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大学本科生吸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2-25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吸烟率吸烟者尝试

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0~24岁青少年3.02亿,占总人口22.67%[1]。伴随着自我意识建立,独立意识逐步增强,青少年急于摆脱成年社会对自己的束缚,易受伙伴诱惑和影响,因而容易导致个人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比如吸烟、饮酒及滥用药物。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烟草每年造成700多万人死亡[2],吸烟时烟从口入,经过喉咙、气管、支气管,进入血液里。吸烟对呼吸道危害最大,很容易引起喉头炎、气管炎,肺气肿等病。烟草使用和二手烟暴露也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3]。我国《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4]指出,13~18岁的青少年有1.3亿人,吸烟人数逐渐递增,吸烟呈现低龄化趋势。吸烟是循序渐进的行为,学者一般把它分为不吸烟、尝试吸烟、不规律吸烟和规律吸烟四个阶段,而尝试吸烟是规律吸烟的开端,有研究显示33%的人会从尝试吸烟成为规律吸烟,而在众多研究当中发现家庭、社会、心理、生物因素会为尝试吸烟者带来一定的影响[5]。本研究以某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描述大学生里的吸烟情况,并分析影响发生尝试吸烟的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吸烟提供帮助。吸烟不仅仅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9年10月—11月应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分发问卷的形式调查1 000名在校本科生。

1.2 方法

在查阅文献和定性访谈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从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方面去评价调查表的效度,确定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吸烟状况和吸烟危害认知情况等。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校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采取面对面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现场发放,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

1.3 质量控制

统一培训调查员;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方法后,让其自行填写问卷。问卷回收前由调查员检查,凡是错填、填写不完整的问卷将由同一研究对象再次填写。采用EpiData 3.0双录入数据;数据录入前对问卷统一复查,剔除调查项目缺失较多或逻辑矛盾等不合格问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方法包括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以是否吸烟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方程,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采用最大似然比前进法,设定α入=0.10,α出=0.1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6份,回收有效率为84.6%,吸烟者有76名,占调查人数的8.98%。有效问卷中,男性(270名)占31.91%,女性(576名)占68.09%;大陆招生(554名)占65.48%,港澳台侨招生(292名)占34.52%;城镇(718名)占84.87%,农村(128名)占15.13%;吸烟者与不吸烟者在性别(χ2=12.569,P<0.05)、年级(χ2=8.132,P<0.05)、生源情况(χ2=27.588,P<0.05)及母亲文化程度(χ2=8.160,P<0.05)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1)。

2.2 吸烟组的吸烟情况分析

吸烟组基本情况统计结果可知,从吸烟时长上来看,吸烟3年以内(54名),占吸烟人数的71%。每天吸烟量5根及以下(40名),占52.6%;吸烟量超过5根/天(24名),占31.6%。高中(28名)和大学(24名)开始吸烟的时间所占比例较大,分别占36.8%和31.6%。吸烟时间分布上,课间课后(25名)吸烟最频繁,占32.9%(表2)。

2.3 吸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4个变量(性别、年级、生源情况和母亲文化程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性别、年级、生源情况、母亲文化程度等指标是导致吸烟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女生可能吸烟的风险较男生高,大陆生源可能吸烟的风险较港澳台侨生源高;年级越低吸烟率越高、母亲文化程度越低吸烟率越高(表3)。

2.4 吸烟者态度及危害认知情况

认为吸烟对身边人身体健康有危害的占吸烟者的80.3%;吸烟是一种交际手段,占吸烟者的46.1%;吸烟可以解除疲劳,占43.4%;吸烟是一种精神寄托,占39.5%;吸烟是难以改变的习惯,占有30.3%;而吸烟可使思维活跃,占22.4%(表4)。吸烟危害分析结果提示吸烟组知识知晓排前三的分别是吸烟可以引起咽喉炎,支气管炎,引起肺癌和影响药物疗效。非吸烟组知识知晓情况排前三的分别是吸烟引起咽喉炎,支气管炎,引起肺癌和引起口腔疾病。吸烟组与不吸烟组在口腔疾病、视弱及胃病知晓指标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表1 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基本情况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该大学本科生吸烟率为9.0%,其中男女各占50%,总的吸烟率低于《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6]中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2.9%的调查结果,也低于2017年四川省成都大学生吸烟率(20.9%)[7]。

