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瞿秋白

2021-02-24郑德金

中国记者 2021年1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瞿秋白苏区

□ 郑德金

瞿秋白是继李大钊之后在中国早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从一介书生成长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并曾主持“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他先后主编和参与编辑过《新青年》《前锋》杂志、《向导》周刊及《红色中华》报等8个中共中央机关报刊。在中国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中,留下了他的英名;在新华社90年发展的辉煌历程中,也留下了他的英名。他最后壮烈牺牲在国民党的屠刀下,以英勇的大无畏气概,在中国革命史上,同时,也在新华社的历史上,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共产主义英雄壮歌。

(一)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家庭。因家贫,他中学未毕业。1917年,瞿秋白考入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并自修法语、英语,同时还研究文学、哲学。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瞿秋白被选为俄专学生领袖,组织和领导同学投入爱国反帝斗争,带领俄文专修馆的同学参加了游行示威和火烧赵家楼的行动。同年11月1日,他与瞿菊农、郑振铎、耿济之等创办了《新社会》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倡导社会改造。

1920年秋,瞿秋白应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请,和俞颂华、李宗武以特派员身份,由北京启程赴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进行考察。在苏联期间,瞿秋白对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社会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和研究,发回了大量的通信。同时,他还用日记体裁写下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著作,在国内出版。1922年2月,瞿秋白在苏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2年11月,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的译员,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他随同陈独秀回到了国内。随后,起草了中共“三大”的纲领草案,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25年6月4日,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出版,瞿秋白任主编。这是一张为了及时指导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而特别发行的日报。在瞿秋白领导下,《热血日报》把斗争锋芒指向反动当局和入侵的帝国主义国家,号召人民起来为民族

瞿秋白(1899·1—1935·6)

1935 年6 月18 日,瞿秋白高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在福建省长汀西门外从容就义,年仅36 岁。而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从1934年2月抵达瑞金,直到1935年2月被捕,主要工作之一正是担任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的前身)社长,主编《红色中华》报。这一年里,他勇于探索《红色中华》办报道路,在内容和版面安排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红色中华》报更加生气勃勃,更有战斗力。

虽然他每天都要审稿、编稿,忙到深夜,但他依然笔耕不辍,为《红色中华》撰写社论和文章。主要作品有:1934 年3 月29 日,他以笔名维嘉在报上发表短论:《节省每一粒谷子来帮助战争》;4 月12 日,发表短论:《纪念“五一”与援助华北工人斗争》;4 月30日,发表社论:《努力开展我们的春耕运动》;6 月23 日、26 日、28 日、30 日、7 月7 日,发表连载文章:《中国能否抗日?》。自由,取消和废除不平等条约,释放被捕工人、学生而斗争。该报党性鲜明,战斗性强,再加上文字通俗易懂,出版后,受到了读者极大的欢迎,旬销量曾达三万多份。

1927年8月7日,瞿秋白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身份,在武汉主持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展开武装斗争的方针和策略,组成了以瞿秋白为首的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同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机关报《布尔什维克》出版,瞿秋白为编辑委员会主任。翌年,他赴苏出席了莫斯科中共“六大”,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六大”结束后,他留在莫斯科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同年9月5日,又任共产国际政治书记处成员。

1929年6月初,瞿秋白在共产国际东方部讨论富农问题时,因不同意在中国完全仿效苏联消灭富农的政策,与共产国际东方部负责人米夫发生了意见分歧。同年秋,苏共发动清党运动,瞿秋白即被米夫、王明等人打成“机会主义和异己分子的庇护者”。

1930年7月下旬,瞿秋白离开莫斯科回国。1931年1月7日,他被米夫、王明解除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职务。从此,他在上海与鲁迅先生等一起,参与和指导了左翼文化运动,率领和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向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发起冲锋,从而促成了革命文学的繁荣。从1931年至1933年,瞿秋白在严重的疾病折磨下,在反革命的白色恐怖威胁下,写下了许多锋利的杂感,翻译了大量外国革命文艺作品和论著,创作了一些新诗歌和曲艺,并且对中国文字改革问题作了积极的探索。瞿秋白曾多次到鲁迅家中避难,并应鲁迅先生之邀,翻译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和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的作品。

