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对外汉字线上教学研究

2021-02-25傅美玲

客联 2021年12期
关键词:汉字文化走出去线上教学

傅美玲

摘 要: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语言的演变和发展一直延续至今,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紧密相连。如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又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多种模式。对外汉语教学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走出去”和科学技术的优势又为教学提供了新型的线上教学模式。论文从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出发,介绍汉字文化当今价值;进而分析汉字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挑战、对外汉语教师的作用;最后提出将对外汉字线上教学与文化结合的必要性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汉字文化;对外汉字;线上教学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发展愈发兴盛,在世界舞台上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因此国家十分重视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在21世纪之始我国就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建设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文化“走出去”的政策,迈出更大步伐,大力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1]

文化“走出去”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密切,语言文化的“走出去”则构成了教学的重要部分。汉字是汉语言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之一,对外汉字教学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同样不可分割。

我国现当代对外汉字教学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研究方向主要可分为传统的汉字教学、汉字字形结构与汉字教学、字本位理念下的教学探索等。到了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又辅以现代教育技术做了不同角度的探索。[2]以上方向包含的大量研究在汉字特点、汉字认知特点、学生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关于汉字结构,如偏旁、构造部件、笔顺、笔画等方面的论述较多,而对于把文化因素运用在汉字教学中的著作有所不足。因此,对外汉字教学中文化的意义和功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存在文化缺失的问题。尽管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实体课堂的互动,还有线上各种平台的支持,但是不论是什么方式,都可以发现汉字和文化相结合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并不可观。以对外汉语微课为例,课程时长一般在5—8分钟左右,讲解的内容以语法知识和文化知识占大部分。其中,讲解语法知识的微课主要以教材课文为依托,将汉字融入词汇里面作为新课导入中的词汇教学,几乎不会单独讲解汉字的内涵,更没有汉字文化的成分。在课后练习部分,也只是布置机械的写字练习来巩固学习者的识字能力。讲解文化知识的微课以物态文化为依托,侧重于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等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相比之下,汉字文化是被教师忽略的部分。

汉字文化的“走出去”,要结合教学的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遵循“文化导入原则”[3],主动地、有计划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外国友人脱离机械练习、死记硬背学汉字的苦海,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国际形势变化多端,而对外汉语线上教学本身还在发展前期阶段,如何做好与文化相结合的汉字教学,助力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汉字与文化

(一)汉字的特点

1.集音、形、义于一体

语言的产生早于文字,最初人们只用口语进行交流。但是口语的声音一发即逝,难于流传久远。为了克服口语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缺点,古人创造出文字来记录口语。“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文字就是人们记录意念想法和声音留下的轨迹。音、义是语言必备的两种元素,而汉字基本都结合了形、音、义三种元素,以形为核心,以意为内容,以音为物质外壳,有机地构成了一个三维合成信息码。从古至今,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汉字的基本性质没变,现代汉字仍然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

2.形体复杂,呈方块结构

不同于拼音文字呈线性排列、有长有短的特点,汉字无论笔画多少都写在大小相同的方块之中。由于笔画不一、形体各异,结构自然比较复杂。读音和形体相近的字又容易读错,于是造成了难读、难写、难记的困难。但另一方面,结构的复杂也带来了汉字独具的优点,主要为辨义力强和节省书面篇幅。

3.具有超时空性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语音发生了很大的面貌。而现在有文化基础的人们仍能阅读几千年前的文学作品,广大方言区的人们能够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得益于没有变化的方块汉字。这说明汉字适应汉语记录的需要,在客观上维护国家统一、保存和传播历代优秀文化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汉字的文化内涵

汉字是世界上至发明至今唯一一种保存完好、没有中断的文字,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如今已经走过了4000多个春秋,留下了在历史的更迭中无比珍贵的文化瑰宝。

1.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

中华民族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在汉字中得以體现。东汉许慎总结前人的成就,写成《说文解字》一书,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上称为“六书”[4]。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前四个属于造字法,后两个属于用字法。以象形字为例,“象”一部分来自于物,甲骨文中表象、羊、鱼、兔、马、牛等动物的字是中华民族狩猎生活在文字构形中的反映。以形声字为例,周秦时期的小篆对形声字的义符进行了规整,义符系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信息。“草木竹禾”是《说文解字》中表示植物的四大部件,这是中华民族农耕生活在文字构形上的体现。

2.汉字体现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间接性体现了客观事物不是被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是借助其他媒介得以呈现。对一个民族而言,语言和文字是文化的基石,构成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自然密不可分,而且将中国人的具象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象形字取自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实际上就是对客观现实的模拟,因此中国人的思维也与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相依存。如“日”、“月”、“山”、“川”等一见其字便能使人联想到其形象。指事字大多数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减笔画来表示字的意义。如“刃”字就是在“刀”的基础上加上一点,表示刀的锋利之处所在,也就是指示其意义所在。会意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其本身就可以传神达意。如如“安”,女子在屋内表示平安;“武”,上边是戈,下边是脚,表示执戈开步,动武征讨。形声字一边偏旁表声,一边偏旁表意。如从“日”的形声字“明”、“晦”等都和光亮有关;从“木”的如“枝”、“材”等都和木头有关。汉字中体现的具象思维模式又影响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文化哲学精神。

