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位点保存后种植修复对牙周病患者牙周状况及咀嚼功能的影响

2021-02-24邹耿森游冬冬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24期
关键词:患牙种植体牙周病

邹耿森 游冬冬

(1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 福州 350005;2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一医院口腔科 福州 350009)

牙周病是发生于牙支持组织的疾病,中老年群体是牙周病高发人群。牙周病以牙龈红肿、萎缩、出血、牙周袋形成等为主要症状表现,随着病情发展,可导致牙齿功能丧失或牙齿缺失,影响日常生活[1]。受到牙周病的影响,牙槽骨的正常生理刺激消失、牙槽嵴萎缩,致使后期种植体植入时无充足的骨组织支撑而对其远期修复效果造成影响。近年来,位点保存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可有效减少患牙拔除后软硬组织的吸收,为后期缺失牙齿的种植修复提供较好的骨量支持,在促进牙齿咀嚼功能恢复及牙周健康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2~4]。鉴于此,本研究对牙周病患者给予拔牙后位点保存后种植修复,旨在探究其对咀嚼功能及牙周状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92 例牙周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6 例。研究组男27 例,女19 例;年龄 58~76 岁,平均年龄(67.82±3.91)岁;患牙位置:上颌30 例,下颌16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21 例;年龄 57~75 岁,平均年龄(68.01±3.12)岁;患牙位置:上颌28 例,下颌1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经口腔CBCT 扫描可见牙槽骨吸收已超过根长的1/2;探诊深度(PD)≥6 mm,牙周附着丧失程度≥5 mm;存在重度的牙周病变;患牙拔除后拔牙窝存在2 个以上的骨壁,剩余高度为3 mm 及以上,且存在1 颗以上邻牙;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参与本研究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等其他影响骨再生的药物者;患牙已出现感染者;邻牙已被拔除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操作完成。对照组采用常规拔牙:常规消毒铺巾,使用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分离牙龈时采用沟内切口,同时运用微创技术拔除患牙,拔除完毕后术后给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3 次/d,术后7 d 拆线。研究组采用拔牙后位点保存后种植修复。患牙拔除方法与上述对照组一致。于患牙位点邻牙近远中轴垂直方向纵切,翻开黏骨膜瓣,清创拔牙窝并记录相关骨缺损状况;轻刮骨壁,使其渗血,使用无菌注射器收集血液后与Bio-Oss 骨粉颗粒混合,随后植入拔牙窝,确保其与剩余牙槽嵴最高处平齐或超出2~3 mm,用Bio-Gide 胶原膜覆盖于植骨材料表面,并确保其超过骨缺损边缘2~3 mm;作骨膜减张切口松弛龈瓣,龈瓣向冠状方位复核后行严密缝合,完全无张力封闭切口。术后给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3 次/d,术后2 周拆线,不得佩戴义齿。两组患者均于患牙拔除6个月后行种植体植入术,详细记录种植术中情况及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种植后3~6 个月后达到良好骨整合后再行种植体上部冠修复。

1.4 观察指标 (1)修复效果:种植体稳定系数(ISQ)>75 分,且外形美观为优;ISQ 评分为 65~75分,外形美观为良;ISQ 评分为 55~64 分,外形尚可为可;ISQ 评分<55 分,外形较差为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2)牙周状况:于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对患者牙周状况进行评估,包括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PD,其中SBI 采用0~5 分评分法,评分越高,龈沟出血越严重;PLI 通过牙面覆盖的菌斑厚度进行评定,采用0~3 分评分法,评分越高,提示牙面覆盖菌斑厚度越厚;PD 则为牙齿与牙龈之间的龈沟深度。(3)咀嚼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咀嚼功能,满分10 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咀嚼时疼痛等不适越明显,咀嚼功能越差。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修复效果比较 研究组修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修复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牙周状况及咀嚼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SBI、PLI、PD 水平及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 SBI、PLI、PD 水平及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牙周状况及咀嚼功能比较()

表2 两组牙周状况及咀嚼功能比较()

VAS 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组别nSBI(分)治疗前 治疗后PLI(分)治疗前 治疗后PD(mm)治疗前 治疗后46 46 tP 3.28±0.36 3.26±0.38 0.259 0.796 0.54±0.09 1.69±0.28 26.520 0.000 2.55±0.40 2.54±0.37 0.125 0.901 0.57±0.08 1.42±0.39 14.481 0.000 7.22±0.56 7.24±0.60 0.165 0.869 2.08±0.31 3.49±0.42 18.320 0.000 5.82±0.54 5.80±0.56 0.174 0.862 1.02±0.13 2.58±0.61 27.838 0.000

3 讨论

牙周病是影响牙列缺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患牙缺失或缺损时给予种植牙修复现已成为牙周病治疗的常规方法。而种植修复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确保牙周解剖结构及牙槽嵴的完整保存。受到牙周病的影响,患牙松动及牙槽骨吸收等均可导致牙槽嵴水平较低、较狭窄,临床治疗需采用外科技术植入硬组织以增加骨量,同时为牙槽嵴三维重建提供骨支持,以较好地维持种植体的稳定性[5~6]。

与常规拔牙后种植修复相比,位点保存技术在牙周病治疗中更具优势,能够更有效地保持牙槽嵴形态,符合口腔功能与美学的要求。拔牙后立刻进行位点保存,并及时关闭牙龈等组织切口形成软组织封闭,能较好地避免口腔中细菌侵入等因素导致局部感染[7]。另外位点保存后种植体植入时可提供充足骨量,种植时无须再增加骨量,增加对患者的创伤,有利于促进术后牙周及咀嚼功能的恢复[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修复优良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 69.57%,治疗后 SBI、PLI、PD 水平及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与常规拔牙后种植修复相比,拔牙后位点保存后种植修复术能够提高修复效果,改善牙周指标水平,提高咀嚼功能,降低牙周疼痛感。究其原因为,位点保存技术能较好地降低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及萎缩,并引导新骨形成,为种植体的植入提供较强的骨支持,有助于提高种植体的稳定性[9]。此外,位点植入材料的选择对新骨的形成意义重大。本研究中选择的Bio-Oss 颗粒是由10%胶原基质与90%牛骨基质混合而成,植入体内后能够引导骨组织再生。且该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植入后一般不会对机体造成损害,还可起到屏障作用[10]。

综上所述,拔牙后位点保存后种植修复在牙周病患者中能获得较好的种植修复效果,有利于患者各牙周指标的改善及疼痛的减轻,有利于恢复良好的咀嚼功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患牙种植体牙周病
短种植体的临床研究进展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牙周基础治疗联合正畸干预在牙周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美观的影响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种植体折裂的临床分型与临床治疗方案
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填充骨缺损对根尖切除术疗效影响的回顾分析
预成纤维桩修复改善患牙患者牙周健康状况的分析研究
比较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临床效果的5年回顾性研究
牙冠过短或缺损达龈下的患牙行牙冠延长术后修复效果的研究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