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业扩大开放与贸易强国建设

2021-02-24梁鹏李丽吴优

中国流通经济 2021年2期
关键词:服务贸易双循环

梁鹏 李丽 吴优

摘要:“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包括调控机制、法律法规等内外贸易一体化的诸多方面。要真正实现内外贸易一体化,关键在于处理好标准问题。我国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撑,进一步强化出口的竞争新优势;以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为根本,进一步扩大进口,促进进口结构优化;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为贸易提质增效创造新的空间,进一步加快贸易强国建设步伐。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进程中各地方的自贸区建设各具特色,从宏观层面来看,自贸区建设的地区定位各不相同;从中观层面来看,目前的重点主要是推动自贸区成为高端产业和新业态的聚集地,同时对区域整体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完善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形成重要支撑;从微观层面来看,自贸区建设形成了多样化的创新举措,已出现260多个创新案例,且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复制,北京也正在高水平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的城镇化、老龄化、信息化、服务化、国际化成为消费增长的新动力,第一动力是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消费。

关键词:“双循环”;服务贸易;扩大开放;自贸区建设;贸易强国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21)02-0120-09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重点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对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JCB003);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项目(JD-YB-2021-00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首先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利用庞大的内需市场,以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其次是要继续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是商品进出口贸易顺差国,却是服务贸易逆差国。与此同时,我国的商品贸易开放度较高,但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度较低。因此,发展服务贸易可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我国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对外经贸形势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已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然而,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贸易发展形势变得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和政策不确定性增多,风险挑战加剧。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探讨“双循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服务业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数字零售等问题,对探索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服务贸易新探索助力中国畅通“雙循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0年12月26日,北京工商大学举办第六届贸易强国高峰论坛,政产学研各界共同研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服务贸易扩大开放”问题。以下是本次会议专家的主要观点。

一、自贸区建设成效显著,服务业扩大开放进程加快

赵忠秀:我国自贸区建设中的地方特色

1.当前自贸区建设的发展格局

从2013年第一个自贸区落地上海到最近的这一批,共有21个省级行政区经过6个批次建设了自贸区。目前,中东部区域只有吉林、山西、江西和贵州没有建自贸区,其他中东部地区可以说几乎连成了一大片,对中国主要经济区域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上海和浙江又对此进行升级,增加新的片区,也由此肩负更大更新的责任。

从这21个省级行政区的自贸区建设来看,其发展格局的特征可从三个方面来描述:

(1)区位特征。21个省级行政区的区位特征整体呈现出一个梯度,第一二批都是从沿海开始的,第三批则在内陆得到比较大的发展,第四批是以海南作为自贸港建设,接着第五批则是内陆和沿海并重,最新的一批则是北京、安徽和湖南再加上浙江的新片区,这就形成一个梯度开放的格局。从区位来讲,它主要是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并且要构建起东中西协调联动、陆海统筹发展、沿边区域内外对接的全方位、新水平的开放格局。

(2)方案特征。从目前公布的方案来看,可以发现它形成了“5+X”的创新体系。“5”相当于规定动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商事制度改革,从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第二是促进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内外投资、市场准入的便利化;第三是贸易的便利化发展,包括贸易的新形态,比如北京自贸区重点强调贸易新形态尤其是服务贸易的发展;第四是推动金融创新,比如上海自贸区作为第一个自贸区,其着重点仍然是金融开放;第五是创新驱动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把自贸区和其他的功能区结合起来,以及和产业、区域等结合,这就是五个标配动作。X基本上是两项,即结合这一区域的特征、结合它所担负的特殊使命。目前主要还是要以制度创新来破解发展的难题,所以“5+X”成为标配。

(3)落地方式。落地就是要深化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然后及时向域外进行推广。上海自贸区初始只有28.78平方公里,后来发展到120多平方公里。区域不够的话就使用新片区,因此很多省份把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优势拓展到其他区域,进而形成一个协同区域,如四川、江苏、山东等都在进行这种尝试。截至2020年7月,全国自贸区已经累计形成26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涵盖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有些创新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首创,例如四川自贸区所发展的“铁路+”多式联运。

