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雨始成千古长春
—— 评新编黄梅戏《蔡仲贤》

2021-02-25樊诺宜

黄梅戏艺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戏中戏戏子黄梅戏

□ 樊诺宜

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期间,由望江县黄梅戏研究中心推出的原创剧目《蔡仲贤》在安庆市人民剧院与观众见面。该剧以黄梅戏鼻祖蔡仲贤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力图展现黄梅戏初期形成发展的过程,让观众以看戏听戏的形式了解更多黄梅戏文化,是现今戏曲从业者写给黄梅戏与戏曲艺人的一封情书。《蔡仲贤》是人物传记类作品,主人公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蔡仲贤的故事不乏史书典籍记载,如何以黄梅戏的形式在舞台重现人物,并在此基础上延展出更广阔的空间,开凿出更深刻的底蕴,这部戏做到了如下三点:首先,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法生动刻画主人公形象;其次,作品浓墨重彩地描画出戏曲艺人的生存困境以及对戏曲发展的思索;第三,用黄梅戏呈现黄梅戏自己的故事,在安庆这方戏曲之乡点燃文化情怀,达到对内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对外传播戏曲文化的效果。

一、舞台上的蔡仲贤其人

黄梅戏《蔡仲贤》共四场,整个故事内容主要分为“雏凤新于老凤声”“柳暗花明又一村”“继往开来薪火传”三个情节单元,以主人公戏曲事业上的几次转折点为截面,在矛盾冲突的起承转合过程中徐徐展开,点亮并充盈了书面上那些关于蔡仲贤的概括性文字,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第一个情节单元主要叙述了蔡家班返乡演出的遭遇,蔡父本想在回乡演出中赢得乡亲们的认可与尊重,不料台柱子因病撂挑子,这恰好给了年纪尚小的蔡仲贤崭露头角的机会,他人生中首次登台亮相就赢得满堂彩,凸显出卓然的艺术天赋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本以为自己的救场能够得到父亲称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蔡父指责他不计后果的冲动,蔡五伢为自己申辩起来。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寒,无数深夜苦练功夫才有了精彩的呈现,此时观众便感受到了蔡仲贤的勤勉与坚持,这无疑是支撑他克服戏曲道路上一切险阻的基础。而后族长乡绅以演戏扰乱纲常为由,威胁蔡家父子永不能唱戏时,蔡父的妥协与儿子的反抗形成了鲜明对比,初次与外界的对抗中,蔡仲贤表现出不卑不亢的性格以及戏比天大的信念。主人公的第二次反抗出现在第二个矛盾冲突中,青梅竹马的恋人梅英遭家人逼迫与纨绔子弟任朝贵成婚,梅英逃出家门请求蔡仲贤带自己离开是非之地,在外闯荡出一片美好的前景。正为无法唱戏苦恼的蔡仲贤重拾勇气,戏曲梦想再一次燃烧起来,却遭到蔡父极力反对,不久梅英也被抓走。无力与失落袭来,却没有打倒这个失意的年轻人,在蔡家班众人的齐心协力下,蔡仲贤得以离开乡里,踏上自己的戏曲之路。这次冲突强化了蔡仲贤敢作敢当、坚守信念的高贵品格。第三次反抗体现在与任朝贵的斗争中,蔡仲贤听闻家乡遭遇水患,便匆忙回乡为流离失所的乡亲登台演出募集善款,而地主之子任朝贵此时已做了县丞,为打压蔡仲贤的戏班徇私枉法颁布禁戏令,通过任朝贵贪污公款、倚强凌弱的丑恶行径反衬蔡仲贤的大无畏精神,他将故土的情感与对弱者的关怀化作顶天立地的担当,以一身正气对抗道貌岸然的权贵乡绅。蔡仲贤这一形象能够打动人心,还在于他对尊严的捍卫、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人世的侠义,观众的喜爱与崇敬之情源于民族道德文化层面的共鸣,凝聚着大众对美好人格的追求,与反面人物多次斗争中取得胜利,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道德认同感。

