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2021-02-22张前
张 前
(贺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一、大数据背景下财务管理的新特征
(一)大数据及大数据时代
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不同个体及群体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日益频繁,全社会呈现出信息巨量增长的特点,大数据一词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最早提及“大数据”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所著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描述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而“大数据”一词被广泛传播却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21 世纪10 年代左右。所谓大数据(Big Data,Mega Data),又可以称为海量数据,也就是来源途径多元、表现形式多样的庞大数据组。一般以“4V”来概括大数据的特征,“4V”是四个英文单词(Volume、Velocity、Variety 和Value)的首字母,其含义是数量庞大、运转高速、形式多样及利用价值较高。
与传统抽样数据分析与运用结果相比,由于大数据是全部数据,大数据分析与运用结果规避了抽样数据分析可能会受制于样本选择差异、样本个体差异等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偏差。最早使用大数据的是军事单位及银行业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云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传输、获取、存储及分析变得更为容易与快捷,大数据被不同行业、不同职能部门所接受与运用。目前不少企业依托大数据及云技术等手段实现了业务的不断创新、运营的规范高效、管理的科学精准。可以说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较,当代社会更加注重对大数据的记录、整合与分析,大数据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实施高效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以大数据为基本特征的大数据时代。
(二)大数据背景下财务管理的新变化
所谓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指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1]83。广义的财务管理是由“公司财务”“投资学”和“宏观财务”三个部分组成的。其中“公司财务”和“投资学”所研究的主体是微观企业的资金融通、运用、分配与投资等,是一种微观财务。而“宏观财务”则研究的是以国家为主体、以国有资本运动为内容、研究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价值关系[2]22。广义的财务管理是包含“宏观财务”的,而不包含“宏观财务”在内的财务管理则称为狭义的财务管理。目前,无论是从习惯意义,还是从各院校所设置的财务管理专业涉及的内容,财务管理多是指狭义的财务管理。本文所研究的范畴也是限定于狭义财务管理。狭义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管理活动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以量化的数据为标志对企业管理活动实施预测、控制与评价。数据的采集、应用与列报是否可靠精准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决策的可行性,进而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成效。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企业面临来自国内与国际的双重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为了迅速有效获取发展所必需的市场信息及财务信息,充分利用大数据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智能信息采集技术提升了企业获取信息的质量与效率,同时也突破了信息在不同业务模块间的屏障壁垒,实现了数据共享。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更多新的特征。具体来说这些新的特征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核算全程自动化
智能信息采集技术包括OCR、神经网络、自动语言识别、智能感知等,这一技术的运用改写了企业财务核算的形式与内容。在这些技术的影响下传统的纸介质会计凭证被电子凭证、网络凭证(如电子发票)等介质形成所代替。借助BI 分析系统,企业实现了电子财务系统中财务模块与业务模块的数据资源互通。这种互通的基本流程是:业务模块借助大数据技术从外围采集业务信息,这些信息被自动共享调入到财务模块之中,财务模块启动后会实现自动的票据识别与比对、凭证填制、账簿登记、账项调整、报表编制、财务模块自动合并抵消、税务申报、信息实时分析预警等。通过对这一流程的描述可见,大数据技术使得企业财务与业务数据的提取、集成、整合、加工、可视化实现了一站式完成。
2.财务决策系统更为智能化
财务管理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等功能。受管理技术的制约,传统财务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有关财务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处理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后进行的,即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以事中过程控制和事后结果分析为主,事前预测略显不足。大数据配合现代模型技术的运用,使企业对所需求的业务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等能实现实时自动的搜集、提取、集成、整合、加工、监控、挖掘与分析,进而实现与信息同步的财务反映、预测与管控,同时财务分析也由过去的基于成果的分析转向专注过程的挖掘。这使得企业战略预测和决策、战略计划与控制、财务分析与绩效考核变得更为智能化。可见大数据不但提升了传统财务管理的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功能,同时也强化了事前预测功能;更为重要的是智能信息采集技术的运用也使得财务决策系统更加全局化与智能化,使得财务管理变得更为有的放矢。
3.财务管理内容转向高价值流程领域
大数据时代,企业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元与实时。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又使得企业数据处理系统可以具备自动学习功能、流程优化功能和智能业务处理功能。上述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变得更为简化、快捷与高效,企业有更多条件与能力实现财务管理的提质。在业务内容上企业财务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资金筹集、运用与分配等一般流程,而是向可以实现财务分析、财务预测、税务分析与筹划、公司治理、风险预警、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等功能的高价值流程领域提升。
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长期以来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使各级各类学校及各单位都非常重视对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少普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尝试。在大数据背景下各单位对近些年财务管理专业毕生本专业工作的适应度及创新能力满意度如何评价,同时对这类人才又会提出何种要求,为此笔者展开了调研。选择了近些年接收普通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较多的不同行业的大、中、小共计100 个典型单位,调查单位涉及广西、内蒙古、广东、浙江、湖北、四川、河北、安徽、黑龙江省、辽宁10 个省份。发放针对单位的调查表100 份,考虑到目前不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相近会计工作的事实,调查内容主要针对这些单位对普通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工作职业能力而设计。本调查将毕业生分为三类,即工作3 年以下人员,工作3—5 年人员和工作5—10 年工作人员。调查问卷核心问题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单位对毕业生胜任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大数据应对能力、专业工作创新能力等评价指标的调查;二是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等要求的问卷。所发放的调查表全部收回。
