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与建构:幼儿园兴奋性教学转向兴趣性教学

2021-02-22王汝慈索长清

山西教育·幼教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育性幼儿活动

王汝慈 索长清

教学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幼儿顺利开展学习和获得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兴奋性教学形式的高频率使用和产生的短暂效果不但会使幼儿产生学习疲劳,还不利于幼儿稳定持久的学习品质的生成。为此,幼儿教师应从兴奋性教学转向兴趣性教学,树立兴趣性教学的理念,设计满足幼儿兴趣性教学的内容,采用适合的方法进行兴趣性教学。

一、问题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幼儿作为特殊的受教育群体,适合的教育方法才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能力。然而,在幼儿园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教育情景:教师不断地变换活动形式,并加上一些精细又变化多端的玩具来“轰炸”幼儿,让他们时刻都在期待兴奋刺激的活动。兴奋或许原本是让幼儿投入教育性活动的一种手段,但它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目的”,且可能养成幼儿“需要兴奋”的特质。

根据不同的教学形式对幼儿产生影响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幼儿园教学可以分为兴奋性教学和兴趣性教学。兴奋性教学是指通过教学使幼儿达到“兴奋性”的反应状态,它是超出幼儿日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每个人都有一个刺激反应常态,呈现出个人平常(不兴奋或不沮丧时)的典型反应、行动或投入状态,超过正常反应,即为兴奋,所以兴奋性教学强调短时间内对幼儿产生的集中影响。兴趣性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激发受教育者的好奇心,为教育者整合教学手段、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及方法等并灵活运用,使受教育者可以在情感愉悦中获得学习与发展,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的目的,所以兴趣性教学强调对幼儿持久、稳定的兴趣发现和培养。

二、兴奋性教学的消极影响

兴奋性教学是教师不断地寻找幼儿的“兴奋点”,通过外界刺激去吸引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不可否认,这种教学形式在短时间内能看到教学效果,但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是短暂的、分散的、不稳定的,这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一)容易使幼儿产生学习疲劳

经常性地运用兴奋性教学会造成幼儿的学习疲劳。美国著名学者丽莲·凯兹教授指出:“兴奋性教学的问题就在于个体兴奋后,很难回到最开始的反应常态,甚至个体会掉落到更消极的情绪里,幼儿会感到沮丧,并且烦躁易怒。”这种现象就是兴奋性教学引起的幼儿“学习疲劳”,是由于高强度或长时间学习引起的学习能力下降和身心不适的状态,包括幼儿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

在日常教学中,幼儿的兴奋表现被很多教师当作教育活动成功的外在体现,使教师盲目追求幼儿“兴奋”和活动“热闹”,频繁地进行兴奋性教学。幼儿在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后,引起的疲劳感和不适的状态将造成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疲劳。另一方面,兴奋性教学的高频率运用,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活动的外在形式和幼儿的兴奋表现上,忽视了幼儿内在动机的培养。当幼儿只有兴奋时,就缺少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会因教育活动形式单一而产生疲劳。

(二)阻碍幼儿积极学习品质的生成

教师想要幼儿“兴奋”,就会采用一些肤浅的、价值低的花招,并制作一些速成的装饰品,但这些作品只能带来短暂的欢娱,幼儿简单地沉浸在短暂的兴奋中,其学习体验比较分散,学习内容也比较碎片化,不利于幼儿生成稳定的学习品质。积极的学习品质包含好奇心、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等因素,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而只有源自幼儿主体的、有倾向性的、稳定的典型学习行为才反映一定的学习。因此,兴奋性教学使教师忽视了幼儿内在稳定学习兴趣的培养,阻碍了幼儿生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品质。

总之,兴奋性教学的运用只能鼓励幼儿成为“兴奋”的“消费者”和“旁观者”,或是外部刺激的“寻求者”,使幼儿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部倾向性”,阻碍幼儿积极学习品质发展的可能性。鉴于此,教师提供激发幼儿内部学习动机的支持性策略、提高幼儿学习主动性和稳定的学习兴趣便显得至关重要。

三、兴趣性教学的相对优势

兴趣性教学符合幼儿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特点,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是全面、稳定、持久的。

(一)更强调内在性和过程性的学习体验

兴趣性教学相比兴奋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内在性和过程性,更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一方面,兴趣是幼儿学习的最大内在推动力,幼儿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自发地参与学习活动。而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好奇心、兴趣、爱好等,此时也是教师进行快乐教育的关键期,帮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把对学习的兴趣转换为自身的主动学习,从中获得满足的愉悦感。另一方面,任何年龄阶段的个体都会对感兴趣的事物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兴趣性教学的运用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付出时间和精力,并且从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二)更强调稳定性和整体性的学习体验

兴趣性教学相比兴奋性教学更强调学习是长时间的,具有稳定性和整体性。学习兴趣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会发展成一种长期的、深入的、与某一领域相联系的个性倾向。学习品质是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幼儿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幼儿教师通过兴趣性教学培养幼儿稳定的学习兴趣,当兴趣成为个体长期倾向时,其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能够激发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热忱,帮助幼儿产生持久稳定的学习体验,使幼儿学习行为更加连贯,学习内容更加完整。

(三)更强调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体验

兴趣性教学比兴奋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兴趣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会促使幼儿主动地接近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从事自己喜欢的、具有创新性的事情。教师通过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思考,同时产生探究活动的心理倾向,激发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幼儿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四、兴趣性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树立兴趣性教学的理念

在兴趣性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兴趣性教学的理念,深刻地认识到兴趣性教学理念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兴趣性教学理念重视幼儿兴趣的培养和幼儿个性的发展,不仅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同时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师德育观的养成,是时代发展对于现代幼儿教师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兴趣性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作为幼儿发展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该在充分尊重幼儿自身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差异性的同时,以幼儿为本,真正做到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享受兴趣性教学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二)采用因材施教法和情境教学法

在兴趣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了解幼儿个体差异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了解幼儿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师幼关系,然后根据个体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杜绝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幼儿和追求幼儿完全趋同的表现。

除此之外,教师进行兴趣性教学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实物、图片、音乐等方式,根据幼儿的特点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特定情境下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情境中理解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三)设计兼顾兴趣性与教育性的教学内容

良好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具有教育性”,必须是有计划的,并且蕴含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能够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而不仅仅是引起幼儿的兴奋或趣味。一个“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或游戏,应该能长期吸引幼儿的兴趣,且能鼓舞幼兒始终参与活动的热忱。在兴趣性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教师还面临着必须拒绝依赖现有的、外来的、商业化的统一教材的挑战,要能自主设计出培养幼儿兴趣并能让幼儿持之以恒地参与或主导的活动。

教师应该把“具有兴趣性”的内容理解为通过教育活动不仅能使幼儿获得知识,还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利用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满足幼儿探索事物的需要。与此同时,兴趣性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具有教育性”,必须避免过于重视趣味性,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的教育性。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卓越幼儿教师”专业愿景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项目编号:WQN201703)

猜你喜欢

教育性幼儿活动
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活动随手拍”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学前教育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