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肺结节,到底要不要挨一刀?
2021-02-22于荷
于荷
体检查出肺结节,很多人担心会不会是肺癌,纠结要不要马上切除。过度恐慌易治疗过度,不当回事儿又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期。那到底要不要挨这一刀?
刘宏旭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辽宁省食管癌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会理事、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ASLC)会员,首届辽宁青年名医。
发现结节别急着切
刘先生肺部低剂量加强CT报告显示,右肺上叶有一磨玻璃状结节,直径约6毫米。“这是不是肺癌啊?要不要马上手术?”拿到报告后,刘先生慌了,拿着CT片子,四处求医。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刘宏旭教授看了CT片后表示,从肺小结节的形态和大小上看,一般直径小于8毫米的磨玻璃样肺结节无需恐慌,只需定期复查即可。
像刘先生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刘宏旭院长说,随着人们体检意识的增强,选择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由于疫情的关系,不少人在做CT检查时发现了肺结节,肺结节患者比以前增加了4成。这些患者当中大部分都是良性结节,无需手术,但也不能完全忽视,需要定期复查。
实性结节最好手术
当然,也有一部分患者必须通过手术才能解决掉这个“不定时炸弹”。66岁的郭阿姨查出来的肺结节直径约1.1×1.4厘米。结节虽不算大,但刘院长凭多年的经验,從CT片上指出,这是一个实性结节,恶性的可能性很大,需要手术切除。郭阿姨不理解,这个结节很小,且自己也没不适症状。郭阿姨的女儿也纠结了,这边医生建议手术,可母亲也没啥症状,到底要不要挨这一刀?会不会过度治疗了呢?经过一个月的纠结,最终郭阿姨一家听了刘院长的建议。
刘院长说:虽然现在通过很多途径能查到很多关于肺结节的科普常识,但是否有必要手术,是否具备手术指征,还需医生视具体情况而定。刘院长综合郭阿姨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个体化精准手术方案,仅用一个3-4cm长的切口,成功摘掉“不定时炸弹”。
肺结节不一定会变成肺癌
查出肺结节后,人们往往过于恐慌,易发生过度治疗,本不需要切除的做了切除,影响了肺功能。肺结节和肺癌的距离有多远?刘院长说:不是所有的结节都会成为肺癌。有的结节是炎性的,还有的是肺结核或陈旧性钙化,只有一部分可能发展成肺肿瘤。肺部结节,尤其是磨玻璃结节,一般生长速度较缓慢,所以,我们建议8毫米以下的纯磨玻璃结节每3-6个月观察一次。有的惰性结节观察几年也几乎没有变化甚至有可能就消失掉了。只有一部分肺结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大小、形态、密度出现变化,并有可能出现边缘毛刺、支气管及血管集束或胸膜牵拉。如发现上述变化,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评估,以免贻误治疗时间。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即使没有肺结节,四十五岁以上的成年人,也应每年做一次肺部CT 。
8毫米是基本的考量单位
当体检发现肺结节后,应该怎么办?刘宏旭院长说:发现肺结节后,首先不用太惊慌,70%以上的人CT都会提示有肺结节,实际上,报告上没有报出直径的微小结节不必在意。8毫米是一个基本的考量单位,也是国际上建议的观察指标。如果大于8毫米,也不要惊慌,要看结节的密度、形态以及周围血管支气管的走形,这就要找有经验的专业医生来判断。
治疗方式越来越多
很多人对手术很抵触,很害怕,已有手术指征也不愿挨这一刀。刘宏旭院长表示,目前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或联合亚段切除已是常规术式,保留自主呼吸非气管插管麻醉下的单孔胸腔镜手术技术也已经成熟,并积极开展磁导航下肺结节定位、诊断及消融技术,以“无孔”的手术方式让复杂的多发肺结节有更多的治疗方法,让更多患者获得治疗机会。所以,如已有手术指征,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早诊早治是防癌抗癌最重要的
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国内恶性肿瘤首位,且呈上升趋势,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但其实,肺小结节并不可怕,即使是恶性结节,大多数也只是处于肿瘤的最早期,及早发现、治疗,一般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刘院长提醒:“一方面45岁以上的人群要有意识地在体检中加入胸部低剂量螺旋CT,它可以发现早期肺癌,是目前最为敏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另一方面,检查出肺结节也不要过度恐慌,要到正规医院去评估。”刘院长表示,即便诊断出来的肺结节是早期肺癌,只要能及时发现、治疗,5年生存率接近100%。但遗憾的是,目前仅有15%的肺癌病例能够在早期发现。所以,肺癌的早诊早治是目前所有胸外科医生所面临的挑战之一,也是防癌抗癌最为重要的一环。
避免坏习惯,远离肺癌
刘院长最后建议大家: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习惯,空气不好时要戴口罩。尽量到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身体,避免空气污浊时外出活动。多吃新鲜水果,戒烟,远离二手烟。香烟中的多种物质会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进而引起细胞的转化,最终癌变。这里有一个吸烟指数:即每天吸烟的支数,乘以烟龄,如数值大于400,那么就存在一个肺癌的高危因素。另外,新装修房子要空一段时间再入住,防止高浓度甲醛的致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