分类整理调查表,将四项评价指标汇总得出数据如表1 所示。总体看各单位对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胜任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工作是肯定的,数值显示各单位评价的毕业生中会计工作胜任情况要好于财务管理工作胜任情况,对专业工作胜任度的评价与毕业生专业从业年限成正比。上述结果比较符合这两类工作自身的性质和特点,也比较符合专业人才成长的规律。对于所调查毕业生“大数据应对能力”和“专业工作创新能力”这两项汇总数据明显要比前两组汇总数据差得多,特别是对毕业生对大数据应对能力评价更要差些。这佐证出目前毕业生在采用传统方式应对普通专业业务的基础能力尚可,而对较高素质要求的专业创新能力尚为不足仍需加强,大数据应对能力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培养。
表1 调研单位对目前财务管理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汇总表
针对调查问卷中的问题,通过表2 汇总,归纳出各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如下文所列。
表2 大数据背景下调研单位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等需求汇总表
(一)知识面广
目前各单位对从事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需求是专业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对于专业知识,各单位比较集中于财务管理、战略与风险管理、企业财务诊断、财务会计、税费申报、会计信息系统、投资学、项目管理、电脑软件操作等。同时各单位还集中指出这类人才应熟练掌握以下知识:税法及税收筹划、经济法、金融学、商品学、审计学、电脑软硬件操作技术等。各单位还特别提出这类人才还必须要懂得财务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抓取技术、财务共享业务处理、Python 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Excel 在财务中的应用、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知识等,同时对统计学、金融学、经济法等也提出了要求。可见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应是以专业为主,同时又要涉及其他知识,知识面可以跨越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特征。
(二)工作能力强
1. 卓越的与数据信息处理能力相结合的职业判断力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目前各单位更重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与数据信息处理能力相结合的职业判断力。究其原因无外乎大数据本身具有的客观性和实时性,基于此的职业判断更具合理性、可预见性和可执行性。一般来说这种能力是指财务管理人才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目的能对众多的数据信息和非数据信息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他们能通过系统、全面的观察,发现各种信息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找出不同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对信息进行比较与分类。在面对大量信息与数据时,这种类型的人才具有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迅速捕捉到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能迅速利用已储备的知识与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与鉴定,以此做到去伪存真,从中获取企业财务管理有用的信息。并且他们善于利用有用的信息快速准确地进行财务预测与分析、财务诊断与决策、财务预警与风险规避等。
2.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问卷显示各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提出了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的要求。一般来说这种能力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强烈的与人建立联系的意愿并且付诸行动,对待事物具有共情心理,能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禁锢,尝试换位思考,重视与沟通方的交流与切磋,以求更好地协作,并从中分析探究出财务决策的有价值信息,实施有效管理。
3.卓越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问卷中,各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要求。学习能力是指财务管理人才能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并能积极主动学习与消化,迅速完成新旧知识的更新与融合。同时善于将其他企业、其他专业有价值的做法与经验加以辩证地吸收和借鉴并有所创新,从而高效快捷解决本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创新能力是指财务管理人才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突破传统管理思维的束缚,不断产生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并能围绕着企业总体的战略目标在管理实践中加以有序高效地运用、纠偏与修正。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应具有经常性的特点,应成为其明显的职业化特征。
(三)素质优良
1.观念开放
问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单位比较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观念开放。所谓观念开放是指财务管理人才具有兼容并包的大格局。即这种类型的人才往往能站在整个企业管理的高度思考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考虑问题时既尊重既定的理论、方法与经验,又善于将新思想和新理念运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
2.思维灵活
问卷中,绝大多数单位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思维灵活的要求。所谓思维灵活是指财务管理人才对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迅速捕捉到事物间的差别与联系。他们的思维逻辑性强,同时又具有发散性,思考问题时能突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灵活的思维决定了他们所提出的观点具有逻辑性、独到性和新颖性,往往形成异于他人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方法并付诸实践。
3.人格特点鲜明
问卷中,绝大多数单位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鲜明的人格要求。这些要求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适应能力强、善于学习、不畏艰难、敢于挑战、心理素质稳定、自制与自控力强、强烈的创新意识、敏锐的感知能力和推理能力、性格开朗、思维快速迁徙能力和应变能力强等。
通过以上各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的汇总归纳,可以看出目前社会所需求的是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也就是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积极参与决策能力和较强执行能力,能对企业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大数据背景赋予了财务管理人才更多的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知识与能力的新要求。
三、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新构建