2.自贸区建设的差异化比较

黑龙江属于沿边,是东北振兴发展以及对东北亚的重点开放投资高地;辽宁与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已展现出良好的前景;天津顺应京津冀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河北主要是雄安新区建设;北京的方案是“数字经济+服务业”扩大开放,并将两个飞机场的协同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山东是促进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打造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以及海洋经济强省;江苏是“一带一路”交汇点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突破地域限制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安徽对应的是服务“一带一路”;河南是服务“一带一路”和中原地区的枢纽;湖北是光伏产业和芯片产业的高地;浙江形成了全产业链;广东主要是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以及对内陆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海南是全区域开放连同推进自贸岛建设,2025年将形成最大规模的自贸港;四川顺应内陆与沿海区域西向开放的趋势,不仅成为中国西部开放的一个亮点,同时也具有世界意义,即物流便捷化以后的内陆城市发展开放。

从宏观层面来看,自贸区建设的地区定位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内陆自贸区建设强调的是对国内各区域战略地带的联通作用,承担着中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节点并带动中西部沿边地区发展尤其是与“一带一路”对接的重任。沿海的自贸区则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其建设重点是承接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无论是通过陆上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作为“一带一路”的排头兵。例如沿边自贸区建设,北至黑龙江,南到广西、云南,通过与周边国家合作协调,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探索延边经济发展新模式。在新的世界经济、地理演变中,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对于稳定世界经济极其重要,如今东北亚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过去的七年间,中国自贸区建设处于不断升级的过程,现在来看上海第一批的方案已呈现出质的飞跃,这也验证了过去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强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所取得的成果。

從中观层面来看,目前重点推进的主要是自贸区成为高端产业和新业态的聚集地,同时对于区域整体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完善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形成重要的支撑。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其中第二项就是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要建立一种安全体系。我们可以看到,自贸区建设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上海自贸区是以金融创新为重点;北京自贸区是以数字经济建设为重点;浙江自贸区是以石化全产业链建设为核心;山东自贸区以海洋经济为特色;陕西自贸区是具有农业特色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自贸区是一个高新区,主要发展光电子技术;天津自贸区则发展融资租赁、进口业务。

从微观层面来讲,自贸区建设形成了多样化的创新举措,目前已出现260多个具体创新案例,且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复制。例如郑州、上海、天津等地就是自由化的物流枢纽;成都、重庆则形成了陆上铁路运输枢纽,包括与航空运输以及水运相结合的模式都是很大的创新,突破了多少年来一直存在的物流障碍。另外就是推动各类平台和模式的创新,尤其在跨境电商和数字经济方面,例如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因此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潜力更大。同时,自贸区建设还推动不同高端要素跨境流动,包括人才、知识产权、技术、资本等,尤其是在推动金融业开放方面,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北京、上海和深圳都已具备这种能力和条件。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提升,用消费来引领供给,以供给促进消费。可以说自贸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因此要抓紧落实、敢闯敢试,形成有价值的经验,这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自贸区建设差异化背后的共性特征

首先,自贸区建设形成一个制度创新系统的共性。这个制度创新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导向的普惠型制度创新,这种普惠型是单边的,是我们主动、持续打造的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是持续性的改善。这种普惠型往往需要政府“放管服”不断落地。其次,它还是助推以培育新兴产业为导向的特惠型制度创新,这种特惠型实际上就是聚焦于区域,而这个区域往往又和其他区域相叠加,最终形成政策的叠加,从而显示出更大的改革效能和开放效能。虽然这种特惠型通常是在区域内形成这样的特征,不易复制,但某些思想精神还是可以借鉴的。再次,就是以深化区域合作为导向的互惠型制度创新。

此外,自贸区建设的意图指向更近。自贸区建设实际上是从2013年上海自贸区开始的,其背景是中美投资协定谈判,需要在国内做压力测试,观察政策调整尤其是开放带来的冲击中国经济体制能否承受。当时对贸易、投资、金融开放等方面都是非常大的挑战,通过在自贸区内试验得到的压力测试效果可以检验开放是否能够持续下去。随后,我国从过去对于投资准入的正面清单转向负面清单,即“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模式,且负面清单越来越短。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压力测试,而且六批自贸区的方案水平一批比一批高,开放维度一批比一批大。

当然,这六批自贸区也面临着共同的问题:一是从21个自贸区来看,仍然存在碎片化、同质化现象。二是空间规模、承载力以及影响力存在局限性。这就需要强化自贸区对二线地区的渗透功能以及作为国内循环的载体功能。三是压力测试功能发挥得还不够,对标国际高标准的规则还有待提高。要继续解放思想、敢闯敢试、进一步发挥自贸区的试验田功能。