□ 瞿秋白临刑前在长汀中山公园凉亭前的留影

这期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会议开幕的当晚,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成立并发布新闻。12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在瑞金创刊。

这时,瞿秋白正遭受王明路线的打击,被开除出中央政治局,同时,他也因病在上海休养。但他仔细阅读了通过党的秘密交通送到上海的《红色中华》报,并根据当时《红色中华》报存在的问题,于1933年8月7日在上海地下党刊《斗争》第50期上发表了《关于〈红色中华〉报的意见》一文。

瞿秋白首先对《红色中华》报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他指出《红色中华》报上所反映的党报在一切政策和群众之中的领导作用是非常之模糊的。照现在的几期看来,都只有“苏维埃建设”,而没有“党的建设”。同样,工会的作用更看不见。其次,他认为,党报指出党的工作中的问题,并不在于“暴露一切坏现象和缺点”,而应该在工作中加以“纠正”,发挥批评的真正作用。第三,瞿秋白认为,加强《红色中华》报的编辑工作,使这张报纸发挥更大的作用,是《红色中华》报的当务之急。第四,瞿秋白认为,应当加强《红色中华》报上社论和一般论文的指导作用,反对命令主义。第五,为使《红色中华》报能够及时反映整个苏区群众的革命斗争情况,瞿秋白认为,应十分重视组织工农通讯员网,发挥通讯员的积极性。他在《意见》中说:“工农兵通信运动对于这中央机关报以及一切军营、城市、作坊的小报,可以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使苏维埃的新闻事业发展到更高的一个阶段。”第六,瞿秋白提出:“除《红色中华》之外,还应当由中央局出版一种《工农报》(像联共中央的《工人报》和《贫农报》),就是真正通俗的、可以普及到能够勉强读得懂最浅近文字的读者群众的。”

这些意见,对《红色中华》报当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得非常中肯,非常及时,凝聚着他对这张报纸的热爱和他对党的新闻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二)

1934年1月22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政府,博古、王明、何克全、刘少奇、毛泽东、项英、吴亮平、瞿秋白等175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这时,瞿秋白还在上海。

2月初,瞿秋白经长途跋涉,到达中央苏区的首府——江西瑞金,正式就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全面领导苏区教育文化和宣传工作。他还被任命为红中社社长,主编《红色中华》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之前,中央通知他留在苏区,与项英、陈毅、陈潭秋、贺昌等五人组成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项英为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为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瞿秋白担任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长,继续负责教育文化工作、主编并出版《红色中华》报。

1935年2月5日,根据中央分局的部署,瞿秋白和《红色中华》报社工作人员坚持编完最后一期《红色中华》报,然后将机器疏散埋藏,停止了出版工作。2月24日,瞿秋白在转移过程中,行军至福建省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小迳村牛庄岭附近时,被国民党军俘获。同年6月18日,瞿秋白高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在福建省长汀西门外从容就义,年仅36岁。

从1934年2月到1935年2月,瞿秋白在红中社工作了整整一年。这一年中,他勇于探索《红色中华》办报道路,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红中社的宣传报道紧密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报道红军作战胜利的捷报和革命根据地开展的扩大红军、征集粮食、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防范和打击反革命破坏等各项工作,介绍革命根据地军民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英雄事迹,鼓舞根据地人民的革命斗志和信心,为红中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党报的性质、方针、任务,对《红色中华》报提出系统指导性的意见。

第二,结合苏区的具体情况,改革报纸的办报方针,要求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的宣传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使其成为苏区最具影响力的报纸。

瞿秋白任红中社社长、《红色中华》报主编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对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反“围剿”便成了这一时期苏区一切工作的重心。瞿秋白来到红中社后,要求编辑部这一时期的报道,要围绕这个重心进行宣传。随之,他同编辑部的同志一起,在组稿和版面安排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减少了苏区以外的国际国内时事的报道,增加了苏区内部重要活动的报道;减少了来自上层活动的报道,增多了下层群众为保卫苏维埃红色政权,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战争而举行的活动的报道,如扩红运动、游击战争等;减少了对中央各部发布的法令、条例的报道,增多了由红中社出面发出的号召,如节约粮食、认购公债、捐献被子、优待红军家属,甚至熬制硝盐等。

