是显得挺可爱?”

殊不知,由糖引发的肥胖症,对老人、儿童都不好——“我们正在拥抱自己不熟悉的一个疾病的大敌”。

怀孕的准妈妈,家人一般都会鼓励她多吃,胃口越大、肚子越大越骄傲。

2014年,中国广东一名孕妇产下了一个14.24斤的婴儿,据说还没在全球“夺冠”,只位居世界第三,冠军是2016年澳大利亚的一个巨婴,36斤,相当于一般6岁小孩的体重(其母体重为544斤)。我看到了这则消息,更惊讶的倒不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中国的巨婴还有向世界金牌冲刺的巨大潜力,而是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大声疾呼危险、担忧,这样的蛊惑可不是好事,中国永远都不要这个“世界第一”!

事实上,超重婴儿在妈妈的肚子里已经埋下了很多的祸根,不仅因为个头大会引起早产,造成先天性的异常和缺陷。同时这样的孩子从婴儿期就开始胖,长大了罹患肥胖症、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的概率一定比普通的孩子要大出数倍。这是福是祸?该喜该忧?

中国人要好好地问问自己了。

连“新冠”都喜欢“胖子”!

2020农历庚子年,这一年因为恰好是数字重叠年,善玩文字游戏的中国人就开始在微信里大传:这一年注定要与众不同,因为1818、1919、2020、2121,一百年才会出现一次,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遇上两次。于是一时间,亿万人心头都仿佛有了一种莫名的感动并跃跃欲试……

然而“与众不同”在哪里还没有看到,半路先杀出来了一个“新冠病毒”,谁也没有料到,横跨年关的团聚时刻,武汉暴发了一场疫情,或者干脆说是一场瘟疫。

接下来的14亿国人——武汉加油!全民抗疫!不惜代价!生命第一!

……

铺天盖地的每日新闻,我特别仔细地注意着胖子,然后真有点“怕什么就來什么”的意思——2月14日,我看到了《新京报》果然出现了这样一则报道:“2月13日,上海首批赴鄂医疗救治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周新教授介绍,在工作中(他们)发现肥胖的新冠肺炎病人更容易成为重症或危重症患者,或是因为肥胖者体内炎症反应强烈,进而造成对肺部的损伤。”

果然,“新冠”更容易让“胖子”中招。

这又是为什么呢?

3月14日,我们《新闻调查》所做的一系列抗击新冠专题之《重症》在新闻频道及时播出,节目里有一位武汉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副主任医师周宁这样回答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新冠肺炎患者,特别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他(们)除了肺部的呼吸衰竭和低氧血症外,还会出现其他各脏器的损伤,其中心脏的损伤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什么意思?

相比17年前的“非典”,那一次SARS病毒对感染者的伤害主要是肺,但这一次的“新冠”,除了肺,还有周身的其他脏器。言外之意就是,患者周身的抵抗力决定了战斗力的强弱——那“胖子”一般都有慢性病,或者叫基础性疾病,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心肝肾肺,血液、血糖、血氧浓度的饱和量(健康人不能低于98%)——胖子的抵抗力低,这一点无法忽视。

事实上,在新冠病毒最厉害的2020年春,这种病根本就没有“特效药”,医生对患者所能做的主要是支持人体各个器官正常功能的“对症治疗”,其中就包括气管插管——帮助病人呼吸;ECMO——体外由机器支持的“人工肺”;同时还有帮助病人恢复免疫功能的各种中西药——这个时候感染者和死神拼的是什么?就是谁身体的强壮!

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位14岁的少女,因为胖,BMI早已突破了30,她入院治疗的时候,血糖就已经高到了餐后完全测不到,两次发生酮症酸中毒,而且自己是到了医院进行抢救了以后才知道自己小小的年纪就已经因为肥胖而病得不轻——黄鼠狼还不专咬这样的病鸭子?

面对一场人间大疫,男女、年龄,孩子、壮年、老人,谁也别说谁更有机会“躺枪”。

武汉两位90多岁了的老人被社区工作人员一路照顾着,送菜、送药、送关怀到居民楼的走廊。我在电视上看到,两位老人在家门口频频向政府表示感谢并一再点头说,他们一定会遵守宅家的约定不会出门、不会出门。但此时,老人并不知,他们的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均已不幸被病毒感染,先后离开了人世……

“新冠”疫情最高峰时,中国感染者曾一度超过8万,其中大部分被治愈,死亡病例只有3000余,不幸离世的“胖友们”用生命印证了医生的担心:“肥胖和超重,对于免疫力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着的。”——没有健康的胖子!没有抵抗力强的胖子!这个“影响”平日里你根本就不会太在意,但关键时刻,病毒来了,胖者尽管体态庞大、体重惊人,但面对小小病毒,你却没有优势。

3月11日,湖北再传来好消息,出院的队伍里,有一位老者被治好、康复了。这位老者有多老?如果不是来自官方的报道,我还真难以相信:103岁!

一位百岁老人的身体,会强过50岁就慢性病缠身的壮年的胖子,这样的“说明”,还不够实锤吗?

第三章    科学,胖友们的救星!

要么瘦、要么死,你选哪样?

