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中有“标”话课改

2021-02-23王云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1期
关键词:课标学情经历

王云

王敏勤教授的一席话“教师如果一开始就扎到课本里,就像走进了一片森林,不知道整个森林有多大,离出口还有多远……。”这句话,深深植根于我的内心。

近年来,我校经历了整个教学过程改造全过程,其目标即为“让成绩成为教学过程改造的自然结果”。看似一种理想的教育目标,经历过后,却着实感受到了教学过程改造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所谓的教学过程改造,意即,让教学的每一个过程都做到科学、精准,每一个过程都不随意和盲目,这就需要老师们踏踏实实地立足教学各环节的研究与揣摩,基于于学情、基于课标、基于教材去设计教学目标;基于目标与学情去设计教学活动、作业设计;基于学情与教学生成去设计辅导……;每一个过程的改造,唯有静心、志心、用心,唯有用研究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我们的过程改造方能显出其改的内涵与价值。

以课标为例,我们先后经历了“说教材、说课标、说建议”的三说活动,这样类似活动的组织与参与,真正改变了我们的教学行为,原因一是之前,课程标准摆在书橱,却很少有人提及,二是后来,备课查阅课标已成为习惯。对于课标的理解我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到细的过程。过去,好多老师可能跟我有过同样的经历,备课时,时常会出现选题偏、难、怪的现象,还总认为这样的题是好题,事实上,很多情况下,这样的选择既耽搁了正常的教学进度,弄得学生也是精疲力尽,究其原因就是远离课标分析基础上的漫无目的的选题。回头想,真的是很可怕。经历一轮一轮的说课标活动,不仅让我拥有了对“课标”的全新认识和理解,也让“备标”成为备课领域的首选课程之一。而每节课,都要做到“心中有标”成为教学常态。

所谓心中有“标”,首先是准确理解数学学科课程标准,课标定位准确,就会避免课堂上习题、练习设计地随意性,以《因式分解》为例,课标的具体目标为“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明确了这一定位后,如果再过多设计多次利用公式、分组后分解的题目,势必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所谓心中有“标”,第二个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关乎整个教学活动设计,要求在准确、规范、可操作基础上,向具体、可评价、有层次、运用学科语言描述转变。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教材,分析课标与学情,必要时,还要分析教材变化及不同版本教材呈现方式。例如《因式分解》在基于课标与教材及重、难点分析基础上,我们初步的定位是:1. 经历从因数分解到因式分解的类比过程;2.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3.感受因式分解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经过研讨,考虑到北师版教材与其他版本的区别,即其他版本一般要加入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而北师版却将因式分解概念单设一节,旨在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间的关系等,同时,结合学生学情,即小学对因数分解的了解,我们又将目标作了如下的定位:1. 经历从因数分解到因式分解的类比过程,能类比因数分解将用字母表示数后的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感受类比的方法。

2、经历用几何图形解释因式分解意义的过程,能借助拼图前后图形面积不变从几何的角度体会因式分解的意义。

3.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变形是否为因式分解,能借助因式分解解决含简单公因式的计算问题。

4.初步体会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而对于目标第4条,老师们又一致认为,这样的描述不便评价,随又作了如下的更改描述:4.初步体会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联系,并能借助整式乘法验证、解决有关因式分解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样的层次性目标设计,具体、可评价,真正让老师们的活动设计“标”可循。

从课标到教材,再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诸多领域,其实是环环相扣的。课标定位准了,再加上精准的学情分析,我們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自然会不偏不离。当然,这样的精准分析定会影射带动其他领域的变革,比如作业领域。

作为第二课堂,作业领域的变革,同样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变革的范畴,它也要基于课程标准与教材重、难点而选择;基于教学目标而合理定位;基于活动理念与学情而精心设计。为保证每一次作业布置真实有效,在作业设计环节,我们紧抓两个“关键点”:一是作业设计是否能与教学目标相稳合;二是作业设计是否与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相一致。

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均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高于或低于教学目标的作业设计,都不能称其为有效作业设计。每每拿到一次作业设计,我们会对照教学目标逐一进行审核,以确保作业设计方向不偏。无论是课内当堂检测,还是课后巩固性作业,均基于课标及教学目标分层设计基础知识类、基本技能类和基本原理与方法类“菜单式”作业,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在具体设计分层作业时,我们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A层设置与教材例题类似的作业,目的是能让他们仿照例题能找出解题方法,掌握新知;B层设置一些例题的变式练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灵活的运用,提高和巩固所学知识;C层设置一些开放性和综合性的题目,使他们能把知识拓展延伸,提高优秀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当然,作业设计的层次性还体现在对于同一问题设计梯度问题。对有一些题由易到难的设置问题,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

课标的研究,只是教学过程改造之路上的一个小点。行走在教学过程改造的路上,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单一领域下的变革实惠,更多的是那种用研究的心态面对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深知,在教学过程改造之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正所谓有良策不怕路远。今后,我将继续秉承 “紧抓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在改造教学过程的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全面提升数学组的整体成绩!

猜你喜欢

课标学情经历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画与理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经历与感悟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