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测量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的编制
2021-02-22陈立鹏薛璐璐
陈立鹏,薛璐璐
(中国人民大学 心理学系,北京 100872)
一、认知、情感和意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测量的三大维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础,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根本方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来,学界纷纷对其展开相关研究。截至2020年11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到562篇文章,涉及民族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主要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意义、铸牢途径等进行探讨。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个概念,将“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作为元概念,强调其在中华民族这一特定语义场中的内涵和价值[1];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在历史、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集体身份认同[2];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种途径,强调民族院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3],重视大众舆论和思想作用,突出心理因素的重要性。为此,也有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开展研究,例如强调民族心态构建的重要性[4],从心理空间生产强调学校教育的意义[5],从民族心理学角度阐述心理距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等[6]。
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任务而言,理论根基固然重要,但在探究理论的同时,也需要通过量化指标,对当前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是否受到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样既能为国家大政方针提供科学数据,也有助于推动通过个人的意志努力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目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量化研究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测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测量工具。虽然国内外已有关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方面的量表,如国外学者Phinney于1992年编制的多民族认同测量量表,从依恋、归属感、认同获得、民族行为四个方面测量民族认同[7],以及我国学者从探索、肯定和确认三方面编制的民族认同量表[8],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有别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概念,需要从更加整合的角度来测量。为此,本研究以意识理论为基础,围绕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的理论结构,严格按照心理测量学的方式,编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力求为后续研究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
心理学关于意识的概念还未有清晰的界定,但总的来说,意识是人在觉醒状态下对自己和环境的觉知,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背景下,人们直接经验的主观心理现象,同样反映在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其中,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与认识的内涵如出一辙,一般包括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表象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其表现为对中华民族价值观、中华民族身份等的认识。如研究者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意在突出认知的重要性[9]。情感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与评价,是人们适应生存的工具,能激发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其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平等,也表现为对中华民族的强烈归属感。现有研究表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现了各民族情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10]。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是实现意识层面向行为层面转化的动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其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自觉性行为。有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提出铸牢途径,是彰显意志行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11]。为此,将认知、情感和意志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的三大维度,能全面、有效地测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也能为后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提供测量工具。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样本一:选取中国人民大学在校生20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14人;汉族12人,少数民族8人;年龄范围在20-26岁。样本一作为自编开放式问卷的被试。
样本二:选取北京、福建、安徽、广西、广东、海南、江西、云南、浙江等28个省市区共531名被试。其中,男性194人,女性337人;非农业户口372人,农业户口159人;年龄范围在17岁-70岁之间;受教育水平在专科以下的有67人,专科及以上的有464人。样本二共涉及汉族、白族、藏族、朝鲜族、土家族等16个民族,职业范围涵盖个体经营、公务员 、国企员工、军队文职人员、事业编制、私企员工、学生等。样本二作为本研究中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被试。
样本三:选取北京、福建、安徽、广西、广东、海南、江西、云南、浙江等28个省市区共402名被试。其中,男性146人,女性256人;非农业户口276人,农业户口126人;年龄范围在16-78岁之间;受教育水平在专科以下的有59人,专科及以上的有363人。样本三共涉及汉族、白族、藏族、朝鲜族、土家族等16个民族,其中职业范围涵盖个体经营、公务员 、国企员工、军队文职人员、事业编制、私企员工、学生等。样本三作为本研究中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的被试。
样本四:选取样本三中的114人,在间隔两周之后进行再次施测。其中男性33人,女性81人,年龄范围在20-25岁之间。样本四作为本研究中重测信度分析的被试。
(二)量表编制过程
1.初始量表的编制。首先,在意识理论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其次,对中国人民大学20名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进一步总结归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测量范围;最后,初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结构,按照“简洁、通顺、清楚、明白”的准则进行题目编制。通过三次讨论,采用Likert五点计分量表(包括“非常不认同”“比较不认同”“不确定”“比较认同”“非常认同”五种回答),形成共40道题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初测版。
2.量表的修订。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初测版,对样本二中的被试进行施测,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项目分析中,将题总相关系数小于0.4及高低分组t检验不显著的题目剔除,共删除2道题目。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按照相关删题原则,共删除20道不符合测量要求的题目,最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经修订后剩余18道题目。
3.形成正式量表。使用修订后的量表对样本三的被试进行施测,施测结果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再使用样本四的被试进行重测信度分析。结果表明,最终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共包括18个题目,由认知、情感、意志三大维度构成,每个维度均为6个题目。
(三)研究工具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放式问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放式问卷: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在参考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自编10道简答形式的开放式题目,调查结果用于本研究量表编制中的理论构建。开放式问卷例题如下:“你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你认为应如何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初测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初测版:该量表是根据意识的理论结构,分别将认知、情感、意志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的三大维度,按照编制题目的规范性,形成具有40道题目的初测版量表。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方式,即1代表“非常不认同”,2代表“比较不认同”,3代表“不确定”,4代表“比较认同”,5代表“非常认同”,得分越高代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正式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正式版是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初测版,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形成。该量表共有18道题目,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大维度,每个维度具有6个题目。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方式,即1代表“非常不认同”,2代表“比较不认同”,3代表“不确定”,4代表“比较认同”,5代表“非常认同”,得分越高代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
(四)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线下施测和线上施测方式相结合。开放式问卷使用线下施测方式,主试由具有心理学背景的硕士研究生担任,在被试知情并自愿的情况下进行调查;量表的初测版、正式版、重测版均使用中国人民大学线上测试系统,在被试知情并明确指导语后进行作答。问卷统一回收后,使用SPSS 20.0及AMOS 20.0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初测版的项目分析
使用本研究中的样本二进行施测,对施测结果进行高低分组t检验及题总相关分析。计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初测版的总分,将总分前27%作为高分组,总分后27%作为低分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高低分组在各个题目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除第14题外,其他39道题目得分均具有显著差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的各题目与总分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40道题目与总分均成显著正相关,但第24题的相关性小于0.4。综上所述,根据项目分析结果,将第14题和第24题删除,剩余38道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初测版本项目分析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初测版探索性因素分析