记得还是我在联系中国营养学会杨月欣理事长的时候,一开始理事长并没有接受我的采访,她想派个年轻人简单地“对付”一下我,理由是“减肥这件事说得太多了,我们堂吉诃德了N年,几乎磨破了嘴,但并没有吓住太多的人。肥胖说到底因为它不像灾难、意外、突发的疾病,立刻就能置人于死命,所以很难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

“我们这期节目,就要在国人的耳边打响一枪,用一个个‘生死的例子来说明肥胖的危害——看你该不该重视!”我力争。

后来见了面,杨理事长说,当初就是因为你的这一句话,“要在国民的耳边打响一枪”,才让我最后动了心。

肥胖对健康是“慢刀子割肉”,一刀刀直逼心、脑血管是有个过程的。

我们《新闻调查》有45分钟的长度,作为电视,时间空间已经不小了,而2019年11月23日晚上9:30,我们《向肥胖宣战!》刚一播出,第二天,网络的转发量(片段)就已经达到了2000万次+。我心头一震:“哦,原来关心肥胖的人还并不算少,只是过去,我们媒体对肥胖危害的宣传做得不够!”

“危害”一说,让人很容易理解,但是如何消除这种危害,也就是全民减肥,又何其之难!

几乎每个胖子在突然面临着夺命之灾的那一刻,都曾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地减肥,但危险一过,一个“难”字,饿虎一样拦在路上,让减肥变得无奈、苦海无边。

“要么瘦、要么死……你选哪样?”这话是我在中日友好医院“减重中心”由医护、患者、营养师大家建立的一个叫“瘦吧”的微信群里看到的。乍一听,不胖的人可能会觉得“至于吗”?但我入群后,只要有空就看、有空就看,一看就笑,有時看着看着,觉得胖子真不容易,都想哭:

我天天饿,都长5斤了……

我也饿,饿死了!

我保持了10个月不长肉,可这一感冒,咳嗽,又长了五六斤,不知道是不是输液的关系?

啥也不怪,(就)怪自己贪嘴!

药吃多了,也长肉?

有时我觉得喘气儿都长肉!

我(刚)手术出来,住我姐家,好,我舅当天晚上(就)和我妈包饺子、炖排骨……

赤裸裸的诱惑!

我(又)胖了90斤!

要么瘦、要么死!

我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说老实话,一个人不吃不喝、埋头苦练,一天两天可以,好几个月忍饥挨饿、空乏其身,的确很难坚持。

最饿的时候,我树上掉下一个烂苹果都可能捡起来啃上一口。

但是血压冒顶之后,医生就把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帽子给我戴上了,除了减肥,没有出路。可“一吃就胖”“一减就没头”,那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啊!有一天我想:何苦来哉呢?走,今晚就出门、过马路,来它一顿涮羊肉!

“为什么很多胖子,都喊‘减肥难,最后熬不住了要跑到医院里来动手术?”坐下来采访孟化主任时,我先提出了这个“普遍”的问题。

我一直怀疑“是胖友们动力不足?没出息?或没有毅力?”

孟主任说:“不是,至少不全是。”

很多的胖子,“客观地讲,他们不断地吃,那不是因为他们嘴馋,是激素,是他们在跟自己的生理作拼搏。”

“逼得你不吃不行?”

“对。”

比照科学:人的下丘脑会产生各种满足的感觉。胖人总是要“拼命地吃”,那不是在满足大脑的需要,而是在满足身体里激素的要求。吃得不够,还会造成营养不良,比如“各种各样的贫血、缺钙、维生素缺乏……”

胖子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这可是第一次听说。

孟主任一字一句地告诉我:“是的,我们人体的胃,除了会分泌一些常规的HCl(盐酸)、蛋白酶原、黏蛋白、内因子等等,还会分泌出一种‘饥饿素。胖人要比体重正常的人激素水平都高,所以胖人不吃饭,就会出现手抖,面色苍白,甚至一顿不吃就会脾气暴躁,工作也不做了,而拿出零食赶紧吃上一口,他就又可以继续工作了。”

哦,原来如此。

没有健康的胖子。“胖”就是病,得了“胖”这种病的病人,不住地要吃,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

当然,除了“饥饿素”,生理的需要,胖子有时管不住嘴,“馋”还是难逃罪责。

如此,一个新的命题就摆在了胖友们的面前:

摆脱不了“吃”就甩不掉一身的肥肉,但是减肥,还要把减肥进行到底,医生、科学就没有比单纯的“挨饿”更好的办法?

科学在哪儿?

医生,请说话!

胖友们迫切地想得到“援军的帮助”——

吃、动、药、刀——目的何在?

原则地讲,目前中国,也包括全世界,减肥减重的手段基本上就有四种:

节食、运动、药物、手术——我把它们简称为吃、动、药、刀。

这四种办法哪样最好?

采访《向肥胖宣战!》,我见到了所有的医生几乎都问,得到的回答也几乎都是一样:

“没有什么最好的方法,不同的胖子要采取不同的行动。”

那好,我们就先来说说“吃”与“动”吧——

如果说“吃”与“动”能连在一起,“胖友们”在初胖的阶段,通过“吃动两平衡”来控制体重自然是最好不过的途径了。但怎么能做到管住嘴、迈开腿?放进每天的一日三餐、作息生活,难能有谁可以做到精确的饮食结构并持之以恒地锻炼。于是一场“吃”与“动”的博弈就开始了,脂肪躲在一边暗暗地为自己加油:“来来来,吃吃吃!”肌肉在另一边也不断地自我鼓励:“别怕苦,不能停!”天长日久,如果肌肉取胜,“吃动两平衡”就可见成效;如果脂肪取胜,那白色的肥油还是会一点一点地进入到你的身体,特别是内脏——到了“吃”让一个胖人难以自控,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步,说句老实话:“吃动两平衡”就没有了颠覆性的作用。

这个时候,怎么办?

