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兰诗》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2021-02-22顾和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木兰诗花木兰木兰

顾和平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如何以单篇课文的教学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迫切须要解决的问题。备课过程中,我在网络上搜索与《木兰诗》相关的教学实例作为参考,发现《木兰诗》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很大。《木兰诗》作为经典名篇,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确定,事关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认真探讨。

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教学目标统率着教学点,教学点是教学目标的分解和诠释。“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与流程、方法等构成了教师实施教学的教学点。”“教师设计教学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什么,还要考虑怎么学。”(魏本亚,《语文教学点:课堂教学的基础》,《语文建设》,2016年第5期。)魏本亚教授同时认为,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课标精神。教师要主动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弄清“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要求是什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照,让我们在教学中少走弯路,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学文本,更准确地把握《木兰诗》的教学点。

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说,课文的精要之处既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课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对教学文本的把握,就是要紧紧抓住课文的精要之处,因为这既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课文教学的重点。

有上述的理论支撑,对《木兰诗》教学内容的把握就有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我们认为,《木兰诗》教学点至少应该包括基础知识、人物和情节的处理方式、语言艺术以及对未定点的探究等内容。

一、掌握《木兰诗》的基础知识

理解并识记容易读错的字音:机杼  军帖可汗 鞍马  鞍鞯  辔头  鸣溅溅  燕山 胡骑   鸣啾啾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霍霍 著我旧时裳    云鬓   同行十二年

理解并识记容易写错的字形:机杼  鞍鞯辔头   朔气   金柝

理解并识记容易误解的词义:当户织   機杼   唯闻 无所忆   军帖  可汗 军书十二卷   阿爷  愿为市鞍马  鞍鞯  辔头  旦 鸣溅溅   胡骑   鸣啾啾    赴戎机    度若飞   朔气    金柝  铁衣天子    明堂 策勋十二转 百千强  问所欲   愿驰千里足  出郭相扶将

理红妆   霍霍   著 云鬓  帖花黄    火伴  扑朔  迷离  傍地走

理解并识记难以理解的特殊句式:问女……,问女……(复沓句)。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互文句,交错补充)。万里……,关山……。朔气……,寒光……(对偶句)。将军……,壮士……(互文句,交错补充)。爷娘……,出郭……;阿秭……,当户……;小弟……,磨刀……(排比句)。

除此之外,对文本的初步诵读、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等也是必须掌握的。

二、分析《木兰诗》的人物性格

《木兰诗》作为传诵千百年的名篇佳作,寄寓着人们的情感态度和审美理想。在战乱频发、男权主导下的中国古代,广大女性在精神上普遍处于受压抑的状态,《木兰诗》精心塑造了一位健康活泼、聪慧勤劳、精神明朗的女英雄形象,反映了人们对花木兰明朗性格的欣赏和赞叹。同时,像花木兰这样阳光的女性少之又少,从某种意义上说,《木兰诗》传达了人们对花木兰精神性格的呼唤和期待。

《木兰诗》以具体的劳动场景开篇,表现了这位阳光少女的忧愁、牵挂、焦虑。紧接着,诗歌以互文和排比的手法,极力铺陈渲染花木兰的行动轨迹和性格特征,花木兰的谨慎、深思、稳重的形象跃然纸上。花木兰辞别家人,暮宿黄河岸边和黑山头的叙述描写,巧妙地描绘了花木兰的细腻心理和女性情怀。

花木兰奔赴战场,沙场驰骋,在战火纷飞中英勇搏杀,置生死于度外。花木兰勇敢坚毅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诗歌的结尾别有一番情趣,花木兰脱去战袍,重回女儿身,精心梳洗打扮,再次表现了花木兰是一位热爱生活、情感细腻的平凡女性。出门看伙伴的细节描写,又表现了花木兰是一位聪明、谨慎、机敏的伟大女性。

三、理解《木兰诗》情节的处理方式

《木兰诗》在详略处理上异乎精当,令人拍案叫绝。《木兰诗》对详略的把握和处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成就。诗歌以互文和排比的手法,极力铺陈渲染花木兰的行动轨迹和性格特征,此部分是详写。目的是充分表现花木兰的谨慎、深思、稳重的性格特征。