长期以来虽然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办学模式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但趋同性较为明显。鉴于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变化以及实业界对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有必要做出相应的改革。
(一)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学校指导教学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制订培养目标时多具有如下共性:一是人才规格定位是面向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二是对人才知识的要求强调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三是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强调具有卓越的本专业技能。
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的今天,为了迎合财务管理工作提质的新变化,也为了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制订培养目标时应做出如下改变:首先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定位为知识复合与能力卓越的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并结合社会的需求及本校的办学特色对这类人才的特质提出其他要求;其次在对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要求上,除了对财务管理工作所需要知识提出要求外,还要就知识结构涵盖宽度做出约定,凸显所培养人才所具有的复合型知识要求;再次在对所培养人才的能力要求上除了强调所培养人才应具有的财务分析与预测、公司治理与风险预警等能力外,还要对学生创新能力、数据分析与信息整合能力以及学校办学特色所要求的其他能力做出要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1.改革理论课程
(1)增设现代信息技术类课程和凸显办学特色的课程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写了各行业的发展环境和运营模式,社会所需求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不再只是技术超群的操作型人才,更应该是综合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同时也应该是能跨度多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有鉴于此,普通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有必要对现有的理论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建议在课时分配及课程类型划分上向能体现财务管理高价值流程的课程倾斜。这些课程包括涉及财务分析与预测类、税务分析与筹划类、公司治理类、风险预警类、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类等。同时建议加入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以及能凸显本专业办学特色的课程。这种加入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以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指导、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
现代信息技术类课程及凸显专业办学特色的课程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独立并行的也可以互为补充的。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可以将课程分类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拓展学生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应是其他三大模块的基础,其他三种课程模块从关系上看,拓展学生职业能力课程应是核心课程的演进与泛化,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关联性可以弱化一些,甚至可以跨越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各院校可以根据本专业办学特色和人才主要就业地区的人才需求来确定具体课程名录,并根据对学生的培养规格来决定具体课程是归属于必修课、限选课或任选课的哪个类别。
(2)整合理论课程内容
长期以来,财务管理专业不同学科中存在个别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如全面预算管理、作业成本法等均列于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针对这样的问题建议重新整合,即将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内容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合理的归并与调整,以避免出现学生重复学习问题。同时建议整合近似学科,淡化不同学科之间的分别。如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均可以合并为一门理论课。也可以通过组织不同课程教师集体备课,在某一学科授课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相关联知识内容进行有侧重点的串联与综合讲解,以消除不同学科门类间的人为阻隔。比如在税务会计中可以以会计核算为侧重点,将相关的税法、税收筹划知识进行串联与讲解,以此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加大实践课程改革力度
(1)增设实验课程
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校阶段,实验课是检查并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合作精神、沟通技巧与应急反应能力会得到提高,实验课是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鉴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实际单位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建议各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设企业仿真模拟实验、Python 在财务管理中应用实验、统计分析软件在财务管理中应用实验等,同时增加跨越学科的专业综合实验和跨越专业的管理类综合大实验,以此提升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与特质。
(2)增加双创实践课比重
近些年为了参加国家“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ERP 沙盘大赛等赛事,不少普通高校在实验课程中加入了创新创业类训练。创新创业类训练以创办企业并模拟企业运营过程为特点,整个团队要对企业从初创到成长过程中的运营状况做出合理预判并做出应对策略安排,通过撰写商业策划书等形式对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及运营管理、资金运用、风险规避等细节做出全面的规划。“双创”类实验课加快了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愿和求异思维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和团队精神的树立。有鉴于此,建议各普通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加大“双创”实验课比重,以此来提升所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