二、天荆地棘不忘孜孜求索

《蔡仲贤》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舞台上那样一位铁骨铮铮、顶天立地的人物,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广阔之处在于将一部分视野投放在戏曲艺人举步维艰的处境中。对于一个人来说,尊严是立世之本,剧中蔡家班、蔡仲贤经历的险恶无疑不令人同情,可以想象当时民间之所以流传“好女不上茶叶山,好男不进戏子班。”这一说法,他们的人生遭遇必然比舞台所演更为残酷。蔡品端挣扎半生漂泊半生,本以为习得一身本领回乡可以获得尊重,却被族长斥责败坏风气,以逐出族谱为由威胁他永不唱戏。蔡仲贤也因戏子身份,无法与心爱之人厮守,只能背井离乡,孤身闯荡。蔡家班是无数戏曲艺人的缩影,这是戏子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令人敬佩的是蔡仲贤有不屈的脊梁,他一生都以身作则,用自身对艺术造诣的躬身求索来对抗世间所有冷眼欺辱。第四场任朝贵打伤梅英的无耻行径与族长的欺压激起蔡仲贤的怒火,他铿锵有力地唱道:“戏子有情也有义,戏子有志能担当。只恨这千古宗法太虚妄,将我优伶驱族堂,只恨这乱世动荡太黑暗,权奸横生欺民氓。心悲愤纵使荆棘将我挡,从未压垮这脊梁,我就要搭台去把黄梅唱,唱百姓心中期盼心中想,唱得人世多良善,唱得人人得美满,唱得正气盈玄黄。我戏子自强自立自闯荡,怎不比那士农工商,我戏子有名有姓叫得响,怎不比你衣冠豺狼!”这一唱段为戏曲艺人张目的,最为酣畅淋漓,巧妙的是唱出了戏子的无奈与悲愤,也唱出了戏曲艺人的社会责任感,生存环境的铺展与人物塑造可谓相辅相成。这一段表演也充分解释了戏曲顽强生命力的源头,即在水深火热中寻求生活希望的艺人,天荆地棘的处境催发出他们乐观、拼搏、坚韧的人生观,历经人世冷暖,阅遍古今兴亡,因此他们所演所唱皆打动人心。另外,此段从侧面表达了蔡仲贤本人的戏曲理念,即唱百姓容易接受的形式,唱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早在第二场,采茶大婶们曾感慨徽剧过于文雅,曲调虽好听却难以产生亲切感与共鸣,这一问题被蔡仲贤记于心间,并在之后的戏曲探索中灵活结合徽调、民歌、采茶调等多种元素,促成了广受欢迎的黄梅调。第四场蔡父质疑儿子改腔换调的做法,然而因循守旧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守正创新并积极接受观众反馈,不仅着眼于形式上的突破创新,内容上也兼顾真实性、民间性,通过演出中的反复实践总结,才促成了黄梅调的诞生。蔡仲贤的理念贯穿着黄梅戏发展的各个阶段,也是黄梅戏能够唱响大江南北,受到全国各地人们喜爱的原因。

三、戏中戏点亮文化情怀

《蔡仲贤》是一部具有文化底蕴的作品,创作者自觉地将作品打造为安徽文化传播载体,故事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剧中不时穿插戏中戏的表现形式,“戏中戏”作为戏剧创作手法,在剧作原本的故事中插入一段场上所演之事,插演内容常常与戏外内容相关联,存在一种对照或者逻辑秩序。这部剧运用戏中戏的方式将皖地文化元素与故事情节自然融合,丰富了故事内容,烘托了氛围。本剧起始的第一个场面便表演了戏班开戏的过程,迅速营造出故事情境,接着通过蔡品端的叙述与一阵密集的锣鼓点,观众得以知晓正戏演出之前还有打闹台的演出,加之舞台上不时伴随乡民们的喝彩声,观众可以在脑海中还原乡间戏班演出的热闹场景,开拓了叙事空间,充实了演出内容,展现了戏曲文化。另一处“戏中戏”出现在蔡仲贤首次登台为乡亲们演出《许仕林祭塔》的场景,这一安排调节了蔡家班因演出前意外事件引起的紧张感,另一方面对蔡仲贤技艺的展现可谓水到渠成。这一桥段独具匠心之处还在于,演白素贞为救爱子被永镇雷锋塔之事,暗示着蔡父与蔡仲贤被不公之理压迫的命运。因组建戏班演戏,蔡品端与蔡仲贤被族长斥责,未免儿子承受逐出族谱的严酷惩罚,蔡品端只得答应永不演戏,蔡家父子的现实际遇与所演之事两相照应,戏里戏外、场上场下真令人感慨万千!此外,第二场蔡仲贤与梅英相会之时,二人憧憬着美好未来,采茶女上场与蔡仲贤一同表演了莲花落,优美欢快的曲调中伴随着对二人的调侃与祝福,营造出年轻恋人相处的甜蜜氛围,十分应景。除了戏中戏的运用,借人物之口普及戏曲知识,讲述地域文化也是这部剧的特色。第一场《许仕林祭塔》演罢,面对父亲的斥责,蔡仲贤悉数精通的作品,其中被提及的《一捧雪》《三结义》《十八扯》《二进宫》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戏曲出目自然地融入到情节中,这一设计不仅将观众带到戏班学艺的氛围中,也侧面表现出蔡仲贤的学艺背景与扎实的戏曲功底。而后第四场蔡五伢为父亲讲述何为黄梅调时,也尽可能详实地向观众科普了黄梅调的形成过程,并涉及了许多皖地的地域文化。主人公蔡仲贤本就是安徽望江人,以黄梅戏的形式讲述黄梅戏自己的故事,并融合地域文化符号,能够最大化地引发观众的文化共鸣,并使更多人了解黄梅戏文化、安徽文化,是黄梅戏传承保护工作的一种新形式。我想没有什么比黄梅戏鼻祖蔡仲贤亲自向世人解说何为黄梅调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了!

作为本次黄梅戏艺术节展演剧目中一颗闪亮的新星,作品不乏对表现形式的探索尝试与设计巧思,舞美设计也运用了极为雅致的徽州元素,时景与人物紧密配合,演员的表演也真挚动人。只是对反面人物的刻画较为单薄,事件起承转合稍显生硬,还有提升空间。全剧最后黄梅戏首位女艺人胡普伢的登场令人既惊喜又感动,蔡仲贤对胡普伢的认可代表了黄梅戏的包容与传承,黄梅戏风雨始成万古长春,能一路走到今天,离不开前人的求索,更离不开今人的努力,期待更多黄梅戏自己的故事与观众见面。

猜你喜欢

戏中戏戏子黄梅戏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戏子匠
戏子匠
戏子说
戏剧之我见——《我爱桃花》小剧场话剧的探索精神
论《阳台》中的人物与镜像的关系
戏子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建院60周年优秀剧目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