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盆底超声检测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使用价值
2021-02-25马函王圣军
马函 王圣军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如分娩、外伤等导致的盆腔内支持结构退化、缺陷、损伤等引起的系列疾病,其中生殖道损伤、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临床中最为常见[1-2]。患者骨盆器官周围的组织可能具有增加或减少的敏感性或刺激性,从而导致骨盆疼痛,但其疼痛的根本原因通常很难确定,该病影响多达50%的分娩妇女。盆底功能障碍常会导致尿失禁、阴道松弛、性功能障碍、慢性盆腔疼痛。目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疗效也都十分显著,但是难点在于该病的早期诊断。该疾病患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但随着病情不断进展、加重,当盆底结构或功能出现变化时,会致使女性生殖道功能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3],约2成女性一生之中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四维盆底超声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当中,其具有经济、方便的优势,可获得清晰的三维图像。本文笔者采用四维盆底超声对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取得一定进展,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患者共82例,根据其不同分娩方式分为A组(剖宫产组,50例)及B组(阴道分娩组,32例)。A组:年龄20~33岁,平均(26.28±3.13)岁,孕周35~40周,平均(37.13±1.93)周;B组:年龄21~34岁,平均(27.83±4.91)岁,孕周36~42周,平均(38.17±2.21)周。两组产妇于年龄、孕周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初次分娩、胎儿头位;无畸形病变,孕周与实际相符;近期未使用过激素类药物;无其它心、肝、肾脏等重要脏器病变。
排除标准:伴发前置胎盘、先兆流产者[4];既往存在恶性肿瘤病史者;合并严重并发症者;既往盆腔手术者;伴发精神疾病,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选用美国GE Voluson E10超声仪,探头选取RIC5-9-D及RM6C。检查方法:检查前医师告知患者检查需注意的相关事项,征求被检者的配合,使得其对疾病有全面的认知。所受受检者需于检查前排空膀胱(残余尿量<50 mL),被检者取仰卧位,模拟膀胱截石位,双腿屈曲外翻。将探头置于小阴唇部位,正对尿道外口下方,进行冠、矢状面检查,随后嘱患者做Valsalva动作,并于此状态下观察患者膀胱尿道、盆膈裂孔情况,测定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度及尿道后角。
1.4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Green分型、Valsalva期BSD、尿道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等指标。Green分型:Ⅰ型:张力期膀胱颈位于耻骨联合水平以下,由负值变为正值,膀胱尿道后角开放,尿道旋转角<45°;Ⅱ型:张力期膀胱脱垂,膀胱尿道后角开放,尿道旋转角为45°~120°;Ⅲ型:张力期膀胱脱垂,膀胱尿道后角完整,尿道旋转角≥45°[5]。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经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进行t检验对比,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Green分型对比
A组患者Green I型率高于B组、II、III型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选取特征四维Green分型图1和图2。
2.2 两组患者四维盆底超声检查结果对比
A组患者静止状态膀胱颈移动度及尿道膀胱后角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Valsalva期膀胱颈移动度、尿道膀胱后角及尿道旋转角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图1 Green分型Ⅱ型
从解剖学角度讲,女性盆腔主要由盆底的肌肉群、筋膜、韧带及相关的神经系统所构成,封闭骨盆的外出口,起到支持、承接的作用,保障盆腔内的器官处于正常运转状态。因此,盆底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有机整体,不同通道支撑轴水平共同构成功能及解剖完整的盆底系统,该系统中,任意一种结构的损伤或是任意一种结构的退化均会导致平衡被打破,继而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6]。妊娠妇女由于妊娠过程中激素水平的不断变化,子宫重量的逐渐增加,极易给盆腔前韧带、神经及肌群发生长期的牵拉,同时,由于分娩可增加盆底支持组织的压迫,故而产妇更易出现该疾病[7]。
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POP-Q分期、尿动力检查、指压试验等检查对女性盆底腔室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进行评定,同时,X线、超声及磁共振亦可进行检查[8]。四维盆底超声是近年新出现的技术,其在三维超声的基础上实现了动态成像,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具有无创、经济、可重复性的优势[9]。有学者研究[10]指出,在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使用四维盆底超声检查,可动态观察盆底的三维立体图像,弥补二维超声的缺点,使得临床诊断更为简便、准确。同时,相对于CT及MRI扫描相比,四维盆腔超声可对肛提肌进行多层断层扫描,准确判断肛提肌的完整性[11]。
图2 Green分型Ⅲ型
表1 两组患者Green分型对比
表2 两组患者四维盆底超声检查结果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四维盆底超声检查结果对比(±s)
分组 例数 膀胱颈移动度(cm) 总移动度(cm)尿道膀胱后角(°) 旋转角(°)静息 Valsalva 静息 Valsalva A 组 50 -2.11±0.48 1.58±0.83 3.61±1.03 143.13±5.28 145.28±5.28 60.28±4.71 B 组 32 -2.13±0.46 1.98±0.84 4.18±1.09 144.28±5.73 159.28±9.91 69.37±4.52 t值 - 1.042 8.824 4.187 0.672 9.372 6.113 P值 - 0.089 0.002 0.012 0.091 0.002 0.004
本次研究中,A组患者Green I型率高于B组、II、III型率低于B组,这表明四维盆底超声不仅可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进行筛查,还可对其膀胱膨出类型进行鉴别,由于不同类型的膀胱膨出病因不同,因此检测分型更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同时,本次研究中A组患者静止状态膀胱颈移动度及尿道膀胱后角与B组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Valsalva期膀胱颈移动度、尿道膀胱后角及尿道旋转角均明显低于B组,该结果说明,四维盆底超声不仅可反映盆底肌群的功能,还可评估静息时盆底功能的变化,更为直观的反映盆底稳定性,与以往文献报道吻合[12-13]。
综上所述,使用四维盆腔超声对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进行检测效果理想,可帮助了解产妇分娩后盆底肌群的功能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值得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