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1-02-24周钢霞
周钢霞
(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32)
辽宁是全国粮食13个主产省之一,更是粮食流通大省。正常年景,全省粮食总产量在2 000万t以上,主要粮食品种为玉米、水稻、花生和杂粮,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近几年玉米种植面积逐渐缩减,花生等一些经济作物逐年呈现上升趋势。辽宁省在订单农业、土地流转、“五代”服务、粮食储兑商行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为农民减损增收,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模化粮食生产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全产业链标准化、规范化,为粮食生产由追求数量向质量转变提供基础保证,推动了优质优价市场运作格局的形成,对提升粮食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显现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 辽宁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1.1.1 总体情况。多年来,辽宁省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减少产后损失、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落实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优化了粮食生产结构,粮食总产量一直稳定在2 000万t以上。为适应市场消费需求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的新理念,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初步形成了以辽北黄金玉米带、辽宁中早熟和环渤海稻区、辽西花生和杂粮四大特色粮经作物区域,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粮食主产区域布局,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农民减损增收的良好态势,为开展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1.1.2 粮食生产情况。近几年,通过推广粮食增产稳产新技术,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开创了辽宁省粮食生产“十连丰”的新局面,2013年辽宁省粮食产量达到235亿kg,创历史新高,有力地巩固了全国粮食主产省的地位。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国家托市收购政策的调整,积极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玉米种植面积逐渐削减,经济作物生产面积提高,2015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2 922千h m2,达到顶峰,之后逐年下降,2015年全省杂粮种植面积16千h m2,达到最低,之后逐年回升;全省花生从2009年开始,种植面积一直逐年增加。
表1 2009—2017年辽宁省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情况
1.2 粮食生产管理模式
1.2.1 分散小农户管理仍占主体地位。目前,辽宁省粮食生产仍以分散的小农户为主体经营单元,从事品种选种、管理、收获、销售及原始方法保管,无法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和品牌营销,存在品种繁多混杂、品质参差不齐、储藏方法落后、产后损失严重等突出问题,不利于实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由于分散的农户经营规模小、管理技术落后,不了解市场信息,缺乏市场议价权,抵御市场价格风险能力脆弱,迫使一些农户在田间地头就不得不把粮食卖掉,粮食生产效益难以实现最大化,种粮农民收入受到一定影响,对产业振兴的显现度较低。
1.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近几年,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户传统的粮食生产经营模式逐步改变,一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以及粮食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粮食储兑银行等新型营商模式也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5年底,辽宁省有67 h m2以上的种粮大户622户,种植面积约77 533 h m2;家庭农场3 766个,经营耕地面积约71 066 h m2,67 h m2以上的家庭农场114个;农民合作社4.7万个,社员139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流转土地、土地托管等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统一种植、统一收储、统一销售。
2 辽宁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1 典型案例1:重点龙头企业牵动,实现订单农业发展
辽宁宇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订单农业为依托,合作社为纽带,重点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精准扶贫,积极探索符合本地产业帮扶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杂粮订单带动农户脱贫。公司以保底价+高于市场价0.05元的双层价格机制回收农户种植的杂粮带动致富;对于贫困农户,以保底价+高于市场价0.1元种子赊销,回收扣款方式帮扶其种地,解决贫困农户种地投入大的问题;为确保农户种植杂粮收入,公司向订单农户承诺保证其种植玉米的同等收入。二是公司作为“大经纪人”,推动农产品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物流一体化,与劲酒集团、茅台集团,金辉酒业、壹酒购线上平台等著名制酒企业和线上平台签订高粱原材料输送协议,将本县高粱运送到各个制酒公司,解决农户高粱销售问题,从而带动10个贫困村,引领基地农户5万余人致富,基地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3 000余人,公司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100余人。三是以小杂粮为主,做优特色种植业。公司已发展有机杂粮基地966.7 h m2、优质杂粮基地1 666.7 h m2。2016年回收基地农户杂粮4万多t,帮扶贫困村110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还带动周边农户2 000多户,户均增收1 000多元。四是以糯高粱为主,做强规模订单农业。规划糯高粱种植基地6 666.7 h m2,覆盖本县18个乡镇及周边县9个乡镇200多个村2万多个农户,目前糯高粱种植订单签约已完成2 666.7 h m2,覆盖80%以上的农户,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典型案例2: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壮大村集体经济
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486户、1 692人、土地面积近666.7 h m2,主要种植玉米。近几年,村政府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运转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实现粮食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优质优价走市场的发展格局。一是采用现金、土地自愿入股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每年给村集体分红不少于8%,用于村里公益事业开支,依靠土地入股的农民每年除了按9 750元/h m2之外,年终还分红3 000元/h m2。二是合作社通过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直接收购农民玉米,统一烘干、储藏,直接销售到港或南方客户,减少中间环节,可为农民增收100元/t。其中免费脱粒为农户节约40元/t、10 km免费运输20元/t、市场差价40元/t,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通过土地流转、托管实现科学管理、规范经营。统一选种适合本地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化肥用量由900 kg/h m2下降到675 kg/h m2,适时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避免土地板结,统一实施植物保护等科学技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保证粮食品质,实现优质优价。四是村政府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村集体投资的服装厂已经投产运行,还筹措计划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附近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2.3 典型案例3:创办粮食储兑商行,促进农户减损增收
