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寿山石雕中的“减法”艺术分析

2021-02-24郑国平福州寿山石行业协会

艺术品鉴 2021年36期
关键词:太湖石雕刻家减法

郑国平(福州寿山石行业协会)

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石雕刻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是福州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艺术流行趋势和审美的转变,寿山石雕刻艺人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开始追求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在“少则得,多则惑”的思想下,创作出简约明了的优秀寿山石雕作品,在雕刻中使用“减法”,用简单的装饰和元素触动观众的心灵。

“玉不琢不成器”,未经雕琢的寿山石也是如此。寿山石雕刻家在初见原石时,就需通过观察寿山石的形状、纹理、色泽等外在条件,在脑海中进行大致初步的构思,因势造型,因材施艺,充分发挥石材本质美,合理的运用“减法”,让原先无语的顽石经过相石、打坯、凿坯、修光、磨光后变得富有生命力。

一、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是我国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距今约有一千五百多年。在其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不断地融合中国画及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法与精华。寿山石雕主要是削减原材料,运用圆雕、浮雕、镂雕等雕刻技法,循序渐进地将造型“挖掘”出来形成艺术品。

寿山石雕是一种边构思边创作,因势造型,因材施艺,因色取巧的民间雕刻艺术,在创作时不能使用拼接,石材原型是什么样雕刻出来的基本上也是什么样。在历史长河中,寿山石雕留传下了许多令人瞠目结舌、栩栩如生的传世佳作。在这些传统寿山石雕中,多是极尽写实,对于所刻实物的表现,无一不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创作观念开始发生转变,艺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更加讲究艺术形式的“减”。

二、寿山石雕中的“减法”

寿山石雕刻界的老艺人们常常把“寿山石雕刻艺术是一门减法艺术,而加减法并用的是雕塑艺术”挂在嘴边,在传授技艺时也会不断地告诫徒弟,在下刀雕刻之前要深思熟虑、慎之又慎,否则一刀下去一旦失手,减去的石材将无法补回,这就造成了石材的浪费。

在创作中如何合理运用“减法”是很显示创作者功底的。曾经雕刻家们的“减法”只在石材原料上,运用锉刀等工具减去石材上烦冗的部分,最大程度地节省每一块材料,为彰显作品的丰富性,往往会在一块石材上雕刻尽可能多的元素,对于作品的精细程度也更加看重。比如,在刻头发时会运用开丝技法,并且越细越好,以繁为美,生怕自己刻制不够精细,使观众无法察觉到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这样精细的“减法”中,创作开始从精益求精到精益求神!这要求有娴熟的雕刻技艺和相当程度的创造力,更加注重形神合一,需要直觉和理性相互配合。比如在雕刻惠安女题材时,众所周知,惠安女是淳朴勤劳的形象,在设计时要着重表现出她们的勤劳画面。比如,抬石条、捕鱼、织渔网等动作,需要在整体动态造型和服饰上表现,其次才刻画渔船、渔网、鱼等要素。在形象上,斗笠和服装是她们的标志物,形体刻画得健壮一些即可,便可给人以健康、朴实之感。经典小说中的人物也是热门的雕刻题材,在创作人物的外在形象时也是抓住该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体态特征。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女性形象,因此,在雕刻创作时应着重刻画她身形瘦弱,苍白无力且带有病态美的形象。

不论是精细还是精到,在进行雕刻时都需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拥有纯熟的技法。跟舞台艺术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寿山石雕艺术注重通过细心的观察和体验生活,将创作者脑海中关于该题材的认知与想象,通过手中的刻刀表现在石材上,进而传达给观众。当然,这里所说的想象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而是符合事物本身客观规律,让作品在手、眼、脑三者协调配合下迸发出艺术的火花。除了作者自身技法想象构思外,还需要与他人多沟通,在与老师或其他学者交谈时会发现自身作品的不足,并听取不同的建议,从而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修改,或多次修改。修改过程中发现突出主题简化配体,作品才能精简得恰到好处,更好地绽放原石的光芒。