根据项目分析结果,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初测剩余的38个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Bartlett球型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2,2=20885.57,df=780,p<0.001,说明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初测版本KMO和Bartlett’s检验结果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差极大旋转法抽取公因子,根据特征根大于 1 确定因子数量,并根据以下标准进行项目剔除:(1)因子载荷小于 0.40;(2)在两个因子上的载荷均大于 0.40;(3)某因子的题目数量小于 3;(4)题目不符合因子内涵。共进行了 7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第一次剔除 2 个题目,第二次剔除 2个题目,第三次剔除 3 个题目,第四次剔除 1个题目,第五次剔除 3个题目,第六次剔除5个题目,第七次剔除5个题目。最终形成包含 3个因子,共18 个题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见表3。
由表3可知,因子1由第1题、2题、3题、5题、9题、13题组成,属于假设理论结构中的认知维度,故将因子1命名为“认知”。因子2由第17题、20题、21题、22题、25题、28题组成,属于假设理论结构中的情感维度,故将因子2命名为“情感”。因子3由第29题、30题、31题、32题、33题、34题组成,属于假设理论结构中的意志维度,故将因子3命名为“意志”。
综上所述,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了与初步构想相一致的结果,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构成,最终形成了具有18道题目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正式版。
表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初测版本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正式版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与假设预期一致的理论模型,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为:认知、情感和意志。对18道题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正式版在样本三中进行施测,施测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使用AMOS 20.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的一阶模型和二阶模型拟合指数如下:由表4可知,一阶模型的2/df为3.95,RMSEA为0.08,且AGFI、GFI、IFI、TLI、CFI值均大于0.8但小于0.9;而二阶模型中2/df为2.27,RMSEA为0.05,且AGFI、GFI、IFI、TLI、CFI值均大于0.9。说明二阶模型合较好,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这也与本研究的理论构想一致,为此最终采用二阶模型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的理论结构,其结构模型及标准路径系数见图1。
图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构模型及标准化路径系数图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正式版的信度分析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正式版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采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对样本三的被试进行施测,施测结果用来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结果见表5,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认知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2,情感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意志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结果表明,此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正式版的重测信度。采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对样本四的被试间隔2周后进行重复测试。计算两次测量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数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5,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7,认知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70,情感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86,意志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83。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
表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正式版信度分析
四、讨论与结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目标,也是实现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一起的根本路径。本研究根据意识的理论,将认知、情感、意志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的维度,分别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编制了一份各项指标均符合测量学标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的理论构建
为确定量表施测内容和范围,参照现有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文献,自编开放式问卷。对开放式问卷结果整理,发现在被试的回答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有“团结”“统一”“共同”等,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各民族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符。而以意识理论为基础,从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与现有研究相一致。从认知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成员对待“中华民族共同体”肯定的态度与强烈的认同感,是实现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精神基石[12];从情感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之间、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感情维系程度,只有认知层面的爱国观念转化为可察觉的爱国情感时,才能被社会感知到,最终形成具有社会属性的家国情怀[13];从意志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从认知、情感向行为层面的转化,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高层次,体现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意志努力的重要性[11]。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的编制与施测
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经心理学教授及研究生进行多次讨论,严格按照量表编制的方法,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的初测版。对初测版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删除不符合要求的22道题目,剩余18道题目。
其中认知维度第 5题涉及民族交往,第9题涉及民族身份,而第2题、1题、3题、13题涉及中华民族价值观,重在强调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交融,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稳固的关键[14]。情感维度第17题、28题涉及对中华民族的依恋之情,第25题涉及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第20题涉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与拥护,第21题涉及对各民族的态度平等、公平,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认同中华民族为统一的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性倾向,突出认同感、归属感的必要性[15]。而意志维度第30题、31题涉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第33题和34题涉及民族复兴任务中的坚韧性和坚持性,第29题、32题涉及为国家做贡献的自觉性,意在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为突破困境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努力的重要性,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努力的意义[16]。
在验证性因素分析阶段,分别比较了一阶模型和二阶模型的拟合程度,最终结果表明二阶模型相较于一阶模型更好,其中2/df为2.27,RMSEA为0.05,且AGFI、GFI、IFI、TLI、CLI值均大于0.9,进一步证明了本研究在理论构建部分的合理性。
(三)本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本研究根据既往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讨论,使用心理测量学的方式,根据意识的理论编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在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人的高级心理功能,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量表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进行考察,利于充分发挥各民族成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伟大任务,量表能准确反映当前我国各民族成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为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数据。最后,量表的编制完全按照心理测量学的方式,各项指标均符合测量学的标准,为后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测量工具。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量表在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删除了22道题目,是由于研究内容具有较高的社会赞许性倾向,导致被试在作答时有意选择符合社会规范的题目,为此在后续修订量表过程中,应注意文字的表达,巧妙避开社会赞许性较高的文字。其次,虽然此次测量涉及民族众多,被试涵盖范围较广,但从整体上看,被试的数量较少。未来研究可广泛施测于各个地区、各职业人群,扩大样本的施测范围,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最后,由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测量工具较少,本研究中未能进行校标效度的检验,但在结构效度上,本研究通过理论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等,保证了结构效度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从意识理论出发构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结构为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据此编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共有18道题目,其中认知维度6道题目,情感维度6道题目,意志维度6道题目。该量表的信效度均符合测量学标准,可应用于未来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