盘锦生态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办盘锦首家“粮食商行”,从收割、清理、晾晒到仓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把农民的粮食储存至粮食商行,商行为农民开具粮食存折。“粮食储兑商行”不同于传统的金融银行,它是以涉农企业(粮食购销/粮食加工/农资企业/农业合作社等)为依托,借鉴金融银行经营形式而打造出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链融合运营模式。商行将农户库存的粮食集中统一管理,在保证农户粮食所有权的同时,将粮食的经营管理权以“活期”或“定期”等方式转让给企业,破解农民秋收后的“晒粮难、储藏难、耗损大”等难题。该粮食商行运营以来效益显著,2016实现储兑稻谷6000 t、2017年8 000 t,2018年达到1.2万t,由于每吨稻谷储兑量可使农户增收400~500元,因此,储兑量呈现逐渐增长势头。
3 推进辽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检验粮食产业振兴的一个首要标准,就是看是否能够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为进一步推动粮食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应充分发挥好国有粮食企业优势,进一步强化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基础条件,实现粮食全产业链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促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此助力辽宁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
3.1 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就目前来讲,分散的小农经济,无法面对国内外大市场,农民在同各种经营者打交道中,市场地位很低。必须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媒介,把市场和农户有机地连接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生产规模化,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重要保障。因此,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流通和提高产业竞争能力,这也是发展辽宁省粮食产业高质量的关键。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就是把分散农民的土地,按照商定的土地价格流转。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经过土地流转后,能够统筹考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质量,增强土地的抗风险能力;便于开展大规模连片种植,实现机械化作业和统一管理;有利于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既能促进生产基地的稳定发展,又能推进订单农业的实施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2 推进订单及“五代”服务,解决产后品质问题
通过农、企合作引导种植向高质量、特色化、安全化方向发展,加快实施粮食产业链“五优联动”,优化种植品种,扩大绿色种植规模。积极推行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共建的合作模式,以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为执行主体,大力推进优质粮食订单合作和以代收、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等“五代”业务为重点的粮食产后服务。发挥粮食仓储企业优势和绿色储粮技术手段,实行粮食分等分仓储存,研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精细化仓储管理模式,合理配备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设施,建立功能齐备、符合地域特色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增强产业链综合服务效能,从产业链上下游融合角度帮助农户解决粮食产后损失大、品质下降问题,保证粮食质量,促进农民增收,有效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
3.3 创建粮食银行,方便农民存取
粮食储兑商行是粮食经营企业借鉴银行业经营管理的一种现代新模式。利用自身仓储经营条件,代农户存储粮食,解决了农户储藏技术落后、设施简陋、产后损失等实际问题;在双方通过契约方式,保障农户粮食所有权的同时,将粮食经营权以银行“定期”或“活期”的形式让渡给粮食经营企业,在这里农户可以像存钱一样把粮食存起来“保值生息”,粮食到期时农户可按当时的存粮“利息”或市场价格取出粮食或粮钱;粮食经营企业可以通过加工、贸易等手段盘活粮食资源,在粮食的流动和周转中获得增值效益,这部分效益即为“粮食银行”的利润和储粮户的利息。在粮食储兑商行里,农民存粮、取粮(钱)形式多样、流程简单灵活,还可以随市场行情均匀售卖,实现保值增值。
3.4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总体上看,目前辽宁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主体地位不明确,经济实力薄弱,一部分乡村集体有名无实,长期处于瘫痪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村集体经济的期望值很低,要想取得农民的信任,就必须得到实惠。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创新社会资本与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之间的收益分配机制。农户可以采用土地入股的方式,与村集体签订合同确定契约关系,建立以村集体为核心的乡村产业经济体系,通过农户+合作社+村集体+新型企业等合作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围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建设,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及工业企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形成乡村人才、土地、资金和产业聚集的良性循环,在保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
3.5 实施“良种工程”,推进优质品种选育
优良品种是水稻生产获得高产和优质的基础。辽宁水稻产业的发展,在提高产量中应重点以推广应用优质超级稻品种和杂交粳稻组合为主。实践证明,辽宁在辽星1号、盐丰47、沈农265、铁粳7号、辽优5218、辽优2006等超级稻新品种推广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超级稻的推广应用面积超过50%,特别是超级稻辽星1号和盐丰47在辽宁省中部稻区产量达到11~12 t/h m2,为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提升稻米质量上应以推广应用高食味值的优质米品种为主,诸如越光、辽粳433、隆6优19、H619、稻花香等。因此,除加强广适型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外,还要注重对高食味值优质水稻品种的选育工作,以满足不同稻区对各种类型品种的需求。在辽宁中部平原稻区重点推广中早熟优质米和高产兼优质水稻新品种,在东南沿海稻区以推广高食味值越光、辽粳433为主,进一步发挥提质增效的潜力。在辽河三角洲盐碱稻区以推广高产优质品种为主,辽北和东部山区以发展优质米品种为主。
3.6 建设质量标准体系,促进上下游产业融合
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普遍偏高,未来土地集中在种粮大户或合作社流转经营是必然趋势,也更有利于实现机械化、标准化作业。因此,亟需制定实施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安全生产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上下游产业链融合。例如制定适应不同稻区的水稻高产技术标准、优质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绿色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等,并在实施中进行质量监控,保证稻谷生产、大米加工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品种特色的技术措施,提高科技贡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