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与本土化实践:香港儿童戏剧发展现状扫描

2021-02-22徐翠俞力溶

艺术广角 2021年1期
关键词:粤剧剧团戏剧

徐翠 俞力溶

香港儿童戏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儿童流落到香港避难,街头日益增多的流浪儿童引起当时香港爱国同胞的注意,他们决定用戏剧的方式对这些儿童进行教育。在此期间,香港陆续成立香港儿童戏剧协会和儿童剧场等专门组织。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儿童剧场被迫停办,香港儿童戏剧发展停滞。直到战争结束,相关的儿童戏剧活动才重新开展。但是儿童戏剧在香港并未受到重视,20世纪中期甚至一度沉寂,这种情况直至80年代才得以好转。此时香港一些剧团开始反思现状,并将西方发达国家儿童戏剧创作和制作的理念与经验引入本土,香港儿童戏剧由此逐渐走上正轨。20世纪80年代至今,香港涌现出一大批专业的儿童剧团,儿童戏剧市场发展迅速。

一方面是儿童戏剧市场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却是儿童戏剧研究的严重滞后。2002年,廖志强在《明报》慨叹:“在香港,儿童剧场的重要性一直被各界忽略,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只视之为教育工具,有部分剧场工作者则视之为娱乐事业、一盘生意,而家长对剧场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以致儿童没法从小吸收剧场艺术的养分,享受有趣多元的剧场艺术教育。”[1]力行剧社主席、香港城市大学陈丽音博士也指出:“当儿童剧随着时代步伐向前发展的时候,有关儿童剧的研究仍是停留在过往的日子里,又或是空白一片,这到底不是一个健康的现象。儿童剧的重要性不该只是挂在口边的一句说话,而是值得我们透过认真的探讨去体现的一个课题。”[2]

香港儿童戏剧是中国儿童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香港曾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背景、独特的经济地位和政治体制,以及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色,香港儿童戏剧呈现出与内地儿童戏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发展轨迹和现实风貌。香港儿童戏剧既能紧跟国际潮流,保持艺术观念和作品创作的前沿性,又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固本求源,连接中国传统文脉与当代精神,实现本土化。笔者在连续跟踪记录2018年和2019年香港儿童戏剧市场数据的基础上,试图对香港儿童戏剧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2020年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香港演藝活动被迫取消或延期,直到10月初演出场馆才获准重新开放,但12月初开始场馆再度不允许观众进场,仅供剧团彩排和录制。因此,本文暂不收录2020年的演出数据。

一、香港儿童戏剧团体及剧种概况

根据香港戏剧协会数据统计,戏协现有154个团体会员(截至2020年9月18日)及269位个人会员(截至2020年9月18日)。[3]随着香港儿童戏剧市场的不断扩大,儿童戏剧的创作团体也不断增加。除了专业的儿童戏剧剧团之外,一些综合性剧团也开拓了儿童戏剧的业务(如下表)。

成立于1977年的力行剧社(简称力行),是香港资历较深的剧社之一。以陈丽音博士为主席的董事会成员大多来自教育一线,剧社以“鼓励创作、钻研剧艺、了解人生”为宗旨。20世纪70至90年代,该剧社创作的剧目从校园到社会、从个人到家国,广泛探讨知识分子心路和社会问题。1995年始,剧社推出“三代同欢音乐剧”,制作了寓教育于娱乐的“满天星”系列作品,开创香港原创儿童音乐剧的先河。其后又推出“搞笑博士”系列等剧目,进一步确立其制作“香港人的音乐剧”的剧坛地位。

成立于1984年的明日艺术教育机构(简称明日),前身是佚名剧团。1987年,为了探索香港本土儿童剧的可能性,剧团开始了儿童戏剧的创作。1995年佚名剧团更名为明日剧团,成为香港第一个专业的儿童剧剧团。明日剧团与内地的一些儿童剧团开展交流,例如和广东省木偶剧团合作《花木兰》等。后期剧团自我定位为儿童戏剧综合服务机构,一条线制作优质儿童剧,另一条线引入教育戏剧的概念发展工作坊以及儿童戏剧教学课堂,所以再次更名为明日艺术教育机构。

