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路径探讨

2021-02-23徐春霞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6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德育教育

徐春霞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化德育路径是素质教育背景下优化课程教学目标,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式。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了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路径,旨在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教育;教育路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有着先天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教材中基础知识与德育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社会规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及策略进行探讨。

1 转换积极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本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理念、“因材施教”理念已经成为当代小学教育的三大主流教学理念。所谓“人本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所谓“创新教学”理念即转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立足学生选择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想要学,想学好”的心态积极对待德育,从而提升学习成效。“因材施教”理念即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以他们能听懂、可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知识。

以教学《小水滴的诉说》为例,教师要以上述三种教学理念指导具体的教学过程。首先,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教师应发挥教学指导作用,围绕“环保”主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小水滴”到底说了什么?“小水滴”的愿望是什么?比如“小水滴说它想要清澈干净的家园”“小水滴的愿望是人们能保护水源,节约用水”,那应该怎么做呢?教师就可以组织“大家帮助小水滴”的活动,让学生提出意见和想法。比如有的学生说我们不能随便往河里丢垃圾,还有的学生说我们要懂得水的循环利用,据此开展讨论,学生就能学到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其次,秉持“创新教学”理念,通过组织辩论赛、绘画比赛等方式点燃课堂教学气氛,大家围绕“环保”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思维。由此学生了解到环保即环境保护,是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是为了我们能有更加干净美好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保护环境。最后,秉持“因材施教”理念,基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儿歌、动画等方式调动其多感官学习,比如《美丽的大自然》《环保小能手》等等,以音乐动画方式讲述环保知识,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学经验总结:教师在现代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秉持“人本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理念,“因材施教”理念三个教育教学理念。“人本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新教学”理念旨在创新教学模式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材施教”理念则立足学生分析教育教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式制定人性化的教学方案。三大教学理念各有侧重,彼此配合,对指导教学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深入解读教材,提升德育能力

小学德育的教学内容设计较多,除基本的课堂知识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有着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清楚意识到这一特质,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知识和德育教育融为一体,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优秀的德育能力。

例如在对《欢欢喜喜庆国庆》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对教材中的基础内容进行解析,通过内容的分析不难发现在这一章节渗透爱国情怀的教育不仅符合教学内容·更窖能句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按受绝胃教育。首先,孝教师可通过多华1华学生展示祖国成立的艰辛过程,随后可通过展示阅兵仪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祖国的强盛和发展的迅速,并根据阅兵活动中讲话的内容进行家国情怀的逐步构建,使学生在全国的联欢中感受祖国的魅力。在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能够根据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进行思考,在课堂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并通过融入德育知识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3 教师以身作则,树立德育榜样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一阶段进行德育教学的融入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素养及道德修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应进行知识的讲述,还应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行为的引导下逐渐进行模仿,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意义。例如在对《我们爱整洁》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便可通过适当的行为进行引导,如见到垃圾时随手拾起、书本掉落放回原位、在上课前与学生互相问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鞠躬回应。这些日常中的细小行为看似并未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学生通过对教师行为的观察和模仿逐渐地能够理解教师行为的意义,并对自身行为及言语等进行反思,逐渐提升自身德育水平,使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获得良好的德育水平。此外,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对学生的行为及语言进行监督,在学生进行了错误的举动或不良行为时应及时进行制止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行为的危害性和错误性。在学生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后教师应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使學生能够纠正自身的行为,提升个人素养及德育意识。

4 结束语

综上,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下德育的重要基础学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在深度挖掘其内容、习题等基础上,通过多样化、多元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培养和有效教育,保证学生培养效果,促进其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尤海蓉.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2021(29):42-43.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德育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初探
基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以德立身 以德施教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