“药物减肥”帮你一把!

2017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率先在全国开设了第一家“医学营养减重”的专病门诊——“专病”就是“专门看肥胖的”。

2019年7月24日,我第一次见到营养科的副主任陈伟,他是专程赶到北京海淀医院为听众开设《如何维持减重效果》的讲座的。只见陈主任快步走向讲台,打开PPT,一上来就抱歉连连,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是离也匆匆、来也匆匆。今天上午,我总共看了42个病人,其中37个都是胖子。”

陈伟和他的“肥胖专病门诊”是“药物减肥”的首批将士和第一块的前沿阵地,只不过在他的嘴里,通俗意义上的“药物减肥”被解释为“医学营养减重”,他说这个概念应该准确地理解为:“在医学的背景监督下,用营养的手段来减重,减掉患者身体里过多的脂肪。”

目标:脂肪!

手段:药物!

当然还要配合运动。

后来正式采访了,陈伟告诉我:他们的做法就是通过在国际上已经发表了的文献,筛选出三种比较适合中国人的方式。第一是限能量平衡法;第二是5+2轻断食法;第三是高蛋白膳食法,再辅以一些“药”,比如脂肪酶抑制剂、食欲抑制剂……但,肥胖是一个生活方式病,它从生活中来,药物减肥也更应该考虑改变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

“生活方式病”?

“对,我们一边‘用药,一边就要纠正患者的错误活法儿。”陈伟主任说。

在减重专病门诊,北京协和医院要求每个医生都要为“胖患”建立起《干预结果档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统计,医生们发现:“大家合在一起,一个礼拜平均就能够帮助胖友减掉体重上千斤。”

“协和的‘专病门诊一周能看大约200个肥胖患者,一个月就是800人。”陈伟在跟我算账——他们的专科一设立,社会上减重的需求就洶涌而来。“您想想看,这还只是我们一个协和,全国减重、提供减重支持——这对医患的供求关系已经非常紧张。”

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就已经联合了国内100家医院,大家共同参与开办了“减重门诊”。陈伟说这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我们用了三个月,在全国实现减重10万斤,这是最开始一个小小的目标。”

减重10万斤?还是小目标?那将来你们准备……?

陈伟:“对,下一步,我们还要力争在全国减重10万吨。”

从“10万斤”,到“10万吨”。

减重门诊从100家,到全国500家。

截止到2019年,“协和”真的呼吁全国建立起了众多的医院联合体,这样除了让更多的医院协助全民减重,同时也希望让更多的专科来并肩作战。因为,肥胖不仅仅是一个营养科的事,它还涉及内分泌、消化、外科、心内、神内、妇儿,等等等等,“大家要一起干!”

做记者30年,说老实话,如此的计划(仿佛像打仗),我首先感到可怕,但有一天,自己的心里也冒出来了一个词:刚需?莫不是中国的“减肥减重”对今天的老百姓已经成了一种“刚需”?不管每个“胖子”是不是都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但有责任心的医院、医生,是一天比一天明确地指出了这个问题如果再得不到解决,那后面的形势就很严重——不要等到频频有人踩雷,一声声爆炸,一次次出事,我们才……

河北邯郸的Y慧不就是因为怀了头胎,胎儿没有了胎心、胎芽,不得不跑到北京“协和”来跟陈伟主任减重的吗?

Y慧在陈主任这里先后做了“高蛋白营养减重”“5+2轻断食”,然后又二者交替,都在医生的医学监督和个性化的治疗之下,不久,体重减下来了,又怀上了健康的大宝,我们到邯郸去采访她的时候,她已经是二胎。由此看来,医学干预尽管是崭新的概念,但它应运而生,已经在拯救胖子们于水火。

“节食+运动”“药物+调整”,这样的手段如果管用,“胖友们”绝对应当给自己作为首选。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人一旦胖到吃、动、药都难以见效,或像孟化主任所说的肚子里都已经有了一条“饥饿素”的大虫子(BMI指数已接近40),那时的超级大胖子就无药可治,运动往往也动不了了,此时就有点任什么都不管用,只有靠“动刀子”切胃。

2013年,美国把“手术治疗糖尿病”的可能性已经认定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十大发明之一。

肥胖引起的糖尿病,手术减重是釜底抽薪。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手术减重,医生更愿意帮助患者做到的不仅仅是瘦下來,更重要的是要阻遏糖尿病。太胖了,糖尿病就没有了天敌。

但手术安全吗?