明日的出现推动了香港儿童戏剧的发展,标志着儿童剧形象的专业化,其双线并行的模式给香港很多儿童剧团提供了一种思路。从此,教育戏剧的模式在香港大为盛行。大卫·戴维斯认为:“教育戏剧应该由戏剧性扮演延伸至戏剧情境下的思考性学习,这种学习从学生的内在感觉、情绪和认知出发,与外在表现、学习内容相结合,是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模式。”[4]有骨戏剧团2016年开设了舞台小种子的戏剧教育课堂计划,恒常戏剧班接收6岁以上的儿童,每班13人,用13节课围绕绘本故事进行剧场游戏和角色扮演,培养小朋友专注投入、乐于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声音和身体表达自我,代入不同角色,发挥想象力,最后完成绘本演出,以戏剧的模式增强儿童的自信。如今在香港几乎每个儿童戏剧团体都开设课程。

除了专业的儿童剧团之外,香港一些综合性剧团也将目光转向了儿童剧市场,开设儿童戏剧项目以及相关课程。香港话剧团是香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专业剧团,不仅设置了儿童团和少年团,还设置了外展及教育部门以专门研究儿童戏剧教育问题与教育意义。剧团曾举办“戏有益”儿童剧场艺术节,开设戏剧课程活动,组织深入学校的巡回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专业儿童剧团的核心人物都来自香港话剧团,例如大细路剧团主创之一的傅月美女士就是香港话剧团的导演。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香港儿童戏剧演出一共有125个项目。其中,话剧项目48个,占比38%;音乐剧项目46个,占比37%;偶剧项目27个,占比22%;其他项目4个,占比3%。2019年香港上演戏剧项目共617个(包括戏曲、栋笃笑、本土话剧、舞剧、音乐剧、国际交流作品、中国内地交流作品,不含学校剧社作品以及社区话剧作品)。其中,儿童戏剧作品136部,占比22%。

长期以来,话剧始终是香港最常见的剧种。音乐剧因其载歌载舞、活泼多元的形式也受到香港儿童的喜爱。1998年,陈丽音博士曾以力行剧社制作的5部“满天星”系列音乐剧为例,认为儿童音乐戏剧的制作会成为未来香港儿童戏剧的重点。[5]偶剧也是香港儿童戏剧的主要剧种。明日艺术教育机构制作的儿童戏剧大多是偶剧,其总监王添强是中国木偶皮影协会副会长,该团体每年都有相应主题的剧季,例如2018年的剧季主题是“打开生命的宝箱”。此外,还有国外的艺术团体带来的默剧、电光火线剧、魔术、泡泡等互动秀。

香港本土儿童戏剧的创作一般使用粤语,在写作方面也保留着方言的写法,地域性很强,例如一路青空剧团在2016年制作的音乐剧《马骝侠》,“马骝”在粤语中就是猴子的意思。为了保护独特的地域文化遗产,香港会举办儿童粤剧表演、粤剧工作坊等。声辉粤剧推广协会有限公司就常常举办儿童粤剧培训和演出活动,2018年举办的“雏声颂扬”由声辉培训的40位5至22岁粤剧演员演出粤剧的经典剧目。

香港也是我国较早引入婴幼儿戏剧类型的地区。婴幼儿戏剧是儿童戏剧中的一种特殊类型,针对婴幼儿年龄阶段的儿童,主要以感官剧场为主。例如香港五感感知教育剧场的作品《呼呼,呼》,以感官刺激、音乐、舞蹈、多元互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结合,以塑料纸、羽毛、纸张等让幼儿体验风的触感。