*赵忠秀系山东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小军:高水平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北京自贸试验区

2020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的致辞中指出:“为更好发挥北京在中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我们将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这段致辞最终体现为《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020年10月9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北京市的动员部署会上把这两个方案简称为“两区”,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

1.综合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概况

2009年,美国政府主导推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了一系列深远影响。直接催生的第一个成果是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个成果是2015年北京开始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试点。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历经业态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创新升级四个阶段的迭代升级,形成自主的产业开放模式。与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自由贸易试验园区的自主园区开放模式,一同为我国开辟了一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道路。在过去的五年多时间里,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试点向全国各地推广了120多项首创或具有重大意义的案例和实践方案。

北京自贸试验区是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试点取得优异成绩之后的进一步举措,是疫情防控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宣示更大力度开放决心和信心的最重要举措。北京的自贸试验区地理位置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主体区域位于北京五环外,为北京核心功能区疏解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发挥作用。二是划分为科技创新片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和高端产业片区。科技创新片区是创新发源地,高端产业片区是承载地,两者之间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国际商务片区进行连接,形成产业链的协同作用。三是从双枢纽角度考虑,涵盖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四是符合“一核两翼”经济协同发展战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将中央商务区(CBD)划入北京自贸试验区主要因为它是北京乃至中国外向型经济的一面旗帜,可以更好地推动北京外向型经济发展。

自贸试验区在对外开放中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自贸试验区是自主开放模式,是中央政府自主决定开放的领域、开放的时序和开放的方向,不受外国政府干涉。与之对应的就是协议开放,即通过减让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达成的投资和贸易协定来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其次,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开放,在既有的物理空间承担压力测试的职责和使命,不同于自贸区是两个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经过协议的开放。最后,自由贸易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优化了非自贸试验区的制度环境,使整体得到优化。北京的自贸试验区虽然具备上述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一是自贸试验区区域有限,在很大程度上会扭曲产业要素的配置;二是制度创新的边际效益递减。

2.综合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取得的成果

(1)外资准入更加开放。支持外资投资机构参与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境外投资试点;支持外商独资企业申请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开展股权投资和资产管理业务;符合条件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可申请转为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除金融准入进一步放宽外,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教育、文化等重点产业领域也设计了一系列开放政策。例如在文化领域,通州文化旅游区允许外商投资的文艺表演团体进入。

(2)资金进出更加便利。包括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跨國公司本外币合一资金池试点、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试点、设立境内境外平行基金、率先在全国对外债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模式,逐步实现特定区域非金融企业外债项下完全可兑换。其中跨国公司本外币合一资金池试点将有利于市场主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本集团的资源调配和资金调度。这也是构建双循环格局一个重要的支撑性政策。

(3)人才支持力度加大。执业资格方面,在金融、建筑设计、规划等领域,对具有境外执业资格、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同时在金融等服务领域实行国际执业资格认可;创新创业方面,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政府支持的科技项目,允许外籍人员使用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开办和参股内资公司;生活保障方面,对境外高端人才给予出入境便利,并为赡家款、子女学费等有关生活方面的购汇汇出提供更多便利。

(4)营商环境更加优化。证照办理方面,探索推行政务服务事项告知承诺制,缩短审批流程,以及创新实施产业链供地和综合用地模式;在监管和服务方面,在特定区域内试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探索对新经济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新技术、新产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5)税收优惠力度更大。支持创业投资,开展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重点领域生产研发类规模以上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时,符合条件的实行“报备即批准”制度,可按规定享受所得税优惠;聚焦特定区域,开展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适当放宽享受税收优惠的技术转让范围和条件,研究实施境外人才所得税优惠政策;积极研究调整现行进口税收政策,鼓励海外文物回流;航材维修方面,符合规则的航空专业零部件研究单独设立本国子目录,推动两个机场周边的航材维修产业发展。

北京“两区”政策的优惠逐步落实,“两区”的开放政策将助力北京实现由追赶型向引领型转变。同时,北京个别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优于全国其他省市。

3.综合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北京“两区”未来发展的重点要牢牢抓住四大特色开展,即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和区域协同发展,聚焦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的流动和进出安全。目前北京自贸试验区占地119.68平方公里,更新和新增用地面积约45%。

