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用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方法论研究
——以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黄梅县柳林乡塔畈村为例

2021-02-25张晓丽

广西城镇建设 2021年1期
关键词:实用型乡村规划村庄

□ 张晓丽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包含着众多新概念、新表述和新要求。基于美丽乡村规划的需求性本质,需求主体的内涵与外延亦在不断扩大。如何编制实用型美丽乡村规划成为重要的乡村建设研究课题,广大学者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探索和研究。梅耀林等从规划要素角度提出“人、地、产、居、文、治”乡村规划六要素以及“多听—切实了解乡村,倾听村民想法”“巧说—灵活确定规划内容、深度和表达方式”“实做—政策落实,行动计划、工程项目与跟踪修复”等乡村规划三类手法[1]。徐娜、徐宁等学者提出实用型乡村规划“七要领”“三好”“五型方法”。“七要领”:问题导向、自主针对性、多方参与、整治为主、凸显魅力、注重发展、通俗易懂[2];“三好”:好编、好懂、好用;“五型方法”:规划理念上突出需求型、规划体系体现层次性、规划策略突出行动型、规划组织突出共识型、规划实施突出长效型[3]。本文意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相关规划实践进行实用型美丽乡村规划编制方法论研究,系统化进行实用型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层次和内容体系的梳理与探索。

2 实用型村庄规划模式研究

2.1 规划模式研究

村庄的使用主体包括乡村人口、政府和外来投资者,实用型美丽乡村规划应侧重供给输出服务使用主体,首先应满足服务于乡村人口。因此,从村民视角分析,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应围绕满足村民各层次需求制定阶段性标准,有研究提出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农民诉求进行分析,按照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自我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五种需求层级逐级递升[4]。

村庄规划的内容应满足使用主体的各层次需求,实用型美丽乡村规划的特点反映在规划内容上,依据特定需求编制内容,特定需求不局限于乡村人口的多层次需求,而是建立在其内涵和外延扩大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实践提出实用型村庄规划的“五维”方法论体系框架,即以“需求导向”为出发点,基于时间跨度的“战略定位”和“措施行动”,基于村庄自身的“规模引导”和“量化控制”(见图1)。

图1 美丽乡村规划五维方法论框图

2.1.1 维度一“需求导向”:差异、层级、需求的满足

村庄规划所面临的对象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层级性,层级跨度从基层村委会到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县市委等。随着乡村价值的日益凸显,资本涌入乡村,从乡村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回馈乡梓,同时也对乡村的投资发展环境有一定的期待和需求。如何应对乡村多元价值的崛起?如何满足各个层级差异较大的需求?按照《城乡规划法》,村庄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讨论同意,由此要求规划设计单位以规划编制机制创新为引领,建立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规划编制机制,结合专业设计人员的独特视角,满足多层次需求。

2.1.2 维度二“战略定位”:定性、定量相结合

既往村庄规划编制以立足3—5年整治建设为主,少有对村庄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对于实用型村庄规划,建议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衔接的同时,建立中长期(10年)发展规划的战略思维,提出村庄性质定位,定量分解发展目标,在行动措施中对阶段性目标进行具体落实。

2.1.3 维度三“规模引导”:人口、设施、规模相匹配

在需求导向的基础上,结合村庄发展策略定位,研判村庄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规模、产业发展诉求,建立与之匹配的用地空间,确定用地规模,明确相关设施(乡村基础设施+乡村服务设施)的配建标准、以改造更新为主,新建为辅。

2.1.4 维度四“量化控制”:建筑、景观、风貌相协调

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政府力量、村民自身力量和市场力量共同发力,作为实用型村庄规划的编制,要保障乡村整体景观风貌的协调,要求识别不同力量对于乡村的着力点,做好整体调控和统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主导投入,规划中要给予落实,可指导实施;村民点建设、民房整治等工程更多依靠村民自身力量;产业发展等需要借助市场力量;对于这三股力量如何发力于美丽乡村建设,就要求规划设计单位提供控制要素要求,如民房建设改造要求、环境整治要求、产业发展定位与规模要求等的控制标准。

2.1.5 维度五“措施行动”:近期、远期、远景相适宜

美丽乡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要注重长效性,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在时间跨度上逐步建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景观和风貌,为了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要建立相应的长效管护机制。具体措施为建立行动计划、讨论形成美丽乡村村民公约,近期五年行动计划与同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远期行动计划与整个规划体系相适应,并对远景进行展望;村民公约即对行动计划共同信守执行,同时规划中要确立长效管护机制模式以及相应的措施方法。

