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绍复印象

2021-02-25陈中元

黄梅戏艺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戏校京剧团安庆市

□ 陈中元

绍复已离开我们十周年了,今撰此文,以了却缅怀友人的心愿。

丁绍复,中共党员,高级讲师,1945年12月生人,为吾师兄、同事、挚友、偶像、竞争者也。

一、早年考入二团

早在1956年,他以俊秀的形象和良好的嗓音条件考入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当年两团联合招生并于下半年开办“安庆市黄梅戏演员训练班”,绍复也就自然成为训练班的学员。

1958年8月1日,安庆市艺术学院正式成立,大部分年龄大的学员(1956年、1957年入学)归属“三班”,年龄较小的与1958年入学者归属“二班”,即后来的“训甲班”,绍复凭专业资历成为“二班”的老牌子。

二、一举成名省城

绍复形象俊秀,嗓音甜美,工文小生行。搭档董文霞与他进团时间相差无几,一生一旦,金童玉女,自然成为重点培养对象。1959年,学校组织了一台文武折子戏,赴省城汇报演出。其中《虹桥赠珠》是根据京剧移植,尤为突出,《安徽戏剧》杂志作专访报导,在合肥全城引起轰动。绍复的小生座椅稳固了,圈内广誉其为“小王少舫”。

《安徽新戏》刊载《虹桥赠珠》剧照(丁绍复、董文霞)

三、求学《百花赠剑》

1962年绍复毕业,与训甲班(即二班)随《杨门女将》剧组留在“安庆市黄梅戏剧团青年队”。上海市京剧院一团来宜演出期间,徐丽云老师请到著名小生演员黄正勤先生,每天率领训甲班、六零班两拨学生到马山宾馆学习《百花赠剑》,他们分别是董文霞、朱小明(百花公主)、丁绍复、谢应龙(海俊)、朱学清、张舒河(江花佑)。

在戏校80年代中后期,绍复与朱学清精心整理并移植剧目教材。2006年,编辑《教案精选(第一辑)》,绍复撰写的剧目课《百花赠剑》录入其中。绍复在学校内文笔是较突出的,平时却惜墨如金,为撰写《百花赠剑》教案却花了大功夫,洋洋洒洒近万字,细致入微,鞭辟入里。

他作为教研组长,后任教导主任,坚持教学是第一要务。绍复发挥个人特长,编写《文身段》教材、《表演技巧与表演理论》讲义,尤其后者,填补了学校艺术理论课的空白。

四、融入编剧队伍

绍复入学时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爱好广泛,博览群书,从书中汲取知识智慧,可谓演员队伍中的佼佼者。当他变声成“哑猫”时,便苦苦钻研戏曲文学理论。在青年队时期,曾经创作大型现代戏《王杰》《门合颂》及小戏《飞夺泸定桥》,这些剧均对外公演过。

《飞夺泸定桥》剧表现的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逆天奇迹,以红军与国民党争夺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为主线,作者安排了双方昼夜奔袭,以夺桥头为目标,表现了红军在枪林弹雨下勇过铁索桥夺下桥头的壮举,情节简单,以舞蹈武戏为戏核,是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

陈正国老师当年也曾指导六零班排练此剧,我们为许世友将军招待演出时,许将军高兴地说:“争夺泸定桥可不简单啊,我来回过了三次!”同学们闻之惊讶不已。

《牧牛》是我与绍复在安庆市京剧团合作的一出现代儿童剧。他写剧本,我做导演。该剧不同于京剧传统小戏《小放牛》,前者是优雅吟唱,翩翩起舞的文戏,而同样是儿童剧,《牧牛》却是两个现代牧童激怒了两头奔牛,狂奔在农村的原野上,演员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是拿不下来这部剧的。

五、初如兄弟相交

1969年,安庆市文艺界大调整,丁绍复随青年队19人调入市京剧团。年底,戏校65班毕业,随后戏校停办,我与绍复师兄不期而遇。

不久,我们因在业务组旗下的编导组共事,他以“编”为主,我事“导”为要,常来常往,便成了知交。他长我两岁半,师兄面前我更是尊崇之,谦卑之。我们经常漫无目的地东扯西拉,扯现代戏的创作方法,扯编导的收获和困惑,扯家庭的风起云涌,扯个人情感生活的细枝末节。