本调查发现男生的吸烟率高于女生,男性是吸烟的高危人群。这与中国社会舆论对男性宽松有关;相反女性吸烟则会遭到社会的歧视,将吸烟女性与不良社会形象相关联,导致女性的吸烟率普遍较男性低。但是不同大学由于招生来源不同,我国港澳台侨学生,其社会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女性吸烟也容易被接受,与本调查中女性吸烟者较多(50%)相一致。本研究发现我国港澳台侨生源(48名)的吸烟率比大陆生源(28名)高,而在城市成长的学生吸烟率会比农村高。可能原因为城市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比农村学生相对好,购买香烟能力更强;然而农村家庭收入较低,而学生自律较强,吸烟率比较低。

调查中也发现家庭成员有吸烟者的学生占总体吸烟人群的52.6%,而没有家庭成员吸烟的学生吸烟占39.5%。这可以显示家庭教育可以影响学生尝试吸烟,因当孩子看到家长吸烟,长大后会模仿,而且这些学生在比较年幼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吸烟的比较多,占整体吸烟人群的42.6%,比较多的人是在初高中的时候尝试吸烟。

表2 吸烟组的吸烟情况分析

表3 吸烟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 4 吸烟者对吸烟态度情况分析

表 5 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吸烟危害知识知晓情况

大学生发生尝试吸烟行为的原因主要是好奇心、情绪影响及从众心理等。好奇可能极力想去“探索和实践”,去亲自体验吸烟的滋味;心情烦闷导致的尝试吸烟行为可能与影视作品的不当宣传有关,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人孤独地吸着香烟的镜头,容易让人把吸烟与排解忧愁相关联;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吸烟是社会交往的必要形式,“以烟开路”的社会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有所体现,朋友中有人吸烟以及同宿舍有人吸烟对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最为突出[8]。在未尝试吸烟的原因中,没想过吸烟是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的接触人群(主要是家长、老师、同学)中吸烟比例较小,难以引起学生尝试吸烟的趋同效应及从众效应,并降低对吸烟行为的好奇心,进一步验证了环境对吸烟行为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吸烟者中大部分知道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亦有部分人群已戒烟或尝试戒烟,最主要的原因是开始觉得吸烟无趣,还会影响生活质量[9]。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大学生对吸烟导致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认知率不如对呼吸系统损害认知率高,与吉宁等[10]的调查结果相符,表明大学生对烟草危害的认知不够全面,存在认知误区。另外未戒烟成功的吸烟者,往往会因为环境因素恢复吸烟。吸烟者的生活质量与非吸烟者的相对比,两者没有太大的差别,导致大部分吸烟者持续吸烟,因为他们觉得既然不影响现况,烟瘾又难以忍受,就持续吸烟。

吸烟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尝试吸烟是规律吸烟的重要起始阶段。因此,我们要关注不同的类型的学生,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把吸烟行为控制在初始状态[11],分析吸烟的原因,及时了解学校吸烟人群现状并采取措施控制尝试吸烟的行为,是控烟的重要手段和关键节点。本研究结果提示今后的控烟工作应加强本科生教育管理,入校之初即开始进行宣传干预、净化学校舆论社交环境、强化学生对烟草危害认识和关心学生情绪,以学生为重点,来制定控烟方案和措施。此外关注与预防男生吸烟一直是控制大学生吸烟人群的重点[12]。男性认为吸烟更能增加自己的魅力,男性社交吸烟是一种主流方式,这增加了男性吸烟行为的发生,所以进校就要引导建立正确观念。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四学生更多面临是继续求学还是找工作的选择,可能通过吸烟来缓解压力,也是增加大学生现在的吸烟率的危险因素,与Wang等[13]学者的研究一致。

影响吸烟的因素是多样化的,面对大学生吸烟的严重性与健康危害,社会、学校、家庭层面均应通过尽早教育宣传进行干预,并给予密切关注。

猜你喜欢

吸烟率吸烟者尝试
神数据
韩国吸烟率大降,多亏烟涨价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吸烟者更易腰腹肥胖
吸烟显著增加患2型糖尿病风险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HIV感染者吸烟率高
No Smoking请勿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