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描的哲学思想
2021-02-23卢剑平
卢剑平
摘要:本文对素描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素描自身体系由于先天不完备,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自身产生了素描悖论的问题,借着这种本质发现,进一步探究素描作为绘画基本方式的内在起源与发展,以及背后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素描;悖论;光影;偶性;广延
1论素描是捉住了三维世界里的一切事物广延为第一要义的绘画形式
素描意为朴素之意,它带有它自身的朴素价值观念,在人类的视觉生理构造的里,人类有感受颜色的视锥细胞[1]与感受明暗的视杆细胞[2]。在视觉正常的基础之下,以可见光为要素的条件,人可以感知到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
但素描这种绘画形式,却要摆脱对事物丰富多彩的颜色刺激,也就是说摆脱感性杂多的刺激[3],作为一种单色绘画方式的倾向而存在。这样的存在特性使我们可以更加专心的跟事物的本质打交道,为此,当我们抽除这一切事物偶性[4]颜色的影响,而只停留在结构的观察,只关注物体本身地长、宽、高,也就直观到了事物的广延[5]概念。
当我们摆脱感性中不实在性成分的影响,借助理性分析视觉的原理,事物呈现在我们的视线时,事物的结构就能够更加的精准去传达,为此,理性主义借助了素描,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层面上的直观概念,也就是说,我们把广延与附加在广延之上其他偶性颜色分成了两部分,这种独特绘画方式,成就了素描常常可以作为一切造型的基础,奠定了素描的哲学思想。
2论光影对一切事物过渡转折与事物偶性颜色的区别
由于,可见光是必要的条件,视觉才可以正常运行,光和影就是在普遍必然性之上的相对存在。这成就了视觉成像透视的客观实在[6],表现为素描中黑与白的转折与过渡。为此,保留这种客观实在,有助于理解事物的广延本质,但,除去白光中的白;与相对而存在的阴影的黑,物理世界里还有因为白光分解出来的其他颜色。
这些纷繁复杂的颜色刺激了个体,使个体产生的主观情绪地兴奋,让人常常执着对颜色而忘记了广延才是变中不变的客观实在,这种受颜色感性刺激的现象,只是附加在这事物广延的客观实在之上的偶性色引起。
白光在一般情况下保持它稳定与完整的性质,为物体提供相对应的光影变化,也就是白光是视觉可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然而,物体本身会吸收白光中单一或者多种的光,而呈现出红、黄、蓝、偏蓝少红的紫、黑等等。
这打破了白光完整和丰富的内涵,只任意抽取白光中单一与多种的光。由于颜色的任意组合,多种颜色比例分配的任意性决定了,物体本身会呈现颜色多样性,失去了普遍必然性的规律;
同时,因为这种颜色单一与多种颜色,对比白光更容易刺激的视锥细胞,就出现了眼花缭乱的现象,而看不到物体结构与本质。
为此,我将附加在事物的颜色理解为是事物的偶性色,与光影的变化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客观的不实在;后者客观的实在。
3论广延被感知的根据
在这里提供一个思想实验,设想将两组形状与大小一样的几何石膏,一组是白色的;一组是黑色的,在相同的光源之下,我们会发现两组几何石膏,即使偶性色不同,也无法改变视觉中立体的属性,为此,我们可以说偶性色,不会改变被感知广延属性,从而用这个思想实验来证明,只有光影才会是让我们感知广延的根据,也就是说偶性色不能作为判断事物的三维属性根据的。
既然,偶性色无法影响我们判断广延的属性,偶性色也仅是对视觉产生了感性的而不实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情感,这正如康定斯基所比喻的,颜色经由视觉通道拨动心灵的琴弦[7]。
为此,广延的产生,是由光影的作为物体基底,作用在物体时而产生过渡与转折,而使我们感知到的视觉成像。而事物的偶性色,也就是表面偶性的颜色却无法影响我们感知事物的广延。
4论素描将物体偶性色与在光影之下一切事物变化现象在二维平面里以单一偶性颜色过渡与转折的统一表达
事物的偶性色,无法促进我们对结构的客观实在认知有所帮助。为此,素描的绘画方式,就是摆脱颜色对视锥细胞感性刺激的影响, 留下了白光来产生的光影,与过虑其他偶性颜色对人的视锥细胞的影响,就是对事物广延最大程度的把握。
过虑掉多样的颜色,我们要用素描绘画形式重新表达我们所看见的本质世界,我们用纸的白来代替现实世界的光;通过铅笔或其他工具的黑来代替现实世界的影,而用相对的黑色来作为光与影的过渡形式,为此,素描的绘画形式中白至黑这两个极端中的过渡与转折,就是一种被设定在画面中递增的量[8]。
