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解悟

2021-02-23倪俊霞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3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诗歌心理

倪俊霞

摘要:本文把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考查,通过探究诗歌的本质、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技巧,以及诗人的创作心理,达到分析鉴赏诗歌,领会诗作深层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目的。

关键词:诗歌;表现手法;创作技巧;心理

人类的一切活动说到底都是为了美——追求美,创造美。艺术家的艰苦劳动,实际上就是在追求美、创造美、集中美、放大美。可见,美,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特征与本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作为艺术的一个方面,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和本质,因此,诗人也是艺术美的创造者之一。较之其他文学艺术形式,诗在某种意义上更具美的特质,诗几乎已经成了“美”的标志,并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交融,相互辉映。

诗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具有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在这三者中,其审美功能因为“美”的特性和本质,而成为诗最重要、最根本的功能,是诗区别于论理或说明文字的最明显的特点,也是诗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明显特点。可以说,诗首先应该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没有美,就没有诗。诗,必须用“美”来感染人、陶冶人、震撼人。

那么诗歌究竟具有怎样的魅力和特点呢,又是通过怎样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技巧使自己的独特魅力得以发挥的呢?

首先,我们要对诗歌的结构有个了解。诗的“美”分为内容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其中内容美的首要因素是情感美,其次包括形象美、动态美、意像美、朦胧美等。形式美的首要因素是音乐美,其次包括格律美、绘画美、色彩美、结构美等。情感美是诗的本质特征。

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诗人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以及内心感受和感觉想象等心理活动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反映和表现。由于感觉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很强,不同的诗人,对于同一事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可以说,诗是诗人个人感情的外化。

在这一过程中,创作历程和结果除了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心智情感密切相关外,“灵感”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灵感,就是诗人在面对大量生活素材和生活感受而感到难以处置的苦思中,因某一机缘的触动,以突然性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潮涌的心理现象,是诗人在持续构思过程中,从客观到主观、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在心理上的反映,是诗人的形象思维活动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产生出来的高度的创造力。灵感,甚至几乎就是创作的同义词。所以其实诗人苦苦追寻的往往就是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灵感,有时灵感忽至,一首好诗就妙笔天成。灵感是诗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碰撞和交流。灵感的获得,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是诗人主观方面长期积累的丰富素材、丰富感受和冥思苦索的不尽追求;一是客观外界新信息对诗人因冥思苦想而有了准备的头脑的刺激。灵感就是导火索,引领诗人写出佳作妙句。

罗丹曾经意味深长地指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诗人来说,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人们周围一切的事物都赋以美的意象,对于我们后人,这些鉴赏者来说,也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可以透过诗人的描述看到这世界的真善美。别林斯基曾经指出:诗的本质就是在于要“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因此诗的形象应该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的综合体,也就是我们在谈论到诗时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内在情思与外在生活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以及借助拟人、状物、象征、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意与象融合,所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或片段的、可感可触的具体形象,是诗人面对既定的审美形象进行审美体验时,心物交会的结果。意象具有可感性,它是诗人头脑中生动的、直观的画面,也是读者想象中内涵丰富的幻象。同时意象又具有丰富性,即指它的多解、多意性和模糊与不确定性,这使得诗歌往往具有了更丰厚的内涵,面对同一首诗,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怀着不同的心境去品读一首诗,也会得到不同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经典总是能够历久弥新的原因了,因为它们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这些意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可以跨越民族的界限,跨越时空的阻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诗歌的语言是文学语言的“峰顶”,所以诗歌往往负有“提高语言的使命,诗人担负着革新语言的前驱职责。”在诗的语言问题探索方面,新批评派建立了“诗的张力”说。根据这一概念命名者泰特的说法,张力是指“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泰特所说的外延是指诗的意象之间概念上的联系,内涵则指诗的感情色彩、联想意义等。外延与内涵,即感性与理性的有机融合便是泰特所说的张力。张力作为一种美学效果,对于我们鉴赏诗歌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可以拓展诗的时空感,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对立或对比是生成张力的根本性方法。隐喻、象征、反讽等等之所以能使意象甚至使整个作品产生出张力,正是因为它们之中也暗含着对立或者对比。另一种能生成张力的技巧是脱节,也就是“断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力可能是脱节的唯一美学意义。诗歌中常见而又典型的脱节形式是句与句或节与节之间以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跨跳。这样的创作手法和语言,摆脱了日常语言的习惯程序,不拘泥于固定的文法和格式,往往能够扩大读者的审美空间,激发鉴赏者进入更深广的审美层次,获得更酣畅的审美享受。

诗是生活的火花,同时也是心灵的火花,所以诗人艾青说过“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雕塑”,这句论诗的名言道出了心理机制对于诗人构建艺术品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一首成功的佳作都是詩人一个独特的心理构架。

思维在诗的创作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正是通过思维,诗人的生活和感情积累才得以外化,诗人的才华和气质才得以凝结为具体的诗行和语句。除了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思维思考之外,对诗歌创作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是诗人的潜意识,类似于我们前文所提到的灵感。潜思维是诗歌创作的内在驱动力量,有助于对外部事物的直觉把握,可以使诗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出现“神来之笔”。在这种思维诱导力量的基础之上,诗人通过对想象、联想甚至错觉、幻觉等知觉障碍的巧妙运用,将这种潜意识捕获,放大,进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就成为了为读者可见可感的具体的诗作。

诗人的个性特征也对诗的创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与此同时同时诗又是诗人个性的反光镜。诗人的个性特征决定了他的创作基调。也正因为这样,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他们的诗作也才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诗歌是“美”的产物,总是能带给人享受和震撼,因此对于好的诗作,人们总会不断揣摩欣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鉴赏了。所谓鉴赏,是指以作品为对象,在自己经验基础上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认识和带有创造性的美感意识活动;是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是一种形象的再创造,伴随着感觉体验,渗透着情感活动的形象思维,是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的协调统一。

在诗美鉴赏的过程中,鉴赏者靠的是审美能力。所谓审美能力,是指人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审美价值进行分析、评定时所必须具备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它以一定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为基础,并受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制约,是一种包含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可以让我们在阅读诗作时最大限度地接近其内涵和实质,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明确了诗歌的本质,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技巧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就可以结合诗人的创作心理,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一首诗作进行鉴赏评析了,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和品味情趣。

参考文献:

[1] 沈天鸿. 现代诗学形式与技巧30讲[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2] 吴思敬. 心理诗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3] 谢文利. 诗歌美学[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

[4] 尹在勤. 诗人心理构架[M]. 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

[5] 俞兆平. 诗美解悟[M].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

[6] 周良沛. 灵感的流云[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7] 瓦.費.佩列韦尔泽夫 著;宁绮、何和 王噶 译. 形象诗学原理[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徽光·井冈山》 《榆林窟25窟主室北壁观音菩萨现状摹写》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诗歌心理
诗歌不除外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七月诗歌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厚重感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