其次,保障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数据是数字经济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因此,既要保障数据安全,也要保障数据的交易、定价和流通。北京“两区”未来还将建立大数据交易所,将数据经济化,同时进一步促进数据安全有效地跨境流动和数字贸易发展。

最后,强化“三单”管理。“三单”即政策清单、资源清单和产业目标清单。通过政策的突破带动重大项目的落地,从而形成一批符合首都经济发展的高质量税源,进而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4.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

一是联动机制问题。包括“两区”和“三平台”(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和高水平金融街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二是对标不同协议问题。已经签署的协议如何争取在北京率先落实,未签署的协议还可深入挖掘。三是开放模式问题。除现有的开放模式外,是否还有更好的开放模式,例如浙江走出了一条全产业链的开放模式,这种开放模式与“两区”的关系等。通过理论研究来指导实践发展,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动北京开放政策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推动贸易强国建设,为贸易强国做出北京贡献。

*蔡小军系北京市商务局服务扩大开放办公室规划政策处处长。

二、“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重构及内外贸易一体化发展

张家敏:疫情后的全球供应链及内外贸易一体化

1.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供应链所受的冲击

(1)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能否被有效控制,若这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全球供应链就无从谈起。疫情初期,中国深受影响,与此同时,亚洲地区甚至全球供应链都受到严重影响,这说明中国对全球影响深远,而全球生产也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当然,疫情带来的教训还包括部分产业不能依赖于外部,例如国防工业、关键部件生产、生物医疗等。

(2)地缘政治带来的冲击。中美贸易摩擦是一场地缘政治的竞争,将来的关键是生产来源地的问题。过去世界贸易组织(WTO)把最后一个生产环节作为这个地区的出口,中国也是用这个办法把最后一个阶段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搬到越南、泰国、印度等地区。深入来看,我国将会经历一个“腾龙换鸟”的过程。从积极的角度而言,一方面,中国内地将变成整条供应链的管理者,跟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香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完全一致。中国将来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一定会大量提升。另一方面,中国内地的很多企业会将生产迁移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第一阶段是打造很多条路,第二阶段则是帮助更多的国家实现工业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国际自由贸易带来的冲击。全球经济中心更快速地从欧美转移至东方,以中国为首的“一带一路”国家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区别就在于,它既有生产也有消费,不仅中国融入其中,全球甚至整个市场都在其中。而WTO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贸易协定,其门槛相对较低,同时它希望将来可以跟更多的国家或地区合作,以便成为更加开放的贸易协定,助推新的全球贸易自由化达成。

(4)采购成本带来的冲击。全球大多数采购公司非常重视成本管控,这个因素也会影响到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和变迁。

面对全球化,企业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准备:第一,理解全球状况以及自身的市场情况。第二,重视高增值。高增值不仅要重视科技含量,还要重视业务,要懂得如何使用供应链管理的手段来创建新业务模式。第三,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第四,与行业、政府等合作,得到有力的外部支持。

2.内外贸易一体化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其中第十七条强调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际上就是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内外贸易一体化的诸多方面,包括调控机制、法律法规等。要真正打通内外贸易一体化,最关键的是标准问题。国内外有各自的标准,短期内不可能有统一的整套标准。疫情过后,继续深入发展内外贸易一体化,就应该朝着一个方向努力,那就是中国内地和其他国家互相承认对方标准,从而解决标准不一的问题。此外,新冠肺炎疫情过后还会出现一种情况:中国工厂接收国外订单,而国外以标准不符拒收中国产品,这实际上是他们的需求出了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贸易融资。这一点可以游说政府通过出口保险公司给企业提供保险,从而促使整条供应链成功运转起来。总的来说,企业面对未来,需要了解国际情况,继续采用高增值、高科技业务模式,降低成本,跟政府合作等。短期内的关键则是打开市场,确定固定标准,实现内外贸易一体化,深化国内国外企业合作以及解决好出口信用保险等问题。

*张家敏系第九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冯氏集团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及利丰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推进中国迈向贸易强国