面对面坐下来,我求孟化主任先给我一个客观的答复,尽管手术减重在世界上我知道已经很普遍,比如美国2019年1月有人口3.3亿,每年接受糖尿病减重手术的就有25万例。中国的宝岛台湾,人口2300万,每年所做的减重手术也会在3000例左右。而我们中国大陆,现在知道这个法子并放心大胆地去接受手术治疗的人还不多——14亿人,每年手术的台数还不到1万。

“要说安全,任何事物都有风险。”孟主任说。

“比如我们做一个阑尾炎的手术、胆囊炎的手术,简单吧?但有没有风险?减重手术在国外,发生危及生命的大出血等较大的风险几率是4%,但咱们中国绝不允许这样的百分比,我们有更加严格的手术操作流程,必须一条一条地照着做,因此相对国外而言我们更安全。而且说起‘切胃,这概念让人乍一听挺害怕的,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利用人的肚脐,这个天生的瘢痕,外加左右两侧打开各一个5到10毫米的创口,就可以完成袖状胃或胃旁路的手术。”

“微创?”

“对,就是微创。”

“您的意思是如果能够严格地按照流程,切胃手术其实是很安全的?”我执着,必须执着。

主任一点也没有躲闪:“对。”

如果病人能够很好地配合医生,“比如我们根本就不用下管子,术后两小时,病人就可以坐起来喝水、下地,自己去卫生间,两天之后就可以回家。”孟主任这样说,还举了一个我认识的人的例子——XP,“XP就是昨天才做完了手术,您刚才不是还在问他术后的感觉如何吗?那,明天,XP就可以出院……”

有文有图有真相。

糖尿病患者通过手术可以不服药、不打针,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等的,都能回归正常,这是我听说到了“运动康复”可以让心脏血管“重回健康”以后又获得的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欣喜若狂,恨不得奔走相告!

过去,在我们的印象里,大家都认为得了糖尿病,就得终身服药,可孟主任纠正我说:“糖尿病可以逆转,今天,人们的老观念也可以改变了。”

两种“切胃”,其中“袖状胃”简单地描述就是,医生会帮助患者切掉胃的大部,使残留的部分只剩下一窄条,就像一个“柚子”变成了“香蕉”;而“旁路”呢,则是通过在患者胃的上部建立起一个人工的小胃囊,绕开胃的大部和十二指肠,直接与下面的肠子相连,这种手术形象地比喻就是“改道”。

无论哪种手术,医生要做的首先是要帮助“胖子”把胃容积缩小,“改变患者激素的分泌”,一方面彻底把胖子难以战胜的“饥饿素”改变掉,使患者摄入的食量也随之减少。另一方面,立足在胖友们的身后“推上一把”,使胖友在术后长达半年的“黄金期”(只能吃“流食+半流食”),赶快养成“新的”饮食习惯,毕竟“减重手术”不是吸脂,也不是直接从胖子身上往下撕肉,医生就是要借助手术,让胖患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改良生命”从“新的起点”出发!

明白了吗?

这回轮到我一个劲地点头了。

“减肥”你不知道有多少“误区”

减肥必须依靠科学,这是一条唯一正确的路。

什么是“科学”?有没有“伪科学”?

过去我们的减肥手段,包括概念,有很多“不当之处”,大的“误区”需要澄清,小的,那就更多了——

就在我努力“减肥”的数个月之后,有一天我采访了中国体育大学的一位运动专家,一位中年的女教授,她亲口告诉我:“减肥?首先,你饿着肚子可不行!”

啊?听教授这么说,我如见救星!

不过女教授立刻摇头,生怕我误解:“不不不,我可不是说要‘可劲地吃,我刚才说的‘减肥一定要吃好是指严格地按照每人每天的运动量,该吃多少蛋白、多少碳水、多少蔬菜……这些都是要通过计算,比如女人一天锻炼需要的卡路里,还记得吗?是1200千卡,男人是1600,多了就会障碍减肥;少了也会拖累健康,都不是‘吃好的标准。”

原来“吃好”也有标准。

必须的!

减肥时的“吃”最主要的不在于尽量“少吃”,而是品种、质量、数量的合理搭配。

世卫组织对减肥并不是没底线,底线就是不腹泻、不节食、不疲劳——这是“三原则”,金标准。

“不腹泻”?这一条最好理解,就是要求人们在“减肥的时候”不能只靠服泻药来帮助拉稀。

“不节食”?并不是非要多吃,而是要坚持“吃得科学”、营养均衡。

“不疲劳”?大家试一试:“合理的运动”是让人锻炼了之后,身体会感觉很舒服,落落汗、洗一洗马上就可以接着干其他的事。但是,如果运动过量或失当了,运动后人都站不稳、很难受,头晕、恶心,有张床立刻就想放平了躺下,那肯定就错了,这对健身便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了……

女教授的轻言细语对我如声声警钟,她说的“三原则”几乎条条都在指出我的错误。

有一段时间,我跟大米、白面像是有仇似的,真以为减肥就根本不能碰主食,岂不知人体如果不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会缺钙、缺少维生素C,这样的减肥,还咬牙坚持?那不是错上加错,不仅错,还有一定的“后遗症”,那就是:记忆力下降、皮肤松弛,严重时还会出现韦尼克脑病(维生素B1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综合征,表现为意志障碍、眼肌麻痹、共济失调)……

人体的自身,并不能合成蛋白质,只能通过食物来摄取,这是一个很基础的生理学常识。我们的食物一旦缺少“优质高蛋白”,肌肉便会很快流失,大脑缺少了营养,人到七八十,还很可能出现“阿尔茨海默症”或“老年痴呆症”。而适量的高蛋白,可以增加我们的肌肉,提高基础代谢率,我们身体只有在基础代谢率提高了,方能加速消耗体内的热量——这样,减重、健身才能达成应有的目的。