二、香港儿童戏剧创作的题材与主题类型

1.探讨儿童成长中的现实问题

香港儿童戏剧最主要的题材类型是对儿童与家庭关系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香港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巨大的都市生活压力之下人际关系逐渐疏远,忙于工作的父母疏于对孩子的陪伴等问题渐成一种社会常态。例如,明日的《纸船》讲述一个忙于工作的父亲如何陪伴女儿度过生日的故事。小不点创作的《码头爸爸》中,水水每天都在码头等候工作的爸爸,他总是按时前来,却不是每天都能见到爸爸,慢慢从爸爸寄回来的玩具、贴纸和信件中拼合成对爸爸的印象和思念。力行的《整古做怪满天星》关注孩子和老人的古怪反常,提醒人们对家人、同学、学生要多一些爱心和关心。力行的《有样学样满天星》探讨大人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孩子像一面镜,照出世间各式各样。凭着纯真的心一颗,反成了你、我、他的好榜样。”明日的《妈妈肚里的秘密》关注“二孩”现象,引导孩子接受家庭新成员。明日的《兔妈妈男孩》用童话的方式探讨生活在香港的内地新娘教育下一代的社会问题。

香港儿童的成长压力也在日益增大,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让儿童的学习时间远远大于娱乐时间。一些儿童戏剧创作者抓住这种现象,以儿童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压力,让儿童戏剧更像一种情绪宣泄的闸口。例如,大细路剧团的《爸妈真的爱你》讲述多士妹期中考试成绩退步,爸爸妈妈大为紧张,决定以非常手段处理的故事。力行的《IQ-EQ满天星》通过学校课堂里同学之间的友情故事,来展现培养孩子情商的重要性。

还有一些作品目的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力行的《反斗为食满天星》和明日的《食德是福》都关注孩子的饮食问题;明日的《玩具改造机》通过玩具反击战的故事告诉孩子要爱护玩具,等等。

2.激发儿童的冒险精神

香港儿童戏剧的另一大题材是体现儿童的冒险精神。奇幻的探险故事为儿童提供巨大的幻想空间,总能吸引儿童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勇气。例如,奇想偶戏的《水果七友3:勇闯菠萝的海!》,一群水果在罐头工厂不甘成为罐头的命运,决定逃离工厂,向着菠萝朝思暮想的那片充满阳光和雨露的泥土进发,踏上了充满未知的历险旅程。明日的《三毛太空漫游》通过三毛漫游太空想要找到一个可以接受三根头发的地方的故事,探讨自我认同的重要性。明日的《小鞋左左》通过小鞋子左左经历重重冒险锲而不舍地把自己的好友找回来的故事,讲述友情的珍贵。

3.关注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跳乐剧团的儿童互动音乐剧场作品《闪闪闪——be YOURSELF》讲述三个小孩学习成长的过程。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一个喜欢大自然,一个喜欢电子玩具,另一个则同时喜欢二者。经过一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冒险,他们在不断的冲突中学会了如何尊重对方,并诚实勇敢地活出自我。明日的《不喷火的喷火龙》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鸟儿在歌唱》则带孩子直面“死亡”。力行的《抢/救地球》通过地球人和外星人抢地球还是救地球的科幻故事提出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唤醒观众的环保意识。香港戏剧工程有限公司的《海洋拯救队》以地球气候灾难为背景,剧中小海龟、小海豚和蟹哥组成海洋拯救队,在天后娘娘带领下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惊险艰巨的任务,最终帮助地球化解了海啸危机。

4.传承民族文化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故事,而且一個故事中的元素通过解构与重构又能诞生许多新的作品。《西游记》是被改编最多的文学名著之一,孙悟空的古灵精怪吸引了许多儿童的视线,香港每年儿童剧演出中都有《西游记》的身影。唐诗也是儿童戏剧作品改编的重要元素之一,例如,香港舞蹈团儿童团与少年团合作的《胡须爷爷之诗游记》就以胡须爷爷经常念的脍炙人口的唐诗为线索,让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带领儿童去旅行。明日的《保青天》通过女娲补天的故事关注环保问题。舞剧《弟子规》围绕核心主题“孝心”和“教育”编创了6个篇章18段舞蹈,讲述一家四口的亲情故事,带领观众感悟先贤智慧。明日的《欢乐年年》通过除夕夜年兽与人从冲突到和谐的故事,讲述热爱自然的主题。

