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行语文测评看词语教学策略
2021-02-23福建省泉州市立成小学邱清莉
福建省泉州市立成小学 邱清莉
一、现行语文测评框架下的词语教学困境
语文教师每学期检测都要对试卷答题情况进行分析,近几年来小语评测改革方向的转化突显出一个知识点考查的问题,那就是词语考查,不管是一二年级的词语积累,还是三四年级的理解运用,甚至是五六年级的语境理解、表达效果等,词语的考查都是较明显的失分点。每次评析试卷汇总“改进措施”,大体都是一样的:加强词语教学,加强词语积累运用。但每学期都这样写,每学期情况也没有多大的改观。在小语教研活动中,词语教学贯穿每个学段的教学,看似很重要,但每个学段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都说三四年级是词语教学的关键学段,可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被三四年级出现的大作文吸引了全部目光,“词语”教学就这样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二、现行语文测评框架下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而每个词都有它的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每个词语的词本义以及它的引申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汉语世界。中华历史文化由它传承,中华文化的瑰丽也由它书写。课文中的词语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是学生语言发展的良好依托和载体,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巨大宝库。所以,词语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地位与作用非常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使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词语、掌握词语、运用词语和发展词语。
自2014 年,教育部提出“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后,小学语文的考试评价体系发生很大的变化。在现行语文测评框架下,小学语文检测放在了“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解决问题”四种语文能力的考查上,而且现在有更多题目的命题设计,四种能力并不是割裂的,而是有其整体性与综合性。很多题目的设计都是一题多用,即将多种能力的检测融于一道试题中,整体考查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情况。从现在大部分试卷检测的题型来看,基本上都是依托对文本关键词语的考查实现的,词语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三、现行语文测评框架下的词语教学案例策略
现行统编版教材也通过“单元导语”的语文要素将学习词语的重要性突显出来了,语文的“语用”性得到了很大强化。那么怎么正确地使用统编教材进行词语教学,以更好地适应现行语文测评,更好地发挥词语的作用,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学以致用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这课的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比如教授“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教学:1.通过字形理解字义。飘是风字旁,是很轻的东西,可以想象雪花是怎样飘的。2.比较。可以将“落、打、飘”三个词调换,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能调换。教师引导学生对三个词进行品味、对比,教师引导的重点不是学生答得对不对,而是学生在阐述时整个思维过程有没有发生变化。3.最后再用“飘”来说一句话,这就达到“运用”了。到这里才真正将“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落地了。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低年级词语教学“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这个“飘”学生就会了,教师也就止步于此,没有词语的形象概念,没有思维能力的养成训练,更缺乏对词语的审美想象。当然,我们不可能在课文教学时每个词都从这四个层面来教,但如果每课都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两个词这样教,长此以往就能实现词语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联系语境理解词义,体悟语文味道
语境是指影响表达的特定环境、特定对象、特定目的。在某一语境中词语的意义就要结合语境进行推断。在文本中揣摩、确认词语在使用中的意义和效果,中年级教学中开始出现,这样的词语在高年级文本中成为主流,特别是对文章关键词语的品析,足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牵一“词”而动全“篇”的功效,这是词语教学的一大重点。考查一个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在中高年级的考题中是很常见的,有时候是确实难懂的词,有时候是在语境中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这是语文评测的一大难点,因此从中年级起的词语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就要敏锐地捕捉到这样的词语,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比如三年级上册《掌声》一文中“文静”一词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词本义上的理解:1.什么样的人我们会形容她“文静”?(学生联系生活回答)教师:从哪个词写出了英子的“文静”——(默默),是的,“默默”是形容人不说话。但英子仅仅是不说话吗?静心默读,找到词语圈画出来。(早早地、总是、最后一个)这些词说明什么?英子为何“总是默默”,为何“总是最后离开”?2.教师:英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大家交流,不愿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3.引导学生理解:怕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讥讽、不平等看待。课文有一个词写出了这个意思,你能找到它吗?(歧视)出示歧视的解释条。4.教师:是啊,主要的原因不是“落下残疾”,也不是“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而是害怕受到大家的“歧视”。所以,这里的“文静”就不仅仅是安静,不说话了,还带有忧郁和自卑的意思。教师总结:所以一个看似普通的词在不同的文章里会有不同的意思。
(三)培养高阶思维能力,领略情感表达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只停留在认识、理解和记忆的浅显层次,不仅不能适应现行语文评测的要求,还对其智力发展与潜能挖掘形成阻碍。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发展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在教学目标上,一般归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新的能力。比如《麻雀》一课教学“老麻雀的无畏”,让学生找出老麻雀的动作。当学生找到“落”时,这里是一个教学重点,教师可以这样点拨:“把‘落’和前面的‘石头似的’联系在一起理解,你对‘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路径,把比喻包含在内,思维含量高,能培养高阶思维。学生能体会到这样描写体现了老麻雀的决心大,内心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作者写老麻雀‘绝望地尖叫’,明明没有希望,为什么还叫?既写麻雀那么‘紧张’,为什么说它是‘无畏’的?从这些看似悖论的词你能发现什么?”留点时间让学生想想,学生就能体悟到这些词语背后的温度与情感——父母之爱,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词语教学到了五六年级,依然是一个教学重点,在五六年级,词语教学多了更深一层的训练: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热点,培养独立思考意识,做好学生进入中学语文学习的衔接。这是五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方面,更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实现。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悉心推敲、比较、品味文本用词造句与作者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真正提升学生词语掌握的数量和质量,才能让学生遨游在人文精神的知识海洋里,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