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祠堂万年台考说
2021-02-25汪同元
□ 汪同元
编者按: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作为非遗(黄梅戏)项目保护单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戏曲的保护、传承与理论研究等工作,古戏楼(台)是戏曲演出的专门场地,从最早出现的“露台”到金代三面观的戏台,至元代,戏台分前后场已经非常普遍,这是戏曲完全成熟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与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戏曲艺术的兴起和演变,是鉴证和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的一个标本,也是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挖掘、去调研。《黄梅戏艺术》作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将陆续推出关于古戏楼(台)的介绍,旨在吸引当代年轻人对戏曲的关注,培养他们对戏曲研究方面的兴趣。
岳西祠堂万年台概况
祠堂,又称宗祠,其下还有支祠、享堂,虽层级不同,规制不等,但都是旧时族裔祭祀祖先的场所和宗族文化活动中心。
岳西的祠堂与皖南徽州、江西赣东北的祠堂风格相近,也有皖西南的独有风貌。然而在建筑结构上,还是较多依据朱熹《家礼·祠堂》中的:沿中轴线,呈大门——享堂——寝堂这种“三进加两厢”的结构布局。祠堂外观,一般面阔七间,大门居中,大门厅下为通道,二楼为万年台,天井后接中厅(即享堂,祭祀时摆陈祭品,演戏时为观众厅),内天井后为供奉祖先神位的寝堂。两厢的功用,一般左为庖厨(厨房),右为塾馆。体现戏曲文化特征的是一进大门厅内二楼万年台。
岳西地处大别山腹地,山高岭大,文化交流不畅,而居民却又非常喜看戏剧,各族祠堂万年台就成为居民看戏的主要场所。所以在岳西,各族姓建祠堂时,多数同建万年台,以备演戏之需。祠堂万年台有两种。一种是正台伸出天井,成“凸”字形,可三面观剧(称“三面观”戏台)。由正台、两侧副台各一间(亦有各两间者,供化妆、住宿用)组成。正台两侧多有廊式看戏楼,与楼下天井、中厅连成一体成为观众厅。万年台及观众厅的装饰是祠堂的亮点。戏台的台屏、天花藻井多有精美的彩绘图案;戏台及中厅立柱、斜撑、台额、挂落、中厅过梁、枋板等处有立雕、镂雕或浮雕木质构件。另一种是在一进大门厅二楼所建万年台,不伸出天井,与台两侧厢房构成平行三间,只能一面观剧(称“一面观”戏台),台的装饰相对简略。此外还有族裔集群的古民居,于祖堂前厅设有规模较小的“家台”,为数较少。
建祠堂万年台,当然是为了演剧。演剧是为了进行“高台教化”,实则“娱神娱人”。如岳西汪氏宗祠万年台的台口柱联“演一部忠孝图后人作鉴;唱几阕清平调先祖是听”,清晰地阐明了祠堂万年台的功能。昔日,宗族的祠堂修建落成、族谱出谱,清明、冬至大祭,族上有学子高中“报喜 ”(报喜的“捷报”必贴于中厅大梁枋)和官员升迁庆典等严肃性的宗族文化活动,必在宗祠万年台演剧,意在庆贺,也必唱高腔、弹腔。而四时八节的娱乐性演出则较多选徽班(弹腔班)、京班和采茶调(黄梅戏)班演出,意在娱乐。
岳西是革命老区,各族祠堂是当地政治中心。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历史时期,祠堂大多成为革命武装和地方办事机关的指挥中心,或是赤卫队、农协会、抗敌救国会、土改工作队的办公之所。万年台还是为进行革命宣传演出的戏台,或是开会的主席台、宣讲台,为革命事业做出过贡献。所以,如今的岳西祠堂(连同万年台)基本都成为省保、市保、县保单位,得到有效的保护与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祠堂收归国有,用于地方行政机关、学校或粮站、商店等办公、学习或进行商贸活动的场所。1978年以后,多数祠堂成为休闲文化娱乐场地。
以下将岳西祠堂万年台列表,以供总览。
岳西县现存祠堂万年台简表
岳西祠堂万年台选介
据调查,岳西县现存祠堂万年台20余处。其中祠堂“三面观”万年台9处、祠堂“一面观”万年台10处,古民居“家台”3处(只登记)。本文对现存祠堂“三面观”与“一面观”万年台,各选若干,对其历史及万年台文化(台之规制、装饰及生态)进行简略考说。
姚河乡沈桥村孙氏宗祠万年台
孙氏宗祠(亦称朱氏宗祠)位于今岳西县姚河乡沈桥村。祠堂坐西朝东,建有“三厅两厢”。古戏台建于该祠大门内前厅,坐东面西,与寝堂相对。据《建祠碑记》载:首领邦卫等筹资,族人恒山为首主建,于清乾隆十年(1746)开工,历八载,于乾隆十八年(1753)竣工。《碑记》又云:“閟其后为藏主之室,轩其前为娱神之台,宽其中为燕食之堂。”由此可知万年台与祠堂同期建成。所谓“娱神之台”也即演戏孝敬祖先(祖先神位供于寝堂),其实重在娱人。台前有天井,中厅“燕食之堂”即为观众厅,中厅原有镂雕隔扇封隔,观剧时隔扇可移开,与台口无遮挡,总可容观众800人左右。
