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对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 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与安全性分析
2021-02-24杨振海孙法威
杨振海,孙法威
(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显微手足外科,山东德州 253100)
软组织属于人体中重要的组织之一,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神经、血管等,手外伤导致手部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对于缺损面积较大且无法直接缝合的患者,需进行转移皮瓣修复术治疗。常规的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取材容易,胸腹皮瓣较为隐蔽,且可修复面积大,但由于其皮瓣略显臃肿,同时患者一次手术无法达到治愈效果,且需进行二多次手术断蒂,会给患者造成更多手术创伤[1]。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具有创伤小的优势,既可保留肌肉和神经功能将皮瓣的成活率提高,同时美观度较高,且该手术方式还具备分型明确、定位方便、皮瓣血运可靠等优势,均可有利于机体血管的吻合,对皮瓣的愈合产生促进作用[2]。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对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白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 -8(IL-8)、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现将研究结果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0例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7~49岁,平均年龄(34.81±5.88)岁;病程1~10 d,平均病程(4.02±1.34)d;缺损面积20~35 cm2,平均(25.17±3.64)cm2。试验组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29~50岁,平均年龄(35.00±5.79)岁;病程1~11 d,平均病程(4.15±1.36)d;缺损面积19~36 cm2,平均(25.46±3.70)c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定并批准实施此项研究,且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诊断标准:符合《创伤外科指南》[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满足上述诊断标准经临床确诊者;②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软组织损伤者;③生命体征较为平稳者等。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者;②手术不耐受者;③合并严重骨折症状者;④伴有恶性感染性疾病者等。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术前根据患者实际缺损情况,选择合理的胸腹部所需皮瓣大小。患者臂丛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后,患手彻底清创后备用,先清除表层坏死组织,供区逐层分离并切开皮肤逐层离并、皮下组织,于深筋膜浅层掀起皮瓣,保留蒂部组织,之后将皮瓣移至受区后缝合。试验组患者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术前超声多普勒定位选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于皮肤传出点,患手彻底清创后备用,样布量取创面大小,于标记边缘0.5~1 cm处依次切开皮肤和髂胫束,皮瓣结扎止血,显露股外侧皮神经并注意保护,由前方小心显露选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动脉,保留股外侧皮神经与皮瓣内,穿支血管携带部分股外侧肌,向近端游离选股外侧动脉降支外侧支并与发出点结扎,完整切取股前外侧皮瓣,转移至受区后,吻合血管神经,同样对患者进行皮瓣设计,并根据超声引导标记血管吻合位置。患者行臂丛局麻后,沿皮瓣内侧切开至深筋膜,使用皮钩向外拉扯皮瓣边缘,并使其保持牵张状态,使用电极单刀游离皮瓣。之后使用丝线结扎、离断穿支血管,在保护股外侧神经的基础上,进行游离神经,切取皮瓣后置于缺损处,进行缝合皮肤和吻合动、静脉端。术后用胶布固定手部,定期更换敷料,给予两组抗感染治疗,并于术后随访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随访1个月后临床疗效。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分册》[4]中的判定标准,优:缺损部位外观、关节活动功能均恢复至正常;良:缺损部位外观、关节活动功能部分恢复至正常;差:缺损部位外观、关节活动功能未恢复或更差。总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②恢复情况。包括创面愈合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皮瓣稳定时间。③炎性因子。包括术前、术后1个月血清IL-6、IL-8、TNF-α水平。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约3 mL,3 500 r/min离心 15 min,分离血清后,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④并发症。包括随访期间,发生感染、皮肤坏死、血肿、静脉回流障碍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 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随访1个月后,试验组患者临床总优良率(85.71%)高于对照组(6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指标对比 试验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皮瓣稳定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指标对比(±s, d)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指标对比(±s, d)
组别 例数 创面愈合时间 抗生素应用时间 皮瓣稳定时间试验组 35 5.61±1.59 5.96±1.55 6.39±1.28对照组 35 12.81±2.53 9.87±2.23 8.64±1.56 t值 14.255 8.518 6.596 P值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水平对比(±s, ng/mL)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水平对比(±s, ng/mL)
注:与术前比,*P<0.05。TNF-α:肿瘤坏死因子 -α;IL-6:白细胞介素 -6;IL-8:白细胞介素 -8。
组别 例数 TNF-α IL-6 IL-8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试验组 35 1.35±0.28 0.29±0.10* 1.40±0.71 0.69±0.23* 1.32±0.73 0.52±0.21*对照组 35 1.31±0.33 0.56±0.24* 1.38±0.65 1.05±0.37* 1.29±0.78 1.00±0.36*t值 0.547 6.144 0.123 4.889 0.166 6.81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随访期间,试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8.57%)低于对照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例(%)]
3 讨论
软组织缺损发生的主要病机是由于患者受到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或自身存在疾病病理情况,症状主要表现为肿胀、疼痛、畸形,伴有功能障碍等。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在临床应用多见,主要应用于烧伤、创伤修复、医美等,带蒂皮瓣临床常见,是最常用到的供区皮瓣,可有效填复缺失受区,但因蒂部自身存在宽大、旋转困难等特点,易出现与受区组织吻合不完全等 情况[5]。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可选择性地携带供区组织皮下神经,不仅能与于受区创面皮瓣快速愈合吻合,促进皮瓣愈合,降低创面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伤,同时血运可靠,对供区皮瓣的影响较更小,进而并发症更 少[6-7]。本研究结果中,随访1个月后,试验组患者临床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皮瓣稳定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能改善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恢复情况,减少全身并发症发生情况,且治疗效果显著。
TNF-α是机体炎症反应的常用指标,其水平升高会激发炎症反应,使患者病情恶化;IL-6可反映机体应激状态,其水平升高提示炎症加重,不利于创面恢复;IL-8是促炎因子,其水平升高可造成细胞损伤,阻碍病情恢复[8]。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时间短,在较短时间内能降低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通过抑制创面水肿、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快速建立血液循环,降低创面后负荷,加强创面间物质交换,抑制炎症物质生成;同时单次手术即可解决创面修复问题,手术创伤更小,且换药方便及时,分泌物也明显较少,降低了感染发生的概率,减轻炎症程度[9-10]。本研究结果中,试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能减轻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体内炎症程度,恢复明显较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快,促进病情好转。
综上,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较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可有效改善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恢复情况,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治疗效果显著良好,可帮助患者创面愈合,可在具备显微外科技术条件的医院推广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