易昌良:高质量推进中国迈向贸易强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市场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推进,国际科技竞争和供应链竞争日益激烈,围绕国际经济贸易规定主导权的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度萎缩,我国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存在短板。虽然世界处于动荡的变革期,但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仍是历史趋势,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我国外贸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贸总额从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4.6万亿美元。2019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1.5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达到17.2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5%),进口14.31万亿元人民币,进口、出口均创历史新高。从出口节点来看,实现了从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到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不断提升的重要转变。新时代我国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并展现出越来越多的大国担当。“十三五”以来,中国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外贸结构也在优化,国际市场结构更加多元。2020年,我国采取有效措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也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經济发展的良好前景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和优秀企业向我国聚集,迎来了利用国际要素促进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机遇窗口期。

2.服务贸易加速我国“双循环”发展格局形成

近十年来,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外包化、数字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服务业在全球GDP的比重达到65%,服务贸易成为全球自由贸易的重点,中国的自由贸易更是飞速发展。2010—2019年间,全球服务贸易平均增速5.36%,而中国的服务贸易规模增速则达到11.89%,在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由2009年的3.74%上升到2019年的6.55%。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市场,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服务贸易出口机会。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达到6.8亿美元,占世界贸易进口总额的8.59%,在国际上占据明显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中国克服中转困难,主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多个部委出台相关政策。特别是北京市发布了三项优惠政策,释放两大重要信号:一是中国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门槛将越来越低,服务贸易将成为建设贸易强国、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二是我国将努力发展数字经济,助推服务贸易数字化。这两点将共同成为我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推动力。

3.进一步加快贸易强国建设步伐

贸易强国是经济强国在贸易上的集中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12月发布的《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中国必须继续发挥对外贸易的传统优势,加快培育贸易新优势,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这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和同等水平经济体相比,我国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度仍然较低;二是我国的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三是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结构不够合理。在正视我国外贸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的同时,更要深刻把握贸易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和长期向好的大趋势。

(1)贸易强国建设需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之所以成为贸易强国,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产业创新能力,占据先进制造业的价值链高端,居于全球产业布局的第一梯队。而随着创新发展战略的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到2025年有望迈入全球产业的第二梯队,跻身世界贸易强国之列,为建设贸易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2)中国贸易强国建设具备坚实的市场基础。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综合增长的调整期,市场需求是最稀缺的资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的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3)中国贸易强国建设具有稳步发展的货币基础。本币成为对外贸易主要的结算货币,将十分有利于企业进行长远谋划,十分有利于增强贸易融资能力和国际市场盘活能力,也十分有利于提升贸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2020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跨境贸易投资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而且人民币已被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对我国外贸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4)中国贸易强国建设具备日益增长的规则基础。规则是贸易的支柱,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对内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加入WTO,成为国际经贸规则的重要参与者与贡献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自贸试验区为主要平台,探索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大幅降低关税壁垒,大力消减贸易的制度型交易成本,基本形成了符合WTO规则、切合我国国情的服务体系和政策体系。“一带一路”建设还探索了经贸合作新模式、新机制,提出了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综合方案。未来,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领跑地位更加稳固,这将为贸易强国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规则环境。

我国贸易强国建设的基础是坚实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最根本的是依靠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更好地巩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为贸易强国建设巩固新优势、释放新潜能、创造新空间。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撑,进一步强化出口的竞争新优势;要以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为根本,进一步扩大进口,促进进口的结构优化;同时,要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为贸易提质增效创造新的空间。

*易昌良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管理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现代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四、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培育消费增长新动力

(一)赵萍:新格局下消费增长环境变化和消费增长新动力

1.新格局下消费增长环境的变化

(1)国内外两个大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由原来的以发达国家为主转向以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为主。从增长的动力来说,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从属地位转向主要拉动力地位;从全球治理的格局来说,由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全球治理规则转向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格局。对于国内,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并且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环节的改革任务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到扩大内需战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注重需求侧改革,新格局是对以往战略的整合提升。

(2)消费地位。“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全面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

(3)消费增速。2010—2019年,我国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代表的商品消费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2010年的18.4%降至2019年的8.0%,下降了10.4个百分点。2020年以来我国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商品消费快速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四个月增速为正,进入到正增长的轨道,2021年消费市场将逐步进入到常态化发展阶段。

(4)消费水平。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但与美国消费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以2010年美元价格计算,中国2018年的人均消费支出为3 148美元,而美国为37 921美元,是我国的12倍。因此,虽然我国消费总量很大,但人均消费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5)消费贡献。我国消费贡献率一直保持高位,过去的五年中,消费贡献率均超过60%,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然而,2019年我国消费率(消费/GDP)只有55.4%,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率为80%左右,最高的达到90%。因此,未来消费必须位于第一拉动力地位,且该地位至少要保持很多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新格局下消费增长的新动力