然而,相对的黑白灰,除了作为光与影表达形式之外,它有时在表述物体本身的颜色,比如用素描的黑色铅笔去表述一个黑色烧水壶的本身偶性色时。这仅是物体吸收了白光中的黑色成分;灰色的上衣也是如此。这跟光影的作为递增的量的表达形式,是不截然不同的存在。
光与影是基底,也是表象的基底。而相对物体的偶性色,却是附加在物体表面,是众多颜色的其中一种。
我们在三维的世界里明显可将光与影过渡形式与物体本身的黑区分出來,素描绘画方式的本身,就是抽除偶性的颜色,避免偶性的颜色会刺激个体的主观情绪,而黑色就是众多偶性颜色的其中一种。为此,黑色作为偶性颜色,就应该像众多偶性颜色一样被取消表述,从而得到对种客观实在的追求,求得真理。
为此,出现了一个悖论,如果为了抽除偶性的黑,将白与黑递增的量也给取消了,无疑也要在三维的世界里取消了光影作为表象的基底的存在。然而,客观的实际情况又不允许这样做。于是,我们不得已为了光与影的表象基底得以正常的表述,而必需包容对偶性黑色的存在会对光影变化的干扰。
于是,素描相对的黑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为了表述光影作为基底的存在现象;第二层为了表述物体偶性的黑色。
但事实上,事物的偶性黑色是会影响并刺激到人类的主观情绪的,因为仅管这两层含义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这是视觉的局限所致。在用递增的量习惯性的来表述两者时,我们将偶性色的黑色也用递增的量来表述,也就将偶性色不是客观理解为众多偶性颜色中的一种,而是在递增的量的素描习惯表述中,将黑色的偶性色,等同于,普遍必然性的光影变化。这就造成了一个假相。我们通过素描表述的绘画方式,错误的将现实世界里的偶性色的黑色与光影递增的量置于一个同样的概念之中。
也就是素描只被限制在二维画面中运用单色黑与白递增的量进行表述出来,为此,只能被不作区分的表述出来。这就将光影变化与物体的偶性色进行了统一表述。
因此,我们可以说素描本身,有它极为残缺的一面。使素描陷入了极不完美的境地,无法成为一种完美的绘画表达形式。
将本以容易发生混淆的两种现象概念,用贫乏的一语双关来表述。以至于,素描这种本来以求真为目的的绘画形式,虽然抓住了事物的广延的本质,但却因为自身的不完备,又让人陷入被新现象混淆的欺骗之中,但这种悖论却是不可避免的。
5论素描将事物解释为简单几何体分解与组合的哲学思想
形体是什么?这恰巧是形而上学[9]所追问的,更确切来讲是人的本性所追问的。追问到最后形体的本质就是以广延作为内容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又由于内部形体是外部支撑;也就是广延量的递增,理性主义抓到实体的建构思想,延伸拓展了到了对事物内部的解剖;去窥见内部的形体是如何影响并作用于外部广延,而形成广延的客观实在性。
为此,解剖是一切有形事物内部的窥见,而人体解剖却是解剖大概念中一条分支出来的小概念。
素描作为一种绘画基本的表达方式提供了对内容的表达,这是理性主义要去认识这个世界,却为了不让自己的思维停留在内容空洞与盲目的状态之中[10]而自然产生的本能现象。
内部形体与外部广延本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物理世界中量的递增。唯一的区别就是内部形体常被全部或部分被包含在广延之中。
我们可以拿人体结构组织中的鼻子与鼻中隔的关系、或其他肉体的骨头关系等,来作为例子进行理解,为此,我们可以说事物就是内部形体与外部形体的组合。
根据视觉规律将事物划分内部形体与外部形体的组合,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分解,也就是说理解物体为由不同块面所构成与组合的,而块面的本质就是几何形体,也就是说,事物由简单几何形体与其他几何形体叠加与组合与不断递增的结果。
素描在摒弃了纷繁复杂的色彩之后,回归到光影与结构,顺应着理性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能够把握事物的思路,成就了我们的块面分解与组合意识。素描绘画方式与训练深化了把握事物的认知,从而避免理性陷入先验幻相[11],去抓住完成内外部的广延本质,接近对事物客观实在性的抓取与表达。
最终,我们能顺利的把包罗万象表象世界中一切有形的事物理解为由简单的几何形体结构构成的。
6论素描加速与促进人们追问客观现象再到情感意志的哲学思想
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而素描的绘画方式与素描艺术活动的性质,促使这种追求转换为一种观察倾向,拓展和驱动了我们不断的去学习与探究解剖学、视觉科学、透视学、光学等一系列的学科,对客观世界理解;直至上升了解动物;再到追问人的意志、心理、情绪和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这种观察倾向加速了我们常要分辨事物客观与主观,客观是这个客观化的世界,主观是指有情感意志[12]的生命個体。表现为主观的意志、情绪、行为、主观相对客观而存在。
