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多元体验 传唱家乡童谣
2021-02-22费敏玉
费敏玉
古老的家乡童谣反映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人们在劳作或生活中创作并流传下来的。为响应习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号召,我们尝试挖掘家乡童谣素材,结合幼儿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兴趣,运用图片欣赏、多媒体技术、游戏等多元方式进行体验,传唱家乡童谣,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感受童谣的美,家乡的美,传承家乡的经典。
本文以活动“一只小船摇啊摇”为例,谈谈如何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多元体验,萌发红色情感,传唱家乡童谣。
一、传承家乡童谣的意义
人类在没有发明文字之前用歌谣来哺育孩子,妈妈哼唱的摇篮曲,是婴儿享受的第一份精美的文学营养,饱含着浓浓亲情,饱含着长辈们的期待。
家乡,多么温暖的字眼,幼儿天天生活在其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南通,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铮铮铁骨,薪火相传,这里有一首首童谣,能让我们和幼儿一起感受家乡的变化,一起传唱经典。
二、选择适合幼儿的家乡童谣
童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篇幅短小,童趣盎然,富有节奏、声韵的美感,内容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便于幼儿吟诵与理解。我们传统的童谣教学往往易停留在让幼儿记忆、朗读的层面,重语言技巧,轻审美感受,童谣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例如:南通童谣《一人巷》,它是将我市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名,按照名字中一到十的数字排列、组成的一首童谣,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然而很多教师在执教中只关注幼儿对于儿歌内容的记忆,缺少了对童谣里古朴厚重的古老街巷文化的感受。“一人巷,二沟头,三里墩,四步井”多么有趣的名字,幼儿对此充满好奇,智慧的教师可以借此为幼儿打开认识家乡乃至认识世界的窗户,让幼儿在了解地名的活动中走进南通历史。教师的引领,投射给幼儿的将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种摒弃狭隘的记忆,回归童谣本质,才能使童谣真正成为滋养幼儿生长的精神营养。
三、激发幼儿对家乡童谣的兴趣
我市具有2000多年的文明历史,“近代第一城”的称呼给了它最贴切的诠释,远有吕岱、陈实功,近有张謇、沈寿、赵丹等历史名人,傩剧、蓝印花布、板鹞等民间艺术流传至今。
1.发现资源,初探地域童谣
疫情期间,我们感受着国家抗击疫情的坚定决心,也看到近在身边的“逆行者”,感动的故事天天在发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在一个个平凡的举动中演绎传递,正是爱国情感的经年积淀,在遭遇历史困境的某个瞬间它便如潮涌来。各类公众号上纷纷呈现出各种教学资源,在给幼儿提供互动资源的同时,我们以尊重幼儿认知特点、发挥家庭优势为准则,从幼儿身边选择素材,唤起家长的情感共鸣,在教育和引导幼儿的活动中实现家园有效同步,童谣便是我园线上互动的载体之一。
我园立足幼儿、立足地方、立足情感,分步骤地和家长探讨生在南通、长在南通的孩子,最原汁原味、最朴素的精神供给是什么,爱家人、爱家乡这一淳朴的情感既是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要求,更是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我们和家长一起查阅《南通志》《通州志》等资料,搜集南通童谣,挖掘整合老南通的故事,幼儿的祖父母们更是热情高涨,将唱遍几代人的南通童谣汇集起来,《一只小船摇啊摇》便是其中一首。
2.收集图片,寻找“古老南通”
疫情后,我们和幼儿开始了线下活动,把酝酿多时的童谣课程进行网状呈现,网中的结点就是幼儿的兴趣点和讨论点,在浸润式的思考探索和分享交流中,共同感受童谣里的故事和老南通的影子。
在“一只小船摇啊摇”的主題活动中,我们在语言区投放了老南通的照片,在斑驳的照片中,幼儿看到了古老的北河梢、大码头、十里坊、三牌楼、濠河等,感受到南通的悠悠岁月和风雨变迁。“老南通”的话题在直观的照片和真切的交谈中逐渐深入,我们鼓励幼儿带上话题,用记录的方式采访家人,听听爷爷奶奶的故事,了解南通的过去,随着幼儿提供的素材越来越丰富,语言区的活动也越发精彩纷呈。果果说起了“爷爷挑运河”的故事,瑞瑞讲起了“外公行船运货”的故事,苗苗眉飞色舞地把“日本人上岸”的故事讲得惊险跌宕,瑶瑶更是说起了奶奶小时候的童谣“一只小船”……原本冷清的语言区,成了幼儿茶点时光停留最久的地方,在幼儿眼里,南通故事就是他们家自己的故事。
3.探索地名,感受新老变迁
儿歌中间出现了“北河梢”“大码头”“十里坊”“三牌楼”,因为前期经验的积累,幼儿的感性经验逐渐丰富,对南通古老的地名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南通有含有数字的地名,比如:一人巷、三牌楼、十里坊等,也能说出和河流有关的地名,比如:陆洪闸、九圩港、大码头、北河梢等,还知道一些有典故的地名,比如:曹公祠、三牌楼、寺街等。在熟悉地名的过程中,幼儿看到了南通的过去,历史感油然而生,对比当下,幼儿更深刻地感受到如今人居环境的美好。
四、多渠道感知家乡童谣,体验爱家乡的情感
如何让幼儿感受童谣的意境和内容,给予幼儿多渠道参与感受的机会显得尤为重要,帮助幼儿丰富感官和情感体验,可以尝试整合语言、绘画、动作等多种感觉通道,从而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在“一只小船摇啊摇”活动中,我们首先通过谈话:你坐过船吗?你坐船去过哪里?你见了外婆会怎样问好等一系列问题来唤起幼儿的共鸣,激发幼儿对童谣作品愉快、期待的情绪,为之后幼儿自主创编童谣积累生活经验。然后我们通过图片的水墨配乐处理,呈现给幼儿唯美、灵动的儿歌动画,吸引幼儿观察、讨论,进一步激发他们全心参与,其中童谣游戏视频的欣赏给幼儿创作游戏提供了动力和想象的空间。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轻松习得童谣,通过朗诵又进一步加深了对童谣的感知,最后,幼儿的创编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多渠道的欣赏,优化了幼儿对经典作品文学精髓的吸收,实现了他们在活动中立体多元发展的可能。
五、游戏化策略,感知家乡童谣,体验做中学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尝试教学游戏化的探索。
在“一只小船摇啊摇”活动中,教师发掘出幼儿合作“摇船”“瞟外婆”等游戏,引导幼儿想象我们怎样变成小船。有的两两合作,有的小组配合,更有的集体商议,大家纷纷沉浸在游戏中,不知不觉间感受到了这支童谣中体现的风土人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把北河梢、大码头、十里坊、三牌楼等南通老照片富有情节的呈现,让幼儿在和图片捉迷藏中知晓南通地名,路线图的留白和暗示,更是增加了幼儿挑战的趣味性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游戏后,当教师问到“一心要把外婆瞟”这一句时,幼儿准确表达了对南通方言中“瞟”的理解: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外婆,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外婆,问候外婆。南通方言的出现,是南通童谣的魅力所在,对方言的理解和表达,引发幼儿对南通语言的关注,一个“瞟”字,让大家的距离更近。
知家乡方能爱家乡,晓过去更能惜今朝。发现本土课程,挖掘家乡素材,是传承的需要,更是师幼共进的起点。在每一个朴素的童谣里,我们看到了诗意和热情,沐浴着先辈们的温暖和智慧,幼儿的情感在一次次的碰撞中越发善良和坚固,幼儿的心灵必将在唱响童谣的童年里,快乐无比。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