5.改编国外文艺经典

《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胡桃夹子》等国外文艺经典也是香港儿童戏剧取材的重要来源。中国香港青年交响乐团将《哈利·波特》改编成《哈里波特×Harry哥哥的魔法》,以交响乐演奏,表演糅合喜剧和魔术元素,深受大小观众的欢迎。《马可孛罗重游威尼斯嘉年华》讲述威尼斯探险家马可孛罗在中国游历多年后返回家乡,差点错过城中最好玩的嘉年华节日,幸得各位同伴的热情相助,终于盛装赴会的故事。

三、香港儿童戏剧发展的保障机制

1.促进香港儿童戏剧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机构

香港儿童戏剧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和机构的扶持与保障。香港艺术活动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统筹,专门针对儿童戏剧的一些政策与活动策划也由其颁发与执行。除了康文署外,香港艺术项目的主要资助来源是香港艺术发展局,它是政府指定的全方位发展香港艺术的法定机构,其主要工作包括资助、政策及策划、倡议、推广及发展、策划活动等。艺发局对儿童戏剧的资助项目使得一些刚起步的儿童戏剧团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根据香港非牟利机构及非政府机构目录可得知,香港非牟利团体注册大概有600多个,其中不少是儿童戏剧教育机构。非牟利机构的日常开支除了政府资助外,主要靠集团投资以及社会捐助得以运营。因此,为了维系正常运转,机构必须明确自身特色以吸引投资。社会各界人士向非牟利机构捐款则不用缴纳相关税费,这项政策为许多非牟利机构的儿童戏剧团体吸引到非常可观的投资。

除了政府机构,一些民间组织也是支持香港儿童戏剧发展的重要力量。如香港青年协会是香港最具规模的青年服务机构,其宗旨是为青少年提供专业而多元化的服务,使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获得均衡发展。青协有22所青年空间分布在九龙、新界和香港岛,青协针对各个年龄段举办相应的文艺活动,资助了许多优秀剧目的创作。香港赛马会艺术创意中心也是一个推动艺术发展的团体,成立于2008年,是由一栋大厦活化而成的艺术村,众多艺术团体在这里扎根。至2019年,这里一共入驻了140个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其中有不少儿童戏剧团体常驻。创意中心的黑盒剧场解决了演出场地问题。创意中心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香港赛马会社区资助计划——赛马会黑盒剧场资助计划”对制作经费紧张的艺术项目提供经济支持,一旦申请成功即可获得场地租金90%补贴。香港戏剧工程则是从事戏剧研究、出版及教育活动的组织,其前身是隶属香港中文大学邵逸夫堂的一个文化项目,由蔡锡昌先生与方梓勋教授、张秉权博士创办,曾多次举办华文及香港戏剧研讨会,已出版8期《香港戏剧学刊》。

2.香港儿童戏剧交流

香港每年有许多艺术盛会,例如世界文化艺术节、香港艺术节、新视野艺术节、香港国际电影节等,这些艺术活动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除了针对成人所举办的艺术节之外,也有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设的艺术节,大多在寒暑假等假期举办。

香港儿童话剧节(KidsFest)是由ABA Productions主办的一年一度的盛大艺术活动,2012年举办第一届。香港儿童话剧节于每年年初举行,以引进的国际剧目为主,通过有趣、互动的方式培养儿童对文学和语言的兴趣。

国际综艺合家欢是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自2004年起每年七八月间举办,作品种类繁多,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例如,2018年国际综艺合家欢一共演出了15个节目,其中,2个节目观众年龄限定为3岁以下,8个节目3岁以上,5个节目6岁以上,演出形式包括电致发光偶剧、多媒体皮影剧、形体剧场、宝宝音乐剧场和魔法剧场等。

冬日开怀集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在每年11月至翌年2月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者为观众带来多元化的节目,包括音乐、舞蹈、戏偶、杂技、多媒体演出及电影等。

香港艺术节是香港最大的艺术盛事,于1973年举办首届,在每年的二三月举行。为了下一代的艺术教育,香港艺术节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青少年之友”,专门为学生提供艺术体验活动。每年有针对少年儿童的演出节目,形式多样。例如,2019年来自瑞士默剧团的默剧《百变乐园》用简单的材料,甚至把废物循环利用,制作服装、道具及造型,结合舞蹈、形体及光影,扮演不同物件。作品不仅传递了变废为宝的概念,还引导大家发现身边细微的美好。