孙氏宗祠戏楼
万年台是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翘角飞檐,原在屋顶安有石鼓、铁戟(后废),挺拔有气势。台呈“凸”字形,向天井突出2米,有低护栏,三面向观众;两侧有两间廊式看楼。台板离地面2.4米,台下为祠门通道;台口宽6米,深6米(含后台1.5米),总面积36平方米;台中左右有“出将”、“入相”屏门,正中屏风挂匾额一方,上书:“荣今鉴古”四字。戏台两侧各有副台2间,约40平方米,作化妆、更衣之用,与后台有通道相连。台顶为木制彩绘天花明藻井;立柱、横枋、屏门、栏杆均有雕刻装饰。尤其戏台两侧前沿大立柱还雕有“金龙盘柱”,熠熠生辉。祠中厅(观众厅)原为隔扇封闭,有大型活动(如祭祀、演戏等)可移开。今尚存有原件隔扇4块,其头板及腰板有弹腔《渭水河》、昆曲《追舟》《听琴》等戏曲题材的镂雕木构件。戏台整体装饰古典庄重,品味高雅。
孙氏宗祠平面图
孙氏宗祠万年台及中厅立柱木雕
孙氏宗祠万年台外墙壁画
该祠建成庆典之时,首领邦卫的挚友、湖北汉水流域某县知县拟应邀亲来恭贺,孙氏一族视为荣耀,经合族协商决定,选聪明少年20人,组成鼓乐班,聘良师,勤演练,最后选定一曲喜气洋洋表现春临大地的吹打乐曲,取名《春富贵》,呈演于贵宾,倍受称赞。传说客人曾手书一联以赠,联曰:“此曲只应天上有,斯人莫道世间无”。这支世代相传的乐队演奏的乐曲《春富贵》,于1959年参加安庆地区第二届文艺汇演获“特别奖”殊荣。该曲代代相传至今,现已为安庆市非遗保护项目。
祠堂万年台的功用在于演戏,目的在“高台教化”“娱神娱人”。其后该祠万年台,连年不断有戏班来此演出。许多戏班演出时还留下的宝贵“题壁”。在后台板壁、屏门后壁及两侧厢房墙壁、戏班“壁记”,斑驳陆离,相互覆盖。1985年尚清晰可辨者,如“光绪四年(1878)……(以下不清)、“光绪戊申年(1908)六月十六日[宝莹枝]、[同升班]在此。” [宝莹枝]是何剧种戏班无考,[同升班]却大名鼎鼎。
[同升班]是岳西早期职业黄梅戏班,约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班址岳西县来榜河花墩桥头。班主王宏元(1875-1933)、王金祥(1887-1952)。主要艺人先后有朱昌运、储泽丰、汪伯华、陈有儒、柳发昆、吴汉周、储小水等,是一批高腔、弹腔(徽)黄梅戏皆通的艺人,经常活动于本省的潜山、岳西、桐城、太湖、舒城、六安、英山、霍山等县,并远至颍州、亳州、寿州演出,是历史上最早深入到淮河流域演出的黄梅戏班社。该班艺人常与来榜当地[同善堂]及[三元班]等班相互流通串演。主要演出剧目有《告粮官》《乌金记》《血掌记》《三鼎甲》等几十本。
又“宣统元年(1909)[三元班]在贵祠至此与人同乐也,班主储加才,班师王宏元,众友储益丰、储荣德、储加和、储泽风、储利仁,后班主朱常山”。演出剧目有“头本《天仙配》、二本《双合镜》、三本《凤凰山》、四本(不清)”(此为岳西原汤池区东营储氏加和、加才、加诚三兄弟的黄梅戏班);
“民国元年(1911)火月(7月)初九……(不清)”;
“民国十四年(1925)……(不清)”;
“丁卯年(1927)九月二十五日,[永和班]在此,《珍珠塔》《合镜圆(缘)》《卖花记》《二龙山》《罗帕宝》”(此为岳西来榜地区大香山储砻匠兄弟于清末所组黄梅戏班)。
本乡邻村沈桥[良友班]也常在该台演戏。[良友班]班首方广应(烈士),是1929年就成为地下党的革命艺人。他率领艺友储茂嵩、方广叶、方志道、查宏起等10人,农闲唱戏、农忙歇锣,唱戏不计报酬,意在接近群众,发展党组织。曾演出除黄梅戏传统剧外,还编演过《钱百万》《仇深似海》《破碗记》等革命宣传戏。班主方广应1930年参加大别山革命暴动,同年秋随岳西“红34师”转战六安、霍山红区,1933年牺牲在霍山诸佛庵。
清光绪间,五河高腔班曾应邀辗转来此演唱并转舒城晓天等地,未留下题壁。
该台在抗战时期,安徽省“动委会”所派抗敌宣传对第二十六工作团以此处为驻点,台上及祠堂前为其宣传演出、演讲的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氏宗祠成为粮站、戏楼为办公用地,中厅为库房,格局无大的改变,基本保持原貌,但该万年台木雕及壁画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有少部分被毁坏。该祠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以后,已多次进行专业维修,古风尚存,为当地重点文化景观。辞条已上《中国戏曲·安徽卷》。
孙氏宗祠戏楼天花
孙氏宗祠中厅隔扇戏曲雕刻
孙氏宗祠外景
图片提供/岳西文物局 岳西高腔传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