为了使《红色中华》报办得更加生气勃勃,更有战斗力,瞿秋白还与编辑们一起共同努力,不定时地增出了党的生活版、苏维埃建设版、文艺综合版等,丰富了《红色中华》报的报道内容。在编辑方针上,《红色中华》报力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它主要分社论、要闻、专电、小时评、红色区域建设、中央苏区消息、党的生活、赤色战士通讯、工农通讯、红色小词典、红角、工农民主法庭及突击队等栏目,还办有“赤焰”文艺副刊。遇有重要的革命纪念日或重大的政治斗争事件,还出版“纪念专号”或“特刊”“号外”。通过这些专栏的宣传报道,对于组织和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的各项建设事业,扩大红军队伍、推动革命斗争,粉碎反革命“围剿”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瞿秋白与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红色中华》报从第149期起,改为双日刊,每周二、四、六出版。每期都是四开四版,有时也出四开六版或八版。《红色中华》报上刊登的文章,有的通过红中社的无线电讯对外播发,供各根据地和国内外新闻媒体抄收。

第三,笔耕不辍,为《红色中华》撰写社论和文章。

瞿秋白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人,是“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来到中央苏区后,他每天都要审稿、编稿,忙到深夜。当时,他还是苏区教育人民委员,要集中大量的精力抓苏区的教育工作;他还负责苏区的文化工作,并担任苏维埃大学校长等职务。但他依然笔耕不辍,为《红色中华》撰写社论和文章。

1934年3月29日,他以笔名维嘉在报上发表短论:《节省每一粒谷子来帮助战争》;4月12日,发表短论:《纪念“五一”与援助华北工人斗争》;4月30日,发表社论:《努力开展我们的春耕运动》;6月23日、26日、28日、30日、7月7日,又以“维嘉”为名发表连载文章:《中国能否抗日?》。

这些文章党性原则性强,文笔通俗易懂,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很强的指导性。如他写的《节省每一粒谷子来帮助战争》《努力开展我们的春耕运动》等文,强调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和经济封锁,必须努力春耕生产和节省粮食,开展生产节约运动,来帮助红军,争取战争的胜利,“从胜利中来争取自己阶级的彻底解放”。在《中国能否抗日?》的长文中,他引用大量材料来分析中、日双方的军事、经济和人民组织程度等条件,揭露国民党散布的“中国无力抗日”的谬论。他分析了日本的武装力量,依据唯物论的观点指出了在战争中人和武器的关系,并断言说:“虽然日本帝国主义军队有着精良的器械,但是战争的胜败不完全决定于器械,而决定于使用器械的人。”

第四,在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在瞿秋白的领导下,《红色中华》报在外有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内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出版发行了四个多月,发行报纸24期,对于保证红军主力顺利转移突围,激励苏区广大军民的革命斗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央红军长征后,瞿秋白留在苏区,担任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长,继续负责教育文化工作、主编并出版《红色中华》报。瞿秋白与其他两位编辑韩进和贺坚,以及原红中社秘书长徐名正等,一起承担报纸的编务工作。这个时期《红色中华》报的宣传内容,仍然以扩红、征粮、动员群众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争、保卫苏区等为主,后来又以大量篇幅揭露国民党军队侵占苏区后大肆烧杀抢掠的罪行,号召苏区人民同敌人进行浴血奋战。起初,《红色中华》仍接连原期数编号,每周出版三期,后由于环境恶化,改为每周两期,最后每周一期。主要向中央苏区发行,但数量越印越少,最后仅两三千份。在瞿秋白等同志的努力下,《红色中华》报坚持每周出二至三期。由于他们的出色工作,在一段时间里,敌人一直把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机关,当成是我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机关。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高唱着《国际歌》,在福建省长汀西门外从容就义,年仅36岁。瞿秋白遇难后,共产国际东方部、日本共产党、英国共产党、美国共产党、德国共产党、加拿大共产党……纷纷发出唁电,谴责国民党的屠杀,哀悼瞿秋白的牺牲。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同志为《瞿秋白文集》题词中,曾这样评价他:“他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瞿秋白苏区
再读瞿秋白《多馀的话》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苏区创业致富人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瞿秋白三次被捕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