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炒作“高考状元”,挺复杂的
2021-02-22夏雪青木
本报驻韩国、德国特约记者 夏雪 青木
近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要求,严禁炒作“高考状元”“高分考生”等。宣传高考状元一直以来争议都很大,虽然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给予优秀考生的一种荣誉,但不少人都表示,这对于更广大的学生,尤其是差生,是一种过度的压力,营造出“唯分至上”的环境,更是对学生本身隐私的侵犯。实际上,在很多国家,“状元榜”“成绩榜”也一直备受争议,一些国家通过对教育的改革,逐渐寻找更合理的成绩发布方式。
经常看日剧、韩剧的观众不难发现,在这两个国家的文艺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成绩榜被公开贴在校内的镜头。以韩国为例,这个极度重视教育和学历至上的国家,对“高考状元”的重视度和中国比起来可以说是有过之而不及。每年1-2月大学录取名单公布后,学校和培训班都会张贴海报、悬挂横幅,宣传炒作名牌大学录取名单。这一惯例已经持续了数十年,虽然有民众不满,但似乎正愈演愈烈。
前不久,韩国第一学府首尔大学的录取名单一发布,各学校和补习班就迅速开始行动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宣传。《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到,首尔市内随处都可见写有“本校X人被首尔大学录取”“恭喜XXX同学考入首尔大学”的横幅(如图)。这一行为也引发了学生之间的热议。大学生崔同学回忆道:“去年回母校时,只看到了高高悬挂的名校合格者名单,我感到十分失落。虽然我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成功考入了理想大学,却没有收到来自学校的祝贺。被大学录取这件事本身就是值得庆祝的,但学校的祝贺似乎只针对名牌大学的录取生,并不认可我们其他学生的努力。”就读于韩国名校延世大学的金同学也惋惜地说:“学校张贴的横幅就像划分阶层一样,将名牌大学和其他学校区分开来,直接让学生们认识到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商标。这是一种对错误惯例的延续,没有传递正确的育人观。”
出于对“歧视性文化”的担忧,韩国国家人权委员会曾在2012年和2015年先后两次对学校宣传名牌大学录取名单的做法进行了批判,向各市以及教育部门提出了加强指导和监管的要求,并向中学校长提出建议,要求克制发布宣传物。该委员会表示,“宣传特定大学的录取名单会给其他学生带来疏离感,从教育方面来看是不合适的。这种行为助长了‘学阀主义和学历歧视现象。”但是,由于各地教育部门并没有积极出面进行监管,只是一年或两年一次发布有关的的公文,韩国学校大肆宣传炒作名牌大学录取名单的行为仍在继续。
“在欧洲,公布‘高考状元的历史几乎与高考制度一样久远。”德国汉堡大学教育政策学者鲁迪格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900多年前,欧洲第一所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建立,此后随着高考制度的完善,公布“高考状元”也称为各国的一个惯例。“在当时,这样做一是为了激励其他学子参与高考,另外则是为了突出高考透明性。”
后来,随着欧洲国家越来越注重隐私,“高考状元”从硬性规定变成一种软性规定。目前,欧洲国家高考禁止公开高考成绩排名,尤其对差生成绩更是做到隐私保护。鲁迪格表示,虽然教育部门较为低调,但每当高考结束后,各国媒体仍会广泛对“高考状元”进行宣传。
去年,德国高考Abitur结束后,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图片报》就以“他是德国最优秀的学生!”为题,报道当年德国的“高考状元”——来自北威州杜伊斯堡的17岁中学毕业生本尼迪克特·谢尔,在满分900分中取得898分。报道还介绍了他学习的方法,“玩的时候开心地玩,学习的时候努力学习”。
西班牙媒体去年在高考后,也大肆宣传当年的“高考状元”费尔南多·加松,获得总分为14分的西班牙高考满分。“这样高考分数可以让他选择任何想去的大学。”据报道,这名学生在高中阶段选读的是科学健康,并获得平均分10分满分,他希望去塞维利亚巴勃罗·德·奥拉维德公立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该专业通常只招收12分以上的学生。
同样,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欧洲国家的媒体在每年高考后,也都会报道“高考状元”的个人事迹。教育政策学者鲁迪格说,“高考状元”是一个荣誉,对进入精英大学和受限制的专业很有帮助,也更容易获得奖学金。
不过在欧洲,除了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慕尼黑大学、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等部分精英大学的专业差距比较突出外,大多数院校和专业之间水平都较为平均,教学质量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尽管“高考状元”被赞扬,但大部分欧洲学生和家庭并不会特别关注或在意这个荣誉。
目前在柏林一所中学读高三的克劳迪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欧洲的中学生大多不会太过在意考试名次,他们更在乎自己的等级分数可以申请什么学校和专业。基于国情,多数学生会考虑自己居住地点,选择离家比较近的本地大学,竞争压力也会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