2020年冬春,全体中国人都在抗击新冠病毒,我看到北京协和医院的陈伟主任做客北京电视台,在一档节目里鼓励电视观众:“本次我们与病毒的斗爭,主要靠的是人自身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抗体的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比如牛羊肉中就含有一种其他白肉所不具备的特殊物质——肉碱,及时补充就很重要。还有鸡汤,平日里我们都知道鸡汤是好,但好在哪里?鸡汤通过慢慢地熬(可不能用高压锅压它20分钟就搞定),汤里才会出现蛋白质的浸出物,成分包括短肽类、氨基酸类等等非常好的东西,这些在抗疫期间适当地补充,都有助于我们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不科学的“吃”达不到减肥、健身的目的;不科学的“动”,也无异于缘木求鱼。

女教授这样提醒,让我想起了一个悲剧:2004年到2014年,我在央视香港亚太总部做驻站记者,认识了一位香港的本地朋友,他是中资企业的高管,人快退休了,每天却不管多累,都要到跑步机上去狂奔一个钟(45分钟)。后来有一年,大年三十的头一天,他又去跑,扑通一声就栽倒在健身房,人送医院还是没有被抢救过来……

香港朋友不是很注重平时的锻炼吗?

不合适的锻炼还会导致猝死?

我把这个例子讲给女教授,她听后说:“这太典型了”——人不要一说动,就想着要往死里去练,这是“伪科学”。减肥、健身,“吃动两平衡”,都有“伪”的陷阱,在这个层面,人不能“无知而无畏”。

哦,“伪科学”就是“不科学”,尽管一个“伪”字——怪吓人的!

采访在继续,我提出有氧运动,继续请教。

过去在我的心里,有氧运动一直都认为是要充分发挥体能,练什么都要练到极限,跑步,能跑多快就跑多快,游泳,能游多长就游多长。同样的理念,走路、体操、跳绳、踢毽子,还有上下楼梯,都要让自己的疲劳实现最大化,这才叫“有氧”。

但是我错了,在这个概念上,教授告诉我“我又错了”。

有氧运动并不是指我们在做任何锻炼的时候都要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

人之运动,需要动力,这一点就像汽车需要发动机、发动机要有燃料。

人类运动的“燃料”是靠糖、脂肪和蛋白质。

人通过呼吸,让空气中的氧通过肺泡加入血液循环,然后随着动脉的血流提供给全身的组织细胞,这才是有氧运动。慢慢地、持久地,以人体微微出汗为标志,即使是快走,也只能保持每小时四到五公里的速度——可以喘粗气,但唱不成歌。

“可以喘粗气,但唱不成歌?”

这样的速度是走路最合适的速度?

我真是受教育了。

那“无氧”呢?无氧运动是什么?

相对“有氧”,“无氧”就是指当人们做剧烈运动时,会猛烈地吸气,比如100米速跑,10 多秒钟就已经跑过了终点,而起跑时吸的那一口氧气,根本就不够时间,还来不及运输到细胞里去参加“燃烧”,这就出现了“无氧”。

女教授:“一般的老年人和肥胖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病人,应该以有氧运动为主,这样的运动,我们燃烧的是身体里的脂肪和糖,而无氧运动——不燃烧脂肪,燃烧的主要是糖。”

我真像个小学生。

“所以科学的减重,比如跑步,我们不主张每小时6公里以上的快跑,那样并不燃脂。当然,如果你有能力,可以猛跑几步,然后收住脚步再缓慢地走上一段,这样的锻炼叫间歇式运动,目前国际上很流行,对提高减重和健身的效能也很有帮助……”

香港朋友的死,是误以为高强度的健身对身体有好处,但他不懂科学,也太缺少必要的健身常识,结果死在了跑步机上,此时“毅力”,我想倒给他帮了坏忙。

第四章   减重,不是一个人的战争!

肥胖——影响国运!

应该是第一次联系孟化主任,做调研式采访,好决定我的片子做还是不做。

晚上8点多,他还在手术。

一个小时后,他手术结束了,把电话给我打了过来。

我开宗明义、大处着眼,说就想听一听您对我们专门拿出45分钟的深度报道来做一期减肥的节目有没有必要?

孟主任片刻犹豫都没有:“当然有必要!减肥减重的事,绝不是我们中国老百姓每个人‘个人的事,它关系到国运。”

“国运,这几乎有点……?”

“有点夸张?一点儿都不。因为胖,我们中国的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正在快速地增多,全体劳动力人口的素质也势必会慢慢地下降,这是天大的事儿——你整天不断地生病,不断地跑医院,拿药、做各种各样的检查,精力、财力、体力都在为健康买单,而慢性病通常又是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治疗,加上营养品、补品,这对每一个家庭都负担沉重,同时对国家经济,医疗费的支出,也不得不一再地加大,如此的一缩一涨,您觉得我还夸张吗?还能说‘不影响国运,不影响我们国家的实力,甚至‘人口安全的战略了吗?”