(1)收入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收入增长速度基本与GDP同步,但收入多用于储蓄,消费增长有很大潜力。2013年我国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41.92%,2019年上升至43.35%,国家财富分配向个人倾斜,但倾斜力度相较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65%以上还远远不够。因此,对我国而言,未来消费增长的第一动力就是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消费。

(2)城镇化。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0.6%,将近40%的人生活在农村,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14.4%,消费水平较低,而城镇消费水平是农村的两倍左右。按照2018年城镇消费支出水平测算,城镇化每年將带动我国消费增长1 958.32亿元人民币,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5%。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发展,通过扩大就业、投资等方式增加收入,促进消费水平提升。

(3)老龄化。近年来,我国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老龄化发展虽然不可避免,但老龄人口有三大刚需,一是为保障有质量的老年生活,老年人医疗保健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二是为跟上时代变化,老年人对智能化通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三是与丰富精神生活相关的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需求增加。因此,提高服务供给质量,老龄化并非低消费率的代名词,将会创造出新的消费亮点。

(4)信息化。我國信息化已取得一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消费增长。美国每个月线上消费占比基本处于10%左右,最高仅达16.1%;而中国每月的线上消费占比达25%,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突破了预期上限。在“新基建”即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均会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对消费的带动作用。

(5)服务化。对比实物消费,只要有足够的收入支撑,服务消费是没有限制的。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消费占比正在挤压商品消费的占比。尽管商品消费还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其占比不断下降,这是因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即食物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越低。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占比为45.9%,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双轮驱动的格局已经形成。因此,未来我国服务消费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6)国际化。国际化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世界各国特色优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从商品角度来说,我国进口总额中消费品进口额占比很低,2019年1—9月占比仅为9.7%,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应进一步扩大进口,弥补我国供给短板,从而激发国际消费商品和消费服务的发展潜力。此外,在扩大进口的同时,我国通过提供配套服务及商品会进一步扩大就业,提高企业收入,增加居民财富。因此,国际化也是促进消费增长的一大动力。

*赵萍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五、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服务业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双循环”发展阶段的本质是以国内循环为主体,高质量对外开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两个轮子”一起转,相互协调、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展望未来,尽管仍然面临内外挑战,但基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政策面和创新面,相信我国服务业将不断培育新优势,继续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阻隔了空间的距离,但阻挡不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阻挡不了中华民族合作共赢的行动。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师曹刚对本文亦有贡献,在此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林英泽

Service Sector and Building China into a Leader in Trade

——A Summary of Expert Viewpoints of the Sixth Summit Forum on Expanding and Opening up

LIANG Peng,LI Li and WU You

(School of Economy,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Abstract:The 14th five-year plan puts forward to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featuring dual circulation,in which domestic and overseas markets reinforce each other,with the domestic market as the mainstay.It is to make use of bot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and resources,perfect many aspec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des,including regulation mechanism,laws and regulations.And the most critical thing is the standard problem to really ge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des.China should tak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s the support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exports.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strong domestic market as the fundamental,China should further expand imports,and promote th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imports.At the same time,China also should focus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create new spa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rade,and further accelerate efforts to build China into a strong trading country.At presen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ee trade zones in each plac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anding and opening up of Chinas service industry.From the macro viewpoint,the regional positioning of the free trade zones is typically different.;from the medium viewpoint,the current focus is mainly to promote the free trade zones to become a gathering place for high-end industries and new forms of business,and further to form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stability and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industrial chain and supply chain in the region as well as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from the micro viewpoin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ee trade zones has formed a variety of innovative measures,so far there have been more than 260 specific innovation cases,which have been well promoted and copied,and Beijing is building a high-level of both 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zone for expanding and opening-up of the national service industry and Beijing pilot free trade zone.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Chinas urbanization,aging,informatization,servit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have become the new driving forces for consumption growth,and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for that is to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income distribution,increase residents income,and promote residents consumption.

Key words:dual circulation;service industry;expanding and opening-up;the construction of free trade zone;strong trade country

猜你喜欢

服务贸易双循环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依托工会优势,践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广西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服务贸易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电类专业“双循环”实训模式研究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双循环”备课是创新备课途径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