由于京剧团常驻人民剧院上班,练功、排戏、演出,偶尔难得晚上无戏,我们便相约从吴越街晃到人民路,来到供销社隔壁的小酒店,一盘花生米两杯酒,二人对坐小酌,倒也十分惬意。那时,多为消遣年轻人“无情无恋”时的苦闷与烦恼,“同是天涯沦落人”,两颗寂寞的心在笑声中碰撞,自视孤傲,互为怜悯。

提起饮酒,我是慢慢被他赶鸭子上架。一次我邀他与乡干部陪酒,三个年轻人谈兴未艾。我转身稍去,绍复在我的红酒中倒了不少白酒,酒后我呕吐不止,犹如害了一场大病。《智取威虎山》的演出,正当春节期间,京剧团年轻人互相串门,那次到绍复家,丁母和其妹做的一桌好菜。席间推杯换盏,流觞曲水,热闹哄天。绍复这下来劲了,暗示几个武行弟兄将我架住,按着头,硬灌下一大杯白酒,“哗啦”一声我的座椅散架,我瘫坐在地上。绍复平时文绉绉的书生模样,饮酒时他血气方刚!总记得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武士靠打仗,文人靠酒量。”

六、戏校并肩共事

安徽黄梅戏学校1976年开始复校,我们先后调入戏校。一个年级两个班,我与他分别担任一个班的教研组长。彼此互相竞争,专业齐头并进,小戏大戏纷纷上马。1981年,安徽省电视台拍摄艺术片《黄梅新蕾》,上海电影厂拍摄一组小戏,媒体对学生纷纷报导,新戏校新面貌已经享誉全国。

其间绍复先后两次,分别赴川校、秦晋学习交流。尤其从四川回来,绍复学的肖挺的佳作《逼侄赴科》,不久改编移植为学校小生的经典教材,川味表演技巧外化于角色的舞台行动,该剧自然成了必修剧目。可惜绍复走后,《逼侄赴科》也随他而去。

1982年,表演专业78级毕业前夕,三个专业联合作战,携大戏《天仙配》《金鳞记》赴省汇报演出,这是继1962年训甲班《杨门女将》赴省演出的第二次掀起轰动效应。总结安徽黄梅戏学校表演专业教学经验:1.以剧目教学为中心;2.狠抓基本功训练和艺术实践。

我们在戏校共事二十余年,我与他一同提干,一同入党,一同评得高级讲师。校内的展览、评估工作、校外展演、竞赛活动,我们互相鼓励,协同作战,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荣誉。

七、“一招鲜吃遍天”

绍复因嗓音变声,基本不能开口了。他在著名京剧武生马云鹏的指导下,练得两条“好腿”。晚上睡觉时,多数时间他都会用绑带将双腿轮换捆在双人床的档子上入眠,堪称“戏校第一腿”。他在《双枪陆文龙》中就凭腿功的“朝天蹬”和控腿技术,令人叫绝。

1986年,丁绍复、万迪汉等老师将该剧亲自教授学生陈兆舜(陈兆舜时已毕业)。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1989年全国中青年黄梅戏演员大奖赛,陈兆舜不负众望一举夺得全国十佳。

丁绍复老师在上剧目课

八、退休如鱼得水

2006年绍复退休,正赶上安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成立“黄梅剧艺术学院”(本科),他被聘为学院教务工作主持人。申报专业,撰写教学方案乃至二十余个教学大纲,都是出自绍复之手,这真是荒旱逢甘霖。绍复全面掌握了戏曲表演艺术教育的资源和程序,适逢此机会施展才能。此为全国师范类大学新开辟的唯一一个独立的专业学院,这一历史功绩,应为他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

我于2008年退休,第二年绍复的身体已日趋不支,他找到我,希望我能到学院去上课,我毅然应承下来。2011年3月13日晚,突然接到朋友电话,绍复病逝了,第二天去他家,面对遗像,我悲切不已,仰天长哭……3月17日我参加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我携挽联,以作追思:演人演艺舞台儒雅尤潇洒教艺教人教室守勤且风流

猜你喜欢

戏校京剧团安庆市
“场域”下的民国戏校
——读李如茹《理想、视野、规范: 戏曲教育的实验——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中华戏校)(1930—1940)》
梨园蓓蕾初绽放,百年灯小薪火传
铭记来时路 赓续永向前
光明行
我想养一只猫
安庆市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数学问题与解答
张火丁:不能再耽误了
京剧《李慧娘》赢得了青年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