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装饰论
2021-02-23徐洪明
徐洪明
众所周知,人类的发展史:“以使用磨制石器、发明陶器和出现农业与畜牧业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新起点”。陶器是火与土的艺术,而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造材料——陶器,在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陶器的艺术在土与火中,使用各种表现技法,运用了各种装饰效果,让陶器成为了一门工艺美术。这一门古老的工艺,延续了万年,在不同的地域、民族中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
作为有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称的建水紫陶,从传统的土陶母体里脱胎而来,在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养分里成长,其发展史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缩影。涵盖了灰陶、彩陶、黑陶、几何印纹陶等多种类型,艺术装饰手法可看到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的彩陶装饰的痕迹,一脉相承了雕塑和绘画装饰手法,达到实用和艺术的统一。
一、人类文明孕育陶器绘画和雕塑装饰技法
在人类最早期的活动中,绘画与雕塑技能的掌握远早于语言、文字、图腾、神像、信仰等。图像的绘制和泥塑是人类早期人与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媒介,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今天图像标志也是超越语言在使用。在象形文的造字之前,阿舍利文化时期,距今约20-50万年(旧石器时代早期),于印度一些洞穴遗址内发现的刻在大石头上的凹穴岩画,岩刻就出现了。这一些绘画、刻画、雕塑见证了早期人类就掌握了这样基本技能,包含了人类征服自然、崇拜自然及超自然能力的过程。
二、建水历史文化土壤为建水陶的绘画和雕塑装饰技艺发展提供养分
建水陶的历史非常久远1988年建水燕子洞古窑洞遗址出土的陶器饰品、挂件和器物,以及1982年建水龙岔河西汉墓葬出土的器物,向现代人展示了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建水和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曾经存在的古代陶器艺术。
据明朝天啟元年重修五显庙租田记碑,天顺年開建,由时任临安知府王佐主持建设并题五显神祠庙,且为五显庙碑撰文,几百年来盛行庙会,庙会期间当地人均会前往请泥塑猪、牛、羊牲畜到家中主房屋供桌下供奉,祈愿神灵对牲畜的保佑。碗窑村老手艺人均以土陶进行泥制,制作了各类动物造型,与宗教习俗的手足泥制(病人因手或足疼痛,神婆到十字路口趋神退鬼仪式),孩童玩耍的吹机等。追溯远古的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陶塑少女头像》、宗日文化的《多人舞蹈彩纹陶盆》、河姆渡文化的《陶猪陶羊》、大汶口文化的《狗形陶鬶》,在漫长的民风习俗中影响了陶器造型的样式和形态,能清晰的见证人们对泥巴的使用和寄托。
建水土陶除了与神秘色彩的原始信仰(崇拜)、巫术等祭祀活动有关,还塑造美学法则再现。思想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共同存在,注定了虚拟与现实的必然落地,这也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所掌握和具备的能力。出土的明代骨灰罐运用了泥塑堆雕和彩绘装饰技法,莲花、佛像、梵文、经文等,这一种寄托寓意灵魂升天、重生等愿望,与马王堆汉墓《T型帛画》寓意一致,但又有很强的普世价值更接地气。莲花的片状分布和排列,装饰上运用二方连续和适合纹样的构建,造型上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为今后的紫陶产品的雕塑、浮雕、绘画、刻填等装饰手法的运用起到范本作用。
三、建水紫陶脱胎于建水土陶,形成独有绘画与雕塑装饰技艺
建水紫陶始于清道光年间,在此之前建水一直从事粗陶的生产。马明先生在《建水陶瓷发展历史探析》一文中已从四个阶段叙述了紫陶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了粗陶向细陶转变的过程。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供需关系及文人的融入,与宜兴紫砂陈红寿金石学的融入有异曲同工之处,紫砂也是在各大窑口产区里选择了茶壶作为突破口,一路狂飙成就了今天的地位。紫陶选择的堆锦灰字画残贴作为独到的装饰风格,选择了大烟壶作为产品。曾经得到了贵州阶层的青睐,鼻烟壶当时的制作进入家族和私人定制款,清晰的显示了邓记五个细泥的标记。众所周知,民窑和官窑的产品质量、装饰风格、工艺水平是有很大的区别,文人士大夫和贵族阶层所热衷和喜爱的物件又往往效仿于官窑或御用产品,紫陶的装饰和工艺可以肯定的推测当时应该属于上品。建水文博馆、红河马帮古城均存有当时钱庄和本地人使用的珐琅彩凳子,通过史料了解清代的官员上任跨省和商贸盛行、茶马古道的市场经济,可以充分说明紫陶艺术的独特魅力的彰显是有目共睹的,不然也不会销往其他省市。
四、建水紫陶绘画与雕塑工艺形成了紫陶艺术体系
建水紫陶在中国陶瓷乃至世界陶瓷的大浪中,确立独有的制作技艺和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绝对不是偶然的,是所有文人、画家、工匠呕心沥血琢磨出来的。
地方独具特色的天然矿物原料是紫陶产生的基础。地处有色金属王国的云南,当地矿物质和金屬矿产丰富。建水五色土的色泽,自身具有多种颜色配比的丰富原料,满足了丰富多彩的色彩需求。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产物。建水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称,是边陲之地汉文化的聚集地。古往今来文人荟萃、有张隆、刘 洙、萧崇业、傅为詝等。文化艺术修养及造诣滋养出了文化陶。
文人艺术碰撞的结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任用制度的异地任职,举家搬迁,建水历任官员中有中央朝廷贬官的、有中国瓷都景德镇前来的。他们均耳濡目染陶瓷与绘画,没有完全“拿来主义”,也没有“民族习性”,而是致力于在浩瀚的中国式美学中“取各家所长”打造独有的门类,这一方式恰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理念。集书画于一身,又不断求变,区别了紫砂“金石学”、珐琅彩“艳丽”、粉彩“西洋画”、瓷器“绘画”,而运用“西洋画手法”达到“中国画意境”,成为中西方绘画的合璧。
建水紫陶“阴刻阳填”工艺,在中国陶瓷装饰工艺中是独一无二的,王定一、向逢春是“残贴”形成;现当下有陈绍康、谭知凡、李俊等梅兰竹菊风格;以谢恒、向进兴、彭灿卿、吴保龙、赵金盆、孔凡庚、石家简等的文人画画面与打磨无釉磨光的共同运用;以陈学、王天龙、赵航等工笔画微雕风格等。
建水紫陶“雕塑”工艺在延续了传统下,现当下结合了“无釉磨光”工艺和泥料特性,呈现了一批,民族装饰的马成林、马紫斌等;传统表现的陈鸿翔、沈尊岐、宋琼芬、等;当代表现孙国堂、张用祖、李辉等。
艺术是需要创新的,但是追求艺术、敬业的精神是需要传承的。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将会不断踊跃时代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