(三)汉字文化的当代价值

1.保证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

汉字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实行“书同文”制度,文字统一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秦汉以来,文字形体基本定型,文书行政之制大体确立,汉字成为统一大格局的文化支撑。几千年来,汉字体系前后相继、未曾断裂,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文字,其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明的代代延续和传承创造了稳定的条件。如今我们要实现文化复兴,建设“文化强国”,更要深入理解汉字文化承载的意蕴和持续存在的重要性,进而巩固社会群体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以此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程。

2.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也就更关注中国,渴望了解中国发展背后的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桥梁,将外国友人从桥的那边引到桥的这边。汉字是汉语桥的桥墩,桥之所以坚固,是因为汉字强大力量的支撑;汉字的力量之所以强大,是集千年的汉字文化于一身凝聚而成。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汉字作为文明互相往来之间特别的使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汉字文化“走出去”

(一)汉字文化“走出去”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1.丰富中国文化的传播内容

根据社会学对文化的定义,“一个社会的文化既包括无形的方面——信仰、观念和价值,这是文化内容,也包括有形的方面——实物、符号或技术,它们表现着文化的内容”[5]。当下时期,国家重视文化的输出,提出倡议、发出战略、制定规章等作为坚实的保障;发达的互联网加速文化的输出,新闻报道、自媒体、网上教育平台等作为多样的渠道。由此一来,多彩多样的有形文化如美食文化、书法文化、建筑文化等,以及无形文化如礼仪文化、节庆文化、音乐文化等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对汉字而言,其本身的形体z及构造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体现的是一种有形文化,而汉字中蕴藏的与中国人的思想精神有关的内容如“写实主义”、“天人合一”、“尊道贵德”等彰显的是无形文化。由此可见,汉字包含了社会文化的表面和本质内容,丰富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内容。

2.增强汉字的魅力和立体感

汉字具有独特的风骨,集内在美与外在美于一身。外在美主要是形体之美。一笔一划写出来的线条,与传统的绘画方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自古以来也有“书画同体”“书画同源”的说法。此外,汉字的形体构造,整齐匀称,均衡变化,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历代以来,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汉字书法作品便是最好的应证。内在美主要体现在文化意蕴之美。横竖撇捺、方正形体寄寓着“方正”“规则”“正直”等观念,这些观念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所普遍认同和遵守的准则。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影响汉字形体发展,让汉字更加丰富形象,富有魅力和立体感。

3.提升学习汉字的兴趣浓度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民众学习中文的需求持续增长,相应的学习平台和资源也在不断增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轻松容易的。相反,对大多数外国的学习者而言,汉字仍然是学习路上的“拦路虎”。我们中国人从小有语言环境,从小学起就开设了语文课,进行系统的教学,如此耳濡目染,使得汉字学习并不难,但对外国人则不然。外国人学汉语,必须从汉字入手。因此,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透过文字理解文化,再通过文化反观汉字,就会发现汉字变得生动可爱,妙趣横生。

(二)汉字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1.国际文化竞争激烈

当前,国际形势多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是各国之间竞争的主战场。我国虽然是文明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文化传播强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也不占优势。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等在角逐中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美国的影片、法国的烘焙、日本的动漫等对他国的文化风尚和生活观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全球化的推进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增强。因此,国内的不少大学生甚至是工作后的上班族纷纷选择外语专业进行学习和深造。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其他文化,而忽视了自己母语文化的学习,自然也就会缺乏解读、传播汉字文化的能力,这样的现象对国家的文化竞争也是不利的。

2.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

据统计,截至2021年,全球有7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000多所国外大学开设中文课程,2500万人学习中文,4000万人次参加各类中文考试。除中国外,世界上说汉语的人数也已经超过了一个亿。“汉语热”的持续升温,直接导致了汉语专业人才需求的激增。汉语国际教学事业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一个新的增长点,国内各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都在不遗余力地拓展自己的教育市场。诚然,对外汉语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专业人才缺口大、類不全、文化素养不够分仍是摆在现实面前的问题。要成为一名专业的人才,不仅要注意到语言知识、交际能力和文化内涵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在实践中将三者融会贯通,输出蕴含在语言知识及交际能力中的文化价值观,以此来助力汉字文化的“走出去”。这是硬性要求,却也是高要求,对从事相关专业的人员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强化训练,使自己达到如此水准。技术的磨练需要时间,学习汉语人数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二者的不对等,便拉大了人才的需求量。

