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屈光不正的临床效果
2021-02-22丹东爱尔眼科医院辽宁丹东118000
丹东爱尔眼科医院 (辽宁 丹东 118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制瓣LASIK在屈光不正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79例屈光不正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飞秒激光组,给予两组常规角膜刀制瓣LASIK治疗、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结果:飞秒激光组术后4周屈光度、视力水平均优于常规组(P<0.05)。飞秒激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用于屈光不正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及屈光度异常,并保障其治疗安全。
作为一类常见眼部疾病,屈光不正的发生会影响患者的视功能,进而干扰其正常生活[1]。该病主要表现为: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睛的屈光系统,但无法在视网膜的黄斑中心实现凹聚焦,导致成像模糊。如人们习以为常的近视、远视、散光等均属于屈光不正。目前临床多采用制瓣手术治疗,矫正患者的视网膜成像异常[2]。飞秒激光制瓣LASIK采用飞秒激光仪进行制瓣。为判断这一手术方法的价值,本研究主要针对79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9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79例屈光不正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异同,分为常规组(36例)和飞秒激光组(43例)。常规组共53眼伴屈光不正;男20例,女16例;年龄区间21~37岁,平均(29.32±1.29)岁。激光组共59眼伴屈光不正;男23例,女20例;年龄区间20~38岁,平均(29.48±1.33)岁。综合比对之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均未发现明显差异(P值均>0.05)。
1.2 方法
常规组接受常规角膜刀制瓣LASIK手术治疗:(1)术前准备。给予屈光不正患者手术治疗前,常规测定患者的角膜厚度、曲率、眼压等参数。术前2d,给予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按照每次1滴,每日三次的频率,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江苏汉晨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103148)进行预防。(2)手术治疗。常规消毒屈光不正患者眼周皮肤,向EX-500型号手术设备中输入眼压、角膜厚度等相关参数。屈光不正患者取仰卧位,行表面麻醉后,常规开睑,以适宜负压环进行操作,将Moria-M2型号角膜板层刀置于屈光不正患者眼部,掀开角膜瓣,整个制瓣过程中,全程保持瓣蒂位于上部。运用EX-500型号手术设备中的输入参数,合理扫描、切削患者的角膜组织。检查切削操作与预设参数要求相符后,清洁角膜床,复位屈光不正患者的角膜瓣。
飞秒激光组接受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治疗:(1)术前准备。与常规组一致。(2)手术治疗。术中操作流程与角膜刀制瓣LASIK手术相同,术中以Fe-200型号飞秒激光仪实施手术治疗:按照边切角度90°、角膜瓣厚度110μm、角膜瓣直径8.5mm标准,以飞秒激光仪进行制瓣处理。术中钝性分离屈光不正患者的角膜组织,掀开角膜瓣,暴露角膜组织,参照上述标准以飞秒激光仪进行切削处理。后续复位、清洁等操作与常规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界定
(1)在手术治疗前及手术治疗四周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屈光度和视力,将之作为第一观察指标;
(2)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角膜瓣异常、角膜感染两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将之作为第二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产生的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针对计量资料行“t”检验,所有结果均以“±s”的形式予以呈现;针对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相关结果以“n(%)”的形式呈现;当P<0.05时,表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屈光度及视力变化
常规组术前屈光度、视力差异不显著(P值均>0.05);术后4周,常规组屈光度(0.18±0.07)D、裸眼视力(0.75±0.24),均低于飞秒激光组的(0.40±0.13)D和(0.87±0.20)(P值均<0.05),见表1。
表1. 屈光度及视力变化(±s)
表1. 屈光度及视力变化(±s)
组别 例数 屈光度(D) 视力术前 术后4周 术前 术后4周常规组 36 -4.39±1.62 0.18±0.07 0.29±0.10 0.75±0.24飞秒激光组 43 -4.41±1.60 0.40±0.13 0.27±0.11 0.87±0.20 t 0.16 4.82 0.13 2.19 P>0.05 <0.05 >0.05 <0.05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常规组术后共发生5例角膜瓣异常、1例角膜感染,并发症发生率达到16.67%;飞秒激光组术后仅发生1例角膜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33%。对比之下,飞秒激光组明显占优,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n(%)]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不断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全面推广,以散光、近视、远视等为主要表现的屈光不正问题逐渐增加。对于患者而言,屈光不正对其视功能的影响会为其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带来诸多干扰。选择适宜方法进行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体验,并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改善。
制瓣LASIK手术是临床治疗屈光不正的常用方法[3]。这一手术方法治疗屈光不正的原理为:于掀开角膜瓣条件下,以准分子激光照射患者的角膜组织,促使表层角膜组织逐渐气化、消融,以降低角膜厚度及角膜前表面曲率[4]。相对于其他手术方法而言,制瓣LASIK手术方法的优势体现为:其基本不会影响屈光不正患者的角膜结构,术中,患者角膜周围正常组织不会产生热效应,因此,这种手术方法的治疗安全性水平较高[5]。
随着制瓣LASIK手术的不断发展,制瓣技术得到了良好的更新。目前临床常用的制瓣方法主要包含微型角膜刀制瓣、飞秒激光制瓣两种。其中,微型角膜刀制瓣手术中,依据预设参数给予屈光不正患者制作角膜瓣,但由于采用微型角膜刀难以保障角膜瓣的高度均匀性,术中可能出现角膜瓣各区域不均匀、游离瓣等问题。
飞秒激光制瓣则属于一种新型激光技术,其在屈光不正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表现为:(1)治疗安全性高。角膜瓣术区范围有限,且制瓣精度要求高,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飞秒激光可于极小空间区域下,直接贴服于患者眼球表面,精准完成角膜组织的切削操作[6]。这种技术的高聚焦功率、脉冲转运等特征,充分保障了制瓣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本研究证实:飞秒激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3%,低于常规组(P<0.05)。(2)可改善患者的屈光度。屈光度异常是影响患者视网膜成像的关键所在。屈光不正手术治疗中,角膜刀制瓣LASIK、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均可经切削角膜组织操作,纠正患者的屈光度异常,但由于前者可能难以保障患者的角膜瓣均匀性,因此,部分患者术后的屈光度变化不大。
综上所述,宜于屈光不正治疗中,推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以促进患者视功能及屈光度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