2.2 规划层次和内容体系

在五维方法论框架体系的引领下,实用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层次按照四个层面、六大内容体系展开。四个层面分别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村庄整治和行动计划,其中总体规划针对全村域确定发展目标、格局、乡村体系(村组人口分布、产业经济板块、道路系统、服务设施系统等全域系统性内容),主要为村庄的系统性供给内容;详细规划针对近期要建设的村组或产业地块进行方案设计;村庄整治作为专项内容提出村庄建设管理要求,也是相关主管部门管控的依据,如自建房的建设要求、生态红线的管控、乡村景观控制要素;行动计划主要对规划内容实施的时间性安排,以村庄规划为顶层设计引导社会资本和政策资金分期分批落实。六大内容体系涵盖乡村建设规划目标、全域乡村体系规划、乡村用地规划、相关配套设施规划、乡村风貌规划以及乡风文明建设等(见图2)。

图2 美丽乡村规划六大内容体系框图

3 塔畈村的规划实践

3.1 印象塔畈

塔畈村位于黄梅县柳林乡东北部,东邻安徽宿松,北接安徽宿松县二郎镇大地村,西连宿松县柳坪乡,南抵柳林社区,全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居民户数759户2750人。塔畈村作为柳林最北部的口子村,是一个集库区、山区、革命老区为一体的典型贫困村,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在黄梅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中,塔畈村需要更为科学的规划来引领发展。

3.2 研判塔畈

通过详细的现场调研、问卷、田间访谈等方式,设计小组对塔畈村的现状情况进行综合研判,提出塔畈村现状存在的问题与特色,并梳理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3.2.1 现状存在的问题

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道路交通、水电、环卫等基础设施方面尚需梳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如村委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位置不够便利,候车亭、老人幼儿活动的公共空间缺失,乡村文化空间软环境建设较为缺乏;产业方面传统产业附加值较低、特色经济种植产业刚刚起步,尚未具备成型规模;村庄村容村貌需“显山露水,留住乡愁”。

3.2.2 村庄特色

塔畈村作为黄梅县城最北部的口子村,是集库区、山区、革命老区为一体的偏远贫困村庄,村落农林水域用地占整个村庄用地的95%,整体呈现“九分山水一分田”的景观格局。同时,这是一片有灵性的土地,年少弘忍随母在此留下“干河变清泉”“翘嘴坳”“塔儿”等趣闻轶事,禅风遗韵、红色旋律赋予这片土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农业科技公司的引进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3.2.3 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规划启动伊始,在现状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从乡村人口的需求出发,梳理了塔畈村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关系日常民生的基础设施工程:以安全饮水问题、环境卫生问题、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最为迫切;关系安居乐业的灾害防治工程:矿区尾砂、地下采空区的排险以及移民搬迁;关系美丽乡村村庄环境的整治工程:落溪口街道房屋改造、宅前屋后治理、河道治理;关系民生长远发展的乡村产业:产业梳理与选择、现有产业的整合升级、特色产业的发展与延伸。

3.3 规划实践

3.3.1 需求导向:创新规划编制方式、识别不同层次对于规划的需求

需求导向建立在创新规划编制机制基础上,对不同层次的主体需求进行判断。规划设计单位通过综合各层次需求汇集规划主体内容,即重点进行民生人居环境的改造、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产业放给市场投资商、规划提出管控措施,最终目标是创建全面脱贫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构建美丽乡村集群。

(1)建立以村委会为主体的规划编制方式。设计小组与乡、村、组三级进行反复细致的对接,最大限度地汲取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在对接过程中逐步统筹多层次需求(见图3)。

图3 以村委会为主体的规划编制方式框图

(2)识别不同主体对于乡村规划的需求。通过与村委会、村民代表、乡镇领导共同研讨,按照县委、县政府“禅风水韵、吴楚乡情”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出发,以“立足实际、整合资源、统筹推进”为出发点,将塔畈村放在黄梅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思考,识别不同主体对于乡村规划的需求,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建立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时代精神的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内容体系(见图4)。

图4 不同主体对于乡村规划的需求框图

3.3.2 战略定位:立足村庄现状,提出发展定位,体现规划前瞻性属性

如塔畈村一般的深山老区村庄,其规划一片空白,一直自生自息,更需要建立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思维,由此,立足塔畈村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禀赋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特色,结合黄梅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构想和实践,将塔畈村整体定位为:以“九分山水一分田”为村域空间衬景,以特色经济林木种植为基础、乡村旅游发展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生态文化绿色示范村;形象定位为“红心绿颜醉美塔畈”,坚持文化复兴,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如孝善文化、进士第乡绅文化、宗氏祠堂文化、红色文化等。以孝善文化为主打,为塔畈乡村文化之魂,打造有文化底蕴的村庄;以山水资源为韵,打造诗意栖居的村庄。强调做足山文章、做巧水文章、做满田文章。