(三)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同时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1.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摒弃过去教师一言堂式做法,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等软硬件设施,采取案例教学、虚拟仿真、翻转课堂、小组对抗、混合式教学等新方式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更注重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凸现。以任务驱动学习法为例,这种方法下教师课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上课时学生带着准备好的资料及思考的问题而来,通过教师的解答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与辩论等形式使答案明了或寻找到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案,之后教师或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变成问题的解惑者,学生由过去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究者[3]219。当然各院校在教育实践中结合学科特点还可以创造出许多好的方式方法。为了更好地使课堂所传授的知识与社会需求衔接,建议各高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各类比赛及行业资格职称考试。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知识的社会需求与发展方向,从而更为有的放矢地学习,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2.探寻实验课程新方式
为了使实验课成为理论课的有益补充,建议各高校不断创新与改革实验课程形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案例实验外,还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实验。同时各高校要加强与企业沟通及合作办学力度,利用双方优势联合开发情景模拟案例,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案例从中感受到企业财务管理的真实存在与实时创新;学校还可以创建企业导师机制,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可以将实验课上课地点搬到企业的财务部门去,通过观摩、做企业导师助手、指定完成特定项目等形式让学生切实参与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际;当然各学校也可以将企业导师请到学校来,通过设置“训练营”“兴趣班”等强化形式让学生参与并完成实验。实验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可以从多角度对学生植入专业思想和专业理论,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意愿和创新意识,在信息化背景下还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进行模拟管理决策,从而从多个方面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合力。
3.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施教学
(1)合理配置网络学习资源
在现代社会,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环境越来越开放、学习资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合理配置学习资源,即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MOOC、学习网站、教学App、数据库、电子教材等外部平台资源和自建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堂等内部平台资源来完成教学与学习全过程。以自建网络教学平台为例,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传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电子课件、文件等,还可以在平台上链接站外资源、发布任务、实时上课及回放、互动、布置作业与练习、完成测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设栏目并设置权限。系统后台可以提供实时监控数据并做出评价。网络平台资源的运用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开放与灵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搜集与运用能力以及自律向上的良好品质。
景德镇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促使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旅游产业繁荣发展的路径需要。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景德镇人新的使命,是推动景德镇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助力。为顺应大众文化旅游时代,放大陶瓷文化品牌优势,推动旅游资源有效整合,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体现和体验陶瓷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高品质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把景德镇打造成世界知名、国际一流的文化旅游名城。
(2)利用教学数据信息驱动课程实施
网络平台资源的运用使教师和教务管理部门随时或定期获得教学监控数据成为可能。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停留平台上资源的时间、访问链接资源的路径信息、练习与测试的对错率、互动信息情况等对学生整体及个体的学习偏好与学习成效进行评判,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改进、强化、补救、差别化教学等不同的措施。从教务部门角度来看对教师教学状态的管理与评价的数据不仅仅限于网络教学平台、还可以通过所设置的教师教学状态实时管理系统、教师评教系统等体现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实现教学活动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与指导。
(四)完善学生成绩考核机制
普通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各科目传统的期末考核方式基本上是以试卷考核为主,也有个别科目是以论文为主,虽然在总成绩中平时成绩要占一定的比例,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较小,绝大多数院校一般不高于30%,由此一考定终身催生了学生“60 分万岁”及临考突击学习的情况;二是平时成绩分值主要由学生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情况来决定,其中在非数字化教学状态下的学生课堂表现很难量化,由此使得教师很难准确判断平时成绩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教学要求。大数据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和平台管理的应用使得教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追踪成为可能,所以对各院校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比例,甚至可以考虑要高于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将过去一考或一文定终身的考核方式改变为过程考核为主。第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后台追踪功能,对学生全程学习状态加以量化;充分考虑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参加专业比赛、发表专业论文、参与社会专业实践等情况做出综合评定,由此形成平时成绩。第三,期末考核如果采用试卷考试形式,建议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如果采用写论文形式,建议以调研报告或资料分析为主要内容。即将过去那种偏重记忆性考核为主的方式改变成对学生能力考核为主的方式。
结 语
大数据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已经转向了高价值流程领域,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只有迎合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才能培养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求的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在信息社会,教师是教学活动重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灵活掌握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教学手段,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长能力,形成创新型人格。各院校教学管理部门也应该掌握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教学管理手段,这样才能更好指导教学活动向更高质量发展。