我心里咯噔一下,脚下有一点踩空的感觉。

如果国家不需要把巨大的财力都放在治疗老百姓的慢性病上,而是把這些钱都投入到医疗保健、教育科研、生产建设、国防军备……那我们国家就会变得更强大,就可以锻炼出更多的“肌肉”——“弱国无外交”,“贫穷就要挨打”——这样的历史刚刚跟我们告别不久。

“肥胖影响国运”来自孟化;“别做东亚胖夫”来自陈伟。

本篇报告文学,我反复提到这两位医生的名字,让人担心我似有广告之嫌,但我还是要坚持,就是要传播有思考的医生,他们的认知、担忧——面对肥胖,今天,中国已经开始和生命赛跑!

那一天的下午,还没有架起机器来正式采访,我也是为了“务虚”,跟节目编导先来到北京协和医院主楼的8楼,一直等到晚上,他看完了最后一个加号的病人,想跟陈伟主任好好地聊一聊。陈伟说:“过去我们中国穷、中国弱,被西方列强称为‘东亚病夫,但是现在好了,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国家富裕了,老百姓的口袋也渐渐鼓了,但我们又被人看作‘东亚胖夫。”

东亚“胖”夫?

从“病夫”到“胖夫”,一字之差,振聋发聩!

过去中国人受歧视、受屈辱没办法,敌强我弱,我们都得忍着,但是现在,咱中国的“胖子”越来越多,这份“胖”,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是你自己吃出来的、懒出来的、让好日子一天一天把自己给“养”出来的。

“如果全民都不减肥,那您看后果,比如说30年后……?”我直截了当地问。

陈伟立刻抢过我的话:“不要等30年,也就20年吧——如果全民不健身,到那时中国就不用别人再来打我们了,我们自己就都成了‘胖子,很多人因为糖尿病而眼睛看不见、脚丫子开始烂,不定什么时候就血糖低、血糖高的,连生命都随时可能出现危险,你还指着谁来保家卫国?好不容易创造出的经济腾飞、小康生活,会随着全民健康出现了‘断崖式的坍塌而随风而去?想想这后果……不仅可怕,而且可悲啊!”

陈伟的话,一人之声,但拳拳爱国之心、深深忧国之情,我相信此言一出真会惊醒梦中人。

“减肥”是一场战争,并非一个人的战场。

因此“愿意不愿意减肥”,那不是个人的事,不是小事——兹事体大!

健康中国,国家在行动!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国家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跟着又专门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开始施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7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代表国务院宣布了此项《行动》的正式启动——特别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从以“治病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号令全民建立健康意识,普及健康常识,做到膳食平衡、科学运动,努力使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100个赞!

一个倡导,从国务院的高度、由一位副总理亲自宣布,实属罕见!

国家在发声!

国家在行动!

重大的观念改革:过去,中国社会的医疗都是以“治病”为中心的,老百姓也都是,只有得了病才往医院跑。现在,医院、医疗、医保都要转向预防——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

一连三份文件——《意见》《方案》《行动》,这不仅让人感到四面春风强劲吹来,更让人仿佛听到擂鼓与号角——《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家自此有了明确的全民健康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在于可以举全国之力、毕其功于一役!

事实上,为了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家配套专门成立了一个“推进委员会”,由17个职能部委联合组成,任务就是带领国民一步步展开15项重大的“专项行动”,具体包括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环境促进等。

全民减重,时不我待!

有人提出,面对肥胖我们要“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不回避、不客气,我听了觉得有点过,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想想,毕竟曾经我也是一个胖子……不过有一天,我忽然“异想天开”:国家能不能在我们每年的体检当中将肥胖这一指标严格地规范起来?有一点强制的要求?对不起,您BMI指数超过30了,太胖了,体检就不合格,升学、入职、当兵、选派,甚至婚检、准生等等的就都过不了关?

我的想法,急切中带着粗糙。

但对我的“瞎想”,很多医生都表示支持,说:“好,这是个好主意!”

客观地审视,“肥胖”正在让我们中国的遗传优势面临丧失的危险,比如医研已经证明:儿童过早的肥胖,肯定会引起骨龄的过早闭合,而我们国家目前整体人口的平均身高,尤其是孩子,大家都认为现在生活好了,下一代的平均身高理所当然地也会越来越高。但是正相反——我们的孩子,平均身高正在一点点地变低。这个结果谁都没有想到也根本就不会相信了吧?但是,“肥胖”,如果有一天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普遍现象,那势必会弱化我们的身高基因,再加上人口治理如果不拿出比较强硬的措施,就不仅仅是身高,还有健康、疾病、长寿、智力……我们真会在不远的将来看到“一胖毁江山”的追悔莫及,站在这一点上防患于未然,就怎么担心都不过分!

陈伟主任告诉我,几年前他就开始有了这样的反思:

“过去我们上学,读医学院,从来都没有上过一门叫作‘生活方式干预的必修课,那时也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除了内、外、妇、儿,我们还没有全科的大夫,也不懂得如何考虑立体地去防治慢性病。”

到了2019年8月,陈伟看到世界权威刊物发表了“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脏病的预防指南”,里面提到了一种做法,他说很先锋,对中国很有借鉴价值,叫作“不可越级的——干预治疗”。

“干预治疗”?还“不可越级的”?我问什么意思?陈伟解释大意:

就是医生要给患者用药、治疗,之前,首先要“干预”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如:

第一,(你必须)健康饮食,要由医生先给患者提出《饮食方案》,让患者管住嘴;

第二,戒烟,患者必须戒烟,否则无法谈到后面的任何治疗;

第三,适度运动,医院会帮助你;

第四,减重,先减去现有体重的5%~10%。

“不可越级”就是说只有做到了以上四点,后面医生才可能给你开药(当然抢救除外)。

我们不是要从“治病”向“防病”转变吗?