(三)对外汉语教师发挥的作用

1.助力汉字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

科学技术发达为我国文化的输出造了很多条路,如自媒体博主在社交软件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递汉字文化;汉语学习网站、软件的设立和研发令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晓汉字文化;相关纪录片、音乐、电影等作品走出海外,吸引了大批国外民众的目光。但这些路径是不成系统的,达不到长而久的影响。且资源的泛滥反而会令人无所适从,对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也只是停留在浅层。汉字文化的“走出去”包含如下几个要素:走的主体,走的方式,走的方向,走出来的效果。其中处于最重要地位的就是走的主体。对外汉语教师同自媒体博主、民间艺人、专业演员等一样是文化“走出去”的参与者,但由于其教师身份的特殊性,说明还附有指导者的身份,双重身份的影响力自然更胜一筹。

2.减少偏见,增加文化认同感的使者

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隔阂,若不同民族之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则文化的隔阂难以消除,文化偏见也始终会存在。如今各国之间交流密切,文化之间彼此冲击强烈,那么就更需减少偏见,互相包容以避免冲突,达到文明互鉴。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便是带领学生摘掉有色眼镜看中国,通过汉字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透过文字理解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亦是走出偏见,走向认同的第一步。

三、对外汉字线上教学

(一)线上教学的必要性

信息化的时代催生了新型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以纸质教材为主的课堂面授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不论是全国各高校还是中小学课堂,均是线下与线上教学模式相结合。对于受众是面向国外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而言,线上教学更是必要的新型移动学习方式。

1.打破时空依赖,教学具有灵活性

对外汉语教学最大的特点便是师生之间时空差距大。虽然有的学生离开了自己的国家来到中国求学,但不能排除因为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而没有来到中国的部分学生。这样的现实就导致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存在时差。线上教学的利用则不需考虑到时空差距带来的局限性。只要教师安排好时间,确定学生的时区,便可设置不同时段的课程,随时随地进行立体式教学。

2.结合线上资源,教學具有高效性

信息化时代带来了丰富的线上资源。大量的网络平台,手机软件可以作为辅助学习的方式,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便利,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窗口。对学生自己而言,可能在对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中会出现做不到得心应手的状况,但是教师的引导可以将整个过程变得更加顺利,让教学实现高效化。在教学前为学生提供线上资源,可以让他们提前形成整体印象;在教学中借助线上资源,可以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在教学后使用线上资源,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二)融合文化的线上教学策略

1.在汉字教学中注入汉字文化

首先要注重趣味与实用并行。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特点,从字源出发,用一则则生动的小故事将一个个汉字讲出来,让学生在理解中学习和记忆。发挥多媒体优势,将文字、图片、声音、形象一体化,调动学生多重感官捕获信息。通过呈现音频、视频、动画等给学生带来视听的美感,令其充分体验异彩纷呈的汉字文化。同时又要注重讲解和互动,如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适时暂停,结合屏幕上的内容解释汉字,并给学生提问或者发表见解的机会,在问答和交流中更能将汉字铭记于心。

其次是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汉字的学习对国外的学生而言本身就存在难度,因此,教师要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教授汉字和汉字文化,切莫为了一时的趣味性偏移正常的轨道,突然教学生认不常用、笔画多的生僻字。初学时学生感到新鲜,也许会感到津津有味,但如果在操练或者记忆时不太顺利,反而会打击自信心,产生畏难心理。因此,采用渐进式的方式对汉字及汉字文化的精神进行阐释,让学生能够逐步积累相关文化知识,从而对汉字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2.组织开展线上汉字文化竞赛

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是有效增强学习者学习动机的一种方式,同时也丰富了学习生活。竞赛应呈现出多种形式,如在线答题、线上演讲、写作、文化作品创作等。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老师可以让学生来当评委,让他们自己评价彼此的作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通过汉字文化竞赛的方式,学生不但能直观地感受到汉字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还能够提高汉字书写能力。

四、结语

汉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部分,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略的环节。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强有力的战略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要富有底气、夯实能力,承担起传播汉字文化的责任;在现代技术飞速发达展条件下,对外汉语教师要创新思维、灵活应变,做好对外汉字线上教学工作。我们应抓住这两大优势,将汉字与文化的教学有机结合,努力提升汉语在世界语言体系中的竞争力,向世界呈现丰满、立体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杨利英. 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意义[J].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4.

[2].王粲. 对外汉字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 华西语文学刊, 2011(2):9.

[3].赵贤洲. 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9(1):8.

[4].程裕祯. 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5].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学[M]. 赵旭东,刘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1.

猜你喜欢

汉字文化走出去线上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线上教学发展状况与虚拟社群维持策略探析
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
遵循识字教学规律,实现“互动识字”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指向核心素养,词串识字教学的应然追求
中学语文课堂的汉字基本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