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探讨
2021-02-23邓庆岗
邓庆岗
摘要:“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至今依然适用于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当前,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逐渐凸显,为了改变德育现状,教师可以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全身心参与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为今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现状;对策
引言
“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在小学德育工作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从小学德育改革背景出发,结合“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从整合德育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协同共育等角度对生活化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
一、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一)德育未能得到落实与实践
德育现状中的主要问题便是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性教育环节。德育与其他具体知识教学具有一定的区别,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完善的性格、较强的素质修养,将其落实到生活学习中。但是就目前德育情况观察发现,大部分德育元素仍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表面教学工作中,未能践行到实际生活中,这是影响德育效果的主要成因。
(二)德育缺乏真实生活元素
德育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一经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德育元素与生活背景相结合,但是缺乏真实性。如果德育依然延续以往的“搀扶老人过马路”等内容,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生活背景的。生活化德育要結合实际生活元素进行,因此,缺乏真实生活元素是当前德育的一大问题。
(三)德育模式单一化
提及德育,大部分教师认为其主要责任在于《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这种教育理念过于传统化,同时教学方式和德育途径过于单一,无法形成较强的教学效果。因此,当前德育工作中教学模式单一化是需要改善和提升的主要方向。
(四)教师对德育重视程度不足
应试教育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向,同时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不足,进而导致德育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这是影响生活化德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元素。
二、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组织开展德育实践类教学活动
在德育工作中,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实施和发展需要在实践类教学活动的辅助作用下实施。开展生活化实践德育活动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特点。首先,实践活动是学生普遍积极参与的学习方式,因其趣味性、灵活性较强的特点,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实践活动是夯实理论知识、强化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一切教学元素均要在实践中将其完善和体现,以此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另外,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开展灵活性较强,可以将多样化的活动环节和活动内容融入其中,在同一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针对以上实践活动的开展优势,教师在设计德育实践活动期间,可以充分体现其优势特点,将生活元素融入其中,完善活动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文明学生”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环节中,为了体现生活化元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雷锋精神”元素相关的信息以演讲或表演的形式呈现,从而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同时在德育系列实践活动中,可以结合演唱雷锋歌曲、讲述雷锋故事等多项环节设计活动流程,从而提升实践活动开展效果,同时达到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目的。
(二)结合生活内容开展德育工作
生活化德育理念的实施标准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内容开展德育工作,使学生学会将德育理论知识践行至实际生活中,同时学会通过观察生活发掘德育元素,这种教育理念具有双促进的优势特点。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德育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展至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将德育理念践行,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另外,通过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挖掘德育元素,同样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好人好事等元素,使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同身受地理解德育元素。比如在生活中发现的乐于助人、勇敢担当、团队协作等优良品质均是需要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学生对生活中德育元素进行观察的过程便是强化其德育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各自观察到道德规范行为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分享。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既可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德育元素的熏陶,进而达到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教育目标。
(三)组织协同共育活动,实施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同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立足课堂,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探索协同教学的路径,挖掘、丰富多元的德育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例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促使学生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班主任首先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简单介绍生活中的法律;然后班主任通过与当地派出所联系,邀请警务人员为学生开展了一堂普法讲座。在讲座中,警务人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详细讲解了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生活安全、交通安全和社会安全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用法律来保护每个人的生活,从遵纪守法的角度认识国家存在的价值。这样班主任可以在社会力量的配合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公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束语
在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担起责任,孩子的德育不容忽视。在家里,家长应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孩子在学校的行为才会有所规范,而不是让家长或者老师时刻监督和指导;在学校,教师应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协同共育,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生活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晓玲.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J].文学教育(下),2020(04).
[2]蒋有龙.小学德育的生活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9(13).
[3]罗晓玲.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J].文学教育(下),2020(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