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探讨

2021-02-25卢红振

客联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健康高校

卢红振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化发展,体育教育除了承担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体育技能的职能以外,还担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能力培养的责任,这也是当前体育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重点方向。外部环境、学校的重视以及学生的自我认知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是当下体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多个方面探讨了高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措施,为高校注重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理论方向。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系着学生健全社会人格,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能与当前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同时能在社会中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维持自身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在教育教学深化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教学划分为四个领域,运动参与领域、运动技能领域、身体健康领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领域[1]。基于此,体育教学除了具备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体育技能的职能以外,还担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能力培养的责任,这也是当前体育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重点方向。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范围,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资源手势,培养学生社会性发展适应能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化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环境影响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对自身行为准则造成改变。就目前而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因素仍是校园氛围、学习场所和生活环境,积极的外部环境能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心理成长基础。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讲,都可以较好的适应大学环境,但是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受地域差异、经济状况、心理状态影响较大的学生面临更多的心理失调风险,亟需重视。基于此,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发展优良的校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学校更应重视教学资源的应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高校重视程度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期间可能会因为失败、沮丧、失恋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影响而又缺乏及时科学的心理干预从而诱发心理问题。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在现有校内心理健康疏导中心的基础上,利用辅导员、体育教师等与学生接触较为亲密的教职工作者强化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但是现实问题是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人员和资源配置不足,辅导员等教职工作者忙于诸多事务性工作,且很多教师缺乏专业、系统的心理辅导培训,心理干预效果难以达标。

(三)学生自我认知

受教育、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例如学者贾斌(2015)通过对国内多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评估,发现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人数占到16.65%,试图自己来应对心理压力的占到58%以上,有3.8%的学生有自杀倾向[2]。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虽然有很多学生具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但是当前受互联网多元文化影响,学生的心理调节如果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指导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基于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强化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面对情绪波动,为自身心理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二、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教育有助于调节大学生心理负面情绪

大学生多处于心理成熟的窗口时期,很容易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产生较大的负面消极情绪,从而引起心理健康问题。体育具有竞技、协作的特性,通过体育运动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利用体育项目获取成就感,战神紧张、胆怯、自卑的心理,通过运动、交流等形式让大学生在体育教育中获取到竞争与挑战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体育运动参与较少的学生,体育教师应注重对其沟通和交流,通过技术、动作等指导克服运动心理障碍,形成运动习惯,从而消除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提升自身的自信、开朗等积极情绪。

(二)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潜在的,学生往往不会直接表现出来,但是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部分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指导,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体育锻炼,缺乏规律和科学性,体育锻炼效果差强人意,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我认知怀疑,导致半途而废,也有部分学生在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后缺乏充分、正确的食物摄取从而导致体重下降或身体损伤,产生内向恐惧,对自身身体素质和健康心理形成均存在负面影响。体育教育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鼓励、鞭策等心理调节形式提升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持续性,既避免了学生满目进行体育锻炼造成的身体损伤隐患,同时也让大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正确的认识,有助于克服自身缺乏自信、自卑等负面情绪,形成良性循环。

(三)体育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正确的体育教育有着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协调能力的作用。体育运动中在参与,体育运动中的友谊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一直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会时刻与队友或者对手保持互动,通过在体育运动中发挥自身作用可以赢得队友认可,赢得比赛可以获得对手尊重,这些都对自身的心理调节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体育运动中,许多项目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大学生通过眼神、肢体等进行交流,提升了团队默契性,有助于大学生针对不同的群体建立人际交往的协调性与互通性。现有研究也充分证实了体育运动是一项有效的与他人建立良好交往的途径,可帮助参与者消除负面情绪,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三、高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计划

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计划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一系列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计划。在运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结合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时间的选择上遵循科学性。过量的体育运动除了无法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可能还会对学生身体造成损伤,严重的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不足的体育运动可能无法发挥体育锻炼的效果,同样无法发挥到体育教育的作用。基于此,高校辅导员应与体育教师协同,向学生普及体育教育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化发展的目的。与此同时,体育运动计划的制定首先要在外部环境上发力,在完善体育教育设施资源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兴趣是高校体育教育实施有效性的重要基础。要想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中的作用,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例如可通过创设情景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参与运动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夯实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在情景化教学的运动项目制定上,可以凸出“信任”主题,采取“蒙眼带球”项目,即两人为一组,学生A带上眼罩运球,学生B拉着A向固定位置奔跑,到达固定位置后,学生AB角色互换,从而在篮球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和相互信任能力。诸如此类的项目教师应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动态调整,从社会性发展角度强化学生的协作性、依赖性及高度自觉性,也能训练学生的组织性,有助于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为学生社会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社会性发展课程向体育运动训练领域延伸[3]。

(三)充分发挥“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效用

辅导员、体育教师、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应相互协同,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辅导员除了对学生日常事务进行管理以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职工作者,辅导员往往能及时发现学生身心方面的异常,对于存在问题不能及时疏导的学生应请教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专业人员或者陪同学生前往,避免学生因长期负面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体育教师应该积极与辅导员沟通,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存在自卑等消极情绪的学生应在体育运动中进行鼓励,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提升获得感和成就感,体育教师还应该进行系统化的运动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学生心理建设方面的优势。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应构建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测,并将结果录入档案实现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实时追踪,一旦发现学生心理状态出现异常,应及时与辅导员进行沟通,协助辅导员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辅导员、体育教师、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共同构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效用,最大化的发挥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四)注重体育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心理素质

在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社会实践对学生心理健康培育的作用,通过构建或者组织社会体育实践项目锻炼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完善积极的心理状态,助力心理健康课程与社会性发展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创新。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野外拓展生存训练,在充分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团队协作、解决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用于面对挫折,正确认识社会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与辅导员一起为学生提供指导。与此同时,学生不断完成拓展训练任务,有效训练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能提高训练效果,为其社会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持,在帮助社会性教育课程优化发展的基础上,切实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獻:

[1]许春彪.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03):97-98.

[2]贾斌 . 高校阳光体育的个性化体育教学研究 [J].体育科研,2015(5):7-8.

[3] 奚峰.基于大学生社会性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8(1):44-45.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心理健康高校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