“干预治疗”是近些年医学理念上的一种新突破,更是医生治病、防病的一种新路径,中国人还很少有人知道。

那也就是说:“不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医生就不给患者打开第二道闸门?”我理解。

陈伟主任:“对,就是不开,也不给你支付医药费,这种治疗是跟保险关联在一起的。”

“那不就是带有了一定的强制性了吗?”

“就是强制——你说你自己可以自掏腰包,好,那没问题,但是医疗费很贵;而按照医生‘先改变、后用药的做法,你所需要的费用就可以既走医保,也可以由其他的医疗保险所支付——这是全社会的一项配套医改。”

到了那一天:不减肥,你就没有工作的机会;有了,也会丧失。

到了那一天:不减肥,你尽管很担心自己会得糖尿病、冠心病,但不改变生活方式,医生也不给你开药,你当如何应对?

自由是人类社会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但没有节制的“自由”也是人类自我“毁灭”的同义词。

当然,如果有谁就是一意孤行,非要“以肥为美”我行我素,那最后,事情到了“谁都管不了你了的地步”,我们是否还可以启动社会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

我又信马由缰了。

法律治“肥”,尽管在今天,全人类都还没有太多的先例,或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今天人们还一时“接受不了”,但是,一个国家如果一任自己的国民无管束地一路“肥”下去,那……?

2020年4月4日清明节,这一天是国家法定的假日,由于趕上了新冠病毒,全国至少有59名医务人员为抗疫付出了生命,60名公安民警和35名辅警牺牲在了抗疫和维护安全稳定的第一线,不幸的逝者全国有3335人,因此国家首次启动了全国性的哀悼,整个中国和驻外使领馆都一律下半旗致哀,停止所有公共娱乐活动,从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汽车、火车、舰船鸣笛,同时拉响防空警报……

就在这一天,我习惯性地清晨一醒就在床上做我的减肥早操,同时把手机放到了枕边开始收听微信公众号“冯站长之家”的“每天三分钟、知晓天下事”。忽然,四条法治消息,最关键的是都“捆绑在了一起”:首先,“民航医院杀医案”罪犯孙文斌昨日被执行死刑;同时,“隐瞒出境史造成40多人被隔离的河南郭某鹏获刑一年半”;跟着,“留学生甘肃胡某某归国后隐瞒出境史参加婚礼、上坟,确诊后致上百人隔离被立案”;最后,“未报告武汉市居住情况、不执行居家隔离措施致母亲感染——北京房山区一男子被判刑期8个月……”

显而易见,“法”——劈山断路,铁面无情。

“医闹杀人”“隐瞒疫情”这两件事在中国都触碰了法律,而“千里隐瞒”“万里传毒”也涉嫌“传染病防治措施危害公共卫生”的犯罪,这样的行为在“非常时期”,应该得到打击,国家不能用整体国民的健康去换取对少数任性者的“仁慈”——我们的社会不是在进步?法制不是在强化?

胖子手里没有刀,也没有任何主观上的伤人故意,但肥胖会滋养“慢性病”,会“涉嫌”危害自己也危害家庭,甚至国家,有一天要受到法律的管控,这理由——走遍天下也说得通。

“瘦”一个给他们看看!

强制”并非无情,是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过去很多慢性病,比如我们父母的那一代,到了60可能才会出现;而轮到我们,提早到50岁;现在,我们的儿孙,已经提早到了40岁、30岁。不信?

很多年轻人一参加工作就有了“腰椎间盘突出”;

刚近中年就戴上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帽子;

还有的人50岁已经开始“退行性病变”,髌骨软化,爬不了楼,甚至要做膝关节的人工置换……

减肥,维持正常的体重——谁清醒得早,谁就拥有健康。

尤其随着医疗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国人不出意外的话都有望活过百岁,那我们用什么来保障?让“肥胖”给自己添麻烦吗?当绊脚石吗?当然谁也不愿意!

2020年3月21号,武汉已经是连续第3天没有本土的“新冠病毒”确诊者,中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也还都在嘱咐人们继续宅家,等待疫情完全过去的“春暖花开”。我给XP发了一段微信,说:“你好,我是去年采访过你的央视记者,尽管后来你还是放弃了在我们的节目当中露脸,但咱不是有一个约定,还记得吗?就是你说要‘瘦一个给他们看看!现在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你的情况如何?可以告诉我吗?”

XP直到下午很晚了才给我回话,说:“真是对不起,刚刚看到手机,白天我都在外面站岗。”

站岗?这“新冠”期间,你不宅在家中?

“我的工作不是在居委会么,社区出入口的站岗,检查出入证和外来人员信息的那种……春节一出疫情就开始了,直到今天我一直都在上班……”

XP在抗疫期间还在上班,好,忙就是好事,说明他已经瘦下来了,能正常工作了——“那血糖啥的也都跟着好了?”我着急地问。

XP很高兴:“好了,现在血糖(餐前)只有5左右,脖子也不黑了(糖尿病的黑棘病)。哦,还有睡觉,基本上也不打呼噜了,能死人的那种‘睡眠呼吸暂停也完全没有再出现过,而且……”

PX给我发来了几组照片,每一组都是术前、术后的对比——哇,“胖大叔”真的变成了“帅小伙”——那减下来的体重,再怎么说也得有100斤吧!