花木兰奔赴战场,沙场驰骋,在战火纷飞中英勇搏杀,置生死于度外。诗歌略写木兰投身军旅,经历了无数次惨烈的战斗,诗歌这样的艺术处理,是为了表现花木兰的勇敢顽强,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胆略,也是为后文写她不慕荣华、回乡尽孝做铺垫。诗歌的结尾以精彩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平凡百姓的天伦之乐。此部分是详写。

四、欣赏《木兰诗》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学文本最直接的呈现方式,它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态度和情感取向。语言是诗歌文本的载体,凝聚着文本的思想与情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字词、修辞,还要关注语法,巧妙地利用教学文本的语言设计教学点,寻找抓手,寻求突破。“语言教学是难点,也是语文教师教学追求的高境界。”(魏本亚,《语文教学点:课堂教学的基础》,《语文建设》,2016年第5期。)

从某种程度上说,《木兰诗》的语言就是一曲交响乐。《木兰诗》语言具有“独有的音响效果”,大量运用拟声词、叠词,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木兰诗》以具体的劳动场景开篇,以花木兰的织布声中夹杂着微弱的叹气声,表现了这位阳光少女的忧愁、牵挂、焦虑。

花木兰辞别家人,暮宿黄河岸边和黑山头的叙述描写,依旧运用声音的描绘。以拟声词的重叠运用,用间隔反复的手法,既写出了木兰从军征程的遥远,也表明了宿营地的荒凉,表现了木兰对家人的思念。

对于教学文本语言的把握,除了大量运用拟声词、叠词,还有排比、互文、对偶等修辞手法。例如,以花木兰的织布声中夹杂着微弱的叹气声,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花木兰奔赴战场,沙场驰骋,在战火纷飞中英勇搏杀,置生死于度外,多运用排比、互文、对偶等修辞手法。诗歌以欢乐与团聚收束全诗。奠定了全诗的明朗色调,也与花木兰这个阳光女性相映照,有力地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五、探究《木兰诗》的未确定点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认为,教育活动要最大限度调动的潜力是对人的灵魂的开启教育,绝非单单的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引领学生善于学习、学会学习,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究问题,并合理地解决问题。波兰当代学者英伽登的“填充”理论认为,文本存在着无数的未定点和空白,就像事物的骨架,要使它生气、丰满,就需要读者的想象来填充,读者也就参与了作品的创造。(参见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63页。)语文教学就是要不断地引领学生发现教学文本的不确定点,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潜在智慧,各抒己见。当然,教师也要善于总结和归纳,由统一而多元,再由多元而统一。在考试制度的重压下,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学科。

对教学文本中不确定的教学点的探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点。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对教学文本中不确定的教学点的探究,还能成就教师自我,促其深思,促其发展和前行。

有些教学案例,已经很好地实现了对教学文本中不确定的教学点的探究,巧妙而准确地找到了《木兰诗》教学的生长点,可供借鉴。如魏本亚教授的《木兰当了几年兵》研究案例,在听课过程中,其偶然听到学生询问教师,表达自己的困惑。学生对“十年归”和“同行十二年”这对看似矛盾的表述,争论不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点,遗憾的是,执教者没能抓住这个教学生长点,随口答道:“十二年。”魏教授在教学案例中意在引领學生探究中国古典文学表达中“定数”和“虚数”的问题,指出,“三”“六”“九”多是虚指。《木兰诗》中的“十年”“十二年”也多是虚数,就是很多年的意思。 此外,徐宏寿的《木兰诗》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填写木兰履历表,也是创新之举,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此,我们还可以反向发问:“木兰为何叹息?”“木兰买东西为何那么烦琐?”也可以引领同学们思考:花木兰作为女人,应该裹脚,这样就没有办法行军和打仗。还可以启发同学们思考,为何花木兰女扮男装那么多年,这个惊人的秘密一直没被发现呢?等等。这些探究式的问题,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同学们热烈的争论、深思和探究。

细致地走进文本,有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治学的良好态度,更有助于教师掌握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技巧和基本方法,知道教什么,怎样教。从而更精准地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猜你喜欢

木兰诗花木兰木兰
木兰剧片段展示
花木兰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花木兰
若是木兰能网购
安阳有个“花木兰”
尊重学生自我体验的课程设计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俄罗斯的“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