3.3.3 规模引导:人口用地规模、设施配建规模、美丽乡村格局构建

规模控制的内容包括人口用地规模:人口增减、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的判断;居住用地布局体系:村民点迁并、村民点用地规划;设施配建规模: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建规模;美丽乡村格局构建:特色景观节点分布。乡村人口的流动性不同于城镇人口,在进行人口判断过程中要充分识别乡村人口流动特性,规划期内迁入迁出率、现有人口统计口径范围内空置率、乡村产业发展吸纳返乡流等因素。通过对村内现有居民点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确定适合保护、撤并迁移、保留整治和改扩建的村民点。撤并的村民点结合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复垦或还林。在对人口和用地规模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村民点体系,确定相关配套设施规模,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拘泥于传统意义的公共配套设施,要充分融入“时代要素”,如乡村金融体系的构建、配套建设“乡村电商”“乡村淘宝”“乡村银行”(柜员机),并在规划中落实其建设空间和建设管理要求。在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用地指标方面,主要采用“共享、复兴、置换”的方式,如综合考虑公共设施的统筹共享,与柳林乡共享小学、幼儿园等公共设施;撤销多年的塔畈小学一直处于闲置状态,规划改为乡村旅游接待设施用地;将村委会迁移至村口落溪口老福利院,原村委会建筑改为敬老养护中心,以此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构筑新时代美丽乡村服务体系,推进“乡村振兴”。

3.3.4 量化控制:建筑、景观、风貌相协调

量化控制包括村民建房控制、乡土环境控制、配套设施控制以及产业发展控制。控制的内容一方面规范村民建房行为、整治协调村容村貌、建立与村庄发展相适宜的配套设施,并对支撑和影响村庄产业发展的外部资金和力量进行引导和控制,如允许进入的产业类型、发展规模,推动塔畈乡村产业发展互加互融,即互联网(乡村电商)+基础农业+林业(楠竹蓝莓油茶副产品)+旅游业(乡村休闲生态游),构建全面脱贫奔小康的乡村产业发展大平台。

3.3.5 策略行动:建立美丽乡村项目库、确定五年行动计划、促进规划的长效性

(1)建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库。将美丽乡村建设列表细化为“整饬、清杂、通路、建场、清塘、理水、增绿、添彩”等9大行动、18项工程和若干具体项目。对各类行动、工程及子项目进行建设内容清算、工程量核算、按照地方标准提供参考单价,以此提供建设费用,并给予建设时序安排,在规划期内村庄建设做到统筹安排,有序推进(见图5)。

图5 行动计划框图

(2)确立五年行动计划。五年行动计划纳入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时与县农办、发改、水利、规划等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对接,做到在项目、资金、措施等方面符合上级政策,符合县情,符合投资方向,增强规划的实用型[5]。

(3)规划长效性的建立。规划的长效性有赖于乡风文明建设,规划提出乡村文化繁荣的具体措施,进行适应村庄的特色文化培育,进行“孝善文化”培育和相关载体的建立。

3.4 实施成效

规划编制与建设招标共历时7个月,在建设过程中,设计小组及时跟进,并进行了设计内容的校正与完善,保障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根据建设实施情况,陆续补充设计了入村标识及乡土植物苗木的栽种选型,在塔畈村村委和村民、设计小组、施工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塔畈村村庄公共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山水关系得到了有效梳理,“红心绿颜醉美塔畈”村庄形象正在树立。塔畈村被湖北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2019年度湖北省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4 结语

基于黄梅县柳林乡塔畈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实证研究,从实用型角度出发,探索更加完整的认识体系与方法建构,提出了美丽乡村规划编制“五维方法论”、规划层次、内容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从实际工作中看,村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对规划的认识,更加支持村庄编制工作。以村委会为主体的规划编制机制让农户参与规划编制过程,增强了村集体的凝聚力。维护规划的长效机制,更多依赖于村委“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和村民的高度自觉性,因此,美丽乡村的长效性更依赖于乡风文明的建设,引导“村民自治”。村庄规划如何更“实用”,还需要更多的业界同行一同探索和研究,共同致力于建设实用型美丽乡村。

猜你喜欢

实用型乡村规划村庄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转动式中频电磁脉处理焊接应力方法及实用型装置研究
贵安新区葵林村乡村规划探究
建立网络信息安全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休闲旅游型乡村规划研究
关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深入思考
村庄在哪里
创新教育下高校大学生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