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鳞癌合并孢子丝菌病1例
2021-02-24彭华荣宋建勋柳玉红
彭华荣,宋建勋,柳玉红
(1.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MR室;2.病理科,广东 深圳 518101)
患者男,45岁,发现右鼻背肿物1个月,伴局部轻度瘙痒。查体:皮肤局部隆起伴破溃,约1.0 cm×1.5 cm,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未明显异常。鼻部MR:平扫T1WI见鼻背右侧12.0 mm×15.0 mm×20.0 mm结节状等信号,边缘较模糊(图1A);脂肪抑制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内见斑片状高信号(图1B);增强后肿物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C)。于鼻部破溃处取部分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结果:右鼻背鳞状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伴过度角化,见游离层状角化物,其间散在孢子菌丝样物,上皮下炎症较明显,血管扩张,伴出血(图2);2次送检病理均未见明显恶性肿瘤细胞,显微镜下见局部皮屑内簇状真菌孢子>10个/高倍视野,诊断为孢子丝菌病。予口服及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皮肤仍有隆起及破溃,半年后于外院病理诊断为鼻部皮肤高分化鳞癌。
图1 鼻鳞癌合并孢子丝菌病 A.鼻部轴位平扫MR T1WI; B.矢状位脂肪抑制T2WI; C.轴位增强T1WI (箭示肿物) 图2 病理图(HE,×100)
讨论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引起的慢性感染,可见于四肢、颜面部皮肤、皮下组织及淋巴管等;典型临床表现为绿豆、蚕豆大小质硬结节、肉芽肿、脓肿或边缘紫红、紫褐色的增殖性溃疡,伴少量黏稠分泌物,皮肤表面多不光整;其影像学表现为皮肤及皮下软组织T1WI片状等-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稍高-高信号,边缘模糊;形成脓肿时可呈斑片状或环形强化,累及关节可表现为感染性关节炎、骨髓水肿,累及鼻窦时表现为真菌性鼻窦炎。本病真菌涂片阳性率较低,可呈阴性。影像学鉴别本病与皮肤浅表软组织肿物较困难。MRI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及范围,诊断须结合病史、皮损特点、真菌涂片、真菌培养及活检组织病理学等。本例经多次活检病理学检查均未发现恶性肿瘤细胞,诊为孢子丝菌病,半年后外院病理检出皮肤高分化鳞癌。本例提示,当皮肤出现不易愈合、临床表现类似感染的病变时,即使多次活检病理未发现恶性肿瘤细胞,也应注意排除鳞癌等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