“太棒了,真为你高兴!”

XP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瘦一个给他们看看!”那圆圆呢?

我又想起了圆圆,当初采访,我们摄制组也是跟这个“胖姑娘”有了一个约定,就是半年后看她到底能“瘦”成什么样子?身体的各项指标是否也都会发生变化?尤其那个……(月经)来了没有?

圆圆微信回我,也发来了一组玉照——超短裙、高跟鞋,身材果然苗条了不少。

她回答我的问题:“嗯,目前的情况都挺好的,本来我是回湖北老家来养身体的,但一场疫情把我们这边都给隔离在了家里,所以不能出门,目前的体重也就是只减到了150(斤),我相信我能减到120,更重要的,我每个月的月经都按时来了,血糖和血压,也都没有了问题……”

“噢”,又一个坚持就能胜利的“实锤”!

“那,我听孟主任讲,你又有新男友了?”我小心地问,知道这个问题很敏感,而且如果不是事先已经得知了她的“喜讯”,我也不会贸然开口。

“哦。”圆圆说,“是的,是。我又有了新男友。我们在一起已经三个月,很幸福,他对我很好。”

“不过,你俩谈过肥胖这件事吗?他怎么看?”我最关心的、也最担心的,害怕圆圆再受一次打击。

圆圆说:“我的男友说了,肥胖固然可怕,但他更欣赏的是我能下定决心去减肥,有毅力和行动力!”

“哦,这可太好啦!”我把心终于放进了肚里。

……

大凡接受了手术治疗的“胖友”,医生都说:大家只要严格地在术后遵医嘱,瘦下来是肯定的,能否借此建立起科学的生活方式,还要靠自己。不过,一个信念:我们只要和“肥胖”宣战,有毅力、讲科学,就不怕输掉这场“战争”。

重要的事情如果要说三遍,那么好:

肥胖是一片很壞很坏的土壤,这片土壤可以长出各种各样的作物,除了四高,代谢异常、冠心病、心梗、脑卒中,此外还有13种癌症——唯一结不出的,就是任何一棵“好果子”。

有人说:

1949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人走过了“救亡图存”的一百年;

1949年之后的一百年,中国人要获得“奋发图强”的另一个一百年。

但没有全民的健康,哪有国家的强盛?

在经历了2020年危及全球的“新冠病毒”之后,未来的人类社会比什么?比各国的经济、军事、科技、资源、外汇储备、黄金储备?不,都不是,最重要、最首要的是要比健康——看哪一个国家能拥有健康的国民!

生命珍贵。民族至上。

一本砖头一样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被业界称为“小红书”,早在2016年就经过反复修订由中国营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书皮上印着一个健康饮食的宝塔形图案,这叫“膳食宝塔”,有6层。

第一层:(是宝塔尖),规定着盐和油:我们每人(成年人)每天可以摄入的“盐”为6克;“油”只有25~30克。

第二层:奶及奶制品和大豆与坚果:前者每人每天可以摄入300克;后者25~30克。

第三层:畜禽肉、水产品和蛋类:其中畜禽肉40~75克,水产品40~50克,蛋类40~50克。

第四层:水果及蔬菜:“蔬菜”每人每天需要300~500克,“水果”200~350克。

第五层:谷薯类、全谷物和杂豆及薯类:三者的限量分别是:250~400克,50~150克和10~100克。

最后第六层(这是宝塔的基座了):专指水,每人每天需要摄入1700毫升,不得少于1500毫升……

说老实话,看着这份“膳食宝典”,我知道我自己再说“减肥不知道怎么管住嘴”,就太矫情了。

一本“小红书”+“膳食宝塔”,如果你还觉得复杂,那么好,我再提供给胖友一个刚刚学会的更“简易的办法”——“My plate”。

这是在说一个“盘子行动”,这个盘子有四个立体的“分格”,能把“合理膳食”每顿的“量”直接规定在饭桌上,原则——

主食:三成

肉食:三成

蔬菜和水果:各占二成……

怎么样?够简单了吧?谁想买,网上都有!

又想起了XP的话:“瘦一个给他们看看!”

千金难换的一个“瘦”字,眼下正在形成新时代的中国新时尚。

“东亚胖夫”是断不可能的!

中国会变得一天比一天“兵强马壮”!

只不过这个“壮”是掌握在你我老百姓的手里,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吃动两平衡”上——一起来吧,是时候了,向肥胖宣战!

作者简介

长江,女,蒙古族。央视资深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博士。作为一个“有想法”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作家,长江总能在世俗的喧嚣中静下心来,默默耕耘着自己的探索。近年来连续在《北京文学》发表报告文学:《“养老”革命》《明月村的“月亮”》《我的生命谁做主?》《直面北京大城市病》。

责任编辑 师力斌

猜你喜欢

医生
森林医生
一口气说完不行吗
医生
茱茱医生,你好
望着路,不想走
华医生信箱
医美医生支招教你如何“不撞脸"
抽烟吗?
你擅长在脑海里列表吗?
治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