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的人名和地名探微
2021-02-22薛林邦
薛林邦
鲁迅先生作为现代文学巨匠、语言大师,其作品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甚至在人物形象的命名、故事地点的设置等细节方面,都无不表现出一代文豪的大家风范和艺术创作的匠心独运。
一、人物取名的深刻意蕴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虚构的,鲁迅的作品自然也不例外。他的作品中每个人物的姓名中都包含了深刻含义。在《阿Q正传》中,作者对主人公阿Q的取名可以从中挖掘出以下深刻的意蕴。
1.关于阿Q的姓氏问题
在小说中,阿Q没有一个确切的姓氏。作者之所以如此安排,有三方面的意图:
首先,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姓名尤其是姓氏,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出身和地位。古往今来,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每个人都有姓氏,而只有阿Q例外。在小说中,他曾经在酒后说过自己似乎应该姓赵,但立刻领到了赵太爷的痛骂和一记耳光。连拥有自己姓氏的权利都没有,可见阿Q的社会政治地位之低。
其次,姓氏又是一个人所属宗族的标签,而宗族又规定了人类的血脉传承关系,同时它也是过去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生活的最重要的思想依托和精神靠山。阿Q没有姓氏,便没有宗族可依靠。他虽然经常说自己的祖上和儿子比别人阔多了,但事实上他上无祖宗,下无子嗣,像一个断线的风筝,一片飘零的树叶。由此,其身世之卑微、命运之悲惨可见一斑。
再者,人无姓氏,其籍贯便无可考证。如此一来,小说中的“未庄”,自然也就“未知”是“何庄”了。这样,恰恰暗合了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初衷。天南地北,城镇乡村,从陇西天水(小说中所言)到浙江绍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都能看到阿Q的影子。
2.阿Q其名的意义
既然如此,那么,对于这样一个连姓氏都没有的人物形象,作者是缘何给他取名的呢?根据小说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取名为“阿Q”至少应该有以下四种意蕴。
第一,表现了对封建传统的否定。作者在小说第一章中提到,小说的主人公好象应该叫“阿桂”或是“阿贵”。但前者无字号可考,后者又无兄弟可证,所以终不可信。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在借此表示对当时流行的“国粹”论的否定,也包含着对封建传统思想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二,寄托了对新思想、新文化的追求。作者说他为了顺应“《新青年》提倡洋字”的潮流,用了洋字,并且按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为“阿Quei”,略为“阿Q”。就舍弃汉字不用,采用西方字母这一点,又足以体现出鲁迅先生在“五四”时期一贯坚持反对旧学,提倡新学的文化主张。
第三,画出了清末国民的肖像。英文字母有二十多个,其中用来为汉字“桂”“贵”注音的第一个字母并不是“Q”而是“G”。而作者为什么却用了前者?稍加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字母“Q”的形状看上去酷似清朝人额头剃得光光的、下面拖着一条辫子的脑袋。这样一来,就使得阿Q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此处理,对于从不肯多用一个可有可无的字的鲁迅先生来说,绝不可能是巧合。
第四,暗示了阿Q命运的结局。在小说最后一章“大团圆”中,阿Q被枪毙前画圆圈时,“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立志要画得圆,但终于在最后合缝的时候又向外一耸”笔锋,这不又是一个“Q”吗?由此,我们可以肯定,作者在给小说的主人公取名为“Q”时,就已经暗示出他命运的结局不会是“大团圆”。在他脑后的脖子上,早就架着一把刀,终究会要了他的命。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阿Q,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其他人物的取名也不乏深意。赵太爷、假(钱)洋鬼子的姓,正与“百家姓”中排列前两位的姓氏“不谋而合”。在鲁迅的笔下,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大多都姓赵(有《狂人日记》中的“赵贵翁”为证)。回顾历史,首创“百家姓”的宋朝又恰恰是封建理学最为盛行的时期。
至于鲁迅的其它作品,如《孔乙己》中的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故乡》中麻木愚昧的农民“闰土”、寄托着希望與理想的下一代“水生”,《药》中炎黄子孙的代表“华(老栓)夏(瑜)”,乃至《风波》里“一代不如一代”的“九斤”“七斤”,等等。在这些姓名中,无不饱含着作者对旧中国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强烈的批判意义。
二、地名设置的以点代面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所以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环境、地点也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许多小说中都出现过“鲁镇”这个地名。“鲁镇”似乎已经成为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共同家园。
1.作者多次写到的“鲁镇”是一个地方吗?
虽然鲁迅的多篇小说都写到了“鲁镇”,但每个作品中的描写又不尽相同。《祝福》里的“鲁镇”是祥林嫂两度生活和最后死去的地方。从“鲁镇”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的身份来看,他是一个“老监生”,住的是“台门府”,可见“鲁镇”的规模应该不小。但镇西头又有土地庙,过年前家家户户要进行杀鸡宰鹅放爆竹等祝福活动。由此看来,这是一个农村的“市镇”。与此相比,《孔乙己》里的鲁镇则让人感觉规模更大。小说里说咸亨酒店的格局和别处不同,当街有一个大柜台。这里有好几家酒店,并且都在当街,而且还住着 “丁举人”等社会上层人物。可见这个鲁镇应该在城里。而《风波》中的鲁镇就小多了,并且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小镇。镇里的“七斤”早晨摇着船进城,傍晚就回来了。这里的人都被称作“村民”。即使地位最高的“赵七爷”,也只是“邻村”茂源酒店的掌柜,就连人们的晚餐也完全具有农家特色。
除此之外,鲁迅先生在其他多篇小说中都提到了鲁镇这个地名,如《明天》《社戏》,就连《阿Q正传》中的未庄,也是鲁镇的一个村子。 “未”即“不知在什么地方”,言下之意,“未庄”不是特指某地,而适合旧中国农村的任何一个地方。这样小说便更具普遍意义。正所谓见一斑而窥全豹,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2.作者为何对“鲁镇”地名情有独钟?
既然以上不同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作者又为什么要多次使用鲁镇这个地名呢?鲁迅的故乡在浙江绍兴,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作者在小说中对鲁镇的描写,故乡的影子无处不在:城镇街市上必不可少的酒店,乡村水路上来来往往的乌篷船……读鲁迅的小说,似乎跟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他的故乡,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另外,鲁迅生前与他的母亲和外婆感情非常深。而他的母亲就姓鲁,这也许是作者后来以“鲁迅”为笔名的原因之一,更应是以鲁镇作为他的小说中的故事背景地的重要原因。可以说,鲁镇,既是鲁迅先生记忆里难以忘怀的故乡,也是他一生中不可磨灭的精神家园。
总之,在阅读和研究鲁迅作品时,应联系特定的历史时代,准确把握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汲取其语言艺术的精华。惟其如此,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一代文坛巨匠的风采。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构建‘单篇、群文、整本书三维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的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177)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