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技能大赛导向下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电子商务专业“族谱式”课程体系研究

2021-02-25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族谱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石 晶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物流学院,山东 青岛 266404)

1.引言

自2015 年大力推进互联网+传统企业转型以来,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也迎来新的春天。近年来,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日益增长,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同时,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升级。电子商务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例如产品、营销、运营、新媒体、视觉设计、市场、物流仓储等。

2.行业需求现状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新技术的发展更新愈来愈快,以电子商务以代表的新零售业也以极快的速度更新发展,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对所需人才的要求每年都在更新变化。为了适应行业的快速更新和企业年化迭代的需求,目前开设的课程每年都在随之调整,每年的人才培养计划也都在随之更改,累计几年下来,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2.1 课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开设科目间缺乏协调,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脱节

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涉及的领域多,每年都会出现新的分支领域,例如近三年来短视频营销、新媒体营销、直播营销等内容涌现后,在课程中就要及时增加。但是增加之后,发现由于没有顶层设计,课程模块不够完整,在开设新课程时师资也出现对应的短缺问题。同时,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受师资限制,出现了有哪个方面师资便会偏重哪个方向的培养。比如我校就更注重网络营销能力的培养,而有的院校就注重网店运营能力的培养,有的院校就注重物流仓储、设计能力或者市场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虽然逐渐造就了每个学校自己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但往往由于缺乏顶层设计的原因,也导致人才培养方向比较盲目,跟区域经济需求匹配不好。

2.2 电子商务职业标准是制定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但标准更新速度跟不上电商行业发展节奏

2011 年国家相关的职业标准发布之后,电子商务师职业标准成为了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杆性的准则。但是,今年来电商行业发展节奏太快,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每年在不断与涌现,标准依然还是老版本,企业每年招聘的人才要求能掌握最新的知识、技能、能力,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还仅仅按照行业标准制定,已经无法及时跟进企业的最新需求,目前的职业标准某些内容已经跟实际产生了一些偏差。如果完全按照电子商务职业标准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也会产生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3.以赛促教、职业标准对接视角下新课程体系的制定标准

为了解决目前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丰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参考标准,积极引入更新迅速,标准较高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相关赛事标准为参考,结合电子商务职业标准,研究更加适应实际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更为贴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近年来,通过参与各类技能大赛,总结比赛经验,制定更灵活实用的训练项目,得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

3.1 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导向,明确新课程体系的脉络

将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引进到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建设中来,将职业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引入实际的教学内容中,并引入技能大赛软件,借助技能大赛的训练平台对实践类教学进行改革。今年来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每年都更新,成为了新的风向标。通过技能大赛的标准把握行业动态和发展方向,掌握竞赛新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中情景化的赛题是很好的训练内容,引进后将能够提高学生在竞技过程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使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了团队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技术和技能,增加就业优势。

3.2 对接职业标准,深入调研企业实际需求,重新架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指定新的课程体系,展开了深入的企业调研,积极开展毕业生信息反馈收集工作。以培养基础知识过硬,应用知识丰富,有实战经验,有项目经验,并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在搭建过程中,大力推进新课程的研发和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以企业深化转型升级中的普遍需求为设计依据,切实展开教学内容的重新架构,切实完成技能大赛和职业标准双重指引下的新的课程体系。

4.职业技能大赛导向下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族谱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针对当前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行业技术迭代更新快,课程迭代更新慢,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需求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构建更为科学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制定标准,制定更适应国家人才发展导向和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系统、可迭代更新的电子商务“族谱式”课程体系。

4.1 “族谱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以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为导向作为设计理念1,以职业标准为设计理念2,以企业每年迭代的最新需求为设计理念3,以本区经济发展和校本优势资源为设计依据4,建立族谱式的可迭代更新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如图1 所示:

图1 电子商务专业“族谱式”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4.1.1 新的课程体系将电子商务技能大赛标准作为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族谱式”课程体系的主脉络,确定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开设方向

认真研究职业技能大赛评价体系,将新标准引入实际的教学内容中,跟紧时代风向标,及时跟进更新课程模块。

(1)解决“族谱式”课程体系中主脉络开设什么的问题。研究职业技能大赛的具体内容,深入研究大赛所对接的行业前沿技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标准,制定出电子商务专业的“族谱式”课程体系的主脉络。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掌握竞赛最新技术等方面考虑,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设置主要脉络课程模块。

(2)解决“族谱式”课程体系中主脉络课程模块达到什么标准的问题。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标准的引进,技能大赛平台的引进,增加更为标准化的评价制度。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都是综合性、实用型的问题,引进后将能够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标准。

(3)解决“族谱式”课程体系中主脉络课程模块学习动力的问题。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使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先进技术,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技术和技能,增加就业优势。

4.1.2 认真研究《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确定电子商务专业“族谱式”课程体系的各脉分支课程及课程标准

(1)解决“族谱式”课程体系中主脉络下,对接职业标准后,分支课程应该深入学习什么内容的问题。通过对《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深入的学习研究,提炼有效的信息,指定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支架构的标准。在主要学习模块下,以职业标准为课程标准,每个模块下建构具体且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

(2)解决“族谱式”课程体系中主脉络下,对接职业标准后,分支课程应该深达到什么标准的问题。通过对《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深入的学习研究,提炼有效的职业标准,指定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支课程的标准及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中的分支课程也将有明确具体的标准。

4.1.3 企业实际需求的调查,校本优势资源整合,完成校本个性化课程的建设

(1)解决个性化特色课程如何开的问题。本课题将针对企业调研结果,以本地区区域经济导向为方向,结合本校的优势资源,建立在“族谱式”课程体系下游的个性化特色课程。

(2)个性化课程灵活便于迭代更新。个性化课程在主脉络和分支脉络下设置,有效的补充了整个课程体系的细节,并且可灵活多变,根据行业技术的迭代更新灵活变化。

4.2 职业技能大赛导向下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族谱式”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族谱式”课程体系,以技能大赛和职业标准为双重视角,旨在设计出更系统、更科学、可以灵活的迭代更新特色课程,解决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参考电子商务技能大赛标准,指定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族谱式”课程体系的主脉络,确定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开设方向。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技能标准作为我们选课、考核的依据。解决目前实际教学中纲领性指引标准缺失的问题,明确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究竟应该让学生学习哪些内容,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和技能点,掌握到什么程度。以《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为参考,确定电子商务专业“族谱式”课程体系的各脉分支课程及课程标准。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的调查,校本优势资源整合,完成校本个性化课程的建设。突出毕业生服务本区域的功能,及打造本校优势特色专业及特色课程。具体如图2 所示,目前专业共开设网点运营、运营与推广、新媒体、产品设计与开发、电子商务综合实务5 大模块,并以此为族谱式课程体系的主要脉络。在具体模块下,开设专业必修课和应用型专业特色课。其中更具有特色的迭代课程中,每年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灵活迭代调整,并积极引入每年比赛的经验和本区特色化内容进行更新,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图2 “族谱式”电子商务课程体系

5.结语

“族谱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目前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行业的日益更新,课程体系后续的更新迭代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电子商务专业本身具有的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师资的要求将会更高。不断地完善课程体系的更新和优化,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需求的匹配程度,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岗位、技能过硬的高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族谱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探究宗族不断编修族谱的特点及其原因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吴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