例如,笔者创作的一件作品《烟雨江南》,在创作构思中是利用一块瘦长的寿山石刻画成太湖石的形态,利用中间白的俏色部分,刻画出一个江南女子从拱桥走入江南小镇的景象。如图1-3,自古以来太湖石就是文人墨客喜欢的文玩雅石,常摆设于案头;江南的佳人美景也是大家所向往的。将这块太湖石与江南水乡的美景融合,雕刻太湖石时刻画得比较灵利写实,为了有浪漫的效果,在太湖石面上刻画了些飘落的银杏叶和蝴蝶,使得整件作品更加唯美。作品完成后在和前辈的几次探讨中,总结出银杏叶有些繁多,太湖石的线条和棱角过于突出,作品刻画的内容比较繁杂,主题不够明显。之后将石材的线条棱角加以修改弱化,使其线条棱角圆润,删减银杏叶。经修改之后,画面更清晰,手感更圆润了。

图1 《烟雨江南》前

图2 《烟雨江南》中

图3 《烟雨江南》后

第二次修改作品的契机是在一次和林飞老师的交谈中,拿出作品向老师请教,在探讨中老师指出,要突出人物的表现,简化背景。老师的意见让我眼前一亮,茅塞顿开!脑海中的画面一下变得更清晰明朗,在之后的修改过程中结合了老师意见和自己的想法,把拱桥去掉突出人物更立体、饱满和高挑的线条;再将桥下的走廊和人物去除,人物突出,画面主次清晰,两者相呼应,作品融为一体。通过几次的修改,作品得到了升华,自己也从中获得了“由繁化简”的创作思路。

如图4-5,随着雕刻家思想的成熟,在创作中也开始追求简洁明了,运用极简的线条和运刀方法,突出主体,减去复杂的图纹样式,注重作品的主题,整体协调性和线条的流畅度,用寥寥数刀就赋予一件寿山石雕作品全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就像中国画由纹理丰满的工笔画到工笔与写意结合,再到用写意画来表现一样,都开始通过“减法”追求作品的意境。

图4 《云海深处》

做“减法”是寿山石雕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减并不是生削硬砍,而是对主体部分进行浓缩和提炼,将其简约地表现出来,呈现的东西少了,实则要表达的内容就越多,因此,所产生的思考和联想也会增多。正如美国著名画家安得鲁·怀斯曾所说,“画面表现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越多”。删繁就简,是对待寿山石的另类方式,需要创作者突破石材的限制,从而大胆创作,勇于留白,而不是将作品刻满元素,是想方设法将寿山石重新激活,运用简约的手法引发作品所带来的联想。

图5 《松鹤延年》

立足于寿山石本身做“减法”艺术,这需要雕刻家对石材的理解足够透彻、感情足够深厚,选用恰当的刀法和流畅的线条倾诉对寿山石的情怀。在创作时,如果思想受到过多因素影响,自我的想法便会不够坚定,以至于在创作时会平白添加元素,反而让作品变得臃肿,晦涩难懂。“减法”艺术的出现,让寿山石雕行业开始追求简约美,在追求造型简约的同时减去一切与主题无关或繁杂的元素,将作品所要表达的信息浓缩,将作品中最简单、最纯粹的特性呈现给观众。就像北岛的《生活》一诗中,仅用一个“网”字就清楚地表达了该诗的内涵,没有多余的修饰和描写,同样表述清晰且引发众人思考。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凌驾于生活之上。寿山石雕刻家善于观察,敢于创新,对作品进行主题上的升华,意在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随着雕刻工具的进步与发展,雕刻家也从注重技转为看重艺,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保留寿山石雕特性,提升创造性思维,敢于做减法艺术,表现艺术更深层次的内涵。这也要求雕刻家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不断开阔个人视野,做到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在寿山石雕减法艺术上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有传统、有特色、有灵魂的佳品。

猜你喜欢

太湖石雕刻家减法
洞见·玄达
李卫平作品
李卫平作品
雕刻家
笔尖上跑火车
洱海太湖石
生产过程做“减法”农民收入做“加法”
当个雕刻家
国家“减法”与地方“加法”
伟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