粤剧日是推广粤剧的节日。从2003年起,《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送审稿)》提出将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设立为“粤剧日”,在粤港澳地区同时举办。近几年粤剧日的主题致力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喜欢粤剧、参与粤剧。粤剧日举办了“红豆生辉”青少年粤剧粤曲比赛,为少儿粤剧传承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宣传平台。

四、结语

香港儿童戏剧发展至今,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了自身平衡,成就斐然,许多经验值得内地从业者借鉴。首先,在儿童戏剧的年龄分级问题上,香港明显比内地更早意识到并予以执行。儿童戏剧按照发展心理学进行科学的年龄分级,是儿童戏剧创作与制作专业化正规化的重要标志。从香港与深圳2018年儿童戏剧演出条目的对比中可以知晓,香港儿童戏剧在海报、简介中对作品适合观看的年龄段给予十分明确的标注说明,但深圳的一些票务网站显示的适合观看年龄段却十分模糊,容易让观众在购票选择上陷入困境。

其次,在儿童戏剧创作上,香港致力于本土文化的发掘以及打造原创剧目。据笔者调研,2018年香港儿童戏剧演出作品中,引进作品占27%,本土原创及改编作品占67%,香港与国外合作作品占4%,香港与内地合作作品占2%。相比而言,深圳的儿童戏剧更倾向于引进作品以及改编作品。许多国外经典作品被改编多次,例如《三只小猪》《白雪公主》等,如果形式上没有创新就很容易让观众陷入审美疲劳,这类作品的重复上演也使得本土特色原创作品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香港儿童戏剧的不足之处。香港儿童戏剧服务的儿童年龄主要集中在3至12岁之间,面向12岁以上儿童的剧目较少。12至15岁儿童正处于教育心理学上的学龄期后期阶段,也恰好是进入青春期的过渡阶段。他们成长发育较快,但内心迷惘,处于渴望步入成人世界又不愿脱离儿童阶段的心理拉扯之中,需要有反映他们的现实生活和生命体验的艺术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寓教于乐地对他们的行为与心理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在2018年香港儿童戏剧演出条目中,仅有一项戏剧作品,即來自瑞士的《五段小品》标明适合12岁以上观众观看。《五段小品》中,导演Milo Rau大胆起用7位13岁以下的儿童演员,再现比利时20世纪90年代连环杀童案的相关史实,试图让他们理解成人世界荒谬绝伦的行为,从而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香港本土创作也应注重12岁以上儿童的戏剧审美需求,对他们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香港儿童戏剧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儿童戏剧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剧团要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更新戏剧创作理念,避免随波逐流,多交流、多考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除了引进国外优秀作品之外,更要重视原创,创作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在改编方面,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发掘;注重文教结合,开展工作坊以及走进校园等活动;正视儿童成长的需求,建立相关帮扶政策,等等。总之,中国儿童戏剧市场不断扩大,但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剧目良莠不齐,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香港儿童戏剧无疑走在中国儿童戏剧发展的前沿,其全球化与本土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学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英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儿童戏剧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17BB02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徐 翠: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俞力溶:陕西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

注释:

[1]廖志强:《儿童剧场小儿科大学问》,《明报》2002年7月11日。

[2]陈丽音:《香港儿童剧场初探》,力行剧社网站,http://www.bestreben.org.hk/intro/s004.html。

[3]数据来源于香港戏剧协会网站,http://www.hongkongdrama.com/zh_hk-member.html。

[4]〔英〕大卫·戴维斯:《想象真实:迈向教育戏剧的新理论》,曹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页。

[5]陈丽音:《香港儿童音乐剧的前景——从“满天星系列”谈起》,方梓勋编:《新纪元的华文戏剧:第二届华文戏剧节(香港·1998)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戏剧协会、香港戏剧工程,2000年版,第145页。

(责任编辑 刘艳妮)

猜你喜欢

粤剧剧团戏剧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