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背景下的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1-02-24柯炳生

中国食品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人才农业

一、双循环背景下的我国农业

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还提出了“十四五”规划。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跟农业农村农民密切相关的,跟“第十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的主题密切相关。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三农”领域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目标。同时指出了当前农业基础还不稳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

判断是否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是最主要的一个基础,或者说是最关键的环节。有各种各样的指标来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其中,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公共服务、脱贫攻坚、农业发展这五个方面可能是最重要的指标。

农民收入。过去的四十多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一直在快速发展,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19年的16021元,增加了120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之后,增加18倍,年均增加7%以上,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世界性奇迹。

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贫困,40%-50%为小康,30%以下为比较发达。由图1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大大下降,按照联合国的指标体系来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进展情况都很好。

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全面改善,各种电器基本普及,交通工具发达。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社会保障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很多发达地区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已经实现了完全一致,每年的标准不断提高。

脱贫攻坚。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7.7亿,减少到2019年的551万,2020年底全部脱贫。对于精准脱贫标准,我国比国际上通用的美元收入标准更为具体,更为全面。

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是最重要的基础,既影响着农民收入,也影响到整个国家的食品安全保障,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质量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显著改善。我国利用世界10%的耕地生产了21%的谷物、25%的肉类和30%的水果,这是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农业生产的人均水平远远超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我国人均GDP水平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取得的成就对人均GDP和人均生产来说,是大于整体情况的。

2.农业基础还不稳固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引导推动下,我们共同努力取得的突出成就,为奔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坚定了我们对未来的信心。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不足——农业基础还不稳固。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由农产品的净出口国变成了农产品的净进口国,净进口的数额不断扩大,2019年达到了700亿美元以上。我国现在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几乎所有的大宗农产品都是净进口:大豆、谷物、植物油、棉花、糖、奶制品、猪肉、牛肉、羊肉、禽肉、水果等都是凈进口。净出口农产品现在只有两种:一种是最主要的,即蔬菜及蔬菜制品,2019年净出口额是145亿美元左右;另一种是水产品,净出口额是20亿美元左右。

大量进口的原因很多,宏观上讲,尽管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赶不上消费需求的增长。综合起来考虑,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土地少,即使东北、华北的耕地都拿来种大豆,也少于进口数量,所以一定数量的进口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科学合理的。二是成本高,土地成本高,地租高于欧美国家,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涨。这两项使得我们的农产品成本很高,各种肉类尤其猪肉和家禽肉都需要进口是因为进口猪肉、鸡肉等肉类的价格比国内生产的要低,经过冷链长途运输后还比国内的低,就是因为它们生产的成本很低,饲料和劳动力成本平均到每公斤猪肉和鸡肉上都是很便宜的。这是不利因素,也是农业基础不稳固的表现。

近年来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成本是由进城务工农民收入所决定的,工资标准大概每4年增加1000元,现在将近4000元/月,拉动了农村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因此,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走机械化发展道路。

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农民中有高中文化的是50%左右,有大专以上文化的是25%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5%。而我国这两项加在一起是8%多一点,90%以上农民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其中40%以上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这对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面向未来最根本性的挑战

农业发展未来面对的挑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就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并且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这需要奇迹的发生,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已经创造了奇迹,解决未来面临的挑战,还要靠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创新发展去创造新的奇迹。

二、如何理解农业高质量发展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整个国民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农业也需要高质量发展。这个高质量发展跟农产品的品质有关,但不仅仅是品质。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这五个方面都满足了,才是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五个方面加在一块都很好地实现了,就是农业现代化。

什么叫现代农业?有的专家说我们不能学美国的模式、欧洲的模式、以色列的模式,这样说也对,但不都对。我国面积很大,各地情况很不一样,不同的地区自然条件不同、经济条件不同,不可能有一个适应于全国的统一模式。现实中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其他国家的模式在我国都能有所体现,都能在某个地区找到。根据区位、自然条件、适宜形态的不同,我将现代农业形态大致分为五类:

1.规模化大田种植业。主要特征是:平原地区,大田作物,机械化生产。例如,黑龙江省建三江的万亩稻田、吉林的谷子、河南的小麦、内蒙古的马铃薯、新疆的棉花等。这是我国的主要粮仓,主要问题是亩效益低,一定要采用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2.设施园艺业。主要特征是:采用各种温室和大棚,采用集成技术,包括种子、水肥、温控、植保等,作物品类以蔬菜为主,还有少量水果、个别花卉。特点是投入多,生产效率和效益很高。

3.集约养殖业。包括鸡、猪、牛、羊和水产品等,规模化饲养,也是采用集成的综合技术,包括品种、圈舍、饲料、防疫等共同作用。越小的动物,集约化的程度越高。

4.特色种养业。主要在山区和丘陵地区,以特色种植业为主,特色养殖业为辅。尤其是南方的一些茶果业,如四川大凉山的石榴、广西隆安县的火龙果等。这些山区和丘陵区如果要种大田作物的话,难以机械化,生产效益低,农民没有积极性,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5.休闲度假农业。这是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指引下发展很快的一个新兴业态,提供的功能很多,主要包括看、住、吃、学、体验这五个方面。

三、如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1.人才与创新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农业方面面临的发展任务就是农业现代化。人才和创新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角度,创新是最根本的,是第一动力。那么谁来创新?一定要靠人才。反过来说,你不能创新,又怎么称得上是人才?

2.人才助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村需要的人才,概括地说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带领农民干的人才,主要是企业家型人才;第二类是帮助农民干的人才,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人才、作业服务人员、农村电商人才等;第三类是自己独立干的人才,主要是新型职业农民。

3.创新助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政策创新。政策创新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体制机制政策,不需要财政出钱,包括土地政策、宅基地政策、城乡融合的用地制度。第二类是支农惠农政策,需要国家财政出钱,包括用于促进农业生产、保护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

二是组织创新。组织创新的最大目的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实现种得好、卖得好、收益好。一家一户的农民生产模式是没有办法实现优质优价的,农民也沒有种植优质产品的积极性,所以一定要将他们组织起来,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利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公司+生产合作社(订单农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各种不同的合作方式,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其本质是创新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的结合方式。

三是技术创新。在各种创新中,能够最直接有效地表现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就是技术创新,包括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但怎么研发、怎么应用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我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时候,主要强调科研、基础性研究等,为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先把论文写到电脑里,从源头上不断创造新的科技。现在不当校长之后,兼任了中国科协领导下的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这个协会在全国有好几万的会员单位,也就是基层农技协。协会的主要职能就是搭建一个平台,调动广大农业院校师生的积极性,让农业科技人员为基层的农业生产者组织提供技术服务。现在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广科技小院,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张福锁院士团队创立的一种模式。我们协会建立科技小院联盟,在各省科协和农业院校的组织下,按照“一县一品”的思路,建立科技小院网络。科技小院是在导师指导下,专业硕士研究生常驻在生产一线(村委会、合作社、协会、基地、园区等),在生产实际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生产者有什么问题,他们就研究什么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协会从2019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已经建成了一百多个,正在筹建的也有一百多个。这是高校在培养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为广大农民生产者提供技术服务的一种有效的模式创新。(本文为作者在“第十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上所做主旨发言,由中农富通范玉琴整理供稿)

作者简介:

柯炳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长期担任原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农业经济与政策研究,荣获原农业部软科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一等奖,多项研究成果被国家决策部门重视或采纳。

猜你喜欢

高质量人才农业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