我们在洞察一些世界万物时察觉到现象的差异,桌椅木石的静物没有生命活力,显出动物的特别;对比那些有生命的动物,又显出的人类的特别;进而,再感受他们的客观存在与生命,我们会在区分中,回归关注人的本身。
7论素描是一种改变思维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哲学思想
人类的天性会去穷尽一生去认识一切的事物,呈现积极的追求倾向。而素描的绘画方式,促进与加速了我们去认识一切的事物。限于素描绘画方式仅提供两重假相:第一重假相,是那些相信可以以素描绘画方式还原事物的客观实在,从而追求到所谓的真理,相信这个命题的人,由于过度相信素描绘画体系的完美,而掉进了第一重假相;而第二重假相,是那些不相信素描绘画方式可以还原事物客观实在通往真理这个命题的人,这些人则会对素描绘画方式失去信心,取消素描这种绘画方式来表达,这样就掉入对素描绘画无意义价值倾向认知之中,进入了第二重假相。
生命的归途就是死亡,这让习惯与从事绘画的人们,终究难以超越素描绘画方式提供的两重假相,正如,素描悖论原理所揭示的一样,素描本身就是为了求真,借助这种的绘画方式,本质上就是为了让自己不要活在假相之中,但由于素描本身的不完备,逃离了事物第一层假相后,又进入了第二层假相之中。素描绘画的方式也仅仅给我们提供两个层面的假相而已,却自始至终未曾提供一条正确通往真理的康庄大道。
这样看来素描绘画方式是区分与实践不出现实世界中的这两种完全不同客观实在的,限于素描是在生命进程的大前提之下艺术活动与绘画方式,生命的短暂让人们追求真理的这件事,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也就是说素描绘画方式本质上是找不到真理的,所以对于追求真理而言是消极的。
找不到真理是消极的,但在素描绘画方式中,让人养成了素描绘画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常常可以透过事物抓住“本质”的生活方式,来改造或改善人的生活,这却是积极的。
为此,承认素描的绘画方式根本触及不到真理,这个客观而消极一面;但也要承认它积极的一面,也就是说它仅是一种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的习惯,我们借着这种习惯,却能养成改造或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是每个学习素描的人,都需要明白的。即使不明白,最后在素描绘画反复实践中与理论的研究中,人们也终将领悟到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就是素描的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作者:(美)保罗 M.莱斯特(Paul M.Lester)著;霍文利等译《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第三章26页.
[2]《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第三章24页.
[3]作者: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第一部分,先验要素论,第三章,第10 节,86页.
[4]《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一编·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十二知性范畴中的关系范畴中的实体与偶性(依存性与自存性).
[5]《纯粹理性批判》导言8页.
[6]<<列宁选集>>第二卷,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18页.
[7]作者:康定斯基著;罗世平、魏大海、辛丽,译《康定斯基论点线面》总序第4页.
[8]《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一编·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十二知性范畴中的关系范畴中量的关系.
[9]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三章.
[10]《纯粹理性批判》第一部分,先验要素论52页,原文原句是思维无内容是盲的.
[11]《纯粹理性批判》第一部分,先验要素论第二卷原理